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9 题号:1889934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洲。既又将盗陈州,分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也。君如逃,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姊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冑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几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取材于唐代李翱《杨烈妇传》)


注:①李希烈:唐德宗时为淮西节度使,建中三年称王,公然反唐。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力不足,死焉,        职:本分
B.不如                      :赶快
C.侃遂忍之,复登          :城墙
D.率其徒将城而下        超:超过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分兵数千人抵项城县                      重赏以令死士,必济!
B.君如逃,谁守                                 君不在,人谁肯固矣?
C.以瓦石中贼                                   有以弱弓射贼
D.力不足,死,职也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
3.对下面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兵与财皆无,将若何?
既无兵又无钱,怎么办?
B.百姓皆其战士也
老百姓都是你的战士
C.虽然,岁满则罢去
尽管县令是一城之主,但是任期一到就会离开
D.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
古代有贤德的人也不多,岂止是后代少?
4.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叛军攻取项城,县令李侃无计可施,其妻杨氏勉励他应忠于职守,为国尽责。
B.杨氏认为仓廪之积、府库之财及全城百姓,都是抵抗叛军进攻可以凭借的有利条件。
C.杨氏以项城百姓“义不为贼”、誓死抵抗的信念晓谕叛军,从而遏制了叛军的气焰。
D.作者认为,杨氏以妇人之身,而能明辨行列、攻守,她的勇、智,堪比宠旌守御之臣。
5.文中称杨氏为“仁者”,《论语·颜渊》中,孔子释“仁”为“爱人”。请结合文意,概述杨氏的哪些行为体现了孔子所说的“仁”。
2023·北京·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1]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愍帝建兴元年。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中夜闻鸡鸣,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司马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元帝建武元年。初,流民张平、樊雅各聚众数千人在谯,为坞主。王之为丞相也,遣行参军桓宣往说平、雅,平、雅皆请降。及豫州刺史祖逖出屯芦州,遣参军殷乂诣平、雅,乂意轻平视其屋曰可作马厩见大镬曰可铸铁器平曰此乃帝王镬天下清平方用之奈何毁之乂曰:卿未能保其头,而爱镬邪!平大怒,于坐斩乂,勒兵固守。逖攻之,岁余不下,乃诱其部将谢浮使杀之。逖进据太丘,樊雅犹据谯城,与逖相拒。逖攻之不克,请兵于南中郎将王含。桓宣时为含参军,含遣宣将兵五百助逖。逖谓宣曰:卿信义已著于彼,今复为我说雅。宣乃单马从两人诣雅曰:祖豫州方欲平荡刘、石,倚卿为援,前殷乂轻薄,非豫州意也。雅即诣逖降。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王含复遣桓宣救之,虎解去。逖表宣为谯国内史。

先是,赵固等互相攻击,逖驰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皆受逖节度。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河上诸坞先有任子在后赵者,皆听两属,时谴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坞主感其恩,后赵有异谋,辄密以告,由是多所克获,自河以南多叛后赵归于晋。永昌元年冬十月,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乂意轻平/视其屋曰/可作马厩/见大镬曰/可铸铁器/平曰/此乃帝王镬天下/清平方用之/奈何毁之/
B.乂意轻平/视其屋曰/可作马厩/见大镬曰/可铸铁器/平曰/此乃帝王镬/天下清平方用之/奈何毁之/
C.乂意轻/平视其屋曰/可作马厩/见大镬曰/可铸铁器/平曰/此乃帝王镬天下/清平方用之/奈何毁之/
D.乂意轻/平视其屋曰/可作马厩/见大镬曰/可铸铁器/平曰/此乃帝王镬/天下清平方用之/奈何毁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称为宗室。
C.戎狄,古时称南方少数民族为狄,西方少数民族为戎,后用来统称少数民族。
D.流民,指因受灾而流亡外地、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认为晋朝之所以发生动乱,是因为皇上昏庸无道引起臣下怨恨背叛以及皇族内部争权夺利;祖逖希望任命将帅出兵北伐,拯救正处在苦难之中的北方百姓。
B.司马睿一向没有北伐的雄心壮志,对祖逖北伐不全力支持,只拨发给他一千人的粮草,三千匹布,还不给铠甲和武器,让祖逖自行招募兵员。
C.祖逖派遣参军殷乂去见张平,殷乂轻视张平,张平一怒之下杀死了殷乂,于是祖逖率军进攻张平,一年多都未能攻克,就引诱张平的部将谢浮杀掉张平。
D.祖逖在军中时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严格约束自己,待人宽厚,奖励发展农业,对新来归附的人进行安抚,不论亲疏贵贱一律都以恩情礼遇相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赵固等互相攻击,逖驰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皆受逖节度。
(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3)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5.祖逖为什么派桓宣前去劝说樊雅?请简要说明。
2023-09-21更新 | 2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守赟,字子美,并州榆次人,夏守恩弟。初守恩给事襄王邸王问其兄弟守恩言守赟四岁而孤日侍王邸不得时抚养心辄念之王为动容即日召入宫而怜其幼听就外舍后二年,复召入,王乳母齐国夫人使傅婢拊视之。稍长,习通文字。王为太子,守赟典工作事。及即位,授右侍禁。李继迁叛,命使绥、夏伺边衅,迁西头供奉官、寄班祗候。康保裔与贼战,没,部曲畏诛,声言保裔降贼,密诏守赟往察之。守赞变服入营中,廉问得状,还奏称旨。诏恤保裔家,以守赟为真定路走马承受公事。转崇仪使、提举仓草场。帝甚亲信之,遣中使问守赟曰:“欲管军乎?为横行使乎?”守赟曰:“臣得日近冕旒足矣。”寻迁西上阁门使、提举诸司库务,以右千牛卫大将军、昭州刺史为枢密都承旨,兼领三班院。每契丹使至,与杨崇勋迭为馆伴副使,凡十余年。守恩坐赃废,守赟亦以镇海军节度使罢管军,之本镇。逾年,徙定州都总管,召知枢密院事。既入见,帝问西事,守赟言:“平时小障屯兵马不及千余,贼兵盛至,固守不暇,安能出斗邪?宜并其兵以据冲要,伺便邀击,功或可成。”帝然之。刘平、石元孙败,人有以降贼诬告者。守赟颇辨其枉,引康保裔事为质,自请将兵击贼。换宣徽南院使、陕西马步军都总管兼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命勾当御药院张德明、黎用信掌御剑以随之。寻诏驻军河中,居数月,徙屯鄜州。其子随为陕西缘边招讨副使。时晏殊、宋绶知枢密院,又召守赟同知院事。随卒,守赟请罢,以宣徽南院使、天平军节度使判澶州,以疾徙相州。疾稍平,复为真定府定州等路都总管,未至,徙高阳关,就判瀛州。卒,赠太尉,谥忠僖。

(节选自《宋史•夏守赟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守恩给事襄王邸/王问其兄弟/守恩言/守赟四岁而孤/日侍王邸/不得时抚养心/辄念之/王为动容/即日召入宫/而怜其幼/听就外舍/
B.初/守恩给事襄王邸/王问其兄弟/守恩言/守赟四岁/而孤日侍王邸/不得时抚养/心辄念之/王为动容/即日召入宫/而怜其幼/听就外舍/
C.初/守恩给事襄王邸/王问其兄弟/守恩言/守赟四岁/而孤日侍王邸/不得时抚养心/辄念之/王为动容/即日召入宫/而怜其幼/听就外舍/
D.初/守恩给事襄王邸/王问其兄弟/守恩言/守赟四岁而孤/日侍王邸/不得时抚养/心辄念之/王为动容/即日召入宫/而怜其幼/听就外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冕旒是古代礼冠中最贵重者,也专指皇冠,因此可作皇帝的代称,文中指皇帝。
B.刺史,古代官名,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
C.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D.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守赟四岁而孤,颇受怜惜。襄王怜惜他孤弱,把他召入宫,听任他在外舍学习;两年后,又把他召入宫中,襄王派侍婢抚育照料他。
B.夏守赟不慕权势,忠于皇帝。襄王做太子时,他主持工程方面的事务;襄王即位后,非常信任他;他不愿担任军职,也不想做横行使,只愿在皇帝身边。
C.夏守赟出谋划策,解决边事。当皇帝询问他西部边疆的事时,他认为应该合并小据点的兵力来据守冲要之地,以抵挡反贼大军的袭击。
D.夏守赟重视事实,主动请缨。刘平、石元孙战败,被人诬告投降了反贼,他援引康保裔的事,极力为二人辩解冤屈,亲自请求带兵攻击反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赟变服入营中,廉问得状,还奏称旨。
(2)宜并其兵以据冲要,伺便邀击,功或可成。
2021-12-08更新 | 6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耶?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王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自唐末,藩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泰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太宗览奏不怿,曰: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藩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准言: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而徙仲舒凤翔。景德元年,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因请帝幸澶州,高琼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天禧三年,真宗得风疾,太后预政于内,降准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道州司马。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对。帝时亦言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列传四十》)

1.下列对文中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B.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C.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D.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2.下列对文中的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三传,是指《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是研究《春秋》的重要文献。
B.枢密院,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枢密院的设置削弱了相权。
C.淳化二年,是中国古代四种主要纪年法中的年号纪年法,另外三种纪年法分别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D.崩,指古代帝王去世,王后去世为“薨”,大夫去世为“卒”,士去世为“不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准性情耿直而执着,曾经在议事时与皇帝意见不合,皇帝十分生气想要离开,可是寇准毫不退让,拽住皇帝衣服不放,直到皇帝让步,寇准才退下。
B.寇准请皇帝到前线激励士气,皇帝到达城北门楼后,宋朝士民望见天子车盖,欢呼雀跃,声势震慑敌军。
C.天禧三年,皇帝得了风疾,刘太后在宫内干预朝政,降寇准为太常卿,让他管理相州,又将他调到安州,贬他为道州司马。
D.寇准深受皇帝信任。宋太宗把他和魏征相比,把他看作诤臣,真宗皇帝临死也说他是可以寄托大事的人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2)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藩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
2022-02-26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