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柳宗元(773-81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09 题号:1921949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梓人传

(唐)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B.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C.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D.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与“度我至军中,乃入”(《鸿门宴》)中的“度”含义不同,后者为“揣度、估计”之意。
B.“委”与“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过秦论》)中的“委”含义不同,本文中的“委”为“堆积”意。
C.“斧斤”与“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中的“斧斤”含义相同,泛指各种斧子。
D.“矜”与“凡在故老,犹蒙矜育”(《陈情表》)中的“矜”含义相同,二者皆为“怜悯”之意。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对施工现场描述简练生动,语无虚设,含蓄地为下文张本。随后连串的质疑,为揭示正题蓄势。
B.文中“我”对梓人的态度经历了从“笑”到“骇”到“叹”的变化,进而引发了对“相道”的思考。
C.本文与《种树郭橐驼传》都是人物传记,又都兼有寓言性质,都是借写奇人奇事来讽喻时事。
D.本文以先抑后扬、以小见大的手法,借“梓人之道”阐述治国大道,写人生动形象,说理自然合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
(2)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
5.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九评价此文“前细写梓人,句句暗伏相道。后细写相道,句句回抱梓人”,结合文章,试分析“梓人”与“相道”的相似之处。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元饶州论政理书

【唐】柳宗元

奉书,辱示以政理之说及刘梦得书,往复甚善。类非今之长人者之志,不唯充赋税养禄秩足己而已,独以富庶且教为大任。甚盛甚盛!

孔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然则蒙者固难晓,必劳申谕,得悦服。用是尚有一疑焉。兄所言免贫病者,不益富者税,此诚当也。乘理政之后,固非若此不可;不幸乘弊政之后,其可尔耶?夫弊政之大,莫若贿赂行而征赋乱。苟然,则贫者无赀以求于吏,所谓有贫之实而不得贫之名;富者操其赢以于吏,则无富之名而有富之实。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兄若所遇如是,则将信其故乎?是不可惧挠人而终不问也,固必问其实。问其实,则贫者固免而富者固增赋矣,安得持一定之论哉?若曰止免贫者而富者不问,则侥幸者众,皆挟重利以邀,贫者犹若不免焉。若曰富者惧不得实,而不可增焉,则贫者亦不得实,不可免矣。若皆得实,而故纵以为不均,何哉?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今富者税益少,贫者不免于捃拾以输县官,其为不均大矣。然非唯此而已,必将服役而奴使之,多与之田而取其半,或乃出其一而收其二三。主上思人之劳苦,或减除其税,则富者以户独免,而贫者以受役,卒输其二三与半焉。是泽不下流,而人无所告诉,其为不安亦大矣。夫如是,不一定经界、核名实,而姑重改作,其可理乎?

夫富室,贫之母也,诚不可破坏。然使其大幸而役于下,则又不可。兄云惧富人流为工商浮窳盖甚急而不均则有此尔若富者虽益赋而其实输当其十一犹足安其堵虽驱之不肯易也。检之逾精,则下逾巧。诚如兄之言。管子亦不欲以民产为征,故有“杀畜伐木”之说。今若非市井之征,则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问,推以诚质,示以恩惠,严责吏以法,如所陈一社一村之制,递以信相考,安有不得其实?不得其实,则一社一村之制亦不可行矣。是故乘弊政必须一定制,而后兄之说乃得行焉。蒙之所见,及此而已。永州僻隅,少知人事。兄之所代者谁耶?理欤?弊欤?理,则其说行矣;若其弊也,蒙之说其在可用之数乎?

因南人来,重晓之。其他皆善,愚不足以议,愿同梦得之云者。兄通《春秋》,取圣人大中之法以为理。饶之理,小也,不足费其虑。无所论刺,故独举均赋之事,以求往复而除其惑焉。不习吏职而强言之,宜为长者所笑弄。然不如是,则无以来至当之言。盖明而教之,君子所以开后学也。

又闻兄莅政三日,举韩宣英以代己。宣英达识多闻而习于事,宜当贤者类举。今负罪屏弃,凡人不敢称道其善,况又闻之于大君以二千石荐之哉!是乃希世拔俗,果于直道,斯古人之所难,而兄行之。宗元与宣英同罪,皆世所背驰者也,兄一举而德皆及焉。祁大夫不见叔向,今而预知斯举,下走之大过矣。书虽多,言不足导意,故止于此。不宣。宗元再拜。

选自《柳宗元散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①这是一封给饶州刺史元藇的回信。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者操其赢以于吏                            市:收买
B.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                      省:反省
C.若曰富者惧不得实                            检:查看
D.而人无所告诉                                      告诉:报告申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必劳申谕,得悦服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B.兄所言免贫病者,不益富者税            弃甲曳兵
C.永州僻隅,少知人事                         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D.又闻兄莅政三日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信的开头,柳宗元明确表明,有利于民生是“政理”之本。他赞赏元藇与其他“长人者”不同,来信所谈的是“以富庶且教为大任”,而不仅仅是为了多收赋税保住俸禄以满足自己,可见,他对当时统治者搜刮赋税、盘剥掠夺的现象,表示不满。
B.柳宗元在信里除了揭露当时贪官污吏“贿赂行而征赋乱”的弊政以外,更积极提出“均赋税”的主张,即通过彻底清查户口、核实田产、严格法制、推举贤者等措施,革除弊政,以利发展生产。
C.柳宗元认为,关心民众,一定要有良好的信息渠道,不能“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泽不下流”。而文中所说的“夫富室,贫之母也,诚不可破坏”的观点,在现在看来,则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D.这封给饶州刺史元藇的回信,主要是同他讨论怎样改革赋税制度。信中对“征赋乱”痛加批判,更对贫苦人民的悲惨生活寄予同情。全信逻辑严密,内容丰富,有诸多启示。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兄 云 惧 富 人 流 为 工 商 浮 窳 盖 甚 急 而 不 均 则 有 此 尔 若 富 者 虽 益 赋 而 其 实 输 当 其 十 一 犹 足 安 其 堵 虽 驱 之 不 肯 易 也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如是,不一定经界、核名实,而姑重改作,其可理乎?
(2)不习吏职而强言之,宜为长者所笑弄。然不如是,则无以来至当之言。
2021-09-14更新 | 19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韩愈和柳宗元文章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2)辱书云,欲相师。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敎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而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复白。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释:这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辱,谦辞,感到自愧的意思。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疑惑
②则师焉       耻:耻辱
道不笃       仆:谦称,相当于“我”
④未见可       师:学习
⑤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       吾子:尊称,相当于“您”
⑥邑犬群吠,吠所       怪:责怪
南越中数州       被:同“披”
⑧狂者累日       走:奔跑
A.①⑤B.②⑥C.③⑦D.④⑧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皆出于此乎?       实而去其名
B.人患在好为人师       未尝敢以怠心易
C.蜀吠怪而外廷所笑       独为所不
D.假而仆年先吾子       是得狂名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幸见取       竟幸运地被您效法学习
B.又挈挈而东       又(被外贬)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
C.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       而您又想使我管理越地的雪
D.非独见病       不仅(我)会被辱骂
4.下列对文本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
B.柳宗元很有自知,韦中立不辞辛苦,专程从京城到永州拜他为师,他自知知识浅薄没资格,直接拒绝了。
C.柳宗元说理严谨,以韩愈抗颜为师受诋毁为例,以蜀犬吠日等为喻,以孙子行冠礼被嘲笑为例,多方面说明了师道衰落不敢为师的原因。
D.柳宗元注重实际,他主张避师之名而就师之实,师生相互交往,取长补短,共商为文之道。
5.对于当时的社会风气,韩愈与柳宗元关注的现象、表达的态度有相同之处,但他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流露的情感又不尽相同。请结合上面的节选文字,简要说明。
2022-01-07更新 | 10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缲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殆。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病(脊背弯曲) 名我当(本来)
B.而鸡豚(成,养大) 故且怠(穷困)
C.根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 摇其以观其疏密(根本)
D.尔植(勉励)而幼孩(养育)
2.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我固当 ②视而暮抚 ③早以蕃
④其欲密 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之也
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故木之性以离矣 ⑨见长人者好其令
A.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D.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
3.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B.柳宗元和韩愈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着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而柳宗元则注重反应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
C.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
D.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剥削,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一贯风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
5.把《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指定篇目中所给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韩愈 《祭十二郎文》)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苏洵《六国论》)
6.用“/”给下列出自《论语》中的划线句子断句,然后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12.11)
2020-01-08更新 | 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