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52 题号:1928530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晴江讳方膺,字虬仲。父玉鋐,官福建按察使,受知世宗。雍正七年入觐,上悯其老,问:“有子偕来否?”对曰:“第四子方膺同来。”问:“何职?且胜官否?”对曰:“生员也。性戆,不宜官。”上笑曰:“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即召见,交河东总督田文镜以知县用。八年,知乐安。邑大水晴江不上请遽发仓为粥太守劾报田公壮而释之募民筑堤障滋水入海又叙东郡山谷疏瀹法为《小清河》一书载之省志

十年,调兰山。当是时,总督王士俊喜言开垦,每一邑中,丈量弓尺,承符手力之属麻集,晴江不为动。太守驰檄促之,晴江遂力陈开垦之弊:虚报无粮,加派病民,不敢胏附粉饰,贻地方忧。王怒,劾以他事,狱系之。民哗然曰:“公为民故获罪,请环流视狱。”不得入,则担钱具鸡黍,自墙外投入,瓦沟为满。今天子即位,乾隆元年,下诏罪状王士俊,凡为开垦罢官者悉召见。诏入城,已二鼓,守者即夜出君于狱。入都,立军机房丹墀西槐树下。大学士朱轼指示诸王大臣曰:“此劝停开垦之知县李兰山也。”愿见者或挤不前,则额手睨曰:“彼颀而长,眼三角芒者,是耶?”奉旨发安徽,以知县用。晴江乞养母家居。四年,服阕,补潜山令,调合肥,被劾去官。

睛江仕三十年,卒以不能事太守得罪。初劾擅动官谷,再劾违例请粜,再劾阻挠开垦,终劾以赃,皆太守有意督过之。

晴江有士气,能吏术,岸然露圭角,于民生休戚、国家利病、先臣遗老之嘉言善政,津津言之,若根于天性者然。性好画,画松、竹、兰、菊,咸精其能,而尤长于梅。权知滁州时,入城未见客,问:“欧公手植梅何在?”曰:“在醉翁亭。”遽往,铺氍毹再拜花下。罢官后得噎疾,医者曰:“此怀奇负气,郁而不舒之故,非药所能平也。”以此终。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李晴江墓志铭》有删改)

【注】①世宗:清雍正皇帝的庙号。②弓尺:丈量土地用的工具。③承符手力:均为供官府使唤的胥吏。④氍毹:(qú yú),纯毛或毛麻混合的毛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邑大水/晴江不上请遽发仓为粥/太守劾报田公/壮而释之/募民筑堤/障滋水入海/又叙东郡山谷疏瀹法为《小清河》一书/载之省志/
B.邑大水/晴江不上请/遽发仓为粥/太守劾报田公/壮而释之/募民筑堤/障滋水入海/又叙东郡山谷疏瀹法/为《小清河》一书载之省志/
C.邑大水/晴江不上请遽发仓为粥/太守劾报/田公壮而释之/募民筑堤/障滋水入海/又叙东郡山谷疏瀹法/为《小清河》一书载之省志/
D.邑大水/晴江不上请/遽发仓为粥/太守劾报/田公壮而释之/募民筑堤/障滋水入海/又叙东郡山谷疏瀹法为《小清河》一书/载之省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员指在明清科举中尚未获得秀才称号的人,如《促织》中“操童子业”的成名。
B.服阕是古代的服丧制度,父母去世,通常为其服丧三年,期满,除去丧服,也说服除。
C.督过是责罚的意思,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督过”含义相同。
D.竟是最终、终于的意思,与“有志者事竟成”中的“竟”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雍正皇帝很赏识李玉鋐,又怜悯他年老,授予他的儿子李方膺一个县令级别的官职,让李方膺在实践中历练。
B.李方膺认为弊政害民,拒不执行上级要求开展的土地开垦工作,因此触怒总督王士俊,被以其他罪名弹劾入狱。
C.乾隆皇帝召见因开垦事被罢职的官员,在等候时,大学士朱轼向李方膺及诸王大臣介绍了反对开垦的县令李兰山。
D.李方膺擅画梅花,在临时掌管滁州时,一到任就打听欧阳修任职滁州时亲手种植的梅树,郑重拜于花下,可见其痴迷程度。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见者或挤不前,则额手睨曰:“彼颀而长,眼三角芒者,是耶?”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谏太宗十思疏》)
5.文中说李方膺有“士气”,结合全文说说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永芳,辽东铁岭人。在明官抚顺所游击。太祖克乌喇,乌喇贝勒布占泰走叶赫。太祖伐叶赫,叶赫诉于明。明使告太祖,诫毋侵叶赫。太祖以书与明,言叶赫渝盟悔婚,复匿布占泰,不得已而用兵,躬诣抚顺所,永芳迎三里外,导入教场,太祖出书畀永芳,乃引师还。

后三岁为天命元年,又三岁,始用兵于明。师至抚顺所,遂合围,使持书谕永芳曰:“明发兵疆外卫叶赫,我乃以师至。汝一游击耳,战亦岂能胜?汝多才智,识时务,我国方求才,况如汝者有不加以宠荣与我一等大臣同列者乎?汝若欲战,我矢岂能识汝?若我师入城,男妇老弱必且惊溃。勿谓我恫喝,汝思区区一城且不能下,安用兴师?

永芳得书,立城南门上请降,而仍令军士备守具。上命树云梯以攻,不移时,师登,斩守备王命印等。永芳冠带乘马出降,匍匐谒上,上于马上以礼答之,传谕勿杀城中人。明日,命隳其城,编降民千户,迁之赫图阿喇。命依明制设大小官属,授永芳三等副将,以上第七子贝勒阿巴泰女妻焉。太祖伐明取边城,自抚顺始;明边将降太祖,亦自永芳始。

六年,下辽、沈。永芳皆从,以功授三等总兵官。明巡抚王化贞及诸边将屡遣谍招永芳,永芳辄执奏,上嘉奖,敕免死三次。

太宗即位,以朝鲜与明将毛文龙相应援,命贝勒阿敏等帅师讨之,永芳从。上谕阿敏等曰:“朝鲜理当讨,然非必欲取之。凡事相机度义而行。”克义州,分兵攻铁山,击走文龙;进下定州、安州,次平壤,遂渡大同江。

朝鲜王李倧使赍书迎师诸贝勒答书历数其罪许以遣大臣莅盟当班师使既行师复进次黄州倧使驰告已遣大臣莅盟。阿敏欲遂攻其都城,永芳进曰:“前与朝鲜书,许以遣大臣莅盟当班师,今食言不义。盍暂驻待之?”诸贝勒皆是其言,阿敏怒,叱永芳曰:“尔蛮奴,何多言!我岂不能杀尔耶?”师再进,次平山,倧所遣大臣至师,卒如永芳议,遣刘兴祚、库尔缠如倧所,莅盟而还。

八年,永芳卒。

(选自《清史稿·列传十八》,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朝鲜王李倧使赍书/迎师诸贝勒答书历数其罪/许以遣大臣莅盟/当班师/使既行/师复进/次黄州/倧使驰告已遣大臣莅盟
B.朝鲜王李倧使赍书迎师/诸贝勒答书历数其罪/许以遣大臣莅盟/当班师/使既行师/复进/次黄州/倧使驰告已遣大臣莅盟
C.朝鲜王李倧使赍书/迎师诸贝勒答书历数其罪/许以遣大臣莅盟/当班师/使既行师/复进/次黄州/倧使驰告已遣大臣莅盟
D.朝鲜王李倧使赍书迎师/诸贝勒答书历数其罪/许以遣大臣莅盟/当班师/使既行/师复进/次黄州/倧使驰告已遣大臣莅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梯,在古代属于战争器械,是用于攀越城墙攻城的用具。
B.陴,古代指城上的矮墙,亦称“女墙”,俗称“城垛子”。
C.副将,古代指各级主将的辅佐将领,在职位上略低于偏将。
D.蛮奴,指对南方落后部族的蔑称。文中是阿敏贝勒对明朝降将李永芳的蔑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永芳给太祖留下较好印象。当年太祖攻打叶赫时,亲自前往抚顺所李永芳的驻地,李永芳出迎三里,表示出对太祖的敬意。
B.李永芳因有才能受赏识。太祖围困抚顺时,对李永芳非常赏识,认为他是一个人才,并劝他识时务。最终,李永芳权衡之后归顺了太祖。
C.李永芳军功卓著。他多次跟随太祖出征,在攻打辽阳、沈阳等战役中建立了功勋,因此被授予三等总兵官,并被赐予“免死三次”的特权。
D.李永芳作战讲道义。在跟随阿敏攻打朝鲜时,阿敏要攻打朝鲜的都城,李永芳认为这样做不义,应该等朝鲜的大臣来。结果遭到阿敏的训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谓我恫喝,汝思区区一城且不能下,安用兴师?
(2)上谕阿敏等曰:“朝鲜理当讨,然非必欲取之。凡事相机度义而行。”
2020-03-23更新 | 7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补隰城尉。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会父疾,绵十旬,不解衣;及丧,勺饮不入口五日。太宗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即授府记室。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王尝曰:“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禹也。”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太子即位,为中书令。第功班赏,与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功第一,进邗国公,食邑千三百户。进尚书左仆射,更封魏。帝尝问:“创业、守文孰难?“玄龄曰:“方时草昧,群雄竞逐,攻破乃降,战胜乃克,创业则难。”魏征曰:“既得天下,则安于骄逸。国由此衰,则守文为难。”帝曰:“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多让!”晚节多病,时帝幸玉华宫,诏玄龄居守,听卧治事。疾甚,帝命凿苑垣以便候问。薨,年七十一,溢曰文昭。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于屏风。

(《新唐书·房玄龄列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B.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C.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D.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器,本指国家的宝器,如钟鼎之类,也指国家所需的器材,又代指国家政权。
B.中书令,我国古代官职名称,唐朝中书令为首席相,在三省长官中位居第一。
C.爵,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D.食邑,也叫封地,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为食禄的田邑,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文思机敏,善写文章。他在秦王王府任职十年,各种军事文书和幕府檄文,有时顷刻间便写成,文字简约而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打底稿。
B.房玄龄忠心耿耿,深得人心。每次都跟随秦王亲赴征伐,帮助他创下基业。战后众人争相获取奇珍异宝,惟独房玄龄致力于收拢人才和将领,使他们人人都愿尽死效力。
C.房玄龄心忧天下,尽心为国。他年纪轻轻就心忧天下,被吏部侍郎高孝基称赞胜过当时许多年轻人;他尽心竭力治理国事,审议法令,也务求宽平。
D.房玄龄为人孝顺,谨于治家。他衣不解带地服侍生病的父亲十旬,待父亲去世后,又五天滴水不进,还收集古今家诫并写在屏风之上,以告诫子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
(2)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
2021-03-23更新 | 13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林字德儒,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时晚成,宗族莫知,惟从兄琰异之。太祖定冀州,召除邬长,贫无车马,单步之官。太祖征壶关,问长吏德政最者,并州刺史张陟以林对,于是擢为冀州主簿,徙署别驾、丞相掾属。魏国既建,稍迁御史中丞。

文帝践阼,拜尚书,出为幽州刺史。北中郎将吴质统河北军事,涿郡太守王雄谓林别驾曰:“吴中郎将,上所亲重,国之贵臣也。仗节统事,州郡莫不奉笺致敬,而崔使君初不与相闻。若以边塞不修斩卿,使君宁能护卿邪?”别驾具以白林,林曰:“刺史视去此州如脱屣,宁当相累邪?此州与胡虏接,宜镇之以静,扰之则动其逆心,特为国家生北顾忧,以此为寄。”在官一期,寇窃寝息;犹以不事上司,左迁河间太守,清论多为林怨也。

迁大鸿胪。龟兹王遣侍子来朝,朝廷嘉其远至,褒赏其王甚厚。余国各遣子来朝,间使连属,林恐所遣或非真的,权取疏属贾胡,因通使命,利得印绶,而道路护送,所损滋多。劳所养之民,资无益之事,为夷狄所笑,此曩时之所患也。乃移书敦煌喻指,并录前世待遇诸国丰约故事,使有恒常。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转光禄勋、司隶校尉。属郡皆罢非法除过员吏。林为政推诚,简存大体,是以去后每辄见思。

散骑常侍刘劭作考课论,制下百僚。林议曰:“案周官考课,其文备矣,自康王以下,遂以陵迟,此即考课之法存乎其人也。及汉之季其失岂在乎佐吏之职不密哉方今军旅或猥或卒备之以科条申之以内外增减无常固难一矣。《易》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景初元年,司徒、司空并缺,散骑侍郎孟康荐林。后年遂为司空,封安阳亭侯,邑六百户。三公封列侯,自林始也。顷之,又进封安阳乡侯。正始五年薨,谥日孝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汉之季/其失岂在乎/佐吏之职不密哉/方今军旅/或猥或卒/备之以科条/申之以内外/增减无常/固难一矣
B.及汉之季/其失岂在乎/佐吏之职不密哉/方今军旅/或猥或卒/备之以科条/申之以内外/增减无常固/难一矣
C.及汉之季/其失岂在乎佐吏之职不密哉/方今军旅/或猥或卒/备之以科条/申之以内外/增减无常/固难一矣
D.及汉之季/其失岂在乎佐吏之职不密哉/方今军旅/或猥或卒/备之以科条/申之以内外/增减无常固/难一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帝王庙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后文中的“文帝”也是庙号。
B.仗节:手执符节,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将出师,皇帝授予符节,作为凭证及权力的象征。
C.侍子:古代属国之王或诸侯遣子入朝陪侍天子,学习文化,所遣之子称侍子。
D.考课: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一种,即对官员定期进行考核,并依考核的结果进行奖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林政绩显著,受到太祖提拔。并州刺史张陟因崔林最有德政,向曹操推荐他担任冀州主簿,得到赞许采纳。
B.崔林忠直不回,被贬广受同情。他担任幽州刺史时,不与上司吴质往来,后来,他因不巴结上司被降职,人们都为他抱不平。
C.崔林改革赏制,固定接待之礼。他在担任大鸿胪时,认为朝廷对各国侍子的赏赐是无益之事,发文敦煌,让接待之礼有固定标准。
D.崔林大器晚成,最终位列三公。年轻时,宗族里只有堂兄崔琰赏识他。景初年间,他被任命为司空,三公被封列侯的惯例,从他开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别驾具以白林,林曰:“刺史视去此州如脱屣,宁当相累邪?
(2)劳所养之民,资无益之事,为夷狄所笑,此曩时之所患也。
2021-05-17更新 | 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