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1 题号:1943796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弱之处。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所虐’。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杰,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文本二:

灭人之国,入其都,彼之帑皆我帑也,则据之以为天子之私。奢者因之以侈嗜欲,俭者因之以卑其志趣,赫然若上天之宝命、祖宗之世守,在此怀握之金赀而已矣。祸切剥床,而求民不已,以自保其私,至其亡,而为盗资,夫亦何乐有此哉!汉王之入秦宫而有艳心,见不及此。樊哙曰:“将欲为富家翁邪?”英达之君,而见不及哙者多矣。范增曰:“此其志不在小。”岂徒一时取天下之雄略乎!以垂训后嗣,而文、景之治,至于尽免天下田租而国不忧贫,数百年君民交裕之略,定于此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下列为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加的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B.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C.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D.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弱之处             盖失援,不能独完
B.忠言逆耳利于行             为之奈何
C.奢者因之以侈嗜欲                    勿悲
D.至其亡             鸣琴拱,不言而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与诸将所“争”不同,“独”“先”取“图籍”,凸显其有远见的不凡形象,表现出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
B.樊哙当时虽情真意切,比刘邦更有远见卓识,但语言过于直率,显得鲁莽,劝说效果不佳,刘邦不为所动。
C.张良分析刘邦取得成功之原因,又提当下之责任,论享乐之危害,以“药”类比“言”,入情入理,有说服力。
D.王夫之对樊哙的谏言大加赞赏,而认为刘邦离开秦宫、还军霸上的做法仅仅是为了取得天下而用的权宜之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2)英达之君,而见不及哙者多矣。
5.根据文本一,简要说明沛公“志不在小”的表现。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①,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闻,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是时子贡为鲁使于齐。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①冠雄鸡,佩豭豚:头戴雄鸡似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寡妻                                         刑:通“型”,榜样,这里为做榜样。
B.片言可以折者,其由也与             狱:诉讼案件
C.灵公太子蒉聩得南子                    过:拜访
D.吾何一牛                                        爱:吝惜。
2.下列列出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以吾一日长乎尔                    加之以师旅
B.而:子路率尔而问曰              舍瑟而作
C.之:莫之能御也                           然则一羽之不举
D.虽: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子路“好勇力,志伉直”的一组是(     
(1)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
(2)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3)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4)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5)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6)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
A.(1)(3)(5)B.(2)(5)(6)C.(1)(4)(6)D.(2)(4)(6)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喜欢逞勇斗力,曾经欺凌过孔子,孔子没有跟他计较,而是用礼乐诱导他。后来,子路做了孔子的学生。
B.孔子很赞赏子路判决诉讼案件的能力,认为他有仁德,可以管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的赋税。
C.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辞别时,孔子告诫他“恭以敬”“宽以正”“恭正以静”来治理蒲邑。
D.卫出公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采邑之宰,蒉聩联合孔悝作乱。子羔劝子路离去,他没有听从,最后被蒉聩手下的人杀掉。
5.下列文言文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C.构怨于诸侯
D.舆薪之不见
6.下列各句中,划线斜体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相信只要有踌躇满志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一抓到底的作风,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后面的困难,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取得泰安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新胜利。
B.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C.众志成城,因人成事,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了一次又一次自然灾害。
D.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胜》:“司寇为乱,足恭小谨,巧言令色。”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
(2)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2022-03-24更新 | 8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额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频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将伐额臾》)

材料二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C.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D.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事,指用兵。《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B.“将焉用彼相”与“得养生焉”(《庖丁解牛》)两句中的“焉”含义相同。
C.“则安之”中的“安”与“率赂秦耶”(《六国论》)中的“率”用法不同。
D.四维,古时指“礼、义、廉、耻”四纲,是治理国家的基本遵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冉有先说自己二人本来不同意攻打颛臾,在孔子逼问下,最终露出了真实意图:现在不占领颛臾,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B.对于冉有推诿、掩饰的行为,孔子进行了严厉谴责,他说,君子就讨厌那种态度,不说自己贪心无厌,却一定另找借口。
C.管仲担任齐国的相,采取发展商业积聚资财使国富兵强的政策,他根据百姓的好恶来施政,发布的政令通俗并且容易执行。
D.齐桓公本来恼怒的是少姬,想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借机去讨伐楚,责备楚没有向周王室进贡包茅,这与冉有的做法如出一辙。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史记·管晏列传》)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某之非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5.孔子认为做官应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结合材料二具体说明。
2023-07-19更新 | 12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详。”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官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之,吾当王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疆。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霸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诸侯军,稍微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军                                                     内:进入
B.争持牛羊酒食献军士          飨:犒劳
C.先入关者                              王:使……为王
D.会项伯欲张良                                                       活:使……活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吾所以还军霸上                                          若属皆为所虏
B.父老约法三章耳                                             失其所,不知
C.珍宝尽有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沛公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犹不能不之兴怀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B.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C.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己服降/又杀之/不祥/
D.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到霸上接受秦王投降后,没有听从将领的意见将秦王杀死,而是让秦王带着他的官吏进入咸阳。
B.沛公还军霸上后,与百姓约法三章并承诺不与侵害,没有收受秦人送来的牛羊酒食,深得民心。
C.沛公听从他人意见,派军队驻守函谷关,不让诸侯军队进关,打算称王关中,此举激怒了项羽。
D.沛公得知项羽要发兵攻打他,亲自到鸿门向他道歉,脱身返回后立刻杀掉告密者曹无伤。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2018-07-06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