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6 题号:1896828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人待冠而饰首,待履而行地。冠履之于人也,寒不能暖,风不能障,暴不能蔽也。然而冠冠履履者,其所自者然也。故义者,天下之所赏也。百言百当,不如择趋而审行也。

昔晋文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陈之事,不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辞咎犯,问雍季,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也哉!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悬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

(节选自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
B.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
C.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
D.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托,文中是动词,依靠、凭借;与诸葛亮《出师表》中“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的“托”含义不同。
B.公,对诸侯的敬称,与齐桓公、晋文公的“公”含义相同,与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公”含义不同。
C.图,文中是动词,谋划、反复考虑;与《望海潮》“异日图将好景”中的“图”含义相同。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人们通过戴帽子、穿鞋子来装饰头和脚,但最终没有作用的道理,来说明道义的重要,说的话每句都恰当,不如抓住时机、谨慎行事。
B.很多人不理解晋文公把在城濮打败楚军的首功给予雍季的行为,晋文公认为咎犯的计谋是权宜之计,而雍季的计谋才是长久之计,符合长远利益。
C.智伯率领韩、魏进攻赵的晋阳城,掘开晋水灌淹晋阳城,赵襄子认为要解决城中粮食短缺、缺医少药的问题,张孟谈应该与韩、魏二君谈判约定。
D.张孟谈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君,当两位君王害怕事情泄露会被智伯知道时,张孟谈用命运相同的国家要互相成全、生死与共的道理来说服他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
(2)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
【知识点】 杂记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爽,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责,失御史。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会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居闲益自刻苦,记览,为词章。元和中,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复为刺史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子厚不自贵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亦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A召B至C京D师E复F为G刺H史I中J山K刘L梦M得N禹O锡P亦Q在R遣S中T当U诣V播W州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事母”与《鸿门宴》中的“吾得兄事之”中的“事”字含义相同。
B.“务记览”与《过秦论》中的“务耕织”中的“务”字含义相同。
C.“比一岁”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比及三年”中的“比”字含义不同。
D.“使子厚在台省时”与《屈原列传》中的“王使屈平为令”中的“使”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父祖世代为官,忠正刚直。他的父亲因侍奉母亲放弃高官,只愿作为县令;又因为不能谄媚权贵,而失去了御史的职务。
B.柳宗元少年时就很精明能干,没有不通晓的事,后来被授予集贤殿正字。公卿贵人争着让他做自己的门生,众口一辞地推荐称赞他。
C.柳宗元认为播州不堪居住,并且刘禹锡有老母,于是上奏朝廷,希望和他交换任所,皇上感动于他的言行,于是改任刘禹锡为连州刺史。
D.柳宗元死后得以回乡安葬,是观察使河东人裴行立的帮助。自从柳宗元被贬斥之后,舅弟卢遵就一直跟随他,直到他去世也没有离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拜礼部员外郎,会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
(2)子厚不自贵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
5.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期间,有哪些作为?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3-08-27更新 | 22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天下之患,不患材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国而国安焉。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异者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骐骥与驽骀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甲】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所以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取材于王安石《材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有三                         蔽:受蒙蔽
B.惟其遇事而事                  治:处理得好
C.求其所异者                  蔑:蔑视
D.然后骐骥与驽骀            别:区别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患材不众                                   有异能于其身
B.不患士之不欲                                独以天下无材者耳
C.而将无不趋我                                贤能智力卓荦者乎
D.尽其道求而试之                            古之人于材有教育成就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荣辱忧戚在我
他们的荣辱忧伤令我挂怀
B.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
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的情形
C.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
都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去尽力做一些小事
D.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这就是我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方法的原因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
5.下面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文中的【甲】处?请根据文章及所选材料的大意简述你的理由。

【材料】(1)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此弓人之所当知也。

(2)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

(3)南越之修簳,加强弩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此天下之利器,决胜之所宝也。用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


注释:①簳:小竹,可做箭。②梃:棍棒。
2022-09-08更新 | 16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月乙酉,缘山麓东行一里,至弘圣寺,有浮图高二百丈。考之野史,为隋文帝时敕建者。北渡两涧,有汝南王碑,声如玉磬,清越可闻。因以木击之,歌少陵春山相求之诗。闻北冈有元世祖驻跸台,后人屋之。方至其处,大雨忽至,遂趋屋下避雨,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刈麦予曰异哉何晴雨相兼也 中溪曰:“此点苍十景之一,所谓‘晴川秧雨’者是也,每岁五月,溪上日日有雨,田野时时放晴,故刈麦插秧,两处无妨。世传观音大士授记而然。”

——节选自杨慎《点苍山游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轩窗洞豁最堪/ 游目则见/ 满川烈日/ 农人刈麦/ 予曰/ 异哉/ 何晴雨相兼也/
B.轩窗洞豁/ 最堪游目/ 则见满川烈日/ 农人刈麦/ 予曰/ 异哉/ 何晴雨相兼也/
C.轩窗洞豁最堪/ 游目则见/ 满川烈日/ 农人刈麦/ 予曰异哉/ 何晴雨相兼也/
D.轩窗洞豁/ 最堪游目/ 则见满川烈日/ 农人刈麦/ 予曰异哉/ 何晴雨相兼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图:是梵语的音译,本意指佛或佛教徒。在《游褒禅山记》中指和尚。
B.阳:这里指华山的南面。古人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的说法。
C.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D.乙酉:指乙酉年,这是天干地支纪年法。“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同样的纪年方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中,作者突出“有碑仆道”的细节,略写游前洞的经历,详写游后洞的经历,这些都是为后文的说理作铺垫。
B.褒禅山的真实名字应为“花山”,却被误读成“华山”,作者由此悲叹古籍失传,后代人不能深思慎取,连古籍的名字都说不出来。
C.在记游中说理是《游褒禅山记》的特色,作者阐释了“志、力、物”对于成功的意义,认为其中的“志”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D.节选的《点苍山游记》中作者或考察古迹,或引用传说,增添了山水的文化内涵,较之《游褒禅山记》,更侧重于抒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018-07-16更新 | 3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