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1 题号:1902441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相国因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

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与。今相国多受贾竖金而为民请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王卫尉曰:“夫职事苟有便於民而请之,真宰相事,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陛下自将而往,当是时,相国守关中,摇足则关以西非陛下有也。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今乃利贾人之金乎?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高帝不怿。是日,使使持节赦出相国。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相国因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
B.相国因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
C.相国因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
D.相国因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意思是于是,“乃”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字含义不同。
B.“谢民”指向民众谢罪,“谢”与《孔雀东南飞》“谢家来贵门”的“谢”字含义不同。
C.“不怿”意思是不高兴,“不怿”与《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不怿”的“不怿”含义相同。
D.“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的凭证,“持节”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持节”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百姓拥护萧何,却犯了皇帝的大忌,所以萧何采纳了谋士的自污之计。
B.萧何作为刘邦的助手,他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为建立政权打下坚实的基础。
C.萧何被打入狱中,大臣极力劝谏。高祖反思之后也觉得愧对萧何,萧何终于被释放。
D.萧何宽宏大度,慧眼识才。即使与曹参向来不和,病危之时毅然向朝廷推荐曹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
(2)今相国多受贾竖金而为民请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蓄积粮食,三军之体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赵人勠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起来可伐也。”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乃使五大夫王陵将而伐赵。陵战失利,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王欲使代之,武安君称疾不行。王乃使应侯往见武安君责之曰君尝以赛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赛乎?武安君曰:“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振惧而灭之,畏而释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积,养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臣人一心,上下同力。攻其列城,必未可拔。臣见其害,未睹其利。又病,未能行。”应侯惭而退,以言于王。王曰:“白起,吾不能灭赵乎?”复益发军,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武安君曰:“不听臣计,今果如何?”王闻之怒,因见武安君,强起之,曰:“君虽病,强为寡人卧而将之。有功,寡人之愿,将加重于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武安君顿首曰:“惟愿大王览臣愚计,释赵养民,以观诸侯之变。”王不答而去。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

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迁之阴密。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院之,是足以死。”遂自杀。秦人怜之,乡皆祭祀焉。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乃使应侯往见/武安君责之曰/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
B.王乃使应侯往见/武安君责之曰/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
C.王乃使应侯往见武安君/责之曰/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
D.王乃使应侯往见武安君/责之曰/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指幼年死去父亲或者父母双亡,与《陈情表》“祖母刘愍臣孤弱”的“孤”含义相同。
B.微,文中指“无,没有”,与《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微”含义相同。
C.伍,古代军队最小单位,由五人编成,与《过秦论》“蹑足行伍之间”的“伍”含义相同。
D.邑,泛指城市以外的区域,与《促织》中的“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安君认为赵国此时君臣一心,发展农耕,休养生息,已不能轻易攻打。
B.武安君认为应趁赵国长平之战被击败、惊恐畏惧之时一鼓作气将其消灭。
C.秦昭王认为不依靠白起也能灭赵,故继续进军,却围攻不下,死伤惨重。
D.秦昭王亲自去找白起,要求他抱病带兵,建立功勋,却没得到满意答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
②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5.太史公评价白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请结合文本,概述白起之“长”“短”。
2023-02-09更新 | 21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

【汉】司马迁

①正义高祖初定天下,表明有功之臣而侯之,若萧、曹等。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②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余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丰耗矣。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

③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见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注】①淫嬖:滥施宠幸。②网:法网
1.文章中的“高租”指的是____(人名)。
2.文章第①段中与枝叶意思相同的词语是____
3.文章第②段中“异哉所闻”使用了倒装句式,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帝王给予功臣的不同的礼遇,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成功的功业。
B.历代帝王治国的方略各有不同,其目的都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功业。
C.历代帝王各自设立不同的礼仪,最重要的是把成就功业作为目标。
D.历代帝王做事都喜欢标新立异,把成就功业作为统治国家的目的。
5.对于司马迁撰写这篇序文的目的,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介绍历朝历代君王分封功臣的原则和依据。
B.剖析高祖时封侯功臣后代迅速衰亡的原因。
C.告诫功臣世家要遵守法度,切莫骄溢忘本。
D.记录可资借鉴的史实,供后人推究考证
6.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方法,结合文章内容简析其作用。
2019-10-16更新 | 7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治乱,娴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治乱,娴于辞令”与“君子敏事而慎于言”(《〈论语〉十二章》)两句中“于”用法相同。
B.“平其功”与“自者无功”(《老子四章》)两句中“伐”字的意义相同。
C.“王怒疏屈平”与“人不仁,如礼何”(《〈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而”字的用法不同。
D.“屈平草稿未定”与“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两句中“属”字意义相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宾客,春秋、战国时期有时指权势贵族豢养的门客,有时指他国使者。
B.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最高官衔,执掌一国国柄,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C.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屈原贬后任此职。
D.赋,古代文体。文中指以屈原为代表的“骚赋”,即骚体作品,如汉代班固的《两都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句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性格。
B.屈原痛心楚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自己得不到重用,于是心生怨恨,写下了《离骚》。
C.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识时务,应该善于随着外物世事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品行节操。
D.屈原痛恨像子兰这样的奸臣,子兰知道后非常愤怒,就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2)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5.文章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你对此有何看法?
2023-05-15更新 | 2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