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65 题号:1930057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话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强调做人要自知。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说清醒的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才是最聪明的。人要了解自己很难,老子选择一个“明”字,有其深意。什么是“明”? “明”是对着黑来讲的,对着盲来讲的,“明”就是眼力好,盲是丧失了视力。看别人看得见,看自己看不见,这就是自我的盲区,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要求

②认识自我的困难就在于“我”之复杂。每个人身上都有四个“我”:一是公开的我,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部分;二是隐私的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部分;三是背后的我,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部分;四是潜在的我,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部分。前两种可以说是浅层次的,易于认识的,绝大部分的盲点则在于后两种。自我感觉良好,时常沉溺于自我恋幻觉中的人,是因为不知道背后的我,总将当面的恭维和逢迎视为全部的评价;自卑、自贱、自惭形秽者,则失落于有潜在的我。

③认识自我的一个关键是要正确分辨烦恼,不要被无谓的烦恼遮蔽,影响了自我的判断。有心理学家对烦恼进行了数字化分析,认为人们的须恼中,有40%熟于杞人忧天,30%是为了怎么烦恼也没有用的既定事实,12%是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幻想,还有10%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就是说,我们心中有92%的烦恼都是自寻的。

④清除自我认识中的盲点,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开拓。当然,即使到了生命结束地时刻,我们都无法穷尽自我,但是时时警惕自我、激励自我仍是十分必要的,惟有如此,才能使我们不枉为人,不虚此生。人类不断成长,是因为能不断认识自我,磨练自我,提升自我,而认识自我则是人生“自觉”的起点,人生永恒的主题。

⑤认识自我之后首先要建立的立命之说是刚建有为、自强不息、这是实现自价值的起始和前提。

⑥孔于十分重视“刚健”的品德。他说,“刚毅木讷近仁”,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种临大节而不夺的品质即是刚健的生动表现。在他着来,刚健和有为是不可分割的,有志有德之人,既要刚健,又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他提倡并努力实践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周易》上也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健动不止、生生不已,人的活动乃是效法天,故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⑦在物欲张扬、精神式微的今天,强调在充分认议自我基础上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更有现实意义。人应当充分认识自我,立志高运、积极进取,敢于面对现实,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勇于迎接挑战。

(选自冯之浚《中国人的人生智慧》有删改)

1.填入第①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既不要沉溺于自恋幻觉,也不要自卑自感。
B.我们要时时警惕,不要杞人忧天
C.我们要让自己走出盲区、进入自我明察中去
D.我们要敢于面对现实、敢于遍接挑减。
2.每个人身上都有四个“我”:①公开的我,②隐私的我,③背后的我,④潜在的我。下面四种表现,与四个“我”的顺序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小赵老师和同学的眼中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在人前的爱说爱笑只是掩饰自己孤独胆小的一种方式罢了。
b.在一次电脑程序设计大赛中,小钱获大奖。老师们认为他获关有侥幸的因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还有很多欠缺,尚需提高;但小钱却沾沾自喜,不听老师劝告,从此不再努力。
c.小孙身体素质好,是同学和老师公认的运动健将,他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积极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为班级赢得荣誉。
d.小李在升学填报志愿的过程中与家长发生严重分歧,最后小李去了调剂计划中的专业,双方都非常失望。但谁也没想到,他却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A.cabdB.acbdC.bcadD.dabc
3.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是最聪明的做法;但要了解自己也是很难的。
B.烦恼往往会影响我们对自我的判断,要正确认识自己,必须先要消除烦恼。
C.认识自我是我们人生“自觉”的起点,同时它也将始终伴随着人生的历程。
D.孔子非常重视并提倡临大节而不夺的品质和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4.第⑤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不超过4个字;从内容上,强调了_____(不超过10个字)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作用。
2020-01-12更新 | 7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的早期书写,包括文字和图像符号在内,是中华民族精神成长的历史遗存,是我们进行精神考古最宝贵的材料。

进行人类精神考古,必须以实物考古为前提。当下丰富的实物考古成果,正在为中华民族精神考古提供有力的支持。近百年来,考古学界对于从旧石器时代到夏商周三代的一系列考古发掘,基本上弄清了中华文明从原始村落到城市,从部族到国家,从早期的刻画符号到文字的成熟,从原始的信仰到大型的宗教活动等一系列发展进程。仔细比较就会发现,这一条考古学所构建起来的中华文明史的链条,与中国早期书写中所勾勒的从五帝到夏商时代的历史进程基本是一致的。如二里头文化大体对应于夏文化和早商文化,陶寺遗址与传说中的“尧都”有关。《史记》中所著录的殷商时代先公先王的名号,与甲骨文的记载基本相同。正是当下的实物考古,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了早期书写的巨大价值。

中华文明所以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悠久的书写传统。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设立了史官,有意识地把中华早期的精神文明记录下来。从考古发掘来看,早在上个世纪0年代,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百多个陶器刻画符号,时间距今约7000~5000年前。特别是1984至1987年在河南舞阳裴李岗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上的刻符,年代上限可早到7500~8500年前。这说明,远在殷商甲骨文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虽然我们至今尚未发现殷商以前成体系的文字书写遗物,但是先秦典籍中并不乏相关的记载。

作为中国早期书写最重要的成果,有幸传承下来的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早期书写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记史。“六经”中,单纯记史的只有《春秋》,而且它的产生最晚。其实,即便是《春秋》,所记史事也极其简单,更重要的是通过史事记载孔子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其余各经所记载的分别是先民们治国理政的经验、日常生活规范和国家制度,以及对于宇宙人生的思考与智慧,等等。中华民族的早期书写,是人类早期的文化记忆,是对生活的理解,对宇宙的观察,是人的精神成长过程,是中华文化知识谱系的建构。我们之所以提出“早期书写”的概念,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精神考古,以追根溯源的方式,探讨中华民族早期精神文明如何形成,知识谱系是如何建立的。

近百年来的考古学成果,已经为我们描述了一条比较可信的中华物质文明发展史线索,同时也为我们探讨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精神考古和中国早期书写理应成为新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摘编白赵敏俐《从早期书写探求中华精神文明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包括文字和图像符号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早期书写进行人类精神考占,比实物考古更有意义。
B.中国早期书写中所勾勒的历史进程,与近百年来考古学所构建起来的中华文明史链条基本一致。
C.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有悠久的书写传统,中华文明因此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
D.在殷商甲骨文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只不过没能产生成体系的文字书写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已有考古学成果与历史文献,论述了应重视从早期书写来研究中华精神文明史的主张。
B.文章先论述实物考古对精神考古的价值,接着分析早期书写的历史、内容和意义,论证思路清晰。
C.文章以《史记》和甲骨文某些记载基本相同为例,是为了说明甲骨文作为早期书写的价值被忽略。
D.文章使用“基本”“大体”“主要”等限制性词语,避免表述的绝对化,体现了学术表达的严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出“早期书写”这一概念,有助于探讨中华民族早期精神文明的形成与知识谱系建立的历程。
B.由河南舞阳裴李岗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上的刻符可知,中国出现较成熟的文字的时间早于殷商。
C.中国早期书写的主要内容是治国理政经验、日常生活规范等人类文化记忆,因而缺乏史学价值。
D.近百年来的考古学成果为继续研究中华精神文明史奠定了基础,中国早期书写研究发展前景良好。
2022-01-19更新 | 2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茅盾的悲悯

——浅论《春蚕》

茅盾的作品开头总是无限度地扩大了成功的喜悦,但最后却反差极大地一落千丈。这样的落差使人十分容易便产生一种同情。《林家铺子》《子夜》《春蚕》都是如此。

《春蚕》的写作灵感是来源于报上一则关于“浙东今年春蚕丰收,蚕农相继破产”的消息。茅盾试图找出一条新的道路去帮助农民摆脱困境,这些尝试使他较为准确地把握了造成农民困境的根源,也一定程度上意识到农民想摆脱这种命运就必须参加革命的出路。同时,茅盾笔下的农村更多地包含着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

然而老通宝家的遭遇就是中国的现实写照。作为传统的农民,他们忠厚老实,勤劳勇敢。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国民政府的腐败,这一切的一切迫使农民不仅“丰收成灾”,而且“不丰收更成灾”。

茅盾深刻地认识到了农民在社会大背景下的无力和被动。社会动荡下遭遇最不幸的便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所以作者也对此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与此同时,茅盾也苦恼于农村落后贫穷所带来的一系列后遗症,最为明显的便是对迷信思想的反对。

文中多次提到农民的迷信行为。比如老通宝认为小陈老爷吸食鸦片是因为长毛在阴间告状,而他自己家衰败是因为杀过一个路过的小长毛。还有关于对黄道士的测字的描写,据说“今年的青叶要贵到四大洋”,以及人们对用蚕房墙脚发芽的大蒜来预测春蚕的长势吉凶的那种极度迷信。甚至因为荷花家的春蚕长势不好便全村一起隔离荷花夫妇,称荷花为“白虎星”,还有就是“收蚕”时一定要举行无比隆重的仪式,不然便不吉利不会有好收成。这一切毫无现实依据的东西,在作者笔下的农村却得到无数人的信服。茅盾在文中表达他对农村迷信的一种讽刺。

但茅盾对农民的抗争是持赞扬态度的。虽然怜悯于农民的悲惨遭遇,但他更希望看到的是农民自己行动起来,为摆脱贫困而努力。

在老通宝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农民的挣扎和不妥协。虽然他缺少反抗精神,但他本能地去仇视外来事物,本能地怀着渺茫的希望,日复一日地努力耕耘,企图通过一个老式农民的法子来脱贫致富。最终结果他是失败的,因为时代的变化,农民生存的主要矛盾已经不仅仅是人与自然间的抗争了。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原本与农民迫切相关的对象从土地转为经济。

造成农民最终悲惨境遇的不是自然环境而是社会环境。所以想要改变贫穷的命运,农民所要做的不是与自然去搏斗,而应该努力去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一条路,便是革命的道路。在《残冬》中农民最终走向了自发性的武装斗争的道路。这也是茅盾所探索到的农民的出路。

《春蚕》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篇反映了社会现实的小说,它更大的程度上代表了知识分子阶层关注民生、关怀民众的一种态度。在《春蚕》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茅盾对农民的深切关怀。

(摘自草笠轻的新浪博客《茅盾的悲悯——浅论<春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林家铺子》的开头也是无限度地扩大了成功的喜悦,《子夜》也是如此,主人公吴荪甫开始是成功的,最后却一落千丈。
B.茅盾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造成农民困境的根源,也清楚地意识到农民想要摆脱这种命运就必须参加革命的出路。
C.造成以老通宝家为代表的农民相继破产的原因是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茅盾认识到了这点,进而更加同情农民。
D.茅盾对落后贫穷的农村存在的迷信思想是反对的,但他对农民的悲惨遭遇也只是停留在怜悯的态度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茅盾对农民出路的探索一直不停歇,从《春蚕》到《残冬》,反映出作者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的历程。
B.文章从对农民困境的同情、对农民迷信的讽刺、对农民抗争的赞扬和对农民出路的探索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C.茅盾对农民的抗争是持赞扬态度的,文中只是一笔带过,是为了突出对农村描写“更多地包含着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的主题。
D.文章以“总一分”的结构阐释了茅盾作为一个文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悯之情和一颗文人的赤诚之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通宝一家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他们家的遭遇就是中国的现实写照,证明了造成农民生存悲惨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环境。
B.《春蚕》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报上的一则消息,这说明文学创作虽然可以虚构,但还是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
C.茅盾因为个人对迷信思想的反对,所以对于农村落后贫穷所带来的一系列后遗症的苦恼表现得十分明显。
D.《春蚕》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它更大程度上代表了知识分子阶层关注民生、关怀民众的一种态度。
2020-06-03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