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科普-自然科学类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8 题号:190721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雾霾的源头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甚至火山喷发等。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但各地区的雾霾天气中,不同污染源的作用程度各有差异。

(摘编自人民网《如何科学认识雾霾天气?》

材料二: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颗粒,而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盐、硝酸盐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颗粒。雾与霾的主要区别是水汽含量的多少:当水汽含量>90%时,称为雾;当水汽含量<80%时,称为霾;当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雾和霾的混合物,即雾霾。

雾霾的形成与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和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有关。当前,随着城市的楼房越建越高,越建越密,地面摩擦系数增大,这会使风在流经城区时力量明显减弱,而静风现象明显增多,这对于大气污染物向城区外扩散稀释产生了不利影响,并且很容易导致城区内高浓度污染。而当逆温层像锅盖一样覆盖在一个城市的上空时,因为逆温现象的出现,城市高空的温度要比低空的温度高得多。所以,低层大气温度升高相对缓慢,而污染物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会从气温高的低空向气温低的高空扩散,会逐渐循环排放到大气中,但由于逆温现象,低空的温度会更低,导致污染物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且在低空停留的时间增加,不能及时排放出去,这样的恶性循环就会造成城市上空出现颗粒物沉积的现象,即雾霾现象。

(摘编自杨倩等《大气雾霾的成因、危害与治理》)

材料三:

自2013年出台《深圳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计划》以来,深圳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到2017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较2012年下降26.3%,超额完成了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规定的任务。2018年深圳市开始布局PM2.5自动监测网络,形成了“一街一站”的网格化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到2020年,深圳的PM2.5浓度降低到1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在全国重点城市中排第6位,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第二阶段标准。

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很难实现碧水蓝天。深圳从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自建市以来进行了三次重大的产业升级,将重污染产业逐步移出深圳,并对相关行业进行改造和升级。大气是流动的要素,并不以行政边界为局限,对于区域化的雾霾治理,开展城市群的联防联控十分重要,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主动协调深港、深莞、深惠等打造联防联控机制。目前,“深圳蓝”已经成为深圳的一张城市名片。

(摘编自郭少青、魏怀龙《雾霾治理:深圳实践与经验借鉴》)

1.下列图解,不符合材料二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尤其是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超标时,会出现雾霾天气,这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的结果。
B.雾与霾虽然都是气溶胶颗粒,但还是有所区别的,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由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后者是由灰尘等颗粒物组成。
C.深圳很重视大气污染治理,自建市以来经过多个阶段的治理,空气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并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空气质量标准。
D.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一般很难达到碧水蓝天的标准,但是深圳却做到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他大城市治理雾霾的信心。
3.最新数据显示,成都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但雾霾问题仍影响着人们生活。读完以上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防治雾霾?请概括作答。
【知识点】 科普-自然科学类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与月球自转的周期相同,所以月球的一面总是背对着地球,这一面称为月球背面。人类在地球上始终无法看到月球背面。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就位探测和巡视探测。人类此前的所有登月活动都是在月球正面完成的,嫦娥四号创造了历史。

嫦娥四号着陆于月背的南极——艾特肯盆地。与相对平坦的月球正面不同,月背地形更为复杂,几乎全是环形山和古老的陨石坑,更接近月球最原始的面貌。玉兔二号在月背巡视,开展地形地貌测量、浅层结构和矿物成分探测,将为人类研究月球矿物质结构和太阳系起源提供更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由于月球自身对月背形成天然的屏障,没有来自地球的各种辐射干扰,可以为各类天文观测提供难得的纯净环境,填补地面射电观测的诸多空白。

在嫦娥四号探测器登陆月背之前,苏联与美国虽然已完成了月背的成像工作,但一直没有航天器造访这片古老的神秘之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通信障碍。由于月球自身的阻挡,地球上的测控站无法与月背建立无线电通信联系,也就无法对着陆月背的航天器进行测控。为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建立一座连接地球和月背的通信基站。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在环绕“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Halo轨道上放置一颗“鹊桥”中继星。“地月拉格朗日L2点”是地月系统中的五个平动点之一,位于地球至月球连线的延长线.上,与地球、月球的位置相对固定。L2点特殊的动力学特性和在三体问题中相对固定的几何位置,决定了它在停泊中转、中继通信、天文观测,星际转移等深空探测任务中,具备独特的工程应用价值。

“鹊桥”中继星是我国也是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的专用中继卫星,2018年5月21日发射后,在地面的控制下,完成了地月转移、月球借力转向、Halo轨道捕获等关键控制,成功实现了沿Halo轨道的飞行。在完成在轨精度和指向测试后,“鹊桥”具备了实现地面测控站和月背数据中继的能力。这座通信桥梁的架通,使我国航天器的月背软着陆最终从美好的设想变为现实。

(取材于李潇帆、武勇江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嫦娥”一词,凝聚了中国人对探月的向往之情。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2013年12月2日,搭载玉兔号月球车的嫦娥三号成功发射,随后玉兔号如期着陆,这是我国探测器首次在地外天体软着陆,为中国航天开创了月面就位探测和机器人巡视探测的新模式。玉兔号月球车着陆一个多月后,因为和月球表面的石块发生磕绊,失去了行走能力。为此,科研人员对玉兔二号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让它实现玉兔号没来得及完成的梦想。

月球距离地球最远达40多万公里。在地球上隔空操作距离这么遍远的月球车,可不像在地面上开车那么容易。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玉兔“驾驶员”要让这只“兔子”动起来或停下来,需要有效利用月背遥操作技术,该技术包括感知、规划、执行、休眠、唤醒五个部分。

感知,就是使用玉兔二号的导航相机,对月球进行拍照成像。根据导航相机拍到的照片,地面的“驾驶员”还原出月球表面的数字影像图,从而判断月面地形的具体情况,包括撞击坑的宽窄、深浅,石块的大小、距离等信息。规划,是指在了解玉兔二号所处的周围环境之后,地面的控制人员依据月球背面数字影像图和科学家团队确定的探测目标点,按照月球车的越障和爬坡能力,规划出一条玉兔二号能够安全行驶的路径,并设定从起点到终点的各个导航点。执行,指的是遥操作团队将规划结果转换成控制指令,通过地面测控站发送到“鹊桥”中继星,中继星再将指令转发给月球背面的玉兔二号,后者接到指令后,就会按指令完成移动工作。

休眠和唤醒与月球的环境有关。月球的一天为27个地球日左右,其中一半为白天,即月昼;另一半为黑天,即月夜。在月夜期间,月面温度将降至-190C左右。在过低温度下工作,月球车及其搭载的科学设备会受到损害。为确保安全,在月夜到来之前,需让月球车车体收拢桅杆和一侧的太阳帆板,使用同位素温差电池对设备进行保温,进入休眠状态。当太阳升起、月昼到来时,随着太阳帆板受到阳光照射,发电功率达到一定值后,月球车将向中继星发出信号。地面工作人员收到信号后给它发送唤醒指令,玉兔二号就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取材于邱晨辉、宋星光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是人类历史上首个在艾特肯盆地着陆的探测器。
B.月背更接近月球的最原始面貌,因此更有利于天文观测。
C.嫦娥四号造访月背前,人类对月背的地形地貌一无所知。
D.“地月拉格朗日L2点”处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固定位置。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月背遥操作技术五个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知:玉兔二号利用导航相机拍摄成像后,地面控制人员据此判断其周围地形。
B.规划:地面控制人员根据月背地形等制定玉兔二号到达探测目标点的安全路线。
C.执行:玉兔二号通过中继星接收到地面的导航指令后,完全依照指令进行移动。
D.休眠、唤醒:受月球环境影响,玉兔二号需在每个地球日休息半日、工作半日。
3.嫦娥四号发射前我国探月工程所取得的成就中,有两项对玉兔二号的成功产生了直接影响。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写出这两项成就取得的时间、内容及其对玉兔二号的作用。
2022-12-11更新 | 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至今日,大爆炸遗留的热量仍充满宇宙,围绕着我们。在过去约140亿年的膨胀中,温度已然冷却下来,大爆炸再也无法发出可见光,只能释放出一种不可见的光,即微波辐射。

微波对你而言一定不陌生。如果你用过老式电视,当你切换频道时,中间会有画面停顿现象或者雪花出现在屏幕上,约1%的画面停顿和雪花可能来自大爆炸产生的微波辐射。这些微波在被你家电视天线捕获之前,已经在宇宙中飘荡了约140亿年。

事实让人震惊,宇宙中99.9%的,也就是光子都来源于大爆炸,仅0.1%的光子源于恒星以及星系。这就是宇宙最为惊人的特征: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科学家直到1965年才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而且完全出于意外。

但是,我们周围的所有事物都会发出微波,我们难以分辨哪些是大爆炸发出的。这正是1964年新泽西州霍姆德尔的两位科学家阿尔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碰上的难题。这两个人被巨型喇叭状的微波探测器吸引到贝尔实验室工作。他们想用探测器研究天文学,探测疑似围绕银河系的超冷氢气。由于他们预测该气体微波十分微弱,所以首先他们要测量其他微波源,如近处的树木、建筑、天空,甚至是探测器本身。然后他们再将这些干扰源剔除,剩下的可能就是需要的微波信号。

但当他们把所有干扰源都剔除后,仍有稳定的背景噪声。这样的微波应当是由一种温度比绝对零度约高3摄氏度,即约零下270摄氏度的物质辐射产生的。最开始,他们认为这是纽约市发出的微波。但是,当他们将探测器的喇叭口对着天空或者背对纽约市时,噪声依旧存在。然后他们又猜测微波源应该是太阳系中的一些会发出无线电波的天体,如木星。但几个月过去了,地球沿轨道绕太阳运转,噪声依旧稳定不变。他们甚至想过这是不是附近核弹试验产生的高速电子飞入大气产生的背景噪声。然而,这种背景噪声一直很稳定,不随时间改变,这并不符合任何猜测的特征。

最后,两位天文学家将目光锁定在两只鸽子上。它们在探测器狭窄的底部建了个鸟巢。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鸽子们在微波探测器的表面覆盖了一层白色的电介质,即大家熟知的鸟粪。那么,是不是鸟粪发出的微波造成了这稳定的背景噪声呢?

两位天文学家捕获了鸽子,还附上推荐信把鸽子送往别处安家。然后他们穿上长筒靴,拿着扫帚钻进喇叭口里收拾干净鸟粪。但是结果与他们的预期相反,稳定的背景噪声仍旧存在。

直到1965年的春天,他们在天文学上仍一无所获。一次彭齐亚斯给他一个科学家朋友打电话,忍不住向朋友抱怨他和威尔逊在霍姆德尔遇到的倒霉事,结果他朋友一听这事,立马来了精神。他朋友先前听过理论家吉姆·皮布尔斯的演讲,演讲中提到普林斯顿大学正在进行一项实验,旨在探测大爆炸余晖的热量。彭齐亚斯一放下电话,立刻就给皮布尔斯的导师、普林斯顿大学的罗伯特·迪克打了个电话。迪克当时正在办公室里吃便餐,研究小组成员都和他坐在一起。迪克刚放下电话,他扭头对他的同事们说道:啊哈,咱们有料啦!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由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的微波辐射与绝对零度以上2.726摄氏度发出的辐射相匹配。大爆炸余晖发出的微波辐射与你家的微波炉发出的微波一样,只是能量低得多,史蒂芬·霍金这么解释道,不过,用它来加热比萨的话,只能加热到约零下270摄氏度。

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因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证明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从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编自【英】马库斯·乔恩《奇怪的知识增加了·创世余晖》,孔令稚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宙大爆炸产生的热量无处消散,至今仍然围绕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感觉不到。
B.老式电视切换频道时会出现画面停顿现象,有1%的可能是由宇宙大爆炸造成的。
C.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的与宇宙大爆炸有关的研究,为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提供了契机。
D.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大爆炸的余晖发出的不可见的光,温度仅为零上2.726摄氏度。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宇宙大爆炸发生在大约140亿年前,因此由大爆炸产生的微波也已经在宇宙中飘荡了大约140亿年。
B.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到贝尔实验室工作,是因为疑似围绕银河系的超冷氢气的微波非常微弱。
C.我们难以分辨身边所有微波辐射的来源,实际上这是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微波辐射造成的。
D.史蒂芬·霍金对于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发现持否定态度,因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本身的能量不值一提。
3.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发现过程中,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身上表现出哪些优秀的科学品质?请简要概括。
2023-09-20更新 | 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进驻天宫空间站天和一号核心舱,这是人类载人航天事业从未有过的盛况,即同时拥有两座大型载人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和中国天宫空间站。人体机能在失重环境下变化非常复杂,航天员的工作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困难。强健的体魄、过硬的心理素质、扎实的知识储备等要素是胜任太空岗位工作的必要条件,而这一切的前提需要航天员有高质量的睡眠。为了保障航天员睡眠,各国科学家们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

国际空间站睡眠区主要集中在星辰号核心舱与和谐号节点舱,两个舱段分属俄罗斯与美国。星辰号核心舱有两个睡眠区,和谐号节点舱有四个睡眠区,在过去的漫长时间里,国际空间站实际拥有的睡眠区就是这6个。航天员乘组轮换期间没有睡眠区的航天员就只能打地铺。与地球不同,太空失重环境中几乎不分上下左右,航天员只需要将睡袋固定在通风与噪声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即可。星辰号与和谐号节点舱睡眠区条件大同小异,星辰号睡眠区容积约1.2立方米,配置有向舱外观察的舷窗,以及通风、照明、舱门、通讯面板、插座、睡袋墙等设备。和谐号节点舱4个睡眠区呈环形布置,内部容积与星辰号睡眠区相当,其他设备也大致相同,但是没有了舷窗,让本就狭小的空间显得更加局促。

天宫空间站天和一号核心舱的睡眠区条件,若将其拿来与国际空间站对比,那就好比是标间升级到了豪华大床房,这里的“大”是由表及里的大。首先是睡眠区的整体之大,天和一号与星辰号都是20吨级核心舱,后者只有两个睡眠区,前者则是3个。再就是单个睡眠区容积成倍扩大,约3立方米的空间,对比国际空间站睡眠区扩大一倍不止。天和一号核心舱还尽力营造了天地上下环境,因此其睡眠区没有像国际空间站那样随意布置,而是选择了横向布局。天和一号核心舱睡眠区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航天员的睡眠活动空间,下层是存放私人物品的储物空间,3个睡眠区都配置有观察舷窗。

理想的睡眠环境噪声指标是20至50分贝,国际空间站星辰号核心舱入轨初期实测噪声是69分贝,航天员在该舱段连续工作时间被严格限定在2小时以内,否则会有失聪风险。后来通过更换通风、二氧化碳去除等设备及安装位置,实现了大幅度降噪,但实测52分贝的睡眠区噪声值仍然超标,星辰号核心舱噪声值至今未达设计标准。和谐号节点舱睡眠区设计吸取了星辰号的教训,将睡眠区配置在远离工作区域的和谐号节点舱中。在远离噪声源的同时改善通风风道,并研制静音风扇,同时对单机设备定向降噪,最终实测噪声值低于50分贝,达到了设计指标。

天和一号设计团队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进行噪声问题攻关,最终通过加隔振器的方式有效过滤了噪声,使得睡眠区噪声由58分贝降低至49分贝,与国际空间站最安静的和谐号节点舱睡眠区噪声值处于同一水平。

天和一号核心舱睡眠区生动诠释了“以人为本”,这主要得益于系统设计与工业能力的升级。天和一号核心舱是当下人类载人航天技术的集大成者,是现阶段人类在太空部署的最为先进的空间站核心舱。

(节选自《天宫空间站睡眠环境对比国际空间站》)

1.下面根据文章内容对天和一号和国际空间站的对比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航天员进驻天宫空间站天和一号核心舱,意味着人类同时拥有两座大型载人空间站,表明人类的航天事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B.国际空间站睡眠区没有舷窗,显得狭小局促,而天和一号睡眠区采用横向布局,而且都配置有观察舷窗,相比而言,天和一号更为先进。
C.文章将天宫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对比时运用“那好比是标间升级到了豪华大床房”的比喻,表明天宫空间站比国际空间站更为高级。
D.天宫空间站的设计团队付出艰辛的努力使睡眠环境的噪声值达到了设计指标,这说明中国科学家比星辰号的科学家更具“以人为本”的理念。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国科学家在保障航天员睡眠方面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因为高质量的睡眠对于在失重环境下工作的航天员来说至关重要。
B.如果航天员在空间站的工作环境噪声太大,这容易给航天员的健康带来影响,因此科学家们会尽量想办法降低噪声。
C.和谐号核心舱将睡眠区配置在远离工作区域的节点舱中,弥补了星辰号核心舱睡眠区噪声过大的不足,达到了睡眠环境的噪声指标。
D.天和一号核心舱睡眠区的先进性,既得益于科技进步,又体现了科学家们“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与俄罗斯的星辰号核心舱相比,天和一号核心舱在睡眠区有哪些设计更加人性化?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2022-01-25更新 | 1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