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令狐德棻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6 题号:1927920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寇隽字祖俊,上谷昌平人也。祖赞,魏南雍州刺史。父臻,安远将军、郢州刺史。

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父亡虽久,而犹于平生所处堂宇,备设帷帐几杖,以时节列拜,垂涕陈荐,若宗庙焉。吉凶之事,必先启告,远行往返,亦如之。性又廉怒,不以财利为心。家人曾卖物与人,而剩得绢五匹。隽于后知之,乃曰:恶木之阴,不可暂息;盗泉之水,无客误饮。得财失行,吾所不取。遂访主还之。其雅志如此。

以选为魏孝文帝挽郎,除奉朝请。大乘贼起,燕赵扰乱,隽参护军事东讨,以功授员外散骑侍郎,迁尚书左民郎中。以母忧不拜。正光三年,拜轻车将军,杨烈将军、司空府功曹参军,转主薄。时灵太后临朝,减食禄官十分之一,造永宁佛寺,令隽典之。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寺成,又极壮丽。灵太后嘉之,除左军将军。

永安初,华州民史底与司徒杨椿讼田。长史以下,以椿势贵,皆言椿直,欲以田给椿。隽曰: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遂以地还史底。孝庄帝后知之,嘉隽守正不挠,即拜司马,赐帛百匹。附椿者,咸谴责焉。

二年,为左将军、梁州刺史。民俗荒犷,多为盗贼。隽乃令郡县立庠序,功其耕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梁遣其将曹琰之镇魏兴,继日版筑。琰之屡扰疆场,边人患之。隽遣长史杜休道率兵攻克其城,并擒琰之。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惮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隽抚励将士,人思效命,梁人知其得众心也,弗之敢逼。隽在州清苦,不治产业。秩满,其子等并徒步而还。吏人送隽,留连于道,久之乃得出界。

(选自《周书》卷三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
B.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
C.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
D.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国门雍睦/白首同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指官员的调动,一般指升职,也可指平调,但“左迁”指贬官。
B.“其附椿者”与“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其”字含义相同。
C.“出”在文中指官员由京城到地方上任职,“人”有与之相对之意。
D.“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来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隽守孝知礼。父亲去世很久,他坚持在父亲平生所居屋内陈设物品,按时节依次祭拜,流着泪陈献祭品。
B.寇隽清廉仁爱。寇隽认为在不好的树荫下暂时休息也不行,盗泉的水不可错喝,不能丧失德行获得钱财。
C.寇隽坚守正道。华州百姓史底与司徒杨椿打田产官司,长史以下的官员全都说杨椿有理,寇隽没有附和。
D.寇隽善于作战。梁朝经常侵扰边境,边境的人都很担心。寇隽亲自率军队攻克魏兴,活捉了将领曹琰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功授员外散骑待郎,迁尚书左民郎中。以母忧不拜。
(2)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
5.寇隽担任梁州刺史时,是如何让当地的风俗顿时为之一变的?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所学文言文篇目,完成下面小题

泉仲遵,少谨实,涉猎经史。年十三,州辟主簿。十四,为本县令。长,有武艺。遭世离乱,每从父兄征讨,勇决闻。

高敖曹攻洛州,泉企令仲遵率五百人出战。时众寡不敌,乃退入城,复与企力战拒守。矢尽,以杖棒捍之,遂为流矢中目,不堪复战。后与元礼斩杜窋,以功丰阳县伯,邑五百户。加征东将军、豫州刺史。

仲遵宿称干略,为乡里所归。及为本州,颇得嘉誉。梁司州刺史柳仲礼每为边寇,太祖令仲遵率乡兵从开府杨忠讨之。梁随郡守桓和拒守不降。忠谓诸将曰:本图仲礼,不在随郡。如即攻守,恐引日师。今若先取仲礼,则桓和可不攻自服诸。君以为何如?仲遵对曰:若弃和深入遂擒仲礼和之降不尚未可知如仲礼未获和为之援首尾受敌此危道也。若先攻和,指麾可克。克和而进,更无反顾之忧。忠从之。仲遵以计由己出,乃率先登城,遂擒和。仍从忠击仲礼,又获之。

大将军王雄南征上津、魏兴,仲遵率所部兵从雄讨平之。遂于上津置南洛州,以仲遵为刺史。仲遵留情抚接,百姓安之,流民归附者,相继而至。

初,蛮帅杜清和自称巴州刺史,以州入附。朝廷因其所据授之,仍隶东梁州都督。清和以仲遵善于抚御,请隶仲遵。朝议以山川非便,弗之许也。清和遂结安康酋帅黄众宝等,举兵共围东梁州。复遣王雄讨平之。改巴州为洵州,隶于仲遵。先是,东梁州刺史刘孟良在职贪婪,民多背叛。仲遵以廉简处之,群蛮率服。仲遵虽出自巴夷,而有方雅之操,历官之处,皆以清白称。朝廷又以其父临危抗节,乃令袭爵上洛郡公。

武成初,卒官,时年四十五。赠大将军、华洛等三州刺史。曰庄。

(节选自《周书·泉仲遵传》)

1.下列关于断句和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若弃和/深入遂擒/仲礼和之降不/尚未可知/如仲礼未获和/为之援/首尾受敌/此危道也/
B.“州辟主簿”的“辟”即“召“,“及长,有武艺”中的 “及”可解释为“等到”。
C.“以勇决闻”“时以众寡不敌”“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中的“以”意义各不相同。
D.“恐引日师”“空以身草野”和“大王必欲臣”中加点的字都属于词类活用。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相类似的说法有“除”“封”“授”等。“迁”一般指官职升迁, “转”则指改官转任。
B.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奉车”是掌管皇帝车马的官职;“郎”作为官名,在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
C.袭爵,封建社会的一种继承制度,通常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承袭原有爵位。“谥”则是专指帝王给予大臣在死后追封的名号。
D.古代京官外调称“出”,官员初到任一方叫“下车”,主政的过程也称“视事”,政治清明称为“政理”,请求退休叫“乞骸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泉仲遵年少有为,操行雅正。他十三四岁就担任主簿、县令,稍长,随父兄出入战阵,甚为勇决;为官之处,雅行清白,为人称道。
B.泉仲遵勇敢果断,英勇善战。他曾与泉企共同据守洛州,箭矢已尽就以木棒御敌;后与元礼一起斩杀窋,受到朝廷的封赏。
C.泉仲遵尽心军事,谋略出众。柳仲礼侵犯边地,开府杨忠征求诸将意见,泉仲遵积极进言献策,并率先登城,一举擒获桓和柳仲礼。
D.泉仲遵推行善政,清正爱民。他曾任南洛州刺史,关注民众生活,安定百姓,使流民相继归顺;为官清廉,周边的少数民族也乐于顺服。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和以仲遵善于抚御,请隶仲遵。朝议以山川非便,弗之许也
(2)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2021-07-15更新 | 5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悦,字众喜,京兆蓝田人也。少有气干,为州里所称。太祖初定关、陇,悦率募乡里从军,屡有战功。大统四年,东魏将侯景攻围洛阳,太祖赴援。悦又率乡里千余人,从军至洛阳。将战之夕,悦罄其行资,市牛飨战士。及战,悦所部尽力,斩获居多。十三年,侯景据河南来附,仍请兵为援。太祖先遣韦法保帅众助之。悦言于太祖曰:“侯景之于高欢,始则笃乡党之情,末乃定君臣之契。位居上将,职重台司,论其分义,有同鱼水。今欢始死,景便离贰,背德于高氏,岂肯尽节于朝廷。今若益之以势,援之以兵,恐朝廷贻笑将来也。”太祖纳之,乃遣赵士宪追法保,而景寻叛。十四年,率所部兵从杨忠征随郡、安陆,并平之。时悬兵深入,悦支度路程,勒其部伍,节减粮食。及至竞陵,诸军多有匮乏,悦出廪米六百石分给之。太祖闻而嘉焉。又从达奚武征梁汉。军出,武令悦说其城主杨贤。悦乃贻之书曰:“梁主内亏刑政,外阙藩篱。匹夫攘袂,举国倾覆。非直下民离心,抑亦上玄所弃。我相公膺千龄之运,创三分之业。兵车所指,云除雾廓。君兵粮既寡,救援路绝。欲守,则城池无萦带之险;欲战,则士卒有土崩之势。以此求安,未见其可。事有变通,今其则也。”贤于是遂降。悦白武云:“白马要冲,是必争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图也。若蜀兵更至,攻之实难。”武然之,令悦率轻骑七百,径趣白马。悦先示其祸福,其将梁深

遂以城降。梁武陵王纪果遣将率步骑六千欲先据白马行次阙城闻已降乃还及梁州平太祖即以悦行刺史事招携初附民吏安之。保定元年,卒于位。

(选自《周书·王悦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梁武陵王纪果遣将率步骑六千/欲先据白马行/次阙城/闻已降/乃还/及梁州平/太祖即以悦行刺史事/招携初附民/吏安之
B.梁武陵王纪果遣将率步骑六千/欲先据白马/行次阙城/闻已降/乃还/及梁州平/太祖即以悦行刺史事/招携初附民/吏安之
C.梁武陵王纪果遣将率步骑六千/欲先据白马行/次阙城/闻已降/乃还/及梁州平/太祖即以悦行刺史事/招携初附/民吏安之
D.梁武陵王纪果遣将率步骑六千/欲先据白马/行次阙城/闻已降/乃还/及梁州平/太祖即以悦行刺史事/招携初附/民吏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本名之外另取的通常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联的称呼。
B.太祖:帝王谥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
C.台司:指三公等宰辅大臣;也可以指御史台职司。
D.兵车:又称战车,是载兵的车辆,用于陆上战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悦年轻有为,屡立战功。王悦年少时就有气量才干,被同乡人称道;率领乡里人跟随太祖的军队,多次立下战功;转战洛阳,王悦用尽随身财物买牛款待战士,激励战士奋勇杀敌。
B.王悦颇有眼光,识人精准。侯景投靠朝廷,请求派军队作为援助,太祖应允,王悦进言,分析侯景和高欢的关系,认为不宜援助侯景,太祖采纳建议,侯景果然反叛,印证了王悦的判断。
C.王悦节减粮食,援助友军。王悦率领军队跟随杨忠征讨随郡、安陆,他孤军深入,走错了路,命令部属减少粮食开支;到了竟陵,将节约下来的六百石大米分给缺少粮食的各路军队。
D.王悦洞察形势,劝降有方。王悦出征梁汉,奉命劝降城主杨贤,王悦剖析形势,指出杨贤面临绝境,说服杨贤归降;率领轻骑兵奔赴白马,陈述利害关系,说服白马守将梁深投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o分)
(1)侯景之于高欢,始则笃乡党之情,末乃定君臣之契。
(2)今欢始死,景便离贰,背德于高氏,岂肯尽节于朝廷。
2020-01-23更新 | 16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目。

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频二部,皆有声绩。贺拔胜出镇荆州,乃信为大都督。从胜攻梁下溠戍,破之,迁武卫将军。信与太祖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寻征信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

及孝武西迁,事起仓卒,信单骑之于泸涧。孝武叹曰:“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远来从我,世乱识贞良,岂虚言哉。”即赐信御马一匹,进爵浮阳郡公,食邑一千户。时荆州虽陷东魏,民心犹恋本朝。乃以信为卫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兼尚书右仆射、东南道行台、大都督、荆州刺史以招怀之。信至武陶,东魏遣其弘农郡守田八能,率蛮左之众,拒信于浙阳;又遣其都督张齐民,以步骑三千出信之后。信谓其众曰:“今我士卒不满千人,而首尾受敌。若却击齐民,则敌人谓为退走,必来要截。未若先破八能。”遂备击,八能败而齐民亦溃。信乘胜袭荆州。东魏刺史辛纂勒兵出战。士庶既怀信遗惠,信临阵喻之,莫不解体。寻拜领军。仍从太祖复弘农,破沙苑。改封河内郡公,增邑二千户。

寻除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先是,守宰暗弱,政令方,民有冤讼,历年不能断决。及信在州,事无壅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民愿附者数万家。太祖以其信著遐迩,故赐名为信。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太祖初启霸业,唯有关中之地,以陇右形胜,故委信镇之。既为百姓所怀,声振邻国。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节选自《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B.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C.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D.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2.对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频典二部                    典:掌管。
B.乃表信为大都督          表:上表举荐。
C.信单骑及之于泸涧       及:至,达到。
D.政令乖方                    乖:违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孤信任职多地,皆有声绩。他出京任职,多次担任地方要职,主持军政事务,有很高的声望和功绩。
B.独孤信为人忠诚,深受器重。孝武帝西迁,事发突然,独孤信单骑追随不舍,因此,深得孝武帝器重。
C.独孤信善于用兵,颇有谋略。受命招怀荆州,东魏遣郡守和都督前后夹击,独孤信分兵突破,以勇谋取胜。
D.独孤信为政有方,百姓拥护。担任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治政为民,处事果决,流民归附,信著遐迩。
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远来从我,世乱识贞良,岂虚言哉。
(2)及信在州,事无壅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
2020-01-09更新 | 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