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李商隐(813-858)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1 题号:1935197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筹笔驿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注)①筹笔驿:古地名,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蜀汉诸葛亮出兵伐魏,曾驻此筹划军事。很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凭吊诸葛亮的怀古之作。大中九年(公元855年)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此驿,写下这首咏怀古迹的诗篇。②简书:指军令。古人将文字写在竹简上。③储胥:军用的篱栅。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衬托手法,通过对“猿鸟”和“风云”的描写,突出诸葛亮的威严。
B.颔联肯定诸葛亮运筹谋划的军事才能,敌人最终乘坐驿车投降。
C.本诗打破时空界限,既凸显诸葛亮才能堪比管仲、乐毅,又交代蜀国败亡的原因。
D.尾联交代写作缘由,作者往年经过锦里诸葛武侯庙时,触景生情,吟诵起诸葛亮的《梁父吟》,顿时觉得遗恨无穷。
2.清何焯评价此诗“议论固高,尤在抑扬顿挫处,使人一唱三叹,转有余味”。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如何运用抑扬手法及效果。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海棠【注】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王直方诗话》记载:东坡谪黄州,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而独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对于这株幽居独处的海棠,横遭贬谪的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一到黄州,便目其为知己,并数次小酌花下,为之赋诗。这首七绝也当是咏此海棠。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首句“醉流霞”一语双关,既指醉于美如流霞的仙酒,又指沉醉于眼前的花儿。
B.李诗“倚树沉眠日已斜”与李白的“迷花倚石忽已暝”都体现了诗人的“迷花”境界。
C.苏诗“东风”“香雾”“明月”等意象营造了空蒙明净的意境,烘托了海棠的高洁美丽。
D.苏诗三、四句“花睡去”“照红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花的情态。
2.《花下醉》《海棠》中诗人均“持烛赏花”,但心境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024-04-18更新 | 26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③。


【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③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此处暗指朝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写的是紫菊“暗暗”真实地写出诗人对紫菊的观感,表明色彩并不明丽。“淡淡”又写明其色浅浅也不浓艳。“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便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风姿。
B.次句继续写紫菊;“融融”写出菊花花团锦簇;“冶冶”写出菊花花事将过,花瓣下垂打蔫之态。叠词连用,有音韵流转之美。
C.李商隐用典自然,毫无削切之迹,晦涩之感。颔联巧用陶渊明和罗含的典故,既是写菊,也是借以表达自己辞官归隐、回归田园的喜悦,淡泊名利、无意仕途的情怀。
D.颈联“怯残阳”即害怕夕阳西下,黑天到来,此处别有寄托。李商隐虽屡遭挫折,仕途失意,但这并不能使诗人彻底失望。但是他实在担心时不我与,光阴迅速,多少有些迟暮之感。
E.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物我交融。除开头两句外,其余句句写菊,又句句是写自己,是托物言志的杰作。
2.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17-05-10更新 | 121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工部蜀中离席

唐 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注】①此诗为临行前饯别宴席上所作。此时,正值爆发贫民起义,唐王朝与吐蕃、党项关系也很紧张。②天外使:唐朝往来吐蕃的使者。③殿前军:本指禁卫军,此借指戍守西南边陲的唐朝军队。④当垆:面对酒垆,指卖酒者。⑤卓文君:汉代女子,因与司马相如相爱而被逐出家门,而后卓文君在临邛亲自当垆卖酒。此处用卓文君喻指卖酒的女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首句点出“离席”,一个反诘句,既有深重的感叹,还有既然人生离别,在所难免, 也许就只好以旷达处之的无奈。
B.颔联两句纵笔千里,气象阔大,非常简洁地写出了边界隐含的危机,饱含诗人对国事的忧虑。
C.颈联两句不但互相对仗,而且每句当中又自为对仗,造句极工整巧妙,且富有音韵之美。
D.尾联用卓文君的典故,赞美成都的美酒,表达了作者对成都美好生活的向往。
E.本诗采用直赋其事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紧紧融合在一起,气势宏大,情韵深厚。
2.本诗是在模拟杜甫诗歌所作,体现出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请结合全诗赏析。
2018-05-16更新 | 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