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24 题号:189036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今齐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此时鲁仲连适游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鲁仲连见辛垣衍曰:“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彼则肆然而为帝,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鲁仲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辛垣衍曰:“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鲁仲连曰:“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辛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鲁仲连曰:“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居岁余,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斫之。’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为天下笑。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齐闵王将之薛,假涂于邹。当是时,邹君死,闵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故不敢入于邹。邹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之仆妾也。且秦无已而,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秦。”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注]①梁客,指魏国大臣辛垣衍。②赴,同“讣”,派人发讣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
B.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
C.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
D.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功,一指以斩获敌首计功,另指第一等功劳。本文指前者。
B.“且秦无已而帝”与“不敢复言帝秦”中的“帝”词义不同。
C.南面,中国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常用“北面”代称帝位。
D.三晋,春秋末期赵、魏、韩“三家分晋”,这里指原晋国故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派辛垣衍到邯郸,通过平原君劝赵王尊秦昭王为帝,平原君马上派鲁仲连前去责备辛垣衍并打发他回去。
B.齐闵王对邹提出苛刻要求,邹国臣子勇敢地维护本国君主尊严,使齐闵王不能把对待天子的礼节强加给邹国臣子。
C.鲁仲连认为秦与魏都是强国,如果魏看见秦打了一次胜仗就想尊他为帝,那么魏的行为相比邹国群臣是不可取的。
D.辛垣衍原本认为鲁仲连是个平庸人,在鲁仲连的游说下,他不仅改变了对鲁仲连的看法,还改变了自己出使赵国的初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岁余,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
(2)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
5.鲁仲连前去见辛垣衍,从哪些方面进行游说?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文本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节选自《说苑·君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B.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C.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D.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与《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中“侍坐”相同。
B.再拜,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与《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再拜”相同。
C.学者,指古代的圣贤,与《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意思相同。
D.左右,指身边伺候的人,近臣,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中“左右”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认为教导百姓改穿胡服、改习骑马射箭一定会招来世人的批评,肥义指出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未发生前就能洞烛先机,明确支持改穿胡服。
B.公子成以中原是圣贤推行仁义教化的地方为由,拒穿胡服;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指出服装礼义应力求便利,推行胡服有助雪耻,公子成于是奉行。
C.赵文规劝赵武灵王不要违背先圣教化而变更传统服饰,应当遵循礼法规定;赵王主张应与时俱进,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才是圣人治国之道
D.赵造反对变革,认为只有遵循固有的礼制,治国教民才不会出现差错;赵武灵王辩说天下的得失虽都与是否承袭古制有关,但泥古守旧无补时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
(2)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
5.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赵武灵王体现出了怎样的“人君之道”?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说明。
2023-06-08更新 | 9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蔡泽见逐于赵,闻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

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家之福也。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吴,申生孝而晋国乱。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应侯称善。

蔡泽因曰:“商君、吴起、大夫种,其为人臣,尽忠致功,则可愿矣。然则君之主,孰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应侯曰:“未知何如也。”

蔡泽曰:“今主固亲忠臣,不过秦孝、越王、楚悼。君者为主,不过商君、吴起、大夫种。而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而身不退,为君危之。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商君为孝公立威诸侯,功已成,遂以车裂。吴起为楚悼南攻扬越,北并陈、蔡,功已成矣,卒支解。大夫种为越王禽劲吴成霸功勾践终背而杀之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今君相秦,使天下皆畏秦,君之功极矣。如是不退,则商君、吴起、大夫种是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长为应侯,世世称孤。孰与以祸终哉!”应侯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蔡泽,其人辩士。臣之见人甚众,莫有及者,臣不如也。”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注]①应侯,范雎,因封地在应城,故称“应侯”。②大夫种,即文种,勾践的谋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种为越王禽/劲吴/成霸功/勾践终背而杀之/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
B.大夫种为越王禽劲吴/成霸功/勾践终背而杀之/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
C.大夫种为越王禽劲吴/成霸功/勾践终背而杀之/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
D.大夫种为越王禽/劲吴/成霸功/勾践终背而杀之/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揖,拱手行礼,又叫作揖、揖礼。行礼时不需跪拜,礼节较拜礼要轻。蔡泽见应侯时行揖礼,应侯认为他倨傲。
B.“窃为君危之”的“窃”意为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辞。句意为我深为您感到危险
C.日中,是古代十二时辰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指上午12时至下午2时。
D.山东,崤山以东,作为地域性的泛称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侯任用的两人都犯了重罪,应侯内心惭愧。蔡泽听说此事,说自己必定能取代应侯,从而得到了面见应侯的机会。
B.蔡泽认为国家兴亡取决于君主和臣子两方面,有忠臣孝子的国家却灭亡或动乱,是因为没有明君贤父听取忠臣孝子的意见。
C.蔡泽认为应侯立下的功劳不如吴起、商君、大夫种,秦王对忠臣的亲近不如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应侯当即赞同他的说法。
D.应侯向秦昭王举荐蔡泽,秦昭王很欣赏蔡泽;应侯借机称病请求辞官,蔡泽成功取代应侯成为秦相,帮助秦国吞并了周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
(2)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吴,申生孝而晋国乱。
5.蔡泽为了说服应侯,采取了哪些方法?请选择两种简要说明。
2023-09-08更新 | 10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请其效             奏:演奏B.黑貂之裘                  弊:破旧
C.练以为揣摩          简:选择D.嫂何前而后卑也        倨:傲慢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B.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C.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D.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不仅面见秦王,而且连续十次上书秦王,最终失意而归,潜心研读,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刻苦好学的精神值得赞扬。
B.苏秦远赴秦国游说秦王连横而受挫,最主要的原因是苏秦此时还没有掌握《太公阴符》,使秦王觉得他只会夸夸其谈。
C.苏秦精研《太公阴符》一整年,得其精要,这大大增强了他游说诸侯的信心;他成功游说赵王而为赵相,合纵而抗秦。
D.苏秦游说秦王高谈阔论,颇显辩士口若悬河之才;游说赵王,则隐其辞锋,简言“扺掌而谈”:纵横家形象跃然纸上。
4.将上文中划线句子和课内古诗文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
(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2023-10-21更新 | 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