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招远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8-25 23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双版纳,中国唯一一块热带雨林。这里特有的植物和生态环境,对于植物学者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典型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让西双版纳成为众多高校进行生物学专业野外实习的必选地点。今天的西双版纳,很多雨林都变成了人工橡胶林。雨林中的生活因此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植物不仅仅为人类提供了可以果腹的食物、可以保暖的衣物,更是使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变快。

在我们去探索植物是如何让世界快速运转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植物让地球封冻的历史,植物对地球的影响并不仅仅是让物种变得更繁盛,植物也有可能按下地球生物圈的“暂停键”。

地球之所以有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还多亏了像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有了这些温室气体的保护,地球就像被装进了一个“玻璃房子”。如果二氧化碳的浓度急剧降低,就像拆掉了温室顶棚上的玻璃板,让屋子外边的暴风雪闯进来。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地球就该改名叫“雪球”了。对现有的生物来说,这样的变化绝对是一场灭顶之灾。

在距今3.7亿~3.5亿年前的泥盆纪末期,出现了高达30米的陆生植物,它们强大的光合作用能力,使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一路飙升到地球有史以来的最高值,而二氧化碳含量则跌至谷底。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削弱了温室效应,加快了热量的散失,地球生命不得不在低温中煎熬。

与此同时,由于高大的陆生植物的活动,陆地上的岩石变得支离破碎,很多矿物质随着河水流入了海洋。海洋中的藻类植物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矿物营养,于是它们大量繁殖,死亡后沉入海底,相当于把更多的二氧化碳封存了起来,这就把地球保温层彻底破坏了。结果,习惯了温暖生活的生物集体阵亡。

在这起大灭绝事件中,全球有3/4的物种都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地球生命遭遇的一次重击,生物圈的萧索持续了数千万年。但这也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富氧的大气有助于动物的体型增大和新陈代谢加快,充足的氮磷元素为肌肉、骨骼和大脑的发育提供了原料。当新时代来临,动物将演化出更庞大的躯体、更强韧的力量和更复杂的行为,它们将上演更加精彩的故事。如果没有这样的转变,也许今天地球的海洋里还满是奇虾和三叶虫这些奇形怪状的生物,而人类祖先能不能生存下来也都是未知数。

植物“老板”的力量远不止于此,它们不仅能决定生物生命世界的走向,也能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或许并不是偶然,这也与上亿年前的植物变化密切相关。

在课本里,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被大写特写,如蒸汽机、纺纱机、电灯、电报,但是大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点,如果没有煤炭这种能源的支撑,上述一切的发明都是零。如果英国的地面之下没有埋藏这些煤炭,那么工业革命发生在什么地方,人类的历史进程如何,这些都未可知。而这些煤炭是植物“老板”在2亿年前就准备好的。

今天使用的煤炭主要形成于石炭纪,石炭纪正是因为产生的煤炭多而得名。那个时候的地球是巨型昆虫的天下,一只蜻蜓就够做一道大荤菜了。这是因为大气中的氧气实在是太多了,那二氧化碳都去哪儿了呢?都被植物储存在自己的身体里了。按照这个逻辑,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少,氧气会越来越多,但是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这都得感谢那些小真菌、天真菌,正是它们孜孜不倦地啃木头,二氧化碳才得以释放到空气中,这就维持了地球上碳的循环。但是在石炭纪早期,出了一件大事儿,植物开始合成木质素,这种化学物质不仅能让植物的身板硬挺,还能防备真菌的侵袭。就好像是在三文鱼肉块里加了很多鱼刺,如果不清除干净,真菌根本没办法下嘴啊。奈何那时的真菌,就像今天的欧美朋友一样,根本无法应对带刺的草鱼、鲤鱼、胖头鱼,于是导致亚洲鲤鱼大泛滥。而石炭纪的真菌啃不动木头,就导致了大量的植物遗骸积累了下来。这些积累下来的煤炭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需要的能源也越来越多。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原煤产量36.8亿吨(25.8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5%;原油产量1.89亿吨(2.7亿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3%;天然气产量1602.7亿立方米(2.13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8.3%。将视野投向全球,2019年,全世界每天消耗的包括生物燃料在内的各类液体燃料需求总和达到1亿桶!但这显然不是人类能源需求的极限,因为我们还没有冲出太阳系,走向全宇宙。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在一次性能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开发可再生能源就成了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到目前为止,虽然人类在核能和光伏能源技术上都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较低的能源转化效率和较高的初期投入,仍然是困扰这些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瓶颈。

破解瓶颈的路径在何方?人类再次将目光投向“捕捉阳光”能力强大的植物身上。学者预测,人类使用的机器的能源“口味”也将由植物来决定,就如同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需要煤炭,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内燃机需要石油。在未来,植物或将再次成为推动世界快速运转的新动力。

(摘编自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暂停键”在文中指类似于泥盆纪末期地球生物物种因生态环境的变化不再繁盛的现象。
B.“玻璃房子”在文中指像二氧化碳一样的温室气体在地球表层形成的适宜生物生存的环境。
C.“植物‘老板’”中的“老板”在文中指的是具有强大光合作用能力的高达30米的陆生植物。
D.“口味”在文中指人类所使用的机器的能源类型,煤炭和石油就是不同“口味”的能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双版纳拥有典型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决定了今天西双版纳雨林生活改变的速度和方向。
B.如果没有英国丰富的煤炭能源支撑,工业革命也就不会有蒸汽机、纺纱机、电灯、电报等科学发明。
C.2018年我国各种类型能源消耗有增有减,但总体上呈增长趋势,这说明我国能源开发工作成效显著。
D.人类未来对能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从植物身上开发可再生能源或是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3.下列不符合作者关于未来新能源发展观的一项是(     
A.改变植物纤维素的微观结构为乙醇发酵提供更多更廉价的糖,这样,种植高粱的农田可能变成生物“油田”。
B.停止供应培养某些藻类所需的氧,一段时间后再恢复供给,可让这些藻类在缺氧的情况下间歇性地产制少量氢气。
C.培育能在盐碱地、滩涂地等贫瘠土地生长的芦竹,一次种植可连续收割15~20年,这种芦竹可以直接替代燃煤。
D.杂交技术培育出的一种白杨树,可伐后再生,新枝越长越多,科学家利用其叶片的颤动,能持续提供大量电能。
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石炭纪时期煤炭形成的几个关键性阶段。
5.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即将到来,学者史军给我校“阳光生物学社”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对于生物生命世界和人类历史发展来说,植物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今天早啊。”

我说:“道远。”

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周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飘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

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

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刚一听这个职业,好像很有趣味,叫他一说却是很苦的事。那风吹雨洒不用说了,每天从早到晚在那船上号叫,敲打鱼鹰下船就是一种苦事。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又说:“那一对鹰才合作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叫一声,在船上的一个,立刻就跳进水里,帮它一手,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抬上一千斤鱼。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

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

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撤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

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

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

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 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

我追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

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井上吊?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头儿讲的故事来自他的亲眼所见,“苇垛里红衣少女”确有其人,从下文“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中可以看出。
B.“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此处描写凸显了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C.小说的标题总摄全篇,讲述的是一次“小斗争”,以小见大,表现了白洋淀百姓勇敢无畏的精神,在抗日斗争中不断觉醒与成长。
D.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鱼鹰”是全文线索,老头儿总是说起他的鱼鹰,既表达了他对鱼鹰的深情,也表达了他对侵略者的憎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大红公鸡诱引敌人的拟人化描写生动形象,红衣女子面对日寇从容不迫、轻松取胜,这两处描写充满传奇色彩,是现实主义的写法。
B.本文刻画老头儿的形象,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他坚定乐观的性格,刻画“红衣服姑娘”的形象,则运用了白描和细节描写等手法表现她机智勇敢。
C.第六段交代了老头和儿子依靠鱼鹰生活,为下文写他总是说起那两只鱼鹰做铺垫,同时使文章行文严密、结构完整。
D.文中多次对茂盛的芦苇进行描写,写出了白洋淀独特的自然环境,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还衬托老头儿对家乡的热爱,对入侵家园的敌人的憎恨。
8.作品是怎样叙述白洋淀的战争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孙犁的小说充满诗意,被称为“诗化小说”,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及卫州吁立,将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卫人公子晋于邢。冬十二月,宣公即位。

(节选自《春秋左氏传》)

【注】①石碏:卫国大夫。②羽父:鲁国公子翠的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B.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C.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D.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整治,引申为从事某种活动,与屈原《离骚》中“又重之以修能”的“修”意思不同。
B.公,指鲁隐公。因《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鲁及诸侯国的事件,故常用“公”代鲁君。
C.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常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老子、孔子等。文中是对石碏的尊称。
D.逆,与“顺”相对,文中指迎接,与《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的“逆”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姜漂亮却没有生孩子,就把桓公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卫国人因此创作了《硕人》这首诗赞颂她的美德。
B.石碏劝卫庄公应以道义去教育州吁,而不要过分宠爱他,并禁止儿子与他交往,都没效果,就告老回家。
C.州吁即位后期望与宋、陈、蔡一道攻打郑国,以此报先君之仇,同时求得诸侯的尊崇,在百姓中树立威信。
D.石碏设计让州吁去朝见陈桓公,借此机会让陈国除掉州吁。陈国抓住州吁和石厚后让卫国派人处置他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2)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14.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你从这段史传中得到哪些启示?请从不同的身份角度作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大酺·春雨

周邦彦

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墙头青玉旆,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奈愁极顿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

行人归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车毂。怎奈向、兰成憔悴,卫玠清羸,等闲时、易伤心目。未怪平阳客,双泪落、笛中哀曲。况萧索、青芜国。红糁铺地,门外荆桃如菽。夜游共谁秉烛?

【注】①青玉旆,喻新竹。②兰成,南朝庾信之字。③平阳客,汉人马融。④红糁,指落花。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墙头”三句,细腻描写春风中新生翠竹品质高洁,生机勃勃。
B.下阕用庾信等人的典故,既丰富了词的内容,又含蓄寄托深情。
C.词的末句用问句作结,与上阕“自怜幽独”相照应,加深愁情。
D.本词是一首长调,言辞工巧,长于铺叙,构思别致,寓情于景。
16.这首词以“春雨”为题,借景抒情,词的下阕看似没有写春雨,实则句句都有春雨,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