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9 题号:192889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短视频有其短处,更有其长处。在短短几分钟内,让受众掌握一部经典电影的精髓,并了解大概剧情,确有存在之价值。有人喜欢长篇大论,有人喜欢提纲挈领。有人愿意耐下性子看完一部长电影,也有人愿意抽出零散时间欣赏一部电影的精华。这是不同的“刚需”,不宜以自己的口味否定另一种口味。只要不同的受众感受到不同的幸福体验,便足矣。

有人形象地把这种电影解说称为“电子榨菜”。既然名谓榨菜,意味着它扮演着佐料、佐菜的角色,有增进食欲、丰富口味等效果。既然如此,就不能用要求佛跳墙的标准来要求榨菜,更不能指责它为何代替不了满汉全席。

换句话说,如果能够给多元化的大众需求提供一种可能,能够让人们在支配琐屑时间时找到一种出口,能够让人们在电影盛宴中夹到几筷子精品,那就有存在的价值。更何况,“电子榨菜”还具有“反哺功能”。具体而言,很多人吃了这种“电子榨菜”,进而想看整部电影,在这个过程中,“电子榨菜”形同电影推荐单,能够吸引更多人看长电影。

电影解说是一门艺术,需要硬功夫,如果不对整个剧情进行系统把握并加以消化,是很难做到出彩的。而事实上,“电子榨菜”的创作者们就电影解说确实下了力气,把电影的精华浓缩在短短几分钟内,没有慧眼,没有提炼能力,没有剪辑实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的劳动值得肯定。

(摘编自《看向“电子榨菜”的目光应多些善意》

材料二:

与人们日常随时随地刷手机不同,用餐时间和地点相对稳定,“电子榨菜”比其他碎片化观看更容易专注沉浸,同时获取成本低,从内容到时间人们都无须额外支付,就能在日常工作生活的夹缝中加速获得快乐。有人用“电子榨菜”消磨独自用餐的“孤独”,也有人架起屏幕昭告天下“请勿打扰”,保护一人份的自在;无论看什么、听什么下饭,人们都意图在虚拟的屏幕中暂时寻找一块舒适的情绪环境,或者自由地掌控一小段时间,将现实拥挤的时空,在心理层面上想象性地拓展。

闲暇时光的娱乐无可厚非。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并把休闲看成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中国文字“休”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美善、福禄,“倚木而休”表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对自然的敬畏。“闲”常被引申为道德、法度,通“娴”,有思想纯洁与安宁的意思。只是在当代竞争社会,追求绩效让人们深感时间紧迫。因此,很多人无法在几十分钟的用餐时间“无所事事”,加速娱乐或获取信息,成了某种兼顾与平衡的选择。

不过,屏幕把“电子榨菜”与先贤哲人所思考的闲暇、休闲区分开来。触屏观看可以自由选择内容,并可以使用智能按键解决观看过程中的个性化诉求,大多数功能体现出高效性、便捷化的特点,例如倍速、跳过片头广告等选项,大大简化了“电子榨菜”的播放和观看过程。这般操作下来,一顿饭的工夫,即使较长的剧集、综艺、纪录片,刷完也不是问题,吃饭娱乐两不误。只不过长此以往,人们可能逐渐失去了对完整文艺作品的耐心,以“小帅和小美”为代表的“三分钟看电影”“五分钟追剧”泛滥全网,不仅压缩了影视作品时长,同时暴力拆解情节人物,通过降低理解难度的方式,迎合用户高效休闲、加速娱乐的趋势。可见,人们在用“电子榨菜”调味加料、调节食欲的时候,要提防别被“电子榨菜”彻底更改了口味。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们依赖技术体验感知世界,已然成为一种媒介未来发展的趋势。作为数字原住民,“Z世代”的成长伴随互联网媒介的迅速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已是生活标配。近年频繁的线上社交、学习和工作,使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虚拟世界中体验情绪、补偿心理。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几乎成为身体不可分割的部分,被看作是游离于身体之外的第六种感觉器官。人们愿意并能够将情感体验、情绪价值等需求转向虚拟世界,随时筑起个体精神世界的虚拟空间,以此抵消物理空间对人精神的强占关系。当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逐渐深度介入人们日常生活,加之疫情等因素,加快了人类身体演化为“自然肉身科技赋能”的新形态,有研究者提出人类已经是一种初级“赛博格”。人类原本依赖身体感官体验世界,认知世界,未来感知外部世界的渠道将逐渐深度依赖技术手段,同时人们也开始习惯技术赋能所带来的存在体验。

(摘编自赵丽瑾《电子榨菜:不止是场景消费下的娱乐需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的优点是时间不长、信息量丰富,短视频因此获得受众群体的喜欢,成为很多人消遣空余时间的方式。
B.制作精美的“电子榨菜”能够激发受众观看整部影视的欲望,促使他们走进影院、打开电视,去追完整的影视剧。
C.在忙忙碌碌的当代社会里,人们借助于“电子榨菜”,可以获取某些信息或自我娱乐,来维持精神上的平衡。
D.“电子榨菜”拆分人物情节并广泛传播,迎合了用户的娱乐需求,但长此以往,人们就会失去欣赏完整文艺作品的耐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子榨菜”和完整电影都有着各自的受众群体,在科技信息时代,它们各自满足着多元化大众的不同需求。
B.“电子榨菜”的创作者如果具有善于浓缩电影精华的慧眼及高超的剪辑能力,作品就会受全社会欢迎。
C.人们利用手机欣赏“电子榨菜”,是为了在日常工作忙碌之余,从中获得短暂的快乐,弥补精神上的需求。
D.“电子榨菜”的出现,与人们受科技时代的线上学习、社交等影响,习惯了在虚拟世界里体验情绪、补偿心理有关。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电子榨菜”主角永远都是“小帅”“小美”,内容多是快节奏解说配画面“剧透”。
B.“电子榨菜”容易让人专注沉浸,会给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增添一份距离感。
C.“电子榨菜”既可以缓解年轻人的孤独和焦虑,也给年轻人独自用餐添加了一些乐趣。
D.“电子榨菜”的选择要有所讲究,不能让“电子榨菜”影响了进食的好心情。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如何推动“电子榨菜”的健康发展,使之得到更多受众群体的欢迎?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对复兴汉服的忧虑

①最近,汉服运动可谓轰轰烈烈,借汉服以复兴传统文化的声音不绝于耳。我接触过一些汉服狂热者,他们对汉服表现出一种高度信仰,哪怕就是变成外星人也要支持汉服,这让我很惊讶。同时让我意识到,汉服不只是一套衣服的问题,背后藏着一个个密码,解读这些密码或许可以解读现在一些人的文化心理

②先说说服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力图要建构一种社会秩序,他们把这种秩序建立在象征和仪式之上,对象征和仪式的敬服,就是某种秩序的建立,反之则陷入无序混乱。象征和仪式要借助某些工具或手段,比如服饰、称谓等等,其中服饰被看得尤其重要,它象征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修养,也制约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故孔子说“资衰苴杖者不能听乐,非耳不能闻也,服使然也,黼衣黻裳者不茹荤,非口不能味也,服使然也”。服饰将人们各就其位,各行其是,整个社会就形成了“垂衣而治”的象征系统。

③正是这种“垂衣而治”的象征,使服饰附带了除遮丑、保暖以外的诸多社会功能。因此,每个朝代的更换,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征服,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改服易冠。改服易冠表示前朝遗老遗少对新政权的臣服,有利于新的统治者建立起一套新“垂衣而治”的社会秩序,比改旗易帜艰难得多、深刻得多、尖锐得多。于是在服饰的去留之上才会充满了血腥味,“留发不留人”才会变成别无他途的选择。据说,满族入关后,“大约屠杀了6000万汉人,汉服才在华夏大地上消亡”。可见,服饰关乎国之大运,关乎对新君的臣服与统治的秩序,而不只是两三尺布那么简单!

④可是毕竟清王朝覆灭了,随着清王朝覆灭的还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封建专制覆灭了,但封建思想并不会随之立即覆灭。我不知道那些狂热的汉服拥护者,内心里有没有那么一种重构秩序的封建思想和扬我大汉风范的民族沙文主义,但是我确实害怕他们把复兴汉服弄成一种精神或思想的复辟。

⑤然后说说汉民族。秦汉时期,随着诸侯国被消亡或削弱,“”,分散的区域文化融合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逐渐形成共同的语言、习俗、观念和服饰等等,并出现了整体排他性心理,比如当时出现了“四夷”、“胡虏”的指称,这就在地理和文化意义上形成一个族类——汉民族,同一个族类就有同心向一的价值取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⑥此后中国至少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及清四个大阶段的民族大融合。这个融合的过程,既是其他各民族被“汉化”的过程,也是汉民族被“夷化”、“胡化”、“蒙化”、“满化”的过程。当然,这里所谓的“化”绝不只是温情脉脉的潜移默化,也包括血与火的斗争。但是,在这个“化”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在碰撞中汇聚成中华传统文化,各民族都为传统文化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⑦有网友说,汉服几千年来一直是国服,传到日本和朝鲜后成了他们的国服,不明就里的人,见人穿汉服竟误以为和服,这也是他们痛心疾首要复兴汉服的原因。在我看来,一方面,这不仅有在国内重树权威的心思,对外,特别是对日本,更含着一种复杂的仇恨心理,更深层的则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焦虑心理。全球化相应地需一些世界标准,必然会在政治、经济、宗教、观念、文化等各个层面对各个文化群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甚至可能摧毁民族文化的特异性。因此,我们所说的复兴传统文化,就是对日益被世界同化的文化现状的不满,并时时表现出焦虑心理。汉服被一些人视为蕴涵着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也就具有了显示和保存民族文化特异性的功能,故而被力挺而出。

⑧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文化的演进绝不只是对立与隔绝,比如佛教传入中国,曾引发过残杀与血腥,但佛教与儒、道也有交流与融汇,催生出新的文化。用历史的眼光看文化,用开放的心态对待独特性,用和平的方式接纳别人,这是全球化下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汉服的复兴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容不得别人评说,一评说就恼羞成怒,实际上就从文化焦虑走上了文化暴力。

1.结合全文看,第①段中“现在一些人的文化心理”是指______
2.简析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在第③段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4.第⑤段横线上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书同文,车同轨
C.合久必分,分久必合D.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5.下列对“复兴汉服”的根本原因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国人对汉服有一种高度信仰,欲借汉服复兴传统文化。
B.汉服几千年来一直是国服,传到日本和朝鲜后成了他们的国服。
C.汉服具有显示和保存民族文化特异性的功能。
D.重构社会秩序,扬我大汉风范。
6.除了本文提到的服饰与佛教外,请另举一例谈谈你对文化的演进与融合的看法。
2019-11-17更新 | 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毫无疑问,手机和网络打破了知识垄断,让“博学”走下神坛,对普罗大众来说,获取知识变得更加便利。但同时需要警惕的是大脑对碎片化的“上瘾”。毕竟,1分钟就能获取一个信息增量,那又何必花3小时去研究呢?慢慢地,大脑就会对碎片化的信息“上瘾”。

对碎片化信息上瘾是人类大脑的“绝症”。“瘾”从何而来?首先就是对快感中枢的刺激。碎片化信息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体验到最大的快感。它会高频地刺激大脑的快感中枢,让多巴胺疯狂释放。而狂轰滥炸的多巴胺,正是成瘾的生理基础。除了快感中枢的刺激以外,社交目的也不容忽视。研究发现,刷剧的最大动力之一,就是与周围人讨论剧情和角色。而倍速看剧,热搜看剧,都能帮我们高效地完成这一社交目标。于是,为了社交,我们不得不对碎片化信息上瘾。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数据营造的信息茧房。下面这种情况你一定也遇到过:刚刚在微信上和朋友讨论某某,淘宝立马弹出对应的链接;下午刚刚停留了半分钟的健身视频,晚上就堆满了推荐页。大数据时代,我们的喜好被不断计算,相应的信息编织成一个个大网。而我们被困在这些“网络舒适区”内,无处可逃。我们的注意力被碎片化信息切碎了。或许有人会觉得,在舒适区待着又有何不可?至少我很开心啊。的确,“开心”本身从来都没有错,但同时,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沉浸在碎片化的信息里久了,我们宝贵的注意力资源会被切碎。对此,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做出了最好的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受者的注意力。简言之,就是加工新信息必然要匀出一部分注意力。因此,信息爆炸必然带来注意力匮乏。微软曾经开展过一项研究,发现现代人的专注时间从12秒降低到了8秒。也就是说,当我们投入一项活动,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娱乐,8秒后就可能开始分心。

神经学家亚伯拉罕·赞根通过实验发现:相比不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智能手机的重度使用者,在注意力缺陷障碍测试中的得分高了5%~10%。这种改变,甚至会体现在我们的大脑结构中。毕竟,相比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某事上,处理仅需8秒的碎片信息,显然更容易。慢慢地,大脑也学会了“走捷径”。而捷径走多了,往往就忘了正常的路该怎么走。

这一切都是我们的错吗?不尽然。心理学博士亚当·奥尔特在《欲罢不能》中写道:任何人都会成为瘾君子,商业公司为了让你在科技产品、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布下了一个个裹在诱饵中的钩子。普通人或许很难想象,在这个流量即是金钱的时代,其实每一个让我们上瘾的产品背后,都有专业人士通宵达旦地工作。例如,某手机游戏的排位赛会在关键局中,自动匹配到胜率较低的队友。为了赢,玩家只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同时,又会在你连败时,“恰好”让你抱到大神的大腿,以此来让你继续战斗。而各大互联网公司,也会共享用户的个人信息,从而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被精准满足的我们,自然就会对此越发上瘾。这些产品分析着我们的心理,解构着我们的注意力,也毁坏着我们的自律。

但其实,我们每个人仍旧有保护自己注意力的权利。注意力被切碎的反面,是做某件事时全神贯注、投入忘我。不妨利用那些原本来打算刷抖音的时间,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来尝试一下主动娱乐。技术会一直进步,即使不是手机、游戏、短视频,也会有其他事物让人沉迷。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碎片化的信息”,而在于我们自己,让我们一起打响注意力保卫战。

(摘编自衮衮《对低级快乐的上瘾正在毁掉成年人》)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对碎片化信息上瘾是目前难以克服的问题,而信息爆炸必定带来注意力的匮乏。
B.我们倍速看剧,热搜看剧的最大动力源于可以借此与周围人讨论相关的剧情和角色。
C.亚伯拉罕·赞根的实验说明,智能手机的使用者较其他人更容易有注意力缺陷障碍。
D.各大互联网公司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从而共享用户的信息并精准满足用户的需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从现象出发,从生理心理两个角度析原因论危害,最后提出解决“上瘾”问题的办法。
B.文章善于运用比喻论证,“绝症”“茧房”“大网”“保卫战”等用语增加了说理的生动性。
C.文章引用经济学、神经学、心理学诸多领域专家的论述,以增强论证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D.文章通过重点论证碎片化信息切碎注意力的问题,意在说明人们保卫注意力的艰难程度。
3.下列不属于“对碎片化信息上瘾”原因分析的一项是(       
A.碎片化信息对快感中枢有很强的刺激,能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体验到最大的快感。
B.了解碎片化信息有助于我们轻松加入热门话题的讨论,从而高效达到社交的目的。
C.我们被大数据营造的数据茧房困在“网络舒适区”内,无处可逃,抑或乐此不疲。
D.当我们开始投入一项活动,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娱乐,8秒后就可能开始分心。
2022-04-12更新 | 1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63.9%,城市发展已从过去的增量扩张主导发展阶段逐步转向内涵品质发展阶段。当前,我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面临着城市发展规模布局与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城市发展建设的能耗、资源消耗和碳排总量高,城市安全韧性不足,宜居质量与健康水平不高,交通拥堵,文化保护传承不够,城市的包容性、创新性不足等突出的“城市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新的方法手段。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时提出“突出公园城市特点”。建设“公园城市”是当今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在探索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实践、城市人民高品质生活新方式、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模式、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等方面,积累有效做法和有益经验。

(摘编自王凯《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工作,建设没有“城市病”的城市》)

材料二:

“公园城市”理念蕴含大历史观、体现哲学辩证思维、充满为民情怀,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表达,是城市文明的继承创新,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归依,是入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具有极其丰富的时代内涵。公园城市引领城市发展方式变革,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在公园中营建城市,以大尺度生态廊道区隔城市组群,以高标准生态绿道串联城市社区,推动公共空间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引导城市人口、生产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合理布局,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公园城市引领经济组织方式变革,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引擎,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推动时代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构建形成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经济体系。公园城市引领市民生活方式变革,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引导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全面推广绿色出行、简约生活,推动现代城市生活与节约社会理念相得益彰,让市民静下心来、慢下脚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公园城市引领社会治理方式变革,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以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搭建法治、友善、公益的合作共治平台,推动城市发展、社区治理、民主参与,形成共建共享新型社区发展共同体,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摘自范锐平《成都,公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材料三: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战国时期张仪“因地相宜、立基高亢”修筑成都城,开启了2300余年城名未改、城址未迁的城市发展传奇。无论是李冰修筑都江堰,用漫流的水系勾勒出“天府之国”的基本纹理;还是隋唐时,遵循城园同构,挖筑摩诃池、开凿解玉溪,实现了整体形胜。成都,自古就在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今天,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和首席样板、全球唯一能遥望5000米以上雪山的千万级人口城市——成都,一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无数人安居乐业的首选。截至2021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达2119.2万,地区生产总值近2万亿元,人均GDP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摘编自网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显著提高,城市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城市不能再一味扩张而必然转向内涵品质发展阶段。
B.交通拥堵、就医困难、乱拆乱建、夏季内涝、冬季雾霾、垃圾围城、汽车尾气超排、地下水超采等问题都是“城市病”的具体表现。
C.“公园城市”理念奉行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力求在经济发展、治理方式、人居环境、产业形态等方面实现入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
D.成都自古就有因天时就地利的筑城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营城理念,因而“公园城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高质量发展。
2.下列对材料二中关于“公园城市”时代内涵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3.成都为什么要建设“公园城市”?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概括并分析。
2022-09-23更新 | 2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