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5 题号:1927647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抃,衢州西安人。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其言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君子不幸诖误,当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言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且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生所为及奉使不法;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皆罢去。欧阳修、贾黯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知虔州。虔素难治,抃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为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时贾昌朝以故相守魏,抃将按视府库,昌朝使来告曰:前此,监司未有按视吾藏者,恐事无比,若何?抃曰:舍是,则他郡不服。竟往焉。昌朝不悦。初,有诏募义勇,逾期不能办,官吏当坐者八百余人。抃被旨督之,奏言:河朔频岁丰,故应募者少,请宽其罪,以俟农隙。从之。坐者获免,而募亦随足。昌朝始愧服。知成都。抃向使蜀日,有聚为妖祀者,治以峻法。及是,复有此狱,皆谓不免。抃察其亡他,曰:是特酒食过耳。首恶而释余人,蜀民大悦。会荣諲除转运使,英宗谕諲曰:赵抃为成都,中和之政也。神宗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以为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伤也。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七年,薨,年七十七。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

(节选自《宋史·赵抃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其言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
A.其言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
B.其言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
C.其言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
D.其言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馈饷,可指运送粮饷,也可指馈赠财物,本文“州郡公相馈饷”中“馈饷”的含义为后者。
B.无比,指没有什么可以相比,与《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中的“无比”含义相同。
C.亡他,即没有其他情况,“亡”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D.刑,这里是动词,施刑罚之意,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中的“刑”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抃嫉恶如仇,保护君子。他正气凛然,弹劾不同避权贵,人称他为“铁面御史”;而君子贤臣则因之得以保全。
B.赵抃宽严相济,处事灵活。在处理聚众妖祀问题上,他根据实际情况,在益州严苛,在成都宽容,都深得百姓拥护。
C.赵抃以身作则,刚直不阿。蜀地官场风气不好,他率先垂范改变当地官风;巡视地方时,不屈从权贵,坚持原则。
D.赵抃信任属下,宅心仁厚。他放权让县令们自己治理,成效显著;关心下属生活,对客死异乡的官员给予特殊关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
(2)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出。”
5.请简要分析赵每日焚香告天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姚坦,字明白,曹州济阴人。开宝中,以《尚书》擢第,调补将陵尉。太平兴国八年,太宗召坦等谓曰:“诸子生长深宫,未知世务,必资良士赞导,使日闻忠孝之道。汝等皆朕所慎简,各宜勉之。”乃以坦为益王府翊善。

坦性木强固滞。王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宾僚乐饮,置酒共观之。坦独俯首,王强使视之,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是时,太宗亦为假山,闻而毁之。

王少逸豫,坦即丑诋,王颇鄙其为人,自是坦每暴扬其事。上尝诫之曰:“元杰知书好学,亦足为贤王矣。少不中节,亦须婉辞规讽,况无大故而诋讦之,岂裨赞之道邪?”顷之,左右乃教王诈称疾不朝。太宗日使视疾,逾月不廖,甚忧之,召王乳母问状,乳母曰:“王本无疾,徒以姚坦检束,居常不得自便,王不乐,故成疾。”上怒曰:“吾选端士,辅王为善。王不能用其谏,而又诈疾,欲使朕去正人以自便,何可得也。且王年少,必尔辈为之谋耳。”因命捽至后苑,杖之数十。召坦慰谕曰:“卿居王宫,能以正为群小所疾,大为不易。卿但如是,勿虑谗间,朕必不听。”

,改卫尉少卿,吏部南曹。他日因事得对,上以其旧人,召升殿与语。坦言及故府,意短诸王而称己之敢言。坦退,上谓侍臣曰:“坦在宫邸,不能以正理海谕,事有微失,即从而扬之,此卖直取名耳。”

景德初,求补郡,俾知邓州。转运使表其治状,诏嘉奖之。大中祥符初、复知光州。二年,卒,年七十五。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B.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C.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D.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第,是指科举考试及第。科举考试及第在古代还可以说登科、登进士第。
B.“汝等皆朕所慎简”中的“简”的意思,与《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简”意思不同。
C.薨,是死的一种说法,一般指封王的贵族大臣。
D.判,官制用语。即以他官兼代某职,称判某职或判某职事,以高位兼掌低职曰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宗认为皇子们生长在皇宫中,不谙世事,需要有德行的贤士加以教导,于是选择姚坦等人担任教导皇子的职务。
B.益王耗费巨资建成假山,召集宾客置酒观赏,只有姚坦觉得这是劳民伤财的行为。太宗听闻后责令益王毁掉了假山。
C.益王的随从唆使益王诈病不上朝,想以此赶走姚坦,却被太宗察知。太宗非但没有责怪姚坦,反而惩治了始作俑者。
D.姚坦在益王去世后仍然说益王的坏话,并标榜自己敢于直言,这引起了皇上的不满与嘲讽。皇上认为他是在沽名钓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少逸豫,坦即丑诋,王颇鄙其为人,自是坦每暴扬其事。
(2)卿居王宫,能以正为群小所疾,大为不易。
5.文中说姚坦的性格“木强固滞”,你认为是什么意思?这一性格特点体现在哪些事情上?
2022-09-06更新 | 13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珪,开封人也。少拳勇,善骑射,能用铁杵、铁鞭。年十九,隶亲从官,累迁殿前第一班押班。康定初,元昊寇镇戎军,珪将三千骑为策先锋,自瓦亭至师子堡,敌围之数重,珪奋击披靡,获首级为多。叩镇戎城,请益兵,不许。城中惟缒糗粮予之师既饱因语其下曰兵法以寡击众必在暮我兵少乘其暮击之可得志也复驰入 有骁将持白帜植枪以詈曰:谁敢与吾敌者!枪直珪胸而伤右臂,珪左手以杵碎其脑。继又一将复以枪进,珪挟其枪,以鞭击杀之。一军大惊,遂引去。珪亦以马中箭而还,仁宗特遣使抚谕之。然以其下死伤亦多,止赐名马二匹,黄金三十两,裹创绢百匹。复下诏暴其功塞下,以厉诸将。是岁,改泾原都监。明年,为行营都监,勒金字处置牌赐之,使得专诛杀。寻至黑山,焚敌族帐,获首级、马驼甚众。会敌大入,以兵五千从任福屯好水川,连战三日,诸将皆败,任福陷围中。望见麾帜犹在,珪欲援出之,军校有顾望不进者,斩以徇。乃东望再拜曰:非臣负国,臣力不能也,独有死报尔。乃复入战,杀数十百人,鞭铁挠曲,手掌尽裂,奋击自若。马中镞。凡三易,犹驰击杀数十人。矢中目,乃还,夜中卒。珪少通阴阳术数之学,始出战,谓其家人曰:我前后大小二十余战,杀敌多矣,今恐不得还。我死,可速去此,无为敌所仇也。及敌攻瓦亭,购甚急,果如所料。镇戎之战,以所得二枪植山上,其后边人即其处为立

(节选自《宋史·王珪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中惟缒糗粮予之/师既饱/因语其下曰/兵法/以寡击众必在暮/我兵少/乘其暮击之/可得志也/复驰入
B.城中惟缒糗粮/予之师/既饱/因语其下曰/兵法/以寡击众必在暮/我兵少乘其暮/击之/可得志也/复驰入
C.城中惟缒糗粮予之/师既饱/因语其下曰/兵法以寡击众/必在暮/我兵少乘其暮/击之/可得志也/复驰入
D.城中惟缒糗粮/予之师/既饱/因语其下曰/兵法以寡击众/必在暮/我兵少/乘其暮击之/可得志也/复驰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塞下指北方边境以外的地区,即封建时代长城以北游牧民族统治的区域。
B.路,在宋代常常用来指行政区划名,当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C.阴阳,传统文化中古人常用来解释自然界两种既对立又互相消长的矛盾。
D.祠是指用来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边人“立祠”是为纪念王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珪武艺高强,率兵抵抗元昊。他少年时擅长骑马射箭,善用铁杵、铁鞭为兵器;康定初年,面对故军重重包围,他所向披靡,斩杀了众多敌人。
B.王珪带伤作战,朝廷加以抚谕。在右臂被刺伤的情况下,他接连击杀了两名敌将,吓退敌军,最终因马匹中箭而回,仁宗特意派遣使者安抚晓谕。
C.王珪受赏有限,是岁改任他职。镇戎之战,因部下死伤较多,他只受到为数不多的赏赐;仁宗下诏以他为例警告其他将领,并改任为泾原路部监。
D.王珪箐死报国,抗击入侵之敌。他心怀必死信念,出征前叮嘱家人要躲避故人报复;好水川之战,他奋勇杀敌真至眼睛中箭,当天夜里为国捐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为行营都监,勒金字处置牌赐之,使得专诛杀。
(2)望见麾帜犹在,珪欲援出之,军校有顾望不进者,斩以徇。
2021-03-09更新 | 12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虞策,字经臣,杭州钱塘人。登进士第,调台州推官、知乌程县、通判蕲州。蒋之奇以江、淮发运上计,神宗访东南人才,以策对。王安礼、李常继荐之,擢提举利州路常平、湖南转运判官。

元祐五年,召为监察御史,进右正言。数上书论事,谓人主纳谏乃有福,治道以清静为本。西夏未顺命,策言:“今边备解弛,戎备不修。古之人,善镇静者警备甚密,务持重者谋在其中,未有卤莽阔疏,而曰吾镇静、吾持重者。”又乞诏内而省曹、寺监,外而监司、守令,各得以其职陈朝政阙失、百姓疾苦。星文有变,乞顺天爱民,警戒万事,思治心修身之道,勿以宴安为乐。哲宗纳后,上《正始要言》。迁左司谏。

曾肇以议北郊事,与朝论不合,免礼部侍郎,为徐州。策时权给事中,还其命,以为肇礼官也,不当以议礼得罪。不从。帝亲政,条所当先者五十六事,后多施行。迁侍御史、起居郎、给事中,以龙图阁待制知青州,改杭州。过阙,留为户部侍郎。历刑部、户部尚书,拜枢密直学士,知永兴军、成都府。

入为吏部尚书,奏疏徽宗,请均节财用,曰:“臣比在户部,见中都经费岁六百万,与天下上供之数略相当。尝以祖宗故实考之,皇祐所入总三千九百万,而费才三之一;治平四千四百万,而费五之一;熙宁五千六十万,而费尽之。今诸道随一月所须,旋为裒会,汲汲然不能终日。愿深裁浮冗,以宽用度。”属疾祈外,加龙图阁学士、知润州,卒于道,年六十六。赠左正议大夫。

策在元祐绍圣时皆居言职虽不依人取进亦颇持两端故党议之兴己独得免

(节选自《宋史·虞策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策在元祐//绍圣时/皆居言/职虽不依人取进/亦颇持两端/故党议之兴/己独得免
B.策在元祐//绍圣时/皆居言职/虽不依人取进/亦颇持两端/故党议之兴己/独得免
C.策在元祐//绍圣时/皆居言/职虽不依人取进/亦颇持两端/故党议之兴己/独得免
D.策在元祐//绍圣时/皆居言职/虽不依人取进/亦颇持两端/故党议之兴/己独得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事中,官名。秦始置。秦汉时代为加官名。无论何官,加上“给事中”,就可接近皇帝,出入宫禁。魏晋之后,才逐渐成为正员。
B.户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六部中户部的最高级长官,相当于今日的财政部长。户部尚书主要掌管国家经济,包括户口、税收、统筹国家经费等等。
C.中都,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由李善长主持设计,始建于洪武二年,是我国古代最豪华富丽的都城建筑之一,在古代都城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D.属疾,古代有两个意思,一是托病,二是生病。文中的“属疾祈外”是指虞策托病请求外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策能力过人,深得皇帝赏识。他是杭州钱塘人,考中了进士,有丰富的地方治理经验,经蒋之奇、王安礼等人相继推荐之后,他深受朝廷重用,官运亨通。
B.虞策明于治乱,历任各类官职。他曾经给皇帝列举了五十六件应当先做的事项,后来许多都施行了;担任过户部、礼部侍郎,历任刑部、户部、吏部尚书。
C.虞策关心国事,积极进献忠言。他认为当时的边防军备松弛,战备不整治。又请求下诏希望朝廷内外的有关官员,各司其职陈说朝政阙失、百姓疾苦。
D.虞策一心为国,主张节约财政。他担任吏部尚书时,给皇帝算了几笔账,证明了当时京城的开支很大,希望朝廷能大力裁减不必要的开支,以便缓和用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上书论事,谓人主纳谏乃有福,治道以清静为本。
(2)策时权给事中,还其命,以为肇礼官也,不当以议礼得罪。不从。
2018-01-16更新 | 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