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6 题号:188742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晁错者,颍川人也。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选自《史记·晁错传》,有删改)

文本二: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哉?

(选自苏轼《晁错论》,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B.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C.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D.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卿,官名合称,指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具体所指历代各有不同。
B.宗庙,帝王或诸侯供奉祖先牌位、祭祀祖先的场所。也可以用来代指国家。
C.“计画始行”与“始速祸焉”(《六国论》)两句中“始”字含义不同。
D.“可得而间哉”与“谗人间之”(《屈原列传》)两句中“间”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升迁为御史大夫后,建议就诸侯的罪过削减其封地,收取他们的近旁诸郡,商议时遭到窦婴的反对,其后晁错又更改律令,引来了诸侯的忌恨。
B.晁错的父亲从颍川赶来劝说晁错放弃削藩,晁错向父亲解释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国家安定,晁错的父亲担心祸患降临到自己身上,饮药自尽。
C.景帝为了平息吴、楚七国的叛乱,下令在东市斩了晁错,但吴、楚七国并未停止叛乱,于是让谒者仆射邓公担任将领带兵攻打吴、楚叛军。
D.在苏轼看来,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因为汉景帝并不认同晁错控制诸侯强大、削弱诸侯势力的做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
(2)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
5.仆射邓公与苏轼对晁错的评价有何异同?请概括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邹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材料二: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国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或蓄积而得之者不世绝。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以天下之王公莫好之也,然而是子独好之;以天下之民莫为之也,然而是子独为之。好之者贫,为之者穷,然而是子犹将为之也,不为少顷辍焉。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诗曰:“价人维藩,大师为垣。”此之谓也。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

【注】①奭:人名,指邹爽。②禨祥:祈禳求福之事,也是指变异之事,是吉凶的先兆。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欲附A下一民B则莫若反之C政D欲修政E美俗F则莫G若H求其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指一类人或者物,与《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词义相同。
B.家,安家,居住,“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的“客”表示客居,两者用法相同。
C.所以,表示某种结果的原因,与现在所说的“因为……所以……”中“所以”意思不一样。
D.两者,是作者对君人者的要求,在文中就是指“爱民”与“好士”,爱护百姓,尊重人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邹衍“迂大而闳辩”、邹奭“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的学术特点,是为了衬托荀子的学术思想更有现实意义。
B.荀子认为儒家拘泥于琐碎礼节,道家狡猾多辩、败坏风俗,墨家装神弄鬼,都对“亡国乱君相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要批判它们。
C.虽然天下的君主和天下的民众没有谁想要古代的政治原则,但是善于治国的人偏偏遵行它,而且他们不会因为遵行这些带来贫穷困厄而放弃初心。
D.善于治国者,君王若重用,可以统一天下,臣服诸侯;一般地任用,可以威慑邻国敌人;即使不被任用,本国也可以在他不离开时获得安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2)民不亲不爱,而求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
5.用材料二中原文句子概括让君王的天下长治久安的两大要素。
2023-11-30更新 | 12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B.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C.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D.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纣为商朝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封建社会中,男子若与公主结婚叫“尚主”,因尊其地位,不敢言娶。这是在中国古代贵族等级观念影响下的特殊说法。
D.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主持国事,发号施令,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屈原在楚怀王时担任过此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乘船沿西河顺流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就能使国家免于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吴起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在公叔继田文为相后,他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迫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变法有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杀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起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
(2)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5.鲁人认为吴起为人“猜忍”的三个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2021-07-07更新 | 6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

优旃者,秦倡侏儒也。善笑言,然合大道。秦始皇时,置酒,陛楯者皆沾寒。优旃见而哀之,谓之曰:“汝欲休乎?”陛楯者皆曰:“幸甚。”优旃曰:“我即呼汝,汝疾应曰诺。”居有顷殿上上寿呼万岁优旃临槛大呼曰陛楯郎郎曰诺。优旃曰:“汝虽长,何益,雨中立。我短也,幸休居。”是始皇使陛楯者得相代。

--《史记·滑稽列传》


①优旃(zhān):战国时代秦国的一位歌舞艺人。优,古代以乐舞、戏耍为业的艺人。②倡:泛指中国古代表演歌舞杂戏的艺人。③陛楯(dùn)者:在殿前阶下持武器警卫的武士。陛:台阶。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置酒而天(动词,下雨)
B.优旃见而之(同情,哀怜)
C.殿上上寿呼万岁(长寿)
D.始皇使陛循者得相代(半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善笑言/君我呼入
B.置酒天雨/优旃见哀之。
C.然合大道/是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
D.我短也,幸休居/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下列句子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置酒而天雨B.优旃见而哀之
C.犬立而啼D.汝疾应曰诺
2022-08-01更新 | 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