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5 题号:1918977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王介甫书

司马光

文本一:

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

今天下之人,恶介甫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光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何以言之?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贵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已逋责也。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樊须请学稼孔子犹鄙之以为不知礼义信况进商贾之末利乎?使彼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邪,则惟民虐,以饫上之欲,又可从乎?是知条例一司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人,皆攘臂圜视,炫鬻争进,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大抵所得不能偿其所亡,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迹其本原,咸以此也。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

盘庚遇水灾而迁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有删改。)

文本二: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而不见可悔故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樊A须B请C学D稼E孔F子G犹H鄙I之J以K为L不M知N礼O义P信Q况R讲S商T贾U之V末W利X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独知其不然”与“独何与”(《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独”字含义不同。
B.“使彼诚君子邪”与“楚诚能绝齐”(《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C.“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D.“则惟民是虐”与“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是”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司马光与王安石两人政见多有不同,但司马光对王安石始终有向往、敬慕之心,不赞同反对变法者对王安石的毁谤。
B.司马光认为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是用人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实行养民政策,减轻租税,减少赋税,赦免逃避债务的人。
C.司马光反对新法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认为王安石所用之人都是唯利是图之人,他们滥用职权,侵犯官员的职权和百姓的利益。
D.司马光赞同盘庚的做法,虽然臣民有支持的,有反对的,但盘庚没有逼迫百姓顺从,而是苦口婆心地劝说,最终化解了矛盾。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
(2)大抵所得不能偿其所亡,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
5.司马光、王安石都用了盘庚迁股的史实,二人的用意各不相同,请结合文本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操将击乌桓,诸将皆曰:“今深入征之,万一为变,事不可悔。”郭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操从之。行至易,郭嘉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初,袁绍数遣使召田畴于无终,又即授将军印,使安辑所统,畴皆拒之。畴忿乌桓多杀其本郡冠盖,意欲讨之而力未能。及曾操定冀州,遣使辟畴,畴戒其门下趣治严。门人曰:“普袁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畴笑曰:“此非君所识也。”遂随使者到军,拜为蓨令,随军次无终。

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畴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默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可不战而禽也,”操曰:“善!”乃引军还。

八月,操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操车重在后,披甲者少,左右皆惧。操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公孙康欲取(袁)尚、(袁)熙以为功,乃先置精勇于厩中,然后请尚、熙入,未及坐,康叱伏兵禽之,遂斩尚、熙。操枭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新!”牵招独设祭悲哭,操义之,举为茂才

时天寒且旱,二百里无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方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节先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乌桓: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本属东胡,汉初匈奴灭其国,余众迁至乌桓山,因以为号。②无终:地名。③蹋顿:人名,乌桓首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B.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C.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D.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辎重,古代军事用语,指行军作战时部队所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B.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后来亦借指平民百姓。
C.礼命,国家记载名位尊卑的礼籍和君王封官授爵的策命,也指礼聘和任命。
D.茂才,汉代的一种察举科目,原作“秀才”,因避光武帝刘秀讳而改为茂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长于纳谏,精于谋划。征讨乌桓前,能够聆听部下不同意见,做出自己的判断;行军至无终,又采纳田畴的建议,及时调整进军方略。
B.曹操威名远播,招贤纳士。当初袁绍曾多次征召田畴都遭拒绝,但见到曹操派遣的征召使者后,田畴非常痛快地随使者来到军营并为曹操所用。
C.曹操用兵有法,决断果敢。曹操和胡人相约在白狼山作战,当时士兵都产生畏战情绪,曹操敏锐地觉察到敌方军队不整,果断出兵,一战告捷。
D.曹操通晓人情,处事灵活。曹操救免了违反军令为袁尚设祭悲哭的牵招,并举荐他为茂才;又在征讨乌桓凯旋后重赏了当初劝阻他出兵的部下。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
(2)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2021-03-24更新 | 7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晋高祖寝疾,冯道独对,帝命幼子重睿出拜之帝殂,道与景延广议,乃奉齐王重贵为嗣延广以为己功,始用事,禁都下人毋得偶语大臣议奉表称臣告哀于契丹,景延广请称孙而不称臣

李崧曰:他日必躬擐甲胄与契丹战,于时悔无益矣。”延广固争,冯道依违其间,帝卒从延广议,契丹大怒延广复大言曰:翁怒则来战,孙有十万横磨剑,足以相待!契丹主大怒,入寇之志始决

桑维翰屡请逊辞以谢契丹,每为延广所沮或谓帝曰:冯道,承平之良相,今艰难之际,譬如使禅僧飞鹰耳。”或谓帝曰:陛下欲御北狄,安天下,非桑维翰不可。”以维翰为中书令兼枢密使,数月之间,朝廷差治时军国多事百司及使者咨请辐凑维翰随事裁决初若不经思虑人疑其疏略退而熟议之亦终不能易也然为相颇任爱憎,一饭之恩睚眦之怨必报,人亦以此少之夏四月辛酉,延广出为西京留守,郁郁不得志,遂日夜纵酒

开运元年三月癸酉朔,契丹主自将兵十余万陈于澶州城北晋军与契丹战,自午至,互有胜负万弩齐发,飞矢蔽地,苦战至暮,两军死者不可胜数二年十二月甲子,契丹遥以兵环晋营,杜威潜遣腹心诣契丹牙帐邀求重赏契丹引兵而南,杜威将降兵以从癸酉,张彦泽自封丘门斩关而入帝于宫中起火,自携剑驱后宫十余人将赴火,俄而彦泽传契丹主与太后书慰抚之,帝坐苑中,与后妃相聚而泣,召翰林学士范质草降表,自称孙男臣重贵,太后亦上表,称新妇李氏妾”。先是,契丹主遣兵趣河阳捕景延广,延广苍猝无所逃伏,往见契丹主契丹主诘之曰:致两主失欢,皆汝所为也十万横磨剑安在!

(节选自司马光等著、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后晋高祖,即石敬瑭,他以割让“幽云十六州”、称“儿皇帝”为代价,借契丹兵灭后唐。②杜威,石敬瑭妹婿,原名杜重威,避晋出帝石重贵讳改名杜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军国多事/百司及使者咨请/辐凑维翰/随事裁决/初若不经思虑/人疑其疏/略退而熟/议之亦终不能易也/
B.时军国多事/百司及使者咨请辐凑/维翰随事裁决/初若不经思虑/人疑其疏/略退而熟/议之亦终不能易也/
C.时军国多事/百司及使者咨请/辐凑维翰/随事裁决/初若不经思虑/人疑其疏略/退而熟议之/亦终不能易也/
D.时军国多事/百司及使者咨请辐凑/维翰随事裁决/初若不经思虑/人疑其疏略/退而熟议之/亦终不能易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运是年号,年号有纪年的作用,多取吉利吉祥、国泰民安的含义。
B.元年指第一年,从文中看,开运元年应是石重贵即位后改元的第一年。
C.癸酉,文中是以干支纪日,和“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壬戌”用法相同。
D.晡,指下午三点至五点,与“寂寂人定初”中的“人定”都是天色计时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道遇事优柔寡断,态度暧昧。石敬瑭临终嘱托冯道拥立幼子石重睿,冯道明确拒绝;与景延广商量后,一同拥立了齐王石重贵。
B.桑维翰治政审时度势,爱憎随心。面对契丹决定入侵的局势,他多次提议用谦恭的言辞消泯契丹怒火;对内恩怨必报,不受人尊敬。
C.景延广居功自傲,毁坏邦交。他拥立石重贵后,做主让石重贵向契丹报丧时称孙不称臣,惹怒契丹;后晋投降后,他被契丹追捕。
D.杜威迫于形势,降敌求荣。杜威军队被契丹军队围困,他就派遣心腹到契丹主帅营帐投降以求重赏;后又率军随契丹军队进攻后晋。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延广固争,冯道依违其间,帝卒从延广议,契丹大怒。
(2)契丹主遣兵趣河阳捕景延广,延广苍猝无所遁伏。
2022-11-16更新 | 3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和四年七月,壬戌,御史中丞李夷简弹京兆尹杨凭贪污僭侈。丁卯,贬凭临贺尉。宪宗命尽籍凭资产,李绛谏曰:旧制非反逆不籍其家。上乃止。元和五年,以王锷为河东节度使。上左右受锷厚赂,多称誉之,上命锷兼平章事。权德舆曰唐兴以来方镇非大忠大勋则跋扈者今锷既无忠勋朝廷又非不得已何为遽以此名假之上乃止元和六年,宦官恶李绛在翰林,以为户部侍郎。上问绛:故事,户部侍郎皆进羡馀,卿独无进,何也?对曰:守土之官,厚敛于人以市私恩,天下犹共非之。况户部所掌,皆陛下府库之物,给纳有籍安得羡馀!若自左藏输之内藏以为进奉,是犹东库移之西库,臣不敢踵此弊也。上嘉其直。上问宰相:为政宽猛何先?权德舆对曰:秦以惨刻而亡,汉以宽大而兴。太宗观《明堂图》,禁杖人背,是故安史以来,屡有悖逆之臣,皆旋踵自亡,由祖宗仁政结于人心故也。然则宽猛之先后可见矣。上善其言。以卢坦为判度支。或告泗州刺史薛謇为代北水运使,有异马不以献。事下度支,使巡官往验,未返。上迟之,使刘泰昕按其事。卢坦曰:陛下既使有司验之,又使品官继往,岂大臣不足信于品官乎!臣请先就黜免。上召泰昕还。秋,九月,富平人梁悦报父仇,杀秦杲,自诣县请罪。礼法二事,皆王教之大端,宜今都省集议闻奏。职方员外郎韩愈议,以为:盖以不许复仇,则伤孝子之心而乖先王之训;许复仇,则人将倚法专杀。宜定其制曰:‘几复父仇者,事发,具中尚书省集议奏闻,酌其宜而处之。’敕:梁悦杖一百,流循州。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权德舆曰/唐兴以来方镇/非大忠大勋/则跋扈者/今锷既无忠勋/朝廷又非不得已/何为/遽以此名假之上/乃止/
B.权德舆曰/唐兴以来/方镇非大忠大勋/则跋扈者/今锷既无忠勋/朝廷又非不得已/何为遽以此名假之/上乃止/
C.权德舆曰/唐兴以来/方镇非大忠大勋/则跋扈者/今锷既无忠勋朝廷/又非不得已/何为/遽以此名假之/上乃止/
D.权德舆曰/唐兴以来方镇/非大忠大勋/则跋扈者/今锷既无忠勋朝廷/又非不得已/何为遽以此名假之上/乃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皇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初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丁卯,在文中是用干支纪日。干支纪日法是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
C.故事,在古代有多种含义,也可指一种文学体裁,本文用以表示旧日的行事惯例。
D.敕,古代帝王或者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命令没收杨凭的全部资产,李绛用只有谋反才能没收家产的旧制来劝谏,皇帝听从了李绛的意见。
B.皇帝向宰相询问宽厚与严厉之别,权德舆用史实及本朝事例指出宽厚比严厉重要,得到皇帝的赞许。
C.有人告发泗州刺史薛謇未进献好马,先交给刘泰昕查验,宪宗嫌事情办得太慢,又派卢坦前往验察。
D.富平人梁悦为父报仇,杀死了秦杲后到县衙自首,案件引发一番议论,最后被处以杖刑,流放循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左右受锷厚赂,多称誉之,上命锷兼平章事。
(2)守土之官,厚敛于人以市私恩,天下犹共非之。
2023-09-08更新 | 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