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语言文字应用 > 语段 > 简明、连贯 > 情境补写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9 题号:19181038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怎样读《红楼梦》?这绝不是只有一种答案。读的方法可以因人因条件而异,不必拘于一途,你完全可以     甲     ,抵达书中绝妙深奥之处。但这不等于说,不需要听别人的指点。(          ),刚从山上下来的人或游过此山的人,他的指点切实可靠得多。

就我多年的阅读经验而言,知人论世是读《红楼梦》的起点。曹雪芹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怎样的特点……(          ),你可能无法理解作者、读懂作品。对一般的读者,要知人论世,读一些红学家的研究成果就可以了;对想要深入研究的读者,那就必须读相关的原著,如《清史稿》《清实录》。

读《红楼梦》,自然还应该认真地反复地读,地读一二遍,是不可能对此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苏东坡读书有八面受敌法,在他看来,每一书都要读之数遍,每次应精读一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击破,在读了若干遍后,方有其成。这样看起来似乎有点笨,耗时耗力,(            ),读成之后就能经得住各方面的考验。这与不作深入钻研的读书方法比较起来,效果会 丙     

这样说来,读《红楼梦》又只能拘于一途,听人所指、融我所思,即能有所悟、有所得。

1.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相似题推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乡土中国》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不可能。人类生儿育女,①      。一块地上只需几代人的繁殖,人口就会到达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然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行开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生存的土地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     ②,也就在各式各样的命运下被淘汰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土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并不是孤立和隔膜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把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作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如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         ③。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里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并不是孤立和隔膜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B.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把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作为单位的。
C.并不是孤立和隔膜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把住在一处的集团作为单位的。
D.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
B.汉语中的词语并非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家族”且成系统的。
C.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D.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曾引起许许多多人情感的共鸣。
3.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4.文中作者用比喻来表现了中国乡村的人口特点,根据语境分析以下两个比喻的本体各是什么。
1)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
2)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
2022-10-29更新 | 164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         ?教育家夏可尊先生曾经说过: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单解作红色,“夜”不单解作昼的反面。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        ②           。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我们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语感就是         ③            。叶圣陶先生把语感的对象由文字扩展为语言文字。叶老特别强调:“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外国留学生会说出“太阳升起在浩荡的草原上”“尽管天塌下来,我也能顶得住”这样的句子,中国人听到这些句子,会感到别扭,觉得有些地方不中国话。因为我们心底有一种“像”中国话的感觉,这就是语感。

总之,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是个体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具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的。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下列选项中的“像”与文段中加点的“像”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他长得很像他的母亲。
B.金菊灿然盛放,像神话,也像梦境。
C.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
D.远远地看见一座椭圆形的建筑,像是体育馆。
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4-04-21更新 | 316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谚说:冬天手不闲,春天吃不难。

漫长的冬天,,成为一道独特的农事与风景。

一行人,(     )黑乎乎的烟火色,挑着担子,冷不丁就将一大摞行当歇在村边的旷地上,铸犁头啰!(甲)地道的含山方言,立马引来一群围观的人,就有三三两两的汉子,(     )地拎着或锈蚀、或损坏的犁头、犁耳,唯当一声扔在地上。一群含山佬麻利地摆开了架势,(乙)有人迅速地支起炉子,并用耐火泥糊起炉子里的内胆;有人砸起废铁辞里啪啦的声音格外刺耳;有人蹲在地上,耐心地用刮刀修补豁口的模具;有人架起一人高的风箱,准备拉风……(丙)很快,炉子里就蹿出通红的火焰,司炉人不时向炉子里添加无烟煤和敲碎的废铁。拉风箱的是两个铁塔似的汉子,呼呼的拉风声(     ),,多年后,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也就半小时光景,一炉铁水沸腾着,吐着殷红的火舌,泥瓢中,滚烫的铁水哧哧地冒着热气,流入模具中。只半根烟的工夫,模子里的犁头、犁耳逐渐褪色,一声淬火,一股白烟袅袅腾空。敲去毛刺,新铸的犁头、犁耳散发着烧焦的泥土味,被铁丝贯穿着,哐当,(丁)哐当地响着,随(     )的汉子们消失在狭窄的巷弄中。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例       陆陆续续       不绝如缕       优哉游哉
B.—律       陆陆续续       不绝于耳       优哉游哉
C.一例       断断续续       不绝于耳       美哉乐哉
D.—律       断断续续       不绝如缕       美哉乐哉
2.文段中甲、乙、丙、丁四处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D.丁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21-05-08更新 | 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