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广东省东莞市常平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三 二模 2023-05-14 26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

(摘自习近平《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人民性”一词指的是艺术作品中对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愿望进行反映,呈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思想和基本导向。艺术作品既要反映人民的生活,更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还要体现出当代人民的时代精神,具有高度的思想特征。我们的真实生活或许是平淡的,但它反映到作品中是集中、典型、理想的,艺术创作者通过刻画形象给人们以精神震撼,体现了文艺创作中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如根据民间传说"白毛仙姑"为题材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斗争,既反映了现实,又为受到压迫的农民群众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文艺具有时代性、它代表了每个时代千千万万人民的思想追求、精神境界。艺术创作者应该深入人民的生活,在作品中表现人民的思想、情感、愿望、追求。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作品以曲折蜿蜒、惊涛澎湃的母亲河“黄河”为象征,表现出“抗日、爱国”的基本主题思想,热情赞颂了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别是抗日期间中国人民同仇敌忾、英勇顽胆、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暴行。从这部在国内传唱度较高,乃至在世界舞台上都极具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可以看出,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引起人民的共鸣。

民族精神其实都是历史上某个时期的时代精神,经过现代人的阐释和解读,各种时代精神具有了民族性,并最终融合成民族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我们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千百年来,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千百年文化里。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影响,涌现许多动人心弦的文艺作品,如贺敬之创作的抒情短诗《回延安》,以激情澎湃的诗篇歌颂“母亲”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表现浓烈爱国之情的抒情歌曲《走进新时代》,体现了对祖国、对人民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赞扬。这些作品都深刻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我国文艺创作者顺应时代精神、融合浓浓爱国之情的创作特征。

(摘编自郑柯《关于艺术作品中“人民性”的分析》)

材料三:

①所谓直接表现人民性,是指正面反映人民生活和表达人民思想感情的作品,历代民间文学作品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如《诗经》中的《伐檀》,就正面描绘了当时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硕鼠》既喊出了人民群众反抗剥削的呼声,又表达了他们追求“乐土”的美好理想。历代进步文人的文学作品也有不少直接表现“人民性”的篇章,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关汉卿的《窦娥冤》,都真实地描写了人民生活,反映了民间疾苦,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同情。小说《水浒传》则歌颂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展现了农民英雄的美好心灵和高尚品质,因此,这些作品鲜明的表现了人民性。

②文学作品是否具有人民性,并不在于写什么题材,关键是看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如小说《荡寇志》,作者站在反动阶级立场上,对农民起义作了歪曲的反映,其不具有人民性的。

(摘编自樊德三《论文学的人民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属性,文艺作品要从创作的来源、目的、评价标准等方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B.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创作者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其作品就会失去生命力。
C.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创作者将真实生活集中、典型、理想地反映到艺术作品,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D.民族精神由时代精神与民族性融合而成,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千百年文化中,受其影响,涌现出许多优秀文艺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只有融入人民感情、反映人民心声、符合人民审美,才能引发人民的共鸣。
B.伟大的作品都有着强烈的时代性,这源自它们反映时代的现实,抓住了时代的问题。
C.真实反映社会问题,准确地洞察劳苦人民悲痛的内心世界,也是“人民性”的体现。
D.文艺作品是否具有人民性,关键看其思想感情,此观点旨在纠正重视题材的创作倾向。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站在人民立场为人民创作”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曹操《短歌行》)
B.“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C.“重湖叠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柳永《望海潮》)
D.“云想衣裳花想容,眷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清平调其一》)
4.直言三段论是根据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结论的一种演绎推理方式。请结合材料三第①段材料,运用直言三段论的形式展示其推理过程。
5.职场剧是很好的反映人民大众生活、思想、情感的载体,但近年来,有些作品追求流量至上,剧情浮夸、人物失真,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批评为“悬浮剧”。假如你是中国电视剧产业制作协会的相关负责人,针对这一现象,提出职场剧的创作要重视“人民性”的倡议。请根据材料内容,列出倡议要点。
2023-05-13更新 | 1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今天早啊。”

我说:“道远。”

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周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飘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

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

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刚一听这个职业,好像很有趣味,叫他一说却是很苦的事。那风吹雨洒不用说了,每天从早到晚在那船上号叫,敲打鱼鹰下船就是一种苦事。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又说:“那一对鹰才合作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叫一声,在船上的一个,立刻就跳进水里,帮它一手,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抬上一千斤鱼。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

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

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撤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

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

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

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 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

我追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

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井上吊?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头儿讲的故事来自他的亲眼所见,“苇垛里红衣少女”确有其人,从下文“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中可以看出。
B.“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此处描写凸显了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C.小说的标题总摄全篇,讲述的是一次“小斗争”,以小见大,表现了白洋淀百姓勇敢无畏的精神,在抗日斗争中不断觉醒与成长。
D.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鱼鹰”是全文线索,老头儿总是说起他的鱼鹰,既表达了他对鱼鹰的深情,也表达了他对侵略者的憎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大红公鸡诱引敌人的拟人化描写生动形象,红衣女子面对日寇从容不迫、轻松取胜,这两处描写充满传奇色彩,是现实主义的写法。
B.本文刻画老头儿的形象,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他坚定乐观的性格,刻画“红衣服姑娘”的形象,则运用了白描和细节描写等手法表现她机智勇敢。
C.第六段交代了老头和儿子依靠鱼鹰生活,为下文写他总是说起那两只鱼鹰做铺垫,同时使文章行文严密、结构完整。
D.文中多次对茂盛的芦苇进行描写,写出了白洋淀独特的自然环境,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还衬托老头儿对家乡的热爱,对入侵家园的敌人的憎恨。
8.作品是怎样叙述白洋淀的战争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孙犁的小说充满诗意,被称为“诗化小说”,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晁错者,颍川人也。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选自《史记·晁错传》,有删改)

文本二: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哉?

(选自苏轼《晁错论》,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B.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C.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D.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卿,官名合称,指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具体所指历代各有不同。
B.宗庙,帝王或诸侯供奉祖先牌位、祭祀祖先的场所。也可以用来代指国家。
C.“计画始行”与“始速祸焉”(《六国论》)两句中“始”字含义不同。
D.“可得而间哉”与“谗人间之”(《屈原列传》)两句中“间”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升迁为御史大夫后,建议就诸侯的罪过削减其封地,收取他们的近旁诸郡,商议时遭到窦婴的反对,其后晁错又更改律令,引来了诸侯的忌恨。
B.晁错的父亲从颍川赶来劝说晁错放弃削藩,晁错向父亲解释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国家安定,晁错的父亲担心祸患降临到自己身上,饮药自尽。
C.景帝为了平息吴、楚七国的叛乱,下令在东市斩了晁错,但吴、楚七国并未停止叛乱,于是让谒者仆射邓公担任将领带兵攻打吴、楚叛军。
D.在苏轼看来,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因为汉景帝并不认同晁错控制诸侯强大、削弱诸侯势力的做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
(2)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
14.仆射邓公与苏轼对晁错的评价有何异同?请概括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龙门废寺

刘 沧

因思人世事无穷,几度经过感此中。

山色不移楼殿尽,石台依旧水云空。

唯余芳草滴春露,时有残花落晚风。

杨柳覆滩清濑响,暮天沙鸟自西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诗人因为人世扰攘、人事繁复而生发的种种人生感慨,因伤心而触景,诗人多次来到龙门废寺,如此起笔不同一般。
B.颔联写诗人从早到晚流连于“不移”的“山色”和“依旧”的“石台”,这与刘禹锡的“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句异曲同工。
C.颈联细笔勾勒出诗人眼前之景,新生的“芳草”青翠欲滴,日暮的“残花”飘摇坠落,新旧两相继替,春天的生机扑面而来。
D.尾联所写之景由近及远,动静相宜,诉诸诗人的视听感官,借流水的清音和飞鸟的啼鸣表达诗人寄情于自然的人生态度。
16.有人认为,本诗颔联中的“石台依旧水云空”一句可能为“水云依旧石台空”之误,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