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三 二模 2023-04-26 60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双版纳,中国唯一一块热带雨林。这里特有的植物和生态环境,对于植物学者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典型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让西双版纳成为众多高校进行生物学专业野外实习的必选地点。今天的西双版纳,很多雨林都变成了人工橡胶林。雨林中的生活因此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植物不仅仅为人类提供了可以果腹的食物、可以保暖的衣物,更是使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变快。

在我们去探索植物是如何让世界快速运转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植物让地球封冻的历史,植物对地球的影响并不仅仅是让物种变得更繁盛,植物也有可能按下地球生物圈的“暂停键”。

地球之所以有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还多亏了像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有了这些温室气体的保护,地球就像被装进了一个“玻璃房子”。如果二氧化碳的浓度急剧降低,就像拆掉了温室顶棚上的玻璃板,让屋子外边的暴风雪闯进来。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地球就该改名叫“雪球”了。对现有的生物来说,这样的变化绝对是一场灭顶之灾。

在距今3.7亿~3.5亿年前的泥盆纪末期,出现了高达30米的陆生植物,它们强大的光合作用能力,使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一路飙升到地球有史以来的最高值,而二氧化碳含量则跌至谷底。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削弱了温室效应,加快了热量的散失,地球生命不得不在低温中煎熬。

与此同时,由于高大的陆生植物的活动,陆地上的岩石变得支离破碎,很多矿物质随着河水流入了海洋。海洋中的藻类植物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矿物营养,于是它们大量繁殖,死亡后沉入海底,相当于把更多的二氧化碳封存了起来,这就把地球保温层彻底破坏了。结果,习惯了温暖生活的生物集体阵亡。

在这起大灭绝事件中,全球有3/4的物种都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地球生命遭遇的一次重击,生物圈的萧索持续了数千万年。但这也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富氧的大气有助于动物的体型增大和新陈代谢加快,充足的氮磷元素为肌肉、骨骼和大脑的发育提供了原料。当新时代来临,动物将演化出更庞大的躯体、更强韧的力量和更复杂的行为,它们将上演更加精彩的故事。如果没有这样的转变,也许今天地球的海洋里还满是奇虾和三叶虫这些奇形怪状的生物,而人类祖先能不能生存下来也都是未知数。

植物“老板”的力量远不止于此,它们不仅能决定生物生命世界的走向,也能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或许并不是偶然,这也与上亿年前的植物变化密切相关。

在课本里,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被大写特写,如蒸汽机、纺纱机、电灯、电报,但是大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点,如果没有煤炭这种能源的支撑,上述一切的发明都是零。如果英国的地面之下没有埋藏这些煤炭,那么工业革命发生在什么地方,人类的历史进程如何,这些都未可知。而这些煤炭是植物“老板”在2亿年前就准备好的。

今天使用的煤炭主要形成于石炭纪,石炭纪正是因为产生的煤炭多而得名。那个时候的地球是巨型昆虫的天下,一只蜻蜓就够做一道大荤菜了。这是因为大气中的氧气实在是太多了,那二氧化碳都去哪儿了呢?都被植物储存在自己的身体里了。按照这个逻辑,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少,氧气会越来越多,但是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这都得感谢那些小真菌、天真菌,正是它们孜孜不倦地啃木头,二氧化碳才得以释放到空气中,这就维持了地球上碳的循环。但是在石炭纪早期,出了一件大事儿,植物开始合成木质素,这种化学物质不仅能让植物的身板硬挺,还能防备真菌的侵袭。就好像是在三文鱼肉块里加了很多鱼刺,如果不清除干净,真菌根本没办法下嘴啊。奈何那时的真菌,就像今天的欧美朋友一样,根本无法应对带刺的草鱼、鲤鱼、胖头鱼,于是导致亚洲鲤鱼大泛滥。而石炭纪的真菌啃不动木头,就导致了大量的植物遗骸积累了下来。这些积累下来的煤炭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需要的能源也越来越多。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原煤产量36.8亿吨(25.8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5%;原油产量1.89亿吨(2.7亿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3%;天然气产量1602.7亿立方米(2.13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8.3%。将视野投向全球,2019年,全世界每天消耗的包括生物燃料在内的各类液体燃料需求总和达到1亿桶!但这显然不是人类能源需求的极限,因为我们还没有冲出太阳系,走向全宇宙。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在一次性能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开发可再生能源就成了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到目前为止,虽然人类在核能和光伏能源技术上都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较低的能源转化效率和较高的初期投入,仍然是困扰这些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瓶颈。

破解瓶颈的路径在何方?人类再次将目光投向“捕捉阳光”能力强大的植物身上。学者预测,人类使用的机器的能源“口味”也将由植物来决定,就如同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需要煤炭,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内燃机需要石油。在未来,植物或将再次成为推动世界快速运转的新动力。

(摘编自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暂停键”在文中指类似于泥盆纪末期地球生物物种因生态环境的变化不再繁盛的现象。
B.“玻璃房子”在文中指像二氧化碳一样的温室气体在地球表层形成的适宜生物生存的环境。
C.“植物‘老板’”中的“老板”在文中指的是具有强大光合作用能力的高达30米的陆生植物。
D.“口味”在文中指人类所使用的机器的能源类型,煤炭和石油就是不同“口味”的能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双版纳拥有典型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决定了今天西双版纳雨林生活改变的速度和方向。
B.如果没有英国丰富的煤炭能源支撑,工业革命也就不会有蒸汽机、纺纱机、电灯、电报等科学发明。
C.2018年我国各种类型能源消耗有增有减,但总体上呈增长趋势,这说明我国能源开发工作成效显著。
D.人类未来对能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从植物身上开发可再生能源或是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3.下列不符合作者关于未来新能源发展观的一项是(     
A.改变植物纤维素的微观结构为乙醇发酵提供更多更廉价的糖,这样,种植高粱的农田可能变成生物“油田”。
B.停止供应培养某些藻类所需的氧,一段时间后再恢复供给,可让这些藻类在缺氧的情况下间歇性地产制少量氢气。
C.培育能在盐碱地、滩涂地等贫瘠土地生长的芦竹,一次种植可连续收割15~20年,这种芦竹可以直接替代燃煤。
D.杂交技术培育出的一种白杨树,可伐后再生,新枝越长越多,科学家利用其叶片的颤动,能持续提供大量电能。
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石炭纪时期煤炭形成的几个关键性阶段。
5.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即将到来,学者史军给我校“阳光生物学社”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对于生物生命世界和人类历史发展来说,植物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妙光塔下

贾大山

南门里头,一排高低错落的民房中间,矗立着一座古塔,那便是慧云寺的妙光塔了。慧云寺早已断了香火,妙光塔也明显地倾斜了,酥裂了,像一个人到了风烛残年。平时人们一走近它,就会听到老街长的呼喊:

喂,闪开些,小心砸着了,那里危险!

老街长就住在慧云寺旁边的一个栅栏小门里,看着这座古塔,不知呼喊了多少年,如今头发霜白了,还在不断地认真地呼喊。

这天晚上,月亮刚刚出来,人们又听见他在庙台上呼喊,不过内容变了,声音也很柔和:

乡亲们,大热的天,钻在家里干什么,出来凉快凉快吧!

听见呼喊,一群孩子首先跑过来了。他们知道,老街长很会讲故事,也很喜爱孩子们。他们众星捧月似的坐在他的身边,有的趴在他的背上,嚷着要他讲故事。

老街长摇着芭蕉扇子,笑眯眯地望着孩子们问:

你们想听什么故事?

我们想听神话故事!孩子们一齐说。

老街长望着古塔,稍微想了一下,就给他们讲起来了。他说当年造塔时,来了一个乞丐,坐在寺外监工,工匠们遇到难题就去问他。可那乞丐从不说话,工匠们问什么,他就在地上画什么,他说那个乞丐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

老街长,又在讲吕洞宾呀?

这时候,大人们摇着扇子,拿着板凳儿,也凑过来了。老街长对着他们笑了笑说:

呵,讲着玩哩。

大人们坐下了。

最近,吕洞宾又来了,要修这座古塔了,晓得了吗?

人们想起来了,那是一天下午,一辆黑色轿车停在这里。车上下来一个姑娘、一个官员,最后下来一个清清瘦瘦、头发稀稀的老头。那老头戴一副金丝眼镜,脖子上挎着照相机,一口北京话。他们在慧云寺里整整看了一个下午,谈了一个下午。从那天起,老街长天天光着脊梁到寺里去,拔寺里的野草,清寺里的狗粪,中午也不休息……

人们望着古塔,高兴地说:

早该修一修了,这座古塔,是城里一景哩!

塔刹呢,塔刹哪里去了?

四座小塔修不修?早先还有四座小塔哩,环绕着大塔,乾隆爷看了都喜欢……

修。老街长摇着芭蕉扇子,对大家说,大塔也修,小塔也修,大殿也修。不过,那个北京老头说了,要把那些丢了的古砖找回来,才能修哩。他说这叫‘修旧如旧’……

哼,抽风哩!宰牛的马老大蹲在庙台上,冷冷地说,从前叫拆庙,如今又要修庙,修就修吧,还要‘修旧如旧’!

一阵凉风,从东边的菜地里吹过来,把大人们的笑容吹走了。孩子们不管大人的事情,一心想着吕洞宾:

老街长,吕洞宾画了一些什么呀,你还没讲完哩!

往上看,老街长指着塔上说,他的作品,塑到塔上去了。

在哪里,怎么看不清?

在那里,仔细看……

老街长正给孩子们指点,卖菜的蒋五婶忽然插了一句:

老街长,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负责看塔呀?

嗯。老街长点点头。

白干?

不,有补助。

一个月多少钱?

就那些。

蒋五婶扑哧笑了一声,又说:这么多年了,那些古砖怕是早失灭了,到哪里去找呀?

老街长,那些古砖,要是垒了猪圈呢?

拆。老街长说。

要是盖了房子呢?

老街长看看大家,迟了一下说:

也拆。

大人们低下头,谁也不说话了。孩子们好像明白了一点什么,偷偷观察着他们的脸色。静了一会儿,不知是谁小声说:

那个北京老头真古怪,偏偏稀罕那些烂砖……

烂砖?老街长仿佛生了气,望着那人脊背说,那是唐砖!

拆,也不白拆。老街长依然摇着芭蕉扇子,对大家说,那个北京老头说了,只要能把那些古砖收回来,拆你一个旧猪圈,赔你一个新猪圈……

要是拆我两间旧房子呢?蒋五婶问。

那就赔你两间新房子。老街长说。

真的?

真的。

蒋五婶笑了,马老大也笑了,许多人都笑了。

这时候,圆圆的月亮游到塔尖儿上去了,照得古塔更清晰……

要不,我们自己拆了吧,省得心里不上不下的……

不要赔偿了?

不要了,那些古砖本来就是老祖宗的东西……

那,那得拆多少房子呀?

是呀,我们的损失……

老街长好像并不关心这些事情,耐心地回答着孩子们的问题。一个小姑娘问:

老街长,人们怎么晓得那个乞丐是吕洞宾呢?

塔造好了,那乞丐要走了,人们问他的姓名,他便走到路南的茶馆里喝水去了。你们猜怎么喝?他躺在地上,张开嘴,从壶嘴里接了一滴开水喝……

哎呀,不烫?

不烫。

那就晓得是吕洞宾了?

你们想啊,上面一个壶嘴,下面一个人嘴,嘴,又叫什么呢?

口!孩子们一齐说,两个口……

中间还有一点水呢?[注]

孩子们了一声,拍着手笑了,都说有趣、有趣。

他们仰着头,静静地注视着那座古塔。明净的月光里,他们终于看清了,塔身上那一块块酥裂了的泥巴,竟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那是一头狮子,那是一只大象,那是一尊菩萨,那是一朵莲花……

(有删改)

[注]“吕”繁体字写作“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刻画老街长的同时,着力塑造群体形象,凸显了时代潮流镌刻在人们情感上的烙印,体现了对普通人的关注。
B.从提醒人们小心古塔危险到让大家出来凉快凉快,小说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出老街长由守塔烦闷到修塔欣喜的转变。
C.“一阵凉风,从东边的菜地里吹过来,把大人们的笑容吹走了”,形象地写出人们对修塔“修旧如旧”做法的不解。
D.小说结尾并未交待大人们拆还古砖的结果,而是以孩子们眼中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来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余味悠长。
7.关于文中人们讨论是否拆还古砖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拆”“也拆”,简单而坚决,可以看出老街长对拆还古砖的支持;“烂砖?”“那是唐砖!”从语气中可以看出老街长对古砖价值的重视。
B.“蒋五婶笑了,马老大也笑了,许多人都笑了”,将“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概括性描写有机结合,既突出个人,又顾及群体。
C.“圆圆的月亮游到塔尖儿上去了,照得古塔更清晰……”以景象描写的插入配合氛围的变化,有助于叙写下文众人讨论拆还古砖的情节。
D.这一部分段落大多短小,甚至部分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既加快了小说的叙事节奏,也简洁而准确地表达人们对拆还古砖的不同态度。
8.小说中神话传说和现实事件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概括分析。
9.贾大山说:“咱们写小说,就是让人学好哩!”他是如何践行这一创作理念的?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2023-04-26更新 | 2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节选自《孙子兵法·虚实篇》《孙子兵法·九地篇》《孙子兵法·计篇》)

材料二:

张仁愿,华州下邽人。本名仁亶,以睿宗音近避之。有文武材。武后时,累迁殿中侍御史。万岁通天中,监察御史孙承景监清边军,战还,自图先锋当矢石状。武后叹曰:御史乃能如是乎!擢为右肃政台中丞,诏仁愿即叙其麾下功。仁愿先问承景破敌曲折,承景实不行,所问皆。仁愿劾奏承景罔上,虚列虏级。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为突厥所败,诏仁愿御史大夫代之。既至,贼已去,引兵踵击,夜掩其营破之。始,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北涯有拂云祠,突厥每犯边,必先谒祠祷解,然后料兵渡而南。仁愿请乘虚取漠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绝虏南寇路。唐休璟以为:两汉以下皆北守河,今筑城虏腹中,终为所有。仁愿固请,中宗从之。表留岁满兵以助功,咸阳兵二百人逃归,仁愿禽之,尽斩城下,军中股栗,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就。又于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益无寇,岁损费亿计,减镇兵数万。初建三城也,不置壅门、曲敌、战格。或曰:边城无守备,可乎?仁愿曰:兵贵攻取,贱退守。寇至,当并力出拒,有回望城者斩。何事守备,退忸其心哉!景龙二年,封韩国公。还朝,卒。仁愿为将将吏信伏按边抚帅赏罚必真功罪。后人思之,为立祠受降城,出师辄享焉。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卷九》)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仁 A 愿 B 为 C 将 D 将 E 吏 F 信 G 伏 H 按 I 边 J 抚 K 帅 L 赏 M 罚 N 必 O 真 P 功 Q 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旧时指不敢直称帝王或尊长名字,张仁愿因本名与唐睿宗之名音近而改名。
B.穷,指寻根究源,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字意思相同。
C.摄,指暂代,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摄乎大国之间”的“摄”字意思不相同。
D.烽候,即烽火台、文中指为了侦察敌人、以点燃烟火的方式示警的军事防御设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仁愿具备文武才略,武则天时期就受到重用、在担任殿中侍御史时,他详细询问孙承景破敌的情况,结果发现孙承景欺君罔上,虚报战功。
B.当张仁愿提出在黄河以北修筑三座受降城时,唐休璟表示反对,认为这些城池最后都会被突厥人攻占,在张仁愿坚决请求下,唐中宗才同意。
C.张仁愿上表请求留下满足年龄条件的士兵来帮助筑城,但两百名咸阳籍的士兵逃跑,被他抓住后予以严惩,在这之后服役的人全都尽心尽力。
D.张仁愿战功显赫,治军严明,被封为韩国公,在他去世之后,后世之人十分怀念他,在受降城为他建立祠堂,每次朝廷军队出征都前往祭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北涯有拂云祠,突厥每犯边,必先谒祠祷解,然后料兵渡而南。
(2)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益无寇,岁损费亿计,减镇兵数万。
14.《十七史百将传》是按照《孙子兵法》的理念编写的,对后世影响深远。张仁愿的哪些事迹体现了材料一中《孙子兵法》的理念?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游曲江

   

追寻前事立江汀,渔者应闻太息声。

避客野鸥如有感,损花微雪似无情。

疏林自觉长堤在,春水空连古岸平。

惆怅引人还到夜,鞭鞘风冷柳烟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首联紧扣诗题,写自己重游曲江,追忆往事,在旁的渔者看到后也为之叹息。
B.第六句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水面初平云脚低”都写出了春天水面涨平的情景。
C.尾句以景结情,以料峭春风、如烟柳枝收束全诗,增添了诗人的惆怅意绪,含蓄隽永。
D.全诗用字精当,“自”“空”等字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之中,虽经雕琢而不失本色。
16.古诗词中常存在逻辑现象。钱锺书曾说“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请从这一角度简要赏析“损花微雪似无情”一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