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李白(701-762)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9 题号:1934024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槿

李白

园花笑芳年,池草艳春色。

犹不如槿花,婵娟玉阶侧。

芬荣何夭促,零落在瞬息。

岂若琼树枝,终岁长翕赩

【注】①琼树枝:树木的美称,这里指槿花。(xī)(xì):光色盛 貌。翕,收敛、聚合。艴,大红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园花、池草是美好之物,诗人用“笑”“艳”凸显园花、池草充满生机。
B.颔联意为玉阶旁亭亭玉立、姿容美丽的园花、池草,也比不上槿花的姿容仪态。
C.“芬荣何夭促,零落在瞬息”描绘出一幅花花草草易零落、易枯萎的伤感景致。
D.诗人并不是直接写槿花,而是以“园花”“池草”起兴,进而转入对槿花的描写。
2.简要概括诗人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 李白(701-762) 咏物言志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①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颈联中“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的作用,暗示了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尾联话中有“话”,意思是李白与谢朓精神相通,谢朓的诗李白能理解,但是今日李白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之感,使全诗浑然一体。
2.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2022-02-11更新 | 178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①此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旅居江夏(今湖北武汉)时所作。②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鏖兵的军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二龙争战”比喻两军相持的情形,“楼船扫地空”五字点明了战争的结局。
B.“烈火”句交代了“楼船扫地空”的原因,也表现出诗人对东吴辉煌战果的赞许。
C.这首诗前四句咏史,为后四句写送别提供了背景和环境,并形成了特有的气氛。
D.诗人最后表示把看到的景象一一写下来告诉友人,是为了让友人从中得到鼓舞。
2.这首诗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瑜,两者刻画周瑜形象时的描写角度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023-12-04更新 | 877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寻雍尊师隐居

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注]①《列仙传》:老子乘青牛车去,入大秦。②《玉策记》: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其未千岁者,终不集于树上也。色纯白,而脑尽成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中“峭”字写出群峰高耸的姿态,“碧”字描绘摩天峭壁的青绿,景象甚是壮观。
B.颔联调动读者听觉感官,呈现出诗人途中的所闻:山路古朴,流泉叮咚,沁心悦耳。
C.“青牛”“白鹤”皆为道家事物,被借以赞美所访之人,并表达诗人成仙的急迫心情。
D.“语来”二字巧妙地省去了诗人与雍尊师高谈阔论的细节,体现出诗歌语言的凝练。
E.全诗格调清幽飘逸,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笔法娴熟而又细腻,有着浪漫主义的风格。
2.最后两联的画面色调截然不同,起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请加以分析。
2018-05-10更新 | 1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