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51 题号:1927854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跟着渔民出海,展现打鱼场景,讲述渔民故事,近日,山东省青岛市的一个渔家小妹组织团队直播带货,引起刷屏。一场场直播把当地时令海鲜卖到全国各地,也带动了不少渔民增收。不仅要让网友了解我们这里的海鲜美味,也了解出海的艰辛,这样的故事是我们做直播独特的优势。谈起创业的经验,渔家小妹这样说。

近年来,农产品直播带货迅猛增长,越来越多的农民搭上了电商快车,农产品成了新网货,手机成了新农具。目前全国农村网商、网店超过1632万家,今年上半年,全国直播带货增长58.2%。红火的农产品直播带货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农产品直播带货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标准缺失、货不对版、配送滞后等问题。一些带货主播因为农产品质量不过硬、特色不足、辨识度不高等,退出直播。农产品直播带货,如何由一时火变成一直火

农产品要卖得俏,质量安全是第一位。要通过标准化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构建起标准化、常态化的供应链体系,这是农货变网货的基础。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市场倒逼,实现产业链的标准化、数字化变革,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形成生产标准统一、利益分配共享的共同体,实现农产品从种到销全程标准化,拧紧安全阀。要借助数字技术,尽快实现农产品从地头到餐桌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让消费者放心埋单的同时增加销量、提高附加值。

酒香还要会吆喝。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要打好农产品特色牌、差异化牌,顺应个性化、多元化、绿色、健康等消费趋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盘点农产品直播带货成功案例,几乎都有好故事,而且乡土文化特色鲜明,通过深入挖掘农产品背后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农耕文明等文化元素,勾连与农产品密切相关的田园风光、田间劳作、乡愁记忆、亲情爱情等人文情怀,用温度感动人,用情怀留住人。当消费者震撼于查干湖冬捕的低沉号子声,沉醉在眉山春橘的柔美树荫下,回想着淡淡的乡愁,咂摸着儿时的味道,这些动人故事构建起的传播场景,无疑会引发消费者更多的情感共鸣,从而促进销售,增强消费黏性。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发挥好农产品的食物功能、文化功能,直播带货定能更好带火乡亲们的日子,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人民日报》(2022090218版)原标题:《直播带货,如何从一时火变成一直火(话说新农村)》

材料二:

近期,新东方名师们中英双语带货的直播场景迅速火遍全网。610日,东方甄选直播间,自黑撞脸兵马俑、号称8年教过50万学生的英语老师董宇辉介绍五常大米时加入了英文介绍,开启了双语带货模式。而且,数据显示,611日,东方甄选直播18小时17分钟,预估销售额达1992.17万元,相比开播之初增长了40倍,最高在线人数8.86万。

教培的路断之后,培训学校转行直播带货,这也意味着转型成功,至少是初见成效。这样的转型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直播带货的尽头是知识解读和传播,当然还有价值观、理想和励志等。直播带货让消费者买货,首先要看是否为消费者所需要,是否性价比适合。不过,当培训学校转行做直播带货,则给受众带来一些新鲜的体验。直播间的观众在买东西的时候还能学习英语,有的人在看牛排推销时知道了牛排原切OriginalCutting。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品的附加值。

知识传播与商品本身有关,如果商品是书籍、教材和教育内容,推销与商品就可以在知识和文化上无缝对接。例如,带货《DK博物大百科》,带货者说的是:一个高素质家庭,孩子的书架上应该有这本书——《DK博物大百科》。它好在哪里,好在遵循了自然法则。这本书最开始是讲岩石,在这些岩石中,有跟我们人体一样的元素。我们身体70%都是水,H2O来自大爆炸:比如我们吃的米和面,本质上都是碳,碳来自恒星内部的核聚变:比如我们身体里有铁元素,取出来可以做一根7厘米的钉子。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与岩石无异,与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别无二致。因此,人有亲自然的现象……

对于其他商品,带货同样可以实现知识和传播的目的。比如带货卖大豆,从大豆起源中国,再传播到全球;从国内大豆的品种,再介绍特定产地的大豆,如东北黑土地上的大豆的成分、营养;从大豆制品的种类,再谈大豆富含植物蛋白对人的营养作用,以及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三羧酸循环等等,毋庸置疑,完全可以激发直播间观众的购物热情并当场购买。

直播带货的更高境界是谈理想、抱负,改变命运,而这恰好是教育机构的长项。比如有的老师在课堂说过一些美文和金句,例如,当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当你做数学时,南太平洋的海鸥正掠过海岸;当你晚自习时,地球北极圈的夜空正在五彩斑斓。这样的话在课堂上可以说,在带货时可不可以说呢?变通一下,改一改当然可以说。从杜甫到苏东坡,从尼采到苏格拉底、黑格尔,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到湖畔诗人和新月派诗人的诗,都是可以的。只要不僵硬,可以通过联想、联系,更可以通过风雅颂赋比兴的手法和内容进入到带货内容,让人感到买的不只是货物,还有知识、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这样的带货需要带货者做出全面而细致的案头、融会贯通的能力和临场发挥的才气。这是有教职、教龄和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才拥有的优势。正因为把这样的优势结合到带货中,才有了现在新东方转型的渐入佳境。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什么是知识付费。

直播带货不只是王婆卖瓜似地夸夸货物,而是知识和文化的解说和传播,也是价值观的宣示。这样的带货也说明,时移势易,当环境和规则有变,迅速而有效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并且生存得更好。

《人民网》(20220614日)原标题:《直播带货的尽头是知识和传播》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渔家小妹组团直播带货的优势在于“讲故事”,让网友不仅了解了他们那里的海鲜美味,也了解了出海的艰辛。
B.直播带货要让消费者买货,最先考虑的是消费者是否需要,性价比是否合适。
C.农产品直播带货的迅猛增长,导致出现了标准缺失、货不对版、配送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一些带货主播也因此退出直播。
D.教培学校转型直播带货的成功,不仅意味着直播带货的尽头是知识解读和传播,还有价值观、理想和励志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移势易,当环境和规则有变,直播带货应该迅速而有效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并且生存得更好。
B.农货变网货的基础是通过标准化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构建起标准化、常态化的供应链体系。
C.直播带货的最高境界是谈理想、抱负,改变命运,在直播时说一些美文和金句,让人感到买的不只是货物,还有知识、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D.正因为把带货者全面而细致的案头、融会贯通的能力和临场发挥的才气的优势结合到带货中,才有了现在新东方转型的渐入佳境。
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农产品的文化功能”的一项是(     
A.又是一年收获季,请大家时刻铭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
B.这里的大豆质优价廉,所含的人体所需的植物蛋白量,是其他地方大豆所不能比的。
C.“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是对麦香最美丽的诠释。
D.拨开粽叶,品尝到的不仅是糯米的香甜,还有历史的苦涩。
4.材料二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农产品直播带货,如何由“一时火”变成“一直火”?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W·C·丹皮尔的著作《科学史》中有这样一句话:“科学解释按其本质来说,一般也就是用我们的心灵比较熟悉的现象来说明新的现象。”实际上科普大抵也是一样,我们需要用公众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来解释他们未必熟悉的,或者可以这样说,科普要从受众已经知道了什么开始。

但是对于某些参与到科普之中的科学家来说,他们会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因为我们是来讨论科学的,所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单刀直入,直奔正题。这其实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如果在开始之前不能达成共识,或者说不知道目标受众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和层次,那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为有时候你叙述的是他们完全不懂的,或者是他们完全不感兴趣的,往小了说这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往大了说这无异于“鸡同鸭讲”“对牛弹琴”。这也就是说,在正式开始之前,双方要达成共识,寻找共同点,并以此为基础开始交流和沟通,实际上这也是为了后续的交流能够“共情”。

不可否认的是,科学已经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这种“融入”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公众难以察觉的,他们消费科学和技术产品,但是往往并不知道这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和技术,所以就此而论,科学实际上在某些“消费者”看来跟他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当然这种距离往往是心理距离或者认知距离,而非物理意义上的距离。同时,得到公众的理解和赏识的东西,都容易得到公众的支持,所以有必要从公众理解的角度来探讨科学,传播科学,但是理解的前提就是需要他们知晓科学。至于如何知晓,那就需要从他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东西入手。

为什么我们主张科普需要从公众的身边之事开始呢?我想原因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非科学从业者来说,走出校园之后他们就很少会系统性地接受科学方面的信息了,他们的大部分精力也放在了解决“吃穿住用行”和“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方面。因而从他们关注的方面着手也能获得传播科学的最大公约数。第二,公众的身边之事往往是他们沉溺其中而没有真正体会到这里蕴含着大量科学的“琐事”,从这些地方出发,更能激发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能够引领他们更多地关注科学。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科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经济、文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而科学文化也不仅仅是科学共同体的文化,而是为广大公众所接纳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应该成为一种精神气质,那么公众的身边之事往往会成为普及科学,建设科学文化的“变压器”。就目前来说,让所有人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实现起来还有难度,但是科研人员也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要比非科学专业人士对科学的理解更深入,因而从“就低不就高”的角度来说,让科普“放低身段”从受众的身边之事做起更容易达到效果。

(摘编自王大鹏《科普不妨从公众的身边之事做起》)

材料二:

通常来说,我们说某个人不说“人话”带有某种侮辱的意思,但是在科普这个问题上,“说人话”可能是科普人员需要掌握的一种技能。当然这里的“说人话”意指说普通公众能理解的话,或者说就是要用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科学道理。毕竟科研人员经过“十年苦修”而习得的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不太可能期望普通人能够“一夕顿悟”。那么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就低不就高”的原则,从受众的视角去思考和看待问题;不过也有人并不认同这一点,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只满足了某些特定的受众,也就是具有很多“前置知识”的受众,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也许某些消费科学内容的人本身就是对科学感兴趣的人呢。而如果我们想获得更多的受众,或者说让更多的人理解科学,那么“说人话”依然是必须的。

在谈到科学家与媒体关系的很多文献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记者会抱怨说科研人员不“说人话”,不会讲故事。实际上,他们这里谈到的是受访人员无法将专业术语进行转化,这会使得访谈人员和受众“如坠云雾”,继而不得要领,我们也丧失掉了一次开展科普的机会。

当然,我们这并不是说术语不好,而是说术语应该用在适当的场合,比如学术交流过程中。这就好比足球运动员与球鞋的关系,不是说他们不能穿球鞋,而是说最好不要在室内穿球鞋,球鞋最适合的场所是球场上的草坪。术语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一方面节省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另外一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共同体的集体认知。“隔行如隔山”,如果你不是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那么你可能真就不明白某些术语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当我们从学术交流撰写大众传播的时候,就需要警惕对专业术语的使用。实际上,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知识的诅咒”。

(摘编自王大鹏《科普要尽量用公众能够理解的语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理距离或者认知距离使得某些“消费者”觉得跟科学有一定的距离,但实际上科学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B.需要从公众理解的角度来探讨、传播科学,是因为得到公众的理解和赏识的东西,都容易得到公众的支持。
C.科普从公众的身边之事做起,能够引发“共情”,激发出他们的探索欲,引领更多人在科学领域做出贡献。
D.让更多的人理解科学,就必须“说人话”,获得更多的受众,而不仅仅局限于本身就对科学感兴趣的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会觉得科普是浪费时间,难以“放低身段”,是因为讨论科学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单刀直入,直奔正题。
B.科学文化是为广大公众所接纳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因而科学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不是孤立存在的。
C.术语应该用在适当的场合,科普人员应将专业术语进行必要的转化,针对访谈人员开展一次科普活动。
D.从公众关注的方面着手能获得传播科学的最大公约数,是需要从公众的身边之事入手进行科普的原因之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持“科普需要从公众的身边之事做起”观点的一项是(     
A.公众不仅要理解科学,更要参与科学。从公众身边的事做起,更能激发出公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B.“果壳网”发表的很多科普文章,不仅切中公众日常生活知识“痛点”,而且形式活泼生动,让内容生产者与读者形成了良性互动。
C.公众参与科学要从信任开始,因为信任是关键,所以首先应该确立信任关系。
D.科普需要讲故事,也就是先与日常生活关联起来,然后逐渐“升级”,最后讲到科学的本质和方法。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材料谈一谈,科普应该如何从公众的身边之事做起。
2022-06-29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所谓“伪国风”现象,就是在文艺创作中冠之以“国风”“古典”之名,貌似借用了历史典故、经典作品、经典人物形象等元素,实则以无可考证的服装造型、语言修辞、朝代背景进行“恶搞”“戏说”。比如,一些缺乏历史根基与史学考索的网络剧,在叙事上旁枝斜出,拖沓冗长,仅以玄、诞、怪、奇的剧情吸引受众注意力;在人物塑造上对历史真实人物随意增添杜撰,抑或直接架空历史来创造符合现代意识的人物,从而博得眼球;更为关键的是剧中透露出对皇权制度下的“乌托邦”幻想,严重脱离历史实际。如此一味迎合,忽视引领,势必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全球化”文化竞争中,“伪国风”现象恰恰暴露出一部分创作者文化自信的缺失,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作品正在侵蚀我们的文化“长城”。例如:某部影视作品以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为题材,却堆砌诸多中国元素来讲述了一个好莱坞式“勇斗怪兽”的故事。从学界、业界到观众,普遍诟病这部电影缺乏“长城精神”的深厚底蕴,完全是“西方救世主”的形象植入。这是以“中国风”为名、兴“欧美风”之实的典型。

清除“伪国风”现象,涤浊扬清,正本清源,势在必行。2017年1月,《关于实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对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对传统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清除“伪国风”现象,在网络文艺创作中,就必须做到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网络文艺培根铸魂的根本之路。只有守正才能创新,这表现在网络文艺呈现形式上,就应当要弘扬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华美学精神。就此而言,前文联副主席仲呈祥先生作了深入论述,他认为,“与西方古典美学精神重写实不同,中华美学精神重写意。‘美在意象’,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真谛。中国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以虚代实,程式化,营造意境,都旨在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

当然,守正不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在守正的路上,要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如哲学家张世英先生就认为,不可把中西方哲学、把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简单对立,而应以中华哲学为本,同时吸收西方哲学合理的、有用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元素,把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结合起来,互补生辉,兼容整合。这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美美与共”的文艺创作理念指导下,网络文艺的探索才能闯出新路,问世佳作。比如,由北京卫视与爱奇艺网络平台联动播出的纪实节目《上新了,故宫》就是一部守正创新之作。每期节目中,嘉宾化身为“新品开发官”,跟随故宫专家探寻故宫历史文化,并以时空穿越的方式探察历史的幽微,最后与设计领域专业人士一起打造一款文化创意衍生品。这种节目以“寻找”为形式,实际是在“故”与“新”之间架设桥梁,基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宫廷文化、古典文化,探寻守正与创新的契合点,从而让藏于深宫楼阁曲高和寡的经典文化走近普通人的日常,以多元网络媒介的方式为国人打开一扇历史之窗,为全球受众打开一扇东方文化之窗。

(张金尧《当前中国网络文艺的三维探析》,有删节)

材料二:

古风文化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很多文化产品都有意识地体现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经典印记的特点。古风文化中试图表达的意境也带有中国画风,比如古风歌词中化用了不少古典诗词,细细品来,其中传递的正是歌词创作者与古代诗人的共同情绪和相似意涵,而这些内涵恰恰是中华文化长期熏陶且民众高度认同的,这也是古风文化能够引发人们共情的关键。

尽管汲取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要素,但古风的表达形式往往是通俗的,没有食古不化的僵硬痕迹,也没有脱离现实生活,比如古风音乐的歌词往往采用文白结合的语言形式,让人们能够明白意思,使用的乐器和音乐的旋律也是为人们所熟悉和易于接受的。需要注意的是,古风文化的通俗性并不是低俗,其背后的情感意蕴包含着当代中国人和古人对国家命运、人生价值的共性思考,在满足感官需求的同时,还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从草根性来看,古风文化的流行是一个自下而上,自年轻人圈层到成年人社会,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的传播过程。古风文化所表达的内容、形式、思想和情感也是人们日常生活能够接触和习得的,如华服就完全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服饰所使用。最重要的是,古风文化的流行多是青年人自发行为,而不是服从于官方组织或者主流社会的要求,这种自发行为和自发组织模式更能够增强参与者对古风文化的认同。古风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其尽管发迹于小众文化,以最初的音乐、漫画、仙侠小说为起端,但巧妙地沿袭了中华文化基因,挖掘社会共同记忆,逐渐在商业化运作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王丰《古风文化的特征及其未来发展》,有删节)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伪国风”现象,就是在文艺创作中以“国风”“古典”之名,借用历史典故、经典作品、经典人物形象等元素,实则是“恶搞”“戏说”。
B.一些网络剧通过怪诞的剧情设置、杜撰的历史人物和对皇权制度的“乌托邦”幻想来博得眼球,实际上弱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C.哲学家张世英先生认为应以中华哲学为本,合理吸收西方哲学思想,并将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结合。
D.只要坚持“美美与共”的文艺创作理念,网络文艺的探索就能闯出新路,问世佳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影视作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选材,并堆砌中国元素来讲述好莱坞式的故事,以“中国风”之名兴“欧美风”之实,造成了文化自信的缺失。
B.我们在评价古风歌词时,不用品读其语言的运用,应关注其是否传达从古至今的共同情绪和相似意涵。
C.古风文化的草根性特点,启发我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思考如何唤起年轻人的自发性和自主性。
D.古风文化能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传播,主要得益于其沿袭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挖掘社会共同记忆的做法,同时商业运作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3.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古风文化的一项是(     
A.敦煌鸣沙山举办“游园惊梦”汉服主题文化展示活动。
B.博主李子柒拍摄短视频分享非遗技艺。
C.上海戏剧学院“416女团”用京剧戏腔翻唱歌曲。
D.鄂州博物馆举行中国古铜镜文化学术研讨会。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上线吧!华彩少年》是新近推出的台网互动国风少年创演节目。节目以“国风创新演绎”为立意和核心,通过京剧、民族器乐、舞蹈、说书等艺术表达,向观众展示少年眼中的传统文化,引来广大网友积极参与和互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此项活动具有哪些优点。
2022-02-13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发挥中医药治未病、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全程参与深度介入疫情防控,从中医角度研究确定病因病基、治则治法,形成了覆盖医学观察期、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恢复期发病全过程的中医诊疗规范和技术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使用。中医医院、中医团队参与救治,中医医疗队整建制接管定点医院若干重症病区和方舱医院,其他方舱医院派驻中医专家。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分类救治,对轻症患者实施中医药早介入早使用;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实行中西医结合;对医学观察发热病人和密切接触者服用中药提高免疫力;对出院患者实施中医康复方案,建立全国新冠肺炎康复协作网络,提供康复指导。据统计,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筛选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三药三方”为代表的针对不同类型新冠肺炎的治疗中成药和方药,临床疗效确切,有效降低了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促进了核酸转阴,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复期康复.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

材料二:

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中医药使用情况(%)

年龄受访者占比经常接触中医药,
平时用中医药保健
接触中医药较多,
不舒服会看中医
接触较少
或从未接触过中医药
<20岁1.8746.7025.8027.50
20-35岁22.6657.7227.4914.78
36-50岁41.6660.0033.326.68
51-65岁25.7052.9939.877.14
>65岁7.9946.1643.5810.25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民国初年,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为50万人,现在只有近30万人。而与此相反,西医则从1949年的约8.7万人发展到今天的175万人,增长近20倍。另外,中药药材储备不足,中医药调配方式单一,很多医院只能提供中药配方,无法满足患者所急所需,也无法满足长期预防的需要。对此,人大代表张荣珍建议,要提升中医院中药服务能力,提供多元化临方制剂。鼓励应用现代制药技术开展超微末、胶囊剂、浸剂、中药提取颗粒剂等新剂型的临方制剂,为病人提供个性化中药用药服务,进一步解决中医药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摘编自雷威《疫情时代中医药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创新路径探讨》)

材料三:

通过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加强了国内外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增强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医药的治疗作用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受到了海内外广泛的认可和赞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寻求中医药抗疫经验,此时正是大力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次历史性机遇。中国的中医药界愿与国际社会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分享防疫和救治经验;愿通过国家层面向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派送中医药专家,提供中成药、中药饮片等援助;愿通过互联网,向海外提供远程中医药诊疗等力所能及的援助。另外,海外各国,特别是匈牙利、澳大利亚等为中医药立法的国家以及103个认可使用中医针灸的国家,可以积极地让当地的中医师、针灸师参与到新冠肺炎治疗中去,发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作用。

当前,中医药出征海外抗疫仍有一定的阻力。一是海外大部分国家在法律上尚未认可中医药,使中医药的运用受到了限制;二是中医药缺乏国际化标准,阻碍了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三是虽然中医药的海外传播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传播力量和传播渠道仍然有限,海外各国民众对中医药的了解较少,短时间内让海外民众认可并使用中医药难度较大,随着疫情的不断升级,上述阻力正在不断克服,有报道显示,意大利托斯卡纳卡雷吉大学综合医院下属科研机构计划对中草药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性进行试验,各国民众也陆续开始尝试接受中医药。通过此次疫情,各国民众对中医药的认可度必然有所提升,这将成为日后中医药海外传播的重要基础。

(摘自陆跃、邵晓龙等《在助力全球抗击疫情中推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中医药使用情况调查表来看,参与的群体主要集中于36~65岁,其他年龄层次也各占一些。
B.20岁及以下的人群对中医药接触较少或从未接触过的原因是:中医药在保健方面成效显著,治病效果并不显著。
C.从民国至今的中西医人数变化情况来看,中医从业人员大幅减少,西医从业人员在大幅增加,中医传承出现困难。
D.中医药治疗能力、发展体系现代化可从中医素养社会化、中医院校人才培养、中医能力代际传递等五个方面构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中医药抗山新冠肺炎,针对不同症状的患者,制定救治方案,对症下药,效果显著。
B.使用中医药,形成覆盖治疗新冠肺炎全过程的方案并推广,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C.中医药的治疗作用和治疗模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他们愿意向中国寻求经验。
D.中医药海外传播具有一定基础,但仍有阻力,新冠疫情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机遇。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概括如何助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
2022-05-12更新 | 10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