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 《说苑》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3 题号:1888589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

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进谏曰:“君乐治海上,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之,颜烛趋进,抚衣待之,曰:“君奚不斫也?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参此二人者不亦可乎”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

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舟以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叔向归以告平公。平公曰:“吴其亡乎!奚以敬舟?奚以敬民?”叔向对曰:“君为驰底之台,上可以发千兵,下可以陈钟鼓。诸侯闻君者,亦曰‘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所敬各异也。”于是平公乃罢台。

赵简子举兵而攻齐,令军中有敢谏者罪至死。被甲之士名曰公卢,望见简子大笑。简子曰:“子何笑?”对曰:“臣有宿笑。”简子曰:“有以解之则可,无以解之则死。”对曰:“当桑之时,臣邻家夫与妻俱之田,见桑中女,因往追之,不能得,还及,其妻怒而去之,臣笑其旷也。”简子曰:“今吾伐国失国,是吾旷也。”于是罢师而归。

齐简公有臣曰诸御鞅,谏简公曰:“田常与宰予,此二人者甚相憎也,臣恐其相攻。相攻虽叛而危之,不可,愿君去一人。”简公曰:“非人之所敢议也。”居无几何,田常果攻宰予于庭,贼简公于朝。简公喟焉太息,曰:“余不用鞅之言,以至此患也。”故忠臣之言,不可不也。

(节选自《说苑·正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参此二人者/不亦可乎/
B.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参此/二人者不亦可乎/
C.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参此二人者/不亦可乎/
D.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参此/二人者不亦可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逆之”与“寓逆旅”(《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逆”字含义相同。
B.“臣有宿笑”与“宿舂粮”(《逍遥游》)两句中的“宿”字含义相同。
C.“非细人之所敢议”与“而听细说”(《鸿门宴》)两句中的“细”字含义不同。
D.“不可不察”与“察臣孝廉”(《陈情表》)两句中的“察”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在海上游玩乐不思归,颜烛趋进谏说,假如都城内有人取代你治理国家,你还能快乐游玩吗?结果国内果然有人谋划不让景公回城。
B.叔向由晋平公对吴人装饰舟船的议论,指出晋平公建造驰底之台与吴人的作法只是看重的各有不同罢了,说服晋平公停止建造驰底之台。
C.赵简子发兵攻打齐国,公卢给他讲述了邻家夫追逐桑中女的笑话,他从中悟出自己攻打齐国不成还会因此失掉自己的国家,于是撤军回国。
D.诸御鞅劝谏齐简公说,田常与宰予二人互相憎恶得厉害,希望简公离开其中一人,否则会危及自身,简公不听,后来田常果因此杀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
(2)简公喟焉太息,曰:“余不用鞅之言,以至此患也。”
【知识点】 《说苑》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也。匠人斲而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材料二:

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以游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闲居心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辩,日以自虞,疏远世事,分明利害,筹策得失,以观祸福,设义立度,以为法式,穷追本末,究事之情,死有遗业,生有荣名,此皆人材之所能逮也。

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辟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任;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士苟欲深明A博察B以垂荣C名D而不好问讯之E道F则是G伐智本H而塞智原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文中指职责,与“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任”含义不同。
B.“匠人斲而小之”与“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两句中“小”的用法相同。
C.女,文中通“汝”,指你,与“唯闻女叹息”(《木兰诗》)中的“女”含义不同。
D.干将,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造,其妻莫邪造的剑称为“莫邪剑”。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向认为人在幼小的时候很愚昧,会有荒诞的行为,所以要拜师学习以正根本。
B.孟子用“人皆知以食愈饥”来论证学习的重要性,使得论证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C.刘向认为如果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
D.刘向认为虚心请教的读书人,每天磨砺精神,增长见识,能使得他立身处世安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
(2)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
5.孟子是怎样阐述君主的治国之道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09-14更新 | 20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诗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传》曰:“自陕以东者,周公主之,自陕以西者,召公主之。”召公述职,当桑蚕之时,不欲变民事,故不入邑中,舍于甘棠之下而听断焉,陕间之人,皆得其所。是故后世思而歌咏之。善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夫诗,思然后积,积然后满,满然后发,发由其道,而致其位焉。百姓叹其美而致其敬,甘棠之不伐也,政教恶乎不行?孔子曰:“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也甚。”尊其人必敬其位顺安万物古圣之道几哉

仁人之德教也,诚恻隐于中,悃愊于内,不能已于其心。故其治天下也,如救溺人,见天下强陵弱,众暴寡,死伤系虏,不忍其然。是以孔子历七十二君,冀道之一行,而得施其德,使民生于全育,烝庶安土,万物熙熙,各乐其终。卒不遇,故睹麟而泣,哀道不行,德泽不洽,于是退作《春秋》,明素王之道,以示后人,思施其惠,未尝辍忘。是以百王尊之,志士法焉,诵其文章,传今不绝,德及之也。《诗》曰:“载驰载驱,周爰咨谋。”此之谓也。

圣王布德施惠,非求报于百姓也;郊望褅尝,非求报于鬼神也。山致其高,云雨起;水致其深,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德,而福禄归焉。夫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

古者,沟防不修,水为人害。禹凿龙门,辟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百姓不亲,五品不逊,契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辨,长幼之序。四野不修,民食不足,后稷教之辟地垦草,粪土树谷,令百姓家给人足。故三后之后无不王者,有阴德也。周室衰,礼义废,孔子以三代之道,教导于后世,继嗣至今不绝者,有隐行也。

(节选自《说苑·贵德》)


【注】①甘棠:落叶乔木;②悃愊:至诚,诚实。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尊 A其人 B必敬 C其位 D顺安 E万物 F古圣 G之道 H几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庙,本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文中指的是祖先。
B.《春秋》,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思想。
C.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和《劝学》中“圣心备焉”的“焉”用法相同。
D.后,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三后,历来说法不一,可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亦可指禹、契、后稷。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公爱护百姓,深受爱戴。他在向朝廷陈述职守时,因为不想影响农事,为此在甘棠树下审断案件。
B.没有一位国君接受孔子的德政,孔子痛心隐退,编撰《春秋》,使后人了解远古帝王施行的德政。
C.暗中施恩行善的人,必定会得到明显的回报,不显露自己有高尚品行的人,必然会有显著的名声。
D.古代圣明的君王像爱护婴儿那样关心爱护他的百姓,用道德教化他的百姓,却从不求回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姓叹其美而致其敬,甘棠之不伐也,政教恶乎不行?
(2)见天下强陵弱,众暴寡,死伤系虏,不忍其然。
5.“三后”的布德施惠具体体现在哪里?
2023-10-24更新 | 8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夫兵不可玩,玩则无威;兵不可废,废则召寇。昔吴王夫差好战而亡,徐偃王无武亦灭。故明王之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易》曰: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武王将伐纣。召太公望而问之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吾民,有道乎?太公对曰: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武王曰:善。乃召周公而问焉,曰:天下之图事者,皆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以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对曰:殷信天子,周信诸侯,则无胜之道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汝言有乎?周公对曰:臣闻之,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乎?武王曰:善。乃起众举师,与殷战于牧之野,大败殷人。上堂见玉,曰:谁之玉也?曰:诸侯之玉。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财矣。入室见女,曰:谁之女也?曰:诸侯之女也。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色也。于是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金钱以与士民黜其战车而不乘弛其甲兵而弗用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天下闻者,咸谓武王行义于天下,岂不大哉?

宋围曹,不拔。司马子鱼谓君曰:文王闻崇德乱而伐之,军崇三旬而不降,退而修教,复伐之,因垒而降。今君德无乃有所缺乎?胡不退修德,无缺而后动。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

(节选自《说苑 ·指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金钱以与/士民黜其战车而不乘/弛其甲兵而弗用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
B.于是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金钱以与士民/黜其战车而不乘/弛其甲兵而弗用/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
C.于是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金钱以与/士民黜其战车而不乘/弛其甲兵而弗用/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
D.于是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金钱以与士民/黜其战车而不乘/弛其甲兵而弗用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是掌控、控制的意思,“制”与《过秦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制”含义不同。
B.有道是有方法的意思,“道”与《师说》“师道之不传”的“道”含义不同。
C.说是说法的意思,与《苏武传》“故使陵来说足下”的“说”含义不同。
D.不拔是不能攻下的意思,“拔”与《陈情表》中“过蒙拔擢”的“拔”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引用《司马法》和《易经》中的句子,想要说明统治者不能随意发动战争,但是也不能忽视本国军事发展,在无战事时要有忧患意识。
B.周公认为做到得民心、有贤德、于民有利这三点,就能不用打仗、不用占卜就知道结果,还能驱使不属于自己的民众。
C.武王举兵讨伐纣王取得胜利后,看到美玉妇女,就立刻将其全部归还给诸侯。天下的人听说了这些事后,都认为武王是位好君主。
D.圣人治理国家时应该先用文德后用武力;而面对那些固执不愿改变的愚人时,无法用纯粹的德行教化他们,便要采用武力的手段。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之图事者,皆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以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
(2)今君德无乃有所缺乎?胡不退修德,无缺而后动。
2023-03-24更新 | 10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