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0 题号:1910105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帝尧之时,遭洪水滔滔,天下沉渍,九州阏塞,四渎壅闭。帝乃忧中国之不康,悼黎元之罹咎。乃命四岳,乃举贤良,将任治水。自中国至于条方,莫荐人。帝靡所任,四岳乃举鲧而荐之于尧。帝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群臣,未有如鲧者。”尧用治水,受命九载,功不成。帝怒曰:“朕知不能也。”乃更求之,得舜,使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观鲧之治水无有形状,乃殛鲧于羽山。鲧投于水,化为黄能,因为羽渊之神。

舜与四岳举鲧之子高密。四岳谓禹曰:“舜以治水无功,举尔嗣,考之勋。”禹曰:“俞,小子敢悉考绩,以统天意。惟委而已。”

禹伤父功不成循江溯河尽济甄淮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功未及成,愁然沉思。乃案黄帝中经历,盖圣人所记曰:在于九山东南天柱,号曰宛委,赤帝在阙。其岩之巅,承以文玉,覆以磐石,其书金简,青玉为字,编以白银,皆瑑其文。

禹乃东巡,登衡岳,血白马以祭,不所求。禹乃登山仰天而啸,梦见赤绣衣男子,自称玄夷苍水使者,闻帝使文命于斯,故来候之。“厥岁月,将告以期,无为戏吟。”故倚歌覆釜之山,东顾谓禹曰:“欲得我山神书者,斋于黄帝岩岳之下三月,庚子登山发石,金简之书存矣。”禹退又斋三月,庚子登宛委山,发金简之书。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

复返归岳,乘四载以行川。遂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节选自《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禹A伤B父C功D不E成F循G江H溯I河J尽K济L甄M淮N乃O劳P身Q焦R思S以T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渎,我国古代对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的称呼,即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B.小子,表示下对上的谦敬,与《焦仲卿妻》中“小子无所畏”的“小子”含义不同。
C.幸,意思是侥幸,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的含义不同。
D.因,意思是因而,与《促织》中“因出己虫,纳比笼中”的“因”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鲧两次被四岳举荐给帝尧,是因为鲧在众多大臣之中能力出众。然而其治水最终也未见成效,所以被诛杀于羽山。
B.禹继承父业再次展开治水工作,沉思良久过后在黄帝的经历中找到了思路,于是他决定去宛委之巅找寻治水之法。
C.禹在宛委之巅祭祀后,事与愿违,所求之法并未出现。禹后来在梦中被使者点明方法,应当斋戒三月,三月后庚子日再求,果然应验。
D.禹在获得疏导治水的方法之后,与益、夔两个手下一同到各地名山大泽,了解当地的地理情况和民族风俗,并让益记录,最终编撰出《山海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靡所任,四岳乃举鲧而荐之于尧。帝曰:“鲧负命毁族,不可。”
(2)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
5.禹在治水过程中付出了哪些努力?请简要概括。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南王蚤失母,常附吕后,故孝惠、吕后时无患。而常心怨辟阳侯,以为不强争之于吕后,使其母恨而死也。及帝即位,淮南王自以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常宽假之。是岁入朝,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王有材力,能扛鼎,乃往见辟阳侯,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驰走阙下,肉袒谢罪。帝伤其志为亲故,赦弗治。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淮南王,淮南王以此归国益骄恣,出入称警跸,称制,拟于天子。袁盎谏曰:诸侯太骄,必生患。上不听。六年。淮南王长自作法令行于其国,逐汉所置吏,请自置相、二千石,帝曲意从之。又擅刑杀不辜及爵人至关内侯。数上书,不逊顺。帝重自切责之,乃令薄昭与书风谕之,引管等以为儆戒。王不说,令大夫但等七十人谋,以辇车四十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有司治之,使使召淮南王。王至长安,丞相张苍、典客冯敬等奏长罪当弃市。制曰:其赦长死罪,废勿王,徙处蜀郡严道邛邮。尽诛所与谋者。载长以辎车,令县以次传之。袁盎谏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有杀弟之名奈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复之。淮南王果愤恚,不食死。县传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上哭甚悲,谓袁盎曰:吾不听公言,卒亡淮南王。今为奈何?盎曰: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置守冢三十户。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淮南谋反》)


[注]①淮南王,刘长。②帝,汉文帝。③管,管叔,周文王之子,发动叛乱被处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谏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有杀弟之名/奈何/
B.袁盎谏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推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有杀弟之名/奈何/
C.袁盎谏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有杀弟之名/奈何/
D.袁盎谏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有杀弟之名/奈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警跸:警,警戒;跸,清道。古代帝王出行时,负责侍卫的人员要严加戒备和清道。
B.乘,文中是量词。古代一马拉的一辆兵车为一乘,千乘之国,指相对较小的诸侯国。
C.古代分职设官,各有专司,可以用“有司”指称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D.弃市,死刑的一种。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称为“弃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南王刘长年幼时怨恨辟阳侯,认为是他没有向吕后求情,导致自己的母亲含恨而死。
B.汉文帝上位后纵容淮南王,可怜淮南王为母亲复仇的孝心,连袁盎的劝告也无济于事。
C.淮南王放肆骄横,最终发动叛乱,被朝廷发觉,他请求赦免自己的死罪,汉文帝答应了。
D.淮南王绝食而死,汉文帝对此后悔莫及,只好通过处置有关官员、厚葬等方式来善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帝即位,淮南王自以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常宽假之。
(2)帝重自切责之,乃令薄昭与书风谕之,引管等以为儆戒。
5.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李德裕评价袁盎为“豪侠者也”,请简要概括袁盎的人物形象。
2021-11-15更新 | 12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哉。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吴王曰:善。虽然,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哉/
B.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哉/
C.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哉/
D.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哉/
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兵”指铠甲和兵械,也指军队、军事,文中运用借喻的修辞,指战争。
B.“忿然”指愤怒貌,气愤的样子,“忿然作色”指因愤怒而变了脸色。
C.“外死”指死在国外。文章中指死在本国以外的国家。
D.“相率”指一个接着一个,文中指各诸侯国来朝拜吴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指出田常“忧在内的问题”,说明子贡有扭转时局的才干和超出常人的机谋。
B.子贡游说田常的情节一波三折,“忿然作色”一折,“虽然”二折,“南见吴王”三折。
C.子贡游说夫差和游说田常一样,言辞激烈、诡异,活现出奇智、机敏、诡辩的形象。
D.子贡和烛之武均心系国家安危,临危受命,不惧危险,凭口舌之才退敌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2)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子贡游说田常时的论辩思路。
2022-03-03更新 | 10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琅邪内史桓温,彝之子也,豪爽有风概。庾翼与之善,相期以宁济海内。庾翼既卒,朝议皆以庾爰之代其任。何充曰:“荆楚,国之西门,户口百万,北带强胡,西邻劲蜀,地势险阻。得人则中原可定,失人则社稷可忧,陆抗所谓‘存则吴存,亡则吴亡’者也,岂可以白面少年当之哉!桓温英略过人,有文武器干,西夏之任,无出温者。”议者又曰:“庾爰之肯避温乎?如令阻兵,耻惧不浅。”充曰:“温足以制之,诸君勿忧。”穆帝六年春正月,朝廷闻中原大乱,复谋进取。七年,桓温闻石氏乱,上疏请出师经略中原,事久不报。温知朝廷仗殷浩以抗己甚忿之然素知浩之为人亦不之惮也以国无他衅遂得相持弥年虽有君臣之迹羁縻而已八州士众资调殆不为国家用殷浩连年北伐,师徒屡败,粮械都尽。温因朝野之怨,上疏数浩之罪,请废之。朝廷免浩为庶人,徙东阳之信安。自此,内外大权一归于温矣。春二月乙丑,桓温统步骑四万发江陵,命司马勋出子午道以伐秦。夏四月,温与秦兵战于蓝田。秦淮南王生单骑突陈,出入以十数,杀伤晋将士甚众。温督众力战,秦兵大败,将军桓冲又败秦丞相雄于白鹿原。温转战而前,进至灞上。三辅郡县皆来降,温抚谕居民,使安堵复业。民争持牛酒迎劳,耆老有垂泣者,曰:“不图今日复睹官军!”初,桓温自江陵北伐,遣都护高武据鲁阳,自帅大兵继进。与察属登平乘楼,望中原,叹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温屯故太极殿前,既而徙屯金墉城,谒诸陵,有毁坏者修复之,各置陵令。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温知朝廷/仗殷浩以抗己/甚忿之/然素知浩之为人/亦不之惮也/以国无他衅/遂得相持弥年/虽有君臣之迹/羁縻而已/八州士众资调殆不为国家用/
B.温知朝廷仗殷浩以抗己/甚忿之/然素知浩之为人/亦不之惮也/以国无他衅/遂得相持弥年/虽有君臣之迹/羁縻而已/八州士众资调殆不为国家用/
C.温知朝廷仗殷浩以抗己/甚忿之/然素知浩之为人/亦不之惮也/以国无他衅/遂得相持/弥年虽有君臣之迹/羁縻而已/八州士众资调殆不为国家用/
D.温知朝廷/仗殷浩以抗己/甚忿之/然素知浩之为人/亦不之惮也/以国无他衅/遂得相特/弥年虽有君臣之迹/羁縻而已/八州士众资调殆不为国家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内,国家边境,因古代传说我国位居寰宇之中,疆土四面环海故有此称谓。
B.正月,即“建正”之月,后亦用指其它历法的首月。现常指农历的第一个月。
C.庶人:西周、春秋时期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亦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
D.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职官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泛称京城附近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温性格豪爽有风骨,与庾翼都怀有匡扶天下的远大志向,当庾翼过世后,何充认为桓温文武双全,是驻守西夏的不二人选。
B.桓温在穆帝七年听闻石氏发生内乱之后,进呈奏章请求朝廷积极筹划,及时出兵收复中原,结果事情过了很久也没有得到回复。
C.桓温在殷浩连年北伐却屡次落败、耗尽朝廷粮草与军械之际,利用朝野的不满上书弹劾殷浩,使其被免,从而独揽朝廷内外大权。
D.桓温从江陵出军北伐,虽然在蓝田、白鹿原等地遭遇秦军严重的阻击,但他在前线亲自督战,最终进兵灞上、成功收复了中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荆楚,国之西门,户口百万,北带强胡,西邻劲蜀,地势险阻。
(2)民争持牛酒迎劳,耆老有垂泣者,曰:“不图今日复睹官军!”
2022-02-12更新 | 11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