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科普-自然科学类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48 题号:187761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双版纳,中国唯一一块热带雨林。这里特有的植物和生态环境,对于植物学者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典型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让西双版纳成为众多高校进行生物学专业野外实习的必选地点。今天的西双版纳,很多雨林都变成了人工橡胶林。雨林中的生活因此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植物不仅仅为人类提供了可以果腹的食物、可以保暖的衣物,更是使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变快。

在我们去探索植物是如何让世界快速运转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植物让地球封冻的历史,植物对地球的影响并不仅仅是让物种变得更繁盛,植物也有可能按下地球生物圈的“暂停键”。

地球之所以有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还多亏了像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有了这些温室气体的保护,地球就像被装进了一个“玻璃房子”。如果二氧化碳的浓度急剧降低,就像拆掉了温室顶棚上的玻璃板,让屋子外边的暴风雪闯进来。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地球就该改名叫“雪球”了。对现有的生物来说,这样的变化绝对是一场灭顶之灾。

在距今3.7亿~3.5亿年前的泥盆纪末期,出现了高达30米的陆生植物,它们强大的光合作用能力,使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一路飙升到地球有史以来的最高值,而二氧化碳含量则跌至谷底。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削弱了温室效应,加快了热量的散失,地球生命不得不在低温中煎熬。

与此同时,由于高大的陆生植物的活动,陆地上的岩石变得支离破碎,很多矿物质随着河水流入了海洋。海洋中的藻类植物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矿物营养,于是它们大量繁殖,死亡后沉入海底,相当于把更多的二氧化碳封存了起来,这就把地球保温层彻底破坏了。结果,习惯了温暖生活的生物集体阵亡。

在这起大灭绝事件中,全球有3/4的物种都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地球生命遭遇的一次重击,生物圈的萧索持续了数千万年。但这也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富氧的大气有助于动物的体型增大和新陈代谢加快,充足的氮磷元素为肌肉、骨骼和大脑的发育提供了原料。当新时代来临,动物将演化出更庞大的躯体、更强韧的力量和更复杂的行为,它们将上演更加精彩的故事。如果没有这样的转变,也许今天地球的海洋里还满是奇虾和三叶虫这些奇形怪状的生物,而人类祖先能不能生存下来也都是未知数。

植物“老板”的力量远不止于此,它们不仅能决定生物生命世界的走向,也能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或许并不是偶然,这也与上亿年前的植物变化密切相关。

在课本里,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被大写特写,如蒸汽机、纺纱机、电灯、电报,但是大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点,如果没有煤炭这种能源的支撑,上述一切的发明都是零。如果英国的地面之下没有埋藏这些煤炭,那么工业革命发生在什么地方,人类的历史进程如何,这些都未可知。而这些煤炭是植物“老板”在2亿年前就准备好的。

今天使用的煤炭主要形成于石炭纪,石炭纪正是因为产生的煤炭多而得名。那个时候的地球是巨型昆虫的天下,一只蜻蜓就够做一道大荤菜了。这是因为大气中的氧气实在是太多了,那二氧化碳都去哪儿了呢?都被植物储存在自己的身体里了。按照这个逻辑,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少,氧气会越来越多,但是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这都得感谢那些小真菌、天真菌,正是它们孜孜不倦地啃木头,二氧化碳才得以释放到空气中,这就维持了地球上碳的循环。但是在石炭纪早期,出了一件大事儿,植物开始合成木质素,这种化学物质不仅能让植物的身板硬挺,还能防备真菌的侵袭。就好像是在三文鱼肉块里加了很多鱼刺,如果不清除干净,真菌根本没办法下嘴啊。奈何那时的真菌,就像今天的欧美朋友一样,根本无法应对带刺的草鱼、鲤鱼、胖头鱼,于是导致亚洲鲤鱼大泛滥。而石炭纪的真菌啃不动木头,就导致了大量的植物遗骸积累了下来。这些积累下来的煤炭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需要的能源也越来越多。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原煤产量36.8亿吨(25.8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5%;原油产量1.89亿吨(2.7亿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3%;天然气产量1602.7亿立方米(2.13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8.3%。将视野投向全球,2019年,全世界每天消耗的包括生物燃料在内的各类液体燃料需求总和达到1亿桶!但这显然不是人类能源需求的极限,因为我们还没有冲出太阳系,走向全宇宙。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在一次性能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开发可再生能源就成了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到目前为止,虽然人类在核能和光伏能源技术上都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较低的能源转化效率和较高的初期投入,仍然是困扰这些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瓶颈。

破解瓶颈的路径在何方?人类再次将目光投向“捕捉阳光”能力强大的植物身上。学者预测,人类使用的机器的能源“口味”也将由植物来决定,就如同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需要煤炭,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内燃机需要石油。在未来,植物或将再次成为推动世界快速运转的新动力。

(摘编自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暂停键”在文中指类似于泥盆纪末期地球生物物种因生态环境的变化不再繁盛的现象。
B.“玻璃房子”在文中指像二氧化碳一样的温室气体在地球表层形成的适宜生物生存的环境。
C.“植物‘老板’”中的“老板”在文中指的是具有强大光合作用能力的高达30米的陆生植物。
D.“口味”在文中指人类所使用的机器的能源类型,煤炭和石油就是不同“口味”的能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双版纳拥有典型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决定了今天西双版纳雨林生活改变的速度和方向。
B.如果没有英国丰富的煤炭能源支撑,工业革命也就不会有蒸汽机、纺纱机、电灯、电报等科学发明。
C.2018年我国各种类型能源消耗有增有减,但总体上呈增长趋势,这说明我国能源开发工作成效显著。
D.人类未来对能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从植物身上开发可再生能源或是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3.下列不符合作者关于未来新能源发展观的一项是(     
A.改变植物纤维素的微观结构为乙醇发酵提供更多更廉价的糖,这样,种植高粱的农田可能变成生物“油田”。
B.停止供应培养某些藻类所需的氧,一段时间后再恢复供给,可让这些藻类在缺氧的情况下间歇性地产制少量氢气。
C.培育能在盐碱地、滩涂地等贫瘠土地生长的芦竹,一次种植可连续收割15~20年,这种芦竹可以直接替代燃煤。
D.杂交技术培育出的一种白杨树,可伐后再生,新枝越长越多,科学家利用其叶片的颤动,能持续提供大量电能。
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石炭纪时期煤炭形成的几个关键性阶段。
5.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即将到来,学者史军给我校“阳光生物学社”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对于生物生命世界和人类历史发展来说,植物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科普-自然科学类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极端强降水事件在世界各地呈现趋多、趋强的态势。在我国,夏季是降水最多的季节,尤其是7月,降水最多。至8月下旬,全国多地仍处于主汛期。这期间,全国暴雨天气频频出现,常常给人民群众造成严重的生命伤害和财产损失。

在公众的认知中,“暴雨”常指短暂、急促而猛烈的雨。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著作《水经注》中说:“山之东有滥泉……阴雨无时,以秽物投之,辄能暴雨。”此处的“暴雨”是突然下雨之意。当代作家魏巍所著的小说《东方》中也有这样的语句:“天色不知什么时候阴沉起来,一阵狂风过后,跟着来了一阵暴雨。”此处的“暴雨”更接近气象学中“短时强降水”的概念。在夏季强对流多发之际,经常是硕大的雨点突然而至,让人猝不及防。此时,很多人会脱口而出:“暴雨来啦!快跑!”可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把短时间内下得特别急的雨称为暴雨。

在古代,人们观云相雨主要靠经验,沿用至今的众多气象谚语就是很好的证明。17世纪以后,随着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气象学家们终于抓住了天气预报的“牛鼻子”,即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等气象要素。因此,对这些气象要素的精准观测就成了做好天气预报的先决条件。

测量降水(降水包括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本文只讨论对液态降水——雨的观测)通常使用的工具是雨量计。人们通过雨量计来计算降雨量,从而对雨的大小进行等级划分。降雨量指一段时间内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雨水,在不蒸发、不渗透、不流失的情况下,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其单位用毫米表示。气象学家借鉴了民间对雨的大小的描述,形成了气象业务中的雨量等级划分,如下表所示。

等级时段降雨量
12小时降雨量24小时降雨量
微量降雨(零星小雨)小于0.1小于0.1
小雨0.14.90.19.9
中雨5.014.910.024.9
大雨15.029.925.049.9
暴雨30.069.950.099.9
大暴雨70.0139.9100.0249.9
特大暴雨大于等于140.0大于等于250.0

降雨量等级划分表(单位:毫米)

与公众认知相比,气象学中对雨量的定义要严格得多。12小时内降雨量超过30毫米或24小时超过50毫米才算暴雨。比如,20227月某日中午前后,某市市区西部短时间内(不到30分钟)发生了一场急促的降雨(降雨量为15毫米)。市政排水管网压力陡增,许多路面积水严重,甚至出现了地道桥下积水过深而交通中断的情形。

假如气象预报员提前对这次降雨进行预报,他应该会这样发布:“今天,某市区阴有阵雨或雷阵雨,局地有中到大雨。” 公众抱怨这简直就是暴雨,天气预报也太不靠谱了!

对于暴雨,气象预报业务中有没有与民间定义比较接近的指标呢?有。那就是降雨强度,简称雨强。雨强指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单位是毫米每分或毫米每时,表示降雨的缓急程度。公众对雨的直观感受,比如雨滴的大小、雨滴下落的快慢、降雨的急促程度、雨造成的灾害等,与气象预报业务中雨强的概念关系更紧密。

暴雨预报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这主要是因为暴雨的形成多与中尺度天气系统有关,一般发生在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范围内。所以,除了运用集合预报方法,小时雨强也成为预报的重点。因为,在小时雨强很大的情况下,更容易引发局地山洪、泥石流、城市内涝等灾害。

20224月,中国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号优化调整工作,建立暴雨预警信号新标准。调整后,各级气象部门将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增加雷雨大风预警信号,将1小时雨强纳入暴雨预警信号标准。预警信号发布内容将遵循重点突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原则,使社会公众能通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识预警、辨风险,让防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摘自刘浩、赵亮《暴雨,未必是你想的那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郦道元《水经注》中的话是为了表明“暴雨”指短暂、急促而猛烈的雨。
B.“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等沿用至今的众多气象谚语证明古人观云相雨主要靠经验。
C.降雨量指一段时间内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雨水,在不蒸发、不渗透的情况下,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其单位用毫米表示。
D.2023年7月某日,汉台区不到三个小时发生了一场50毫米的降雨,这应为大暴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气预报不靠谱”,公众这样的抱怨,主要是由于公众认知中的“暴雨”与气象学中定义的“暴雨”不完全一致。
B.暴雨的形成多与中尺度天气系统有关,一般发生在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范围内,使得至今暴雨准确预报是难题。
C.在中国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号优化调整工作后,防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得到提升。
D.只有对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等气象要素精准观测,才有可能做好天气预报。
3.公众认为有关暴雨的天气预报不靠谱,请根据文本分析原因。
2023-12-18更新 | 1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蟋蟀之话

夏丏尊

①鸣虫是秋季的报知者。

②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声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终究有共同之点。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肉声。

③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它们的鸣声由翅的鼓动发生。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翅的特别的发音装置,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状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质部”的部分,两者摩擦就发出声音。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叫作“发音镜”,这是造成特殊的音色的机关。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特的音乐。其音乐较诸鸟类与别的虫类,有着如许的本质的差异。

④螽斯与蟋蟀的发音样式大同小异。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之。螽斯的状部在左翅,硬质部在右翅;而蟋蟀则两翅有着同样的构造。此外尚有不同的一点:螽斯之翅耸立作棱状,其发音装置的部分较狭;蟋蟀二翅平叠,因之其发音部分亦较为发达。在音色上,螽斯所发的音乐富于野趣,蟋蟀的音乐却是技巧的。

⑤无论鸟类、螽斯或蟋蟀,能鸣只有雄,雌是不能鸣的。这全是性的现象,雄以鸣音诱雌。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蟋蟀是有耳朵的,说也奇怪,蟋蟀的耳朵不在头部,倒在脚上。它们共有三对脚,在最前面的脚的胫节部,有附着薄膜的细而长的小孔,这就是它们的耳朵。它们用了这“脚耳”来听对手的情话。石块或落叶丛中是它们的生活的舞台,它们在这里恋爱,产卵,以至于死。

⑥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可是有一极有兴趣的现象:它们是极端的女尊男卑的。试把雌雄二蟋蟀放入小瓦器中,彼此先用了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以后,雄的即开始鸣叫。这时的鸣声与在田野时的放声高吟不同,是如泣如诉的低音,与其说是在伺候雌的意旨,不如说是一种哀恳的表示。雄的追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于是雄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不称意,犹是淡然。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雄蟋蟀在交尾终了后,不久就要遇到悲哀的命运——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

⑦蟋蟀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雌蟋蟀在产卵时,先用产卵管在土中试插,及找到了适当的场所,就深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产卵管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拔出。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

⑧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这情形和那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像蝶或蝇等叫作“完全变态”的昆虫。)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

(选自《名物采访》,有删改)


[注]①螽斯: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呈丝状。②若虫:不完全变态类(渐变态)昆虫的幼体。
1.根据全文,对蟋蟀的生命历程的概括不当的一项是(     
A.第一阶段:卵孵化成若虫
B.第二阶段:若虫直接脱皮变为成虫
C.第三阶段:成虫“恋爱”、交尾
D.第四阶段:交尾后雄蟋蟀死亡,雌蟋蟀产卵后死亡
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蟋蟀的鸣声与鸟或蝉的鸣声有着本质的不同:蟋蟀的鸣声是由腹部的声带发出的,鸟或蝉的鸣声是由翅膀的鼓动发出的。
B.雄性蟋蟀是用一前翅的状部和另一前翅的硬质部相互摩擦,并用前翅间的“发音镜”这一特殊的音色“机关”发出特殊声音。
C.雌雄蟋蟀可以通过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雄性蟋蟀可以通过鸣音向雌性蟋蟀反复哀诉,雌性蟋蟀则通过“脚耳”领会其意。
D.文章采用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科学、形象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原理和发音样式,清晰地展现了蟋蟀的生命历程。
3.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2020-08-22更新 | 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泥砖、辐射形钢纹轮胎、玻璃纤维的钓鱼竿、钢筋混凝土和航天飞机上的隔热瓦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答案是这些材料都是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组成的材料,它具有组成成分的所有属性,而又不同于并优于其中任何一种成分。例如,今天许多游艇的船身都是由一种叫做增强塑料的复合材料制成的,增强塑料里含有玻璃、塑料、碳和一些其他种类的纤维。与制成它的纤维或塑料相比,其具有更坚硬、更耐用且密度小的优点,这些特性都是人们非常期待的,现在美国每年生产大约14亿千克的复合材料,这些产品出自大约2000家工厂里的15万多名员工之手。

复合材料的两种主要成分是母体和填充物,母体是提供主体、形状和容积的材料,它将材料聚集在一起。填充物是内嵌在母体内的材料,它决定了母体的内在结构、增加了母体的物理属性。在任何一种复合材料中,填充物的属性都补充和增加了母体的属性;反之亦然,母体的属性也对填充物的属性有所补充和增加,例如,在增强塑料里,纤维填充物有很强的张力,但是它们很脆;相反,内嵌纤维的塑料母体有很好的耐弯曲能力,但张力很差,由纤维和塑料制成的复合材料结合了这两种成分的优点,既有很强的张力,又有很好的弯曲度。另外,这种复合材料和其他大多数的复合材料一样,还具有其他理想的性质,如低密度、很强的抗磨损和抗劳损的能力。

填充物有多种形式,包括微粒、纤维、薄片和强化水晶。强化水晶是如同微小纤维一样的独立晶体。在游艇的例子中,玻璃、塑料、碳或其他纤维构成了填充物,而塑料是它的母体。

复合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们的母体和填充物之间有明显的界线。也就是说,两者是异质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不同于合金。合金是由两种或更多的金属完全地相互混合而形成的一种同性质的混合物。例如黄铜,一个人不可能辨别出制成这种合金的铜和锌,而在制造游船的复合材料里,玻璃纤维或其他的纤维填充物和塑料母体可以被清楚地分辨出来。

一些复合材料的填充物和母体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例如,自然界中的沉积岩,鹅卵石和小岩石都内嵌在砂岩母体内。还有一些复合材料的填充物和母体之间会有一个中间状态,叫做中间相。例如,在叠层复合材料中将填充物和母体连在一起的黏着物就是中间相。

复合材料的研究者们更关注他们所研究材料的各种物理属性,其中一些属性包括强度、韧度、耐磨度、抗热和抗电属性。在许多情况下,最重要的属性是密度。当其他因素相同时,通常最好的状况是高密度对高强度、高密度对高韧度,或者比率相近。此时,韧度是指材料通过弯曲来吸取能量而不受破坏的能力,否则它的形状属性就会发生改变。例如在飞机和汽车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使机身或主体上每千克材料都达到最高强度和韧度。在这方面,现代许多的复合材料都远远优于传统上用于机身、机翼、发动机、车身以及机动车其他结构部分的金属和合金。

自然界中存在着丰富的复合材料,其中最常见的两种是骨骼和木头。骨骼是一种非常复杂但结构有序的材料,至少有两层合成结构,其中一层由蛋白质分子和内嵌在蛋白质分子母体内的矿物磷灰石组成,矿物磷灰石增强了骨骼的韧度和强度。木头是由少数基本材料组成的一种复杂的合成品,主要包括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骨骼和木头只是自然界众多复合材料中的两个,其他的还包括牙齿、贝壳、陆生动物等。母体和填充物的特性相结合形成了坚硬、耐用的材料,被生命有机体用于各种用途。

(摘编自《神奇的化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介绍美国复合材料生产情况时,用列数字的方法突出其生产的工厂之多,产量之大。说明美国对复合材料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B.由于纤维填充物有很强的耐弯曲力,塑料具有很好的张力,因此在受力大、韧性要求高的复合材料中,可以大量地添加纤维和塑料等物质。
C.复合材料因用途的不同所以对其属性要求也各异,研究者除了需要重视密度属性外,还应关注材料的强度、韧度、耐磨度等其它物理属性。
D.复合材料在强度和韧度方面有着明显优势,所以飞机和汽车制造商用复合材料代替了传统上用于制造飞机、汽车等相应结构的金属和合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采用设问的方式,即强调了复合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下文对复合材料的介绍。
B.许多游艇的船身是由增强塑料制成,增强塑料也是一种复合材料,包含了多种成分,它的母体是塑料,填充物是纤维等物质。
C.文章将复合材料和合金进行比较,发现合金比不过复合材料,其关键在于合金内部不同成分会混合在一起,削弱了合金属性。
D.自然界中也存在着丰富的复合材料,骨骼、牙齿、木头、贝壳等都属于复合材料,这些复合材料被生命有机体用于各种用途。
3.复合材料具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
2022-02-11更新 | 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