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9 题号:1928938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说齐闵王曰:明主察相,诚欲以伯王也为志,则战攻非所先。战者,国之残也,而都县之费也。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

夫战之明日,尸死扶伤。死者破家而葬,夷伤者空财而共药,完者内酺而华乐,其费与死伤者。故民之所费也,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军之所出,矛戟折,伤弩,破车,罢马,亡矢之大半。甲兵之具,官之所私出也,士大夫之所匿,厮养士之所窃,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天下有此再费者,而能从诸侯寡矣。

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上倦于教,士断于兵,故三下城而能胜敌者寡矣。

智伯瑶攻范、中行氏,杀其君,灭其国,又西围晋阳,吞兼二国而忧一主,此用兵之盛也,然而智伯卒身死国亡,为天下笑者,何谓也?兵先战攻而灭二子患也。

昔者,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国遂亡,君臣于齐者,何也?不啬于战攻之患也。由此观之,则战攻之败,可见于前事。

今穷战比胜而守必不拔,则是非徒示人以难也,又且害人者也,然则天下仇之必矣。彼明君察相者,则五兵不动而诸侯从,辞让而重赂至矣。

故明君之攻战也,甲兵不出于军而敌国胜,冲橹不施而边城降,士民不知而王业至矣。彼明君之从事也,用财少,旷日远而为利长者。故曰:兵后起则诸侯可趋役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
B.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
C.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
D.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另有“平均”“相等”等意,文中为“相等”意。
B.诸侯:是对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在周代可分为王、侯、伯、子、男五等。
C.智伯瑶:晋国智氏第七代宗主,谥号“襄”,史称智襄子,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大臣。
D.千乘:根据周制,国家有事,诸侯出车千乘,故称诸侯为千乘。战国时,大国为万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认为战争中百姓的钱财支出包括安葬阵亡将士的费用、受伤将士求医问药的开销,但平安回家的将士欢聚饮酒的花费除外。
B.战争中所需要的武器装备,有些会被士大夫藏起来,有些会被军中杂役窃取。这些消耗,即使是用十年的土地收成也补偿不了。
C.中山国作为拥有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却极为善战,在击败强大的赵国和燕国后,仍走向灭亡,可见战争不能带来持久胜利。
D.英明的君主作战,不动用武力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百姓没有察觉,王业便已完成,是因为英明的君主没有把战争摆在首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主察相,诚欲以伯王也为志,则战攻非所先。
(2)然而国遂亡,君臣于齐者,何也?不啬于战攻之患也。
5.《孙子兵法•谋攻篇》提出“慎战”主张,本文中苏秦也有类似的观点,他是从哪几个方面阐释其中原因的?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朋谓韩王曰:“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

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弊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弊邑将以楚殉韩。”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朋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

材料二:

韩君弗听。公仲怒而归,十日不朝。宜阳益急,韩君令使者趣卒于楚冠盖相望而卒无至者宜阳果拔为诸侯笑。故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者,则国削之患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韩君令使者A趣B卒C于楚D冠盖相望E而卒F无至者G宜阳果拔H为诸侯笑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指结交、交好,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中的“与”词义不相同。
B.名都,意即著名城邑,往往指大城市,与《过秦论》“隳名城,杀豪杰”一句中“名城”的意思相同。
C.“重其币”中“币”泛指车马皮帛玉器等礼物,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的“币”意义不同。
D.“韩必德王也”中的“德”是感激、感恩之意,与成语“歌功颂德”中的 “德”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韩两国交战,韩国告急,公仲为韩王分析形势后出谋划策,提出向秦割地求和并联合伐楚的主张,以化解韩国危机。
B.陈轸则从利楚的角度,指出秦想要伐楚已久,现在又得韩国相助,楚已危极,他建议采取多种手段,来瓦解秦韩联盟。
C.楚王在国内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前往援救韩国,还派遣使者告知韩王,希望韩国放心大胆抵抗秦国,楚将与韩共存亡。
D.陈轸之策为公仲所识破, 公仲反对韩王与楚交好而绝和于秦,认为秦国之患是实,楚国之援是虚,且楚韩向来无交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
(2)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
5.对于“韩氏大败”的原因,《战国策》与《韩非子》的分析并不相同,请分别阐释。
2024-03-18更新 | 8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

聂政刺韩傀

韩傀相韩,严遂重于君,二人相也。严遂政议直指,举韩傀之过。韩傀以之叱之于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韩傀者。至齐,齐人或言:“轵深井里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遂交于聂政,以意厚之。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者,徒幸而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

久之,聂政母死,既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我虽不受,然是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可嘿然而止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亲不幸,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傀,傀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兵卫设,臣使人刺之,终莫能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车骑壮士以为羽翼。”政曰:“韩与卫中间不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则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也,岂不殆哉!”遂车骑人徒,辞,独行仗剑至韩。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韩取聂政尸暴于市,县购之千金,久之莫知谁子。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


【注】①韩傀:韩相国。《史记》作侠累。②严遂:濮阳人,字仲子,韩臣。③轵深井里:轵,地名,今河南济源南部。深井里,轵地的里名。④嘿:同“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人相                    害:忌恨
B.严遂交于聂政             阴:暗地里
C.终莫能                      就:成功
D.遂车骑人徒                谢:感激
2.文中加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B.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C.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D.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傀与严遂都是韩国的重臣,两人因性格不同产生矛盾,以致在朝廷上拔剑相见,最后严遂决定找到刺客报复韩傀。
B.聂政因为躲避仇人混迹在齐国的屠户中间,目的只是奉养老母,因此在母亲去世后,他才去找严遂并答应为他报仇。
C.严遂为了能够成功刺杀韩傀,多准备了些车马和壮士作为聂政的助手,聂政拒绝乘车,独自与助手徒步去了韩国。
D.在聂政死后,韩国用千金悬赏想知道他的名字,但过了很久都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者,徒幸而养老母。
②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车骑壮士以为羽翼。
2019-10-23更新 | 14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壁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任;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máo ní):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加句读处的字母涂黑。
士苟欲深明A博察B以垂荣C名D而不好问讯之E道F则是G伐智本H而塞智原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之国,文中指大国,春秋战国时期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四马一车为一乘。
B.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古有“北狄南蛮、西戎东夷”之说,后来可用“夷”泛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C.虽,文中意为“虽然”,与“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兼爱》)中的“虽”含义相同。
D.干将,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造,其还造一剑称为“莫邪剑”。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开心。
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
C.刘向认为如果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
D.材料二结尾刘向用了三个比喻论述学习的重要性,使得论证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2)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
5.材料二中刘向认为学习的意义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3-12-02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