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2 题号:1939904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文本一:

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者,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选自《鲁穆公问子思》)

文本二:

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子思曰:“臣羁旅于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筚门,其荣多矣。顾未有可以报君者,唯达贤尔。”卫君曰:“贤则固寡人之所愿也。”子思曰:“未君之愿将何以为?”君曰:“必用以治政。”子思曰:“君弗能也。”君曰:“何故?”答曰:“卫国非无贤才之士,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君曰:“虽然,愿闻先生所以为贤者。”答曰:“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君曰:“必以实。”子思曰:“卫之东境有李音者,贤而有实者也。”君曰:“其父祖何也?”答曰:“世农夫也。”卫君乃卢胡大笑曰:“寡人不好农,农夫之子,无所用之。且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子思曰:“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周公大圣,康叔大贤,今鲁、卫之君未必皆同其祖考。李音,父祖虽善农,则音亦未必与之同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臣之问君,固疑君之取士不以实也。今君不问李音之所以为贤才,而闻其世农夫,因笑而不受,则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卫君屈而无辞。

(节选自《孔丛子·抗志第十》,标点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
B.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
C.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
D.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揖,即拱手行礼,是古时汉民族相见礼的一种形式,“揖”据考证约源自周代以前。
B.禄,古代一般指官吏的俸给,不同于作为现金发给官吏的“俸”,“禄”发的是实物。
C.“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与《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中的“审”字含义不同。
D.祖考,一般指祖先,也可指已故的祖父或父祖辈的人,已故祖母一般则称祖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穆公对子思的回答感到困惑,就召见成孙弋请他解除疑惑,成孙弋认为子思的话很有见地,同时也表明总是能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还未有过。
B.为报答卫国国君的厚遇,子思认为自己只能向他推荐贤能之士,并在交谈时指出卫国不缺乏贤才却没有好的国政是因为贤才没有得到重用。
C.对于应该如何取用贤能之才,子思认为不是靠名声,而是要靠实际能力,并趁机向卫国国君推荐卫国东部边境的李音,说他就是有实际能力的贤人。
D.与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但他们的后人,也就是现在鲁国和卫国的国君不一定圣贤一样,李音也未必会像他的祖辈一样一世务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2)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
5.子思对鲁穆公和卫国国君的进言各有何侧重?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子思?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知识点】 杂记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碑                              仆:倒
B.余与四人火以入                 拥:持、拿
C.夫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相: 观察、看
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独其为文犹可识
B.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C.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D.其文漫灭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常在于险远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下列加点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B.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C.以故其后之曰“褒禅”D.下江陵,顺流而
5.下列关于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B.阳:山的北面。古代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阴”。
C.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D.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6.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华实”之“华”应为误读。
B.第二段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文章重在记游,并且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C.第三段承接第二段,写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D.第四段中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2018-10-18更新 | 2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             鄙:边邑
B.不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
C.赵使者蔺相如             引:延请
D.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约束:信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焉用亡郑陪邻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B.夜,缒             秦王与群臣相视
C.若亡郑而有益       乃设九宾礼
D.人之力而敝之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
3.下列关于上面两个文段的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夜见秦伯,一开口欲扬先抑,并站在秦国立场说话,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可能。
B.秦国与郑国订立盟约后,晋侯毅然决定撤军,并讲了一番“仁”“知”“武”的道理,这说明晋侯具有随机应变的胸怀与谋略,是个懂得知恩图报,没有忘恩负义的人。
C.蔺相如廷斥秦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背信弃义是秦的惯用伎俩,这表现他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
D.作者写秦王与群臣的“相视而嘻”这个细节,表现了他们的尴尬与无奈,也非常有力地衬托了蔺相如的智谋与勇气。
2019-07-02更新 | 7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

嗟乎!国破家亡,余谬膺节钺,既不能讨贼复仇,岂欲以有韵之词,求知于后世哉!但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陶靖节躬丁晋乱,解组归来,著书必题义熙宋室既亡,郑所南尚以铁匣授史眢异,至三百年而后出。夫亦其志可哀,其情可念也已。然则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貌,譬犹兵家握奇之余,亦云余行间之作也。时在永历十六年,岁在壬寅端阳后五日,张煌言自

(节选自张煌言《奇零草序》

材料二:

余得此于定海,命谢子大周抄别本以归。凡五、七言近体若干首,今久失之矣,聊忆其大概,为之序以藏之。

呜呼!天地晦冥,风霾昼塞,山河失序,而沉星殒气于穷荒绝岛之间,犹能时出其光焰,以为有目者之悲喜而幸睹。虽其掩抑于一时,然要以俟之百世,虽欲使之终晦焉,不可得也。客为余言,公在行间,无日不读书,所遗集近十余种,为逻卒取去,或有流落人间者。此集是其甲辰以后,将解散部伍,归隐于落迦山所作也。公自督师,未尝受强藩节制,及九江遁还,渐有掣肘,始邑邑不乐。而其归隐于海南也,自制一椑,置寺中,实粮其中,俟粮且尽死。门有两猿守之,有警,猿必跳踯哀鸣。而间之至也,从后门入。既被羁会城远近人士下及市井屠贩卖饼之儿无不持纸素至羁所争求翰墨。守卒利其金钱,喜为请乞。公随手挥洒应之,皆《正气歌》也,读之鲜不泣下者。独士大夫家或颇畏茂其书,以为不祥。不知君臣父子之性,根于人心,而征于事业,发于文章,虽历变患,逾不可磨灭。

历观前代,沈约撰《宋书》,疑立《袁粲传》,齐武帝曰:“粲自是宋忠臣,何为不可?”欧阳修不为周韩通立传,君子讥之。元听湖南为宋忠臣李芾建祠,明长陵不罪藏方孝孺书者,此帝王盛德事。为人臣子处无讳之朝,宜思引君当道。臣各为其主,凡一切胜国语言,不足避忌。余欲稍掇拾公遗事,成传略一卷,以备惇史之求,犹惧蒐访未遍,将日就放失也。悲夫!

(节选自姜宸英《奇零草序》

【注】①义照:晋安帝年号。②握奇:即《握奇经》,古代兵书,至宋复原,已非原貌。③张煌言《奇零草序》:《奇零草》是张煌言诗集的名称,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的诗集所作的序。顺治七年(1650),张煌言投南明兵部左侍郎,后数次率兵打击清军。④强藩:指郑成功。⑤九江遁还: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自金门率兵北伐,张煌言为前锋,攻至安徽芜湖。后郑成功兵败南京,张煌言退路被清兵截断,军队溃散,张煌言从小路逃归舟山。⑥胜国:已被灭亡的前一朝代。⑦姜宸英《奇零草序》:姜宸英为张煌言的诗集《奇零草》作序时,清廷已将此列为禁毁之书。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被羁A会城B远近C人士D下及市井E屠贩F卖饼之儿G无不H持纸I素至J羁所争K求翰墨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诚,文中指的确、确实,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的“诚”意思不同。
B.识,文中指记、记录,与《石钟山记》中“汝识之乎”的“识”意思不同。
C.长陵,文中指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陵墓,“陵”在秦代以后专指帝王的陵墓。
D.放失,文中指散失,与《报任安书》中“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的“放失”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张煌言提及杜甫于天宝之乱时虽在蜀地漂泊印没有荒废诗歌创作。所作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他希望自己也能像杜甫一样凭诗作闻名于后世。
B.张煌言在军队时,据说没有一天不读书,而他统率军队的经历也十分顺遂,从未受到牵制;归隐海南时,他准备了一个装满粮食的棺材等待死亡。
C.在姜宸英看来,君臣父子的本性根源在人心中,表现在事业和文章中,即使历经变故也无法磨灭,那些不敢收藏张煌言诗集的士大夫是无知的。
D.两则材料选自不同作者为《奇零草》所作的序,应当写于不同时期;不过两则材料在相关时间的记录上是相同的,从这个角度看可以互为印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陶靖节躬丁晋乱,解组归来,著书必题义熙。
(2)凡五、七言近体若干首,今久失之矣,聊忆其大概,为之序以藏之。
5.两则材料对“忠臣”的侧重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4-05-10更新 | 1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