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9 题号:1939837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何残,其祸将然。荧荧不灭,炎炎奈何;涓涓不壅,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成网罗;青青不,将寻斧柯。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众人惑惑,我独不从;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我虽尊高,人莫害我。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孔子顾谓弟子曰:记之,此言虽鄙,而中事情。》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遇祸哉!

(节选自《说苑·敬慎》)

材料二:

(杨)修字德祖,好学,有俊才,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修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修之几决,多有此类。修又尝出行,筹操有问外事,乃逆为答记,敕守舍儿: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修。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修所著赋、颂、碑、赞、诗、哀辞、、记、书凡十五篇。

(节选自《后汉书·杨修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
B.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
C.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
D.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庙,指天子的祖庙。春秋时,鲁国称周公的庙为“太庙”。
B.“青青不伐”与《<老子>四章》“自伐者无功”中的“伐”意思相同。
C.《诗》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儒家经典之一。
D.“表”,古代的一种文体,是给皇帝的书信、奏章。如李密的《陈情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周太庙右边台阶前有铜铸人像,铜像的口被封了三层,背后刻着铭文,孔子阅读了铭文后告诫弟子们立身处世要避免说话不当带来的灾祸。
B.铜像背后的铭文用星星之火不扑灭会变成熊熊大火、涓涓细流不堵塞会汇成江河等四个比喻,从反面论证说话不谨慎会带来种种危害。
C.曹操在收复汉中后想趁机讨伐刘备,却处于进退两难之中,曹操只传话“鸡肋”二字,杨修就理解了曹操的话,领会了其计划撤兵之意。
D.杨修喜欢学习,才能卓越,机智聪敏,善察人意,但他是袁术外甥的身份,成为曹操最忌惮的一点,正因如此才找机会杀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顾谓弟子曰:“记之,此言虽鄙,而中事情。”
(2)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修。
5.《后汉书》评价杨修:“修虽才子,渝我淳则。”这句话说的是杨修虽是才子,却改变了淳厚的道德规范。请根据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材料二

武王将伐纣。召太公望而问之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为之有道乎?太公对曰: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武王曰:善。乃召周公而问焉,曰:天下之图事者,皆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以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对曰:天子,周信诸侯,则无胜之道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汝言有说乎?周公对曰:臣闻之,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制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乎?武王曰:善。乃起众举师,与殷战于牧之野,大败殷人。上堂见玉,曰:谁之玉也?曰:诸侯之玉。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财矣。入室见女,曰:谁之女也?曰:诸侯之女也。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色也。于是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以与士民黜其战车而不乘弛其甲兵而弗用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天下闻者,咸谓武王行义于天下,岂不大哉?

(节选自《说苑·指武》)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于是A发B巨桥之粟C散鹿台之财D以与士民E黜其战F车而不乘G弛其甲H兵而弗用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主:指写有死者名号的木制神位,又称牌位,是中华祭祀文化的重要内容。
B.适:“恰当”,和《屈原列传》“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的“适”不同。
C.有道:根据下文的“则无胜之道矣”可以推测,它在文中指的是“有办法”。
D.信:意为“确实”,与《兰亭集序》中的“信可乐也”中的“信”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伐纣临行之时,面对伯夷、叔齐的质疑和阻挠,姜太公非但没有怪罪,还称赞其为“义人”,亲自扶着他们离开,体现了恢弘的气度和广阔的胸襟。
B.伯夷、叔齐坚守内心的道德高地,不为外在因素而改变自己的节操,虽晚年穷困潦倒,最终饿死首阳山,令人唏嘘,但他们为信仰献身的精神足以光耀千古。
C.姜子牙认为,统治者如果能加强自身品德修养,给百姓带来好处,得到他们的拥戴,便能所向披靡。他的一番话完全打消了武王对于伐纣这件事的顾虑。
D.武王在牧野之战大败殷人,然后将纣王从诸侯那里搜刮的玉器、钱财和美女悉数奉还,体现了仁义之师的风范,也赢得了天下人的诚心归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2)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
2024-01-07更新 | 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注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
B.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
C.北面,面向北。指处于尊位。古代君主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朝北而坐。
D.古时拜官授职称为“拜”,“迁”指晋升或调动官职,“徙”指调动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有自傲自负的一面。尉佗与陆贾会面时,一直举止无礼,态度轻慢。他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也能审时度势。尉佗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2019-01-14更新 | 2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曰:“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后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②记;布告。

1.材料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选择相应位置并将字母写在答题卡上。

驱而之薛A使吏召诸民B当偿者C悉来D合券E券遍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在文中是“安慰、慰问”的意思,与曹操《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意思相同。
B.比,“等同、和……一样”的意思,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意思不同。
C.何市,意为“买什么”。《赤壁赋》“而今安在战”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D.期,读jī,“一周年,满一年”的意思,与《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意思不同。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谖托人介绍成为孟尝君的门客,未表现出任何才能,却通过多次弹剑而歌一再要求提高自己的待遇,而孟尝君则有求必应。
B.冯谖经门客推荐去孟尝君的封地薛邑收债,临行前,他问孟尝君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什么是我家里缺少的就带些回来吧。
C.冯谖到达薛邑后,召集欠债的人核对契券,核对完后,假传孟尝君的命令,当场烧毁契券,将债务一笔勾销,百姓感激孟尝君的仁慈。
D.文章从写冯谖受人轻视,到写他焚券“市义”,再到后来“迎君道中终日”的情景,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陈情表》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5.冯谖“市义”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2024-04-24更新 | 1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