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2高一下期末(全国乙卷统考)-文言文阅读
全国 高一 专题练习 2023-11-26 16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一、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左师公曰:“老臣之子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太后爱其女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之计深远。太后送女嫁燕王,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太后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骨肉之亲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主之子/骨肉之亲/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B.人主之子/骨肉之亲/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C.人主之子/骨肉之亲/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D.人主之子/骨肉之亲/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爱怜之”与“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两句中的“窃”含义相同。
B.“愿令得补侍卫之数”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含义相同。
C.“则为之计深远”与“由也为之”(《侍坐》两句中的“为”含义不同。
D.“远者及其子孙”与“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其”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太后刚刚主持国政,面对秦国猛攻,便向齐国求助。齐国发兵的前提是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赵太后不愿,且表示不愿再听谏言。
B.触龙见到赵太后,并没有直谏,而是先表示自己宠爱小儿子,希望能够帮小儿子谋个差事,赵太后也开始和他讨论对待孩子的问题。
C.触龙将赵太后引导到孩子的问题上,直言太后在祷告中希望女儿别回来,实际上是希望女儿的子孙也世代为王,是为女儿长远谋划。
D.触龙用各诸侯国或自己取祸而亡,或祸患延及他们的子孙而亡的事例,指明长安君应为国立功才是长远之计,赵太后被迫采纳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后送女嫁燕王,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2)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实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C.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D.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缘故,与“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中的“故”字含义不同。
B.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地名第二个字用“阳”的,很多与此有关,如“咸阳”。
C.“火尚足以明也”与“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两句中的“明”字含义不同。
D.“非常之观”与“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两句中的“非常”含义相同。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褒禅山的名字和唐朝和尚慧褒有关,而慧空禅院也与慧褒有关。王安石还从石碑残存的字判断,现在把“华”字读成“华实”的“华”,那是字音读错了。
B.王安石一行先游“前洞”,曾经来那里游览并题字留念的人很多;再游“后洞”,“后洞”深远幽暗,进去越深,向前进就越困难,到达那里并且题字留念的人少。
C.很多爱好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后洞”的尽头。而王安石他们跟那些爱好游览的人比起来,游览的距离还不到十分之一,但王安石已经很满足游洞的快乐。
D.王安石感慨古人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周密,所以常常有收获;他还感叹古代有些书籍不能保存而使得后代以讹传讹,所以做学问要深刻地思考、谨慎地采择。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9.从王安石游洞的经历来看,做一件事情要达到目的,需要哪些条件呢?请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翼而飞,毛而走,呿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乏以浆;蹋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晋有刘琨、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

饮有粗茶、散茶、茶饼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或用葱、姜、枣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

于戏!天育有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所庇者屋,屋精极;所著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饮食,食与酒皆精极之;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

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座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选自陆羽《茶经·茶之饮》,有删改)

文本二:

李溥为江淮发运使,每岁奏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莫知纪极。章献太后垂帘时,溥因奏事,盛称浙茶之美,云:“自来进御,唯建州饼茶,而浙茶未尝修贡。本司以羡余钱买到数千斤,乞进入内。”自国门挽船而入,称“进奉茶纲”有司不敢问。所贡余者,悉入私室。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入奏舳舻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予出使淮南时,见有重载入汴者,求得其籍,言“两浙笺纸三暖船”,他物称是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浙江茶纲》,有删改)

[注]①呿,张口。②痷茶,指夹生茶。③按经《茶经》云:第二沸,留热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者,名曰隽永。—[明]闻龙《茶笺》。隽永是指为了煮第二炉茶在壶中所留的茶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入奏/舳舻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
B.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入奏/舳舻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
C.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人奏/舳舻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
D.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入奏/舳舻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已”的“已”指停止,与《荀子·劝学》中“学不可以已”中的“已”含义相同。
B.鼎是古代的炊器,鼎腹一般为圆形,下有三足,文中是指用来制茶的容器。
C.茶纲指官府通过水陆运输的茶叶。纲,唐、宋时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
D.“称是”文中指认为正确、同意对方提出的观点。与现代汉语中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羽认为“喝”和“吃”一样有着重要的意义,饮茶可以让人们提神醒脑,驱除困倦。
B.陆羽认为一一炉茶最多倒五碗,喝茶要遵循“茶礼”,六个人喝要按照七个人行碗。
C.李溥趁上奏公事时赞美浙茶,表面是向皇帝推荐好茶,其最终的目的是中饱私囊。
D.沈括叙述了浙茶成为贡茶的历史渊源,同时叙事中也凸显了沈括对浙江茶纲的态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育有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
(2)每岁奏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莫知纪极。
14.陆羽从哪两方面指出人们在处置“茶”时存在的欠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或上言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于天下也。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讟者,与人同利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仆,衣无锦绣,公私富给。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B.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C.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D.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丞,官名。全称为尚书右丞。唐太宗时的右丞主管兵部、刑部、工部三部十二司。
B.“闻规谏”与“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冀”字含义相同。
C.“非所以广朕于天下也”与“必积其义”(《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德”含义相同。
D.“与人同利也”与“下而从六国破亡之事”(《六国论》)两句中的“故”含义相同。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有人告发魏征,太宗派温彦博调查却查无实据,温彦博认为魏征不避嫌疑,应予责备;魏征认为君臣要竭诚相待,上下一心。
B.太宗长相英伟刚毅,大臣们朝见时都手足失措,因此太宗在有人奏事时,总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还拿隋朝的事来劝朝臣畅所欲言。
C.有人向太宗进言主张秦王府原来的士兵都应授予军职,让他们担任皇帝的警卫,太宗则认为只要是贤良之士都应亲近、任用。
D.在谈论有人剖开身体来收藏美珠时,太宗认为官吏受贿、帝王穷奢极欲与此相同,魏征则拿孔子的话及夏桀和商纣的行为加以印证。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
(2)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3)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可忽乎!

材料二: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侵官;先王之政,以兴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安,“思国之安者”的“安”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的“安”意思不同。
B.克,“能克终者盖寡”的“克”与现代汉语“克勤克俭”的“克”意思相同。
C.举,“举先王之政”的“举”与《六国论》中的“举以予人”的“举”意思相同。
D.利,“以兴利除弊”的“利”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的“利”活用现象不相同。
20.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源不深望流之远                           议事每不合
B.昔取而有余                                 而天下理得矣
C.傲物则骨肉行路                           侵官
D.可忽乎                                        则固前知如此也
2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一句话,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发人深省。
B.文本二司马光认为天下“怨谤”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王安石逐一进行反驳。
C.两篇文章现实针对性很强。针对当时国家与社会现实状况,魏征提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王安石反驳非议,坚持改革。
D.两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骈散结合,说理思路周详,语言风格完全相同。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3.请你简要说明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论述侧重点。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弱之处。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所虐’。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杰,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文本二:

灭人之国,入其都,彼之帑皆我帑也,则据之以为天子之私。奢者因之以侈嗜欲,俭者因之以卑其志趣,赫然若上天之宝命、祖宗之世守,在此怀握之金赀而已矣。祸切剥床,而求民不已,以自保其私,至其亡,而为盗资,夫亦何乐有此哉!汉王之入秦宫而有艳心,见不及此。樊哙曰:“将欲为富家翁邪?”英达之君,而见不及哙者多矣。范增曰:“此其志不在小。”岂徒一时取天下之雄略乎!以垂训后嗣,而文、景之治,至于尽免天下田租而国不忧贫,数百年君民交裕之略,定于此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24.下列为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加的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B.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C.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D.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弱之处             盖失援,不能独完
B.忠言逆耳利于行             为之奈何
C.奢者因之以侈嗜欲                    勿悲
D.至其亡             鸣琴拱,不言而化
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与诸将所“争”不同,“独”“先”取“图籍”,凸显其有远见的不凡形象,表现出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
B.樊哙当时虽情真意切,比刘邦更有远见卓识,但语言过于直率,显得鲁莽,劝说效果不佳,刘邦不为所动。
C.张良分析刘邦取得成功之原因,又提当下之责任,论享乐之危害,以“药”类比“言”,入情入理,有说服力。
D.王夫之对樊哙的谏言大加赞赏,而认为刘邦离开秦宫、还军霸上的做法仅仅是为了取得天下而用的权宜之计。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2)英达之君,而见不及哙者多矣。
28.根据文本一,简要说明沛公“志不在小”的表现。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四时蒐田,既是帝王常礼,今日怀州,秋毫不干于百姓。凡上书谏正,自有常准,臣贵有词,主贵能改。侍中魏征奏称:国家开直言之路,所以上封事者尤多。陛下亲自披阅,或冀臣言可取,所以侥幸之士得肆其丑。汉元帝尝以酎祭宗庙,出便门,御楼船。御史大夫薛广德当乘舆免冠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言,臣自刎,以颈血污车轮,陛下不入庙矣。’元帝不悦。光禄卿张猛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广德言可听。’元帝曰:‘晓人不当如是耶!’乃从桥。以此而言,张猛可谓直臣谏君也。太宗大悦。贞观十四年,太宗同州沙苑,亲格猛兽,复晨出夜还。特进魏征奏言:臣闻《书》美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传》述《虞箴》称夷、羿以为戒。昔汉文临峻坂欲驰下,袁盎揽辔曰:‘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驰不测之山,若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何?’孝武好格猛兽,相如进谏:‘力称鸟获,捷言庆忌,人诚有之,兽亦宜猝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虽乌获逢蒙之伎不得用而枯木朽株尽为难矣   虽万全而无患,然而本非天子所宜。’汉元帝郊泰畤,因留射猎,薛广德称:‘窃见关东困极,百姓离灾。今日撞亡秦之钟,歌郑、卫之乐,士卒暴露,从官劳倦,欲安宗庙社稷,何凭河暴虎,未之戒也’?臣窃思此数帝,心岂木石?独不好驰骋之乐?而割情屈己,从臣下之言者,志存为国,不为身也。臣伏闻车驾近出,亲格猛兽,晨往夜还。以万乘之尊,暗行荒野,践深林,涉丰草,甚非万全之计。愿陛下割私情之娱,罢格兽之乐,上为宗庙社稷,下慰群寮兆庶。太宗闻之色赧。

(节选自《贞观政要·畋猎》)

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猝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虽乌获/逢蒙之伎不得用/而枯木朽株尽为难矣
B.猝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虽乌获/逢蒙之伎/不得用而枯/木朽株尽为难矣
C.猝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虽乌获/逢蒙之伎/不得用/而枯木朽株尽为难矣
D.猝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虽乌获/逢蒙之伎不得用而枯/木朽株尽为难矣
3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毫”与“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中的“秋毫”含义相同
B.“幸同州沙苑”与“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中的“幸”含义相同。
C.“兽亦宜然”的“然”与“喟然叹曰”(《侍坐》)中的“然”含义不同。
D.“未之戒也”与“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均为宾语前置句。
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臣子上书进谏自有常准,臣子应敢于直言进谏,君主应闻过能改。
B.御史大夫薛广德用颈项之血玷污了车轮,阻止元帝进入宗庙,使其大为不悦。
C.魏征借汉文帝和袁盎之事来劝谏唐太宗,应舍弃娱乐私情,以江山社稷为念。
D.唐太宗听到魏征谏言,意识到君主应一心为国,不能沉溺狩猎,而面有愧色。
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陛下驰不测之山,若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何?
(2)臣窃思此数帝,心岂木石?独不好驰骋之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少敏悟好学。以荫补千牛备身,历官知成都府,为政清简。召拜考功员外郎,充开封府判官。坐事贬商州,累迁兼侍御史知杂事。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迁谏议大夫,仍为开封判官。时许王元僖尹开封,王薨,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就鞠于府。端方决事,徐起候之,二使曰:有诏推君。端神色自若,顾从者曰:取帽来。二使曰:何遽至此?端曰:天子有制问,即罪人矣。遂下堂,随问而答。左迁卫尉少卿。无何,复旧官,为枢密直学士,逾月,拜参知政事。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寻擢户部侍郎、平章事。

初,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遂决意相之,犹恨任用之晚。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与寇准同列,己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从之。太宗崩,李后与内侍王继恩等谋立楚王元佐,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乃奉太子至福宁庭中。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真宗每见捕臣入对,惟于端肃然拱揖,不名。又以端体洪大,庭阶稍峻,特令梓人为纳陛。加右仆射。明年,被疾求免,不许。车驾临问,抚慰甚至。卒,年六十六,赠司空,谥正惠。端久居相位,不蓄赀产。卒后子藩等贫匮,又迫婚嫁,因质其居第。真宗时,出内府钱五百万赎还之,又别赐金帛,俾偿宿负。

吕正惠神气凝重,遇事识体,卷帘引视,担荷大事,真大臣也。

(《廉吏传·宋》)

3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
B.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
C.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
D.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
3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事,因事获罪。坐,因……而犯罪。“因击沛公于坐”的“坐”是通假字,同“座”,座位。
B.尹开封,做开封府的府尹。尹,在文中的用法和“晋军函陵,秦军犯南”中“军”的用法一样。
C.左迁,古人以右为尊,故称贬官为左迁。文中“拜”“充”“迁”“擢”“加”等都是升官之谓。
D.真宗,北宋赵恒的庙号。由庙号取名规则可知《谏太宗十思疏》并非该文的最初篇名。
3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端处乱不惊,出使高丽途中遭遇暴风,桅杆折断,船员都惊惧害怕,吕端依然像在家中书斋般稳坐读书。
B.吕端深受器重,宋太宗为任吕端为相太晚而感到遗憾,宋真宗则因为吕端拥立有功还加封他右仆射之职。
C.吕端得到礼遇,因其身体肥胖,上台阶吃力,宋真宗特命工匠制作了阶高较矮的木阶梯,方便吕端上下。
D.吕端清廉简朴,虽然久居相位,死后却家无余财,其子在婚嫁之时,无奈质押住宅,朝廷出钱将其赎回。
3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真宗每见辅臣入对,惟于端肃然拱揖,不名。
(2)明年,被疾求免,不许。车驾临问,抚慰甚至。
37.宋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吕端“大事不糊涂”表现在哪里。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者乎?”冯谖署曰:“能。”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展而求见。孟尝君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后期年,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患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资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粜,沈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节选自《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有删改)

注:孟尝君,妫姓,田氏,名文,又称文子、薛公。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善养士著称。

3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B.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C.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D.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3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下,也做“门客”“食客”,古代寄食在贵族官僚家里为主人谋划、奔走的人士。“食客”之风起于春秋战国之际。
B.薛,在此处是指孟尝君的封地。封地是旧时专门封给王室成员的土地,封地主人拥有封地上的一切权力。
C.太傅,中国古代官职,始于西周,为教授帝王学业的老师,也可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
D.宗庙,是祖先崇拜的产物,还是供奉历朝历代君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宗庙与社稷并列,是王室或国家的代名词。
4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礼贤下士,收留冯谖作为食客之后,给他提供生活的保障,使其脱离了原来贫困的状态。
B.冯谖出发去薛地收债前,询问收债后是否需要采买一些东西,孟尝君让冯谖根据孟家的实际情况自己决定。
C.孟尝君前往薛地就职,还没进城就发现老百姓不论老幼,都在马路边迎接他的到来。
D.冯谖游说梁惠王重用孟尝君,梁惠王便空出了上将军的位置,遣使者前往聘请孟尝君。
4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2)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42.冯谖为孟尝君苦心营造了“三窟”,请你简要概括这“三窟”分别是什么。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励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

闰三月壬申,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4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B.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C.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D.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4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
B.“召而让之曰”与“其言不让”(《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让”含义不同。
C.“百姓固不能无怪”与“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固”含义相同。
D.“其能遍知乎”与“其皆出于此乎”(《师说》)两句中的“其”用法与含义都相同。
4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励精求治,信任大臣,向魏征询问治理国家的得失,并且都予以采纳,同时也赞同封德彝的“点兵”奏请。
B.魏征直言太宗言而无信,太宗感到吃惊,魏征举出实证,太宗才意识到自己言行不一,改正了点“中男”兵的行为。
C.太宗先前认为魏征性格固执,又怀疑他办事不通达,后来评价魏征的治国理政之道确实全都说得很精准。
D.太宗以“良弓”为喻,告诫自己理政要戒骄戒躁,他要求所有官员在中书内省轮流值班,让他们觐见,以便问政。
4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
(2)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
47.文中魏征说太宗“失信者数矣”,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身亡。身亡者,仁人所不为也。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孔子曰:吾其从讽谏矣乎!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昔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而曹羁礼。

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进谏曰: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之。颜烛趋进,抚衣待之,曰:君奚不斫也?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参此二人者,不亦可乎?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

孟尝君将西入秦,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曰:以人事谏我,我尽知之,若以鬼道谏我,我则试之。谒者入曰:有客以鬼道闻。曰:请客入。客曰:臣之来也,过于淄水上,见一土偶人,方与木梗人语。木梗谓土偶人曰:‘子先土也,持子以为偶人,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子必沮坏。’应曰:‘我沮乃反吾真耳。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必浮子泛泛乎不知所止。’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

(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

4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A不谏B则C危君D固谏E则危身F与其危君G宁危身H危身I而终不用。
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谏,指以正直的言论进谏,多用于臣下对君主。《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魏征常直言正谏。
B.“在身而身不殆”的“殆”指危险,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殆”含义相同。
C.“而曹羁合礼”的“合”指符合,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而议事每不合”的“合”含义不同。
D.《说苑》,古代杂史小说集,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逸闻轶事,每类之前列总说,事后加按语。
5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辅佐王室的臣子刚正忠直,不是为了自身,而是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改正君主的失误。
B.三次进谏而不被君主采用就可以离开,否则就可能遭杀身之祸。仁人不会做因进谏而丧身的事。
C.颜烛趋认为齐景公不是像夏桀、商纣那样的昏君,自己的才能也比不上关龙逄、比干,最终齐景公纳谏。
D.无论用人事还是鬼事来劝谏,孟尝君都不听。一位宾客用木偶人为例进谏,孟尝君听后不敢西去秦国。
5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2)子先土也,持子以为偶人,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子必沮坏。
52.智者是如何进谏的?可以达到怎样的效果?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武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材料二:

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孟明、西乞、白乙以归。文嬴请三帅,公许之。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北陵A文王之所B辟C风雨也D必死E是F间G余H收尔骨焉

5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厌之有”与“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两句中的“厌”字含义相同。
B.“失其所与”与“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C.“天奉我也”与“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鸿门宴》)两句中的“奉”字含义相同。
D.“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哀”字含义不同。
5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
B.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放低姿态,坦言知亡,然后阐明得失,以利相诱,最后回顾历史,离间秦晋,最终让秦君退兵。
C.杞子从郑国出使回来告诉穆公他手握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如果派军队袭击,可以占领郑国都城。
D.孟明等三人被释放后,秦伯在郊外迎接,并没有怪罪三人,他认为不能因为一点小过失掩盖他们的大功劳。
5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57.宋代吕祖谦曾说“天下之事以利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请结合材料一、二的事例进行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明矣。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而大王不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是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恃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

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

楚王曰: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闻之,数以国从。乃遣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

(节选自《战国策·楚一》,有删改)

【注】①上地,地名,指韩国宜阳以北地域。

5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B.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己/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C.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D.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5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人质,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文中是做人质的意思。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社稷”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C.“不格明矣”的“格”是“击,打”之意,与成语“格格不入”中的“格”意思一样。
D.“与”,指结交、亲附,和《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思相同。
6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分析认为,如果楚国不与秦国联合,秦国出兵杀将进来,占据宜阳,韩国的上地要道就被切断,韩国就只能攻占河东,据守成皋,最终必然投降秦国。
B.张仪为秦瓦解合纵联盟,组织连横阵线而游说楚王,开始即从地理位置、军事力量等方面陈说秦国国力的强大,为后面的成功游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C.假如秦兵攻击楚国,张仪通过楚国遭受“危难”和“待诸侯之数”的时间上的比较,劝说楚王要慎重考虑。
D.张仪纵横捭阖的游说,成功地打动了楚王,楚王不仅感谢张仪,且派出使车百辆,以“鸡骇之犀”“夜光之壁”为礼物,与秦国结盟。
6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
(2)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
62.张仪游说楚王时,采取“威逼”“离间”“利诱”等策略,请结合文本内容举例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轼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奸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之速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有删改)

6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B.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C.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D.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6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鸣狗盗之徒”与“牛何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之”用法不同。
B.使各安其处”与”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中的“安”意义不同。
C.“而秦之所以速亡者”与“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中的“速”意义相同。
D.始皇即秦王嬴政,他是第一位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被誉为“千古一帝”。
6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养士之风写起,写到养士之滥,再到否定所养之士,最后提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在对养士的否定。
B.文章先从反面阐述养士与六国之所以久存的关系,再以秦朝迅速灭亡为例,正面说明国家安定与养士的关系。
C.苏洵和苏轼以《六国论》为题,但写作角度不同,前者从“赂秦”角度分析,后者从“养士”角度分析。
D.选文通过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养士”的重要作用,体现了苏轼史论的风格
6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
(2)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67.作者认为,秦始皇应该怎样做才能够避免秦朝迅速灭亡?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简子大猎于中山,有狼当道,人立而啼。简子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简子驱车逐之。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狼奄至,引首顾曰: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异时倘得脱颖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先生曰: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脱有祸,固所不辞也。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三纳之而未克。狼请曰:事急矣,惟先生速乃跼蹐四足,引绳而束缚之,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先生如其指,纳狼于囊。已而简子至,求狼弗得,盛怒。拔剑斩辕端示先生,骂曰:敢讳狼方向者,有如此辕!先生匍匐以进,而言于曰:行道之人何罪哉?且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性贪而狠;君能除之,固当效微劳,又肯讳之而不言哉简子默然,回车就道。狼度简子之去远,而作声囊中曰:出我囊,解我缚,拔矢我臂,我将逝矣!先生举手出狼,狼咆哮,谓先生曰:适为虞人还,幸先生生我,我馁甚,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先生既墨者,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先生仓猝以手搏之,且搏且却。遥望老子杖藜而来,先生且喜且愕,拜跪啼泣。丈人问故,先生曰: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我实生之。今反欲咥我,敢乞一言而生。狼曰:初,先生救我时,束缚我足,闭我囊中,压以诗书,我鞠躬不敢息。其意盖将死我于囊,是安可不咥?丈人曰:是皆不足以执信也。试再囊之,吾观其状,果困苦否?狼欣然从之,先生复缚置囊中。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先生曰:不害狼乎?丈人笑曰: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遂举手助先生刃,共殪狼,弃道上而去。

(节选自《中山狼传》)

6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异时倘得脱颖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B.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异时倘得脱颖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C.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异时倘得脱颖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D.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异时倘得脱颖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6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先生速图”中“图”是“思虑、谋划”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唯君图之”中“图”的意思不同。
B.跽,两膝着地,上身挺直,表示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所以也叫“长跪”。
C.丈人,古义是对所有老年男子的尊称,现在是婚姻双方中男方称呼女方父亲的一种称谓,词义范围缩小了。
D.“遂举手助先生操刃”中“操”是“拿着”的意思,与《鸿门宴》“大王来何操”中“操”的意思相同。
7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子在中山打猎时一箭射中一匹狼,狼负伤逃跑,简子驱车追赶却一无所获,疑心狼为东郭先生所藏匿,于是剑斩车辕威胁他。
B.东郭先生秉持着墨家“兼爱”的宗旨,口头上答应救狼,行动上却颇为迟缓,用袋子再三装狼都没成功,可见他并非真心想救狼。
C.狼获救后凶相毕露,认为东郭先生既然救了自己就应当救到底,为了不使自己饿死,东郭先生应该舍身喂狼,这是典型的忘恩负义。
D.东郭先生和狼各执一词,丈人假装谁也不信,建议把狼再装进袋中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形,狼欣然听从,这体现了丈人的智慧和狼的愚蠢。
7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能除之,固当效微劳,又肯讳之而不言哉?
(2)是狼为虞入所窘,求救于我,我实生之。
72.丈人为何认为东郭先生“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有删改)

【注】①梠:山芋。②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唐朝规定,五品以上官员佩鱼符袋。绯衣指红色衣服。

7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
B.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
C.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
D.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
7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在文中指唐朝的国都长安。
B.“自负薪采梠”与“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冤》)两句中的“负”意思相同。
C.“严挺之乃有此儿”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两句中的“乃”意思相同。
D.“旬”,计时单位,十日为一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旬日”即十天。
7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唐肃宗昏聩无能,听信谗言,罢免了房琯的相位,继而迁怒杜甫,将其外调担任华州司功参军。
C.杜甫饱受战乱之苦,京城动乱,物价暴涨,暂住在成州同谷县,生活难以为继,有几个子女饿死。
D.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7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2)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
77.结合选文简要概括杜甫的人物形象。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曾皙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节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脉,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材料三:

哀公十五年,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卫大子蒉聩作乱,谋入孔悝家迫孔悝于厕强盟之遂劫以登台。栾宁将饮酒,炙未熟,闻乱,使告子路。子路将入,遇高柴将出,曰:“门已闭矣。”子路曰:“吾姑至焉。”高柴曰:“弗及,不践其难。”子路曰:“食焉,不其难。”高柴遂出。子路入。及门,公孙敢门焉,曰:“无入为也。”子路曰:“是公孙,求利焉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有使者出,乃入,曰:“大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且曰:“大子无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大子闻之,惧,下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柴也其来,由也死矣。”

(节选自《左传·哀公十五年》)

7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谋A入B孔C悝D家E迫F孔G悝H于I厕J强K盟L之M遂N劫O以P登Q台
7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文中指了解,与《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的“知”意思不同。
B.君子指有道德的人,与《孟子三章》中“故君子有不战”的“君子”意思相同。
C.哀公在文中是用谥号称鲁国国君,这种称谓方式和刘邦被称为“沛公”不同。
D.辟,在文中意为躲避,与《鸿门宴》中“臣死且不避”的“辟”字意思相同。
8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认为,若将一个中等大小的诸侯国交给他,即使外有强敌,内有饥荒,他也能治理好。孔子嘲笑他自不量力。
B.子路原本性格粗朴,好逞勇斗力,还凭借勇力欺侮过孔子。后来他被孔子倡导的礼折服,拜人孔子门下当其弟子。
C.子路不顾高柴、公孙敢的劝阻,执意入内营救孔悝,结果卷入孔悝和卫大子之间的争斗,最终被卫大子属下杀死。
D.子路系好帽带后从容赴死,既彰显了子路作为儒生在王侯权贵面前的不屈气节,也表现了子路对礼的坚守与践行。
8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是公孙,求利焉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
82.在孔子眼中,子路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骊姬,欲立其子。

晋侯使太子中生伐东山皋落氏。里克谏曰:“太子奉冢祀、社稷之渠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夫帅师,专行谋,誓军旅,君与国政之所图也,非太子之事也。师在制命而已,案命则不威,专命则不孝。故君之嗣嫡不可以帅师。君失其官,帅师不威,将焉用之?且臣闻皋落氏将战,君其舍之。”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不对而退。见太子,太子曰:“吾其废乎?”对曰:“告之以临民教之以军旅不共是惧何故废乎?且子惧不孝,无惧弗得立。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

太子帅师,公衣之偏衣③,佩之金玦。里克谢病,不从太子。狐突御戎,先友为右。梁余子养御罕夷,先丹木为右。羊舌大夫为尉。先友曰:“衣身之偏,握兵之要,在此行也,子其勉之!偏躬无慝,兵要远灾,亲以无灾,又何患焉?”狐突叹曰:“衣之尨服,远其躬也;佩以金玦,弃其衷也。尨,凉;金,寒;玦,离,胡可恃也?虽欲勉之,狄可尽乎?”梁余子养曰:“帅师者,受命于庙,有常服矣,不获而尨,君命可知也。死而不孝,不如逃之。”罕夷曰:“尨奇无常,金玦不复,虽复何为?君有心矣。”先丹木曰:“是服也,狂夫阻之。君曰‘尽敌而反’,敌可尽乎?虽尽敌,犹有内谗,不如违之。”羊舌大夫曰:“不可。违命不孝,弃事不忠。虽知其寒,不可取,子其死之。”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晋侯:指晋献公。②里克:晋献公的重臣。③偏衣:杂色的军衣,下文的“尨”与此义同。

8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告之A以临民B教之C以军旅D不共E是惧F何G故废乎?
8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嬖,指被宠爱,“洎牧以谗诛”的“诛”表示被诛杀,两者用法相同。
B.“从曰抚军”与“献诸抚军”(《促织》)两句中的“抚军”意思不同。
C.誓,指出征前告诫将士,表示决心,与成语“信誓旦旦”中的“誓”词性不同。
D.“恶不可取”与“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恶”意思相同。
8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想要立骊姬为夫人,进行占卜,出现“吉”“凶”两种结果。他只取用“吉”的结果,没有听从卜人的劝说。
B.晋侯派遣申生讨伐东山皋落氏,给申生准备了杂色的军衣和金玦,要求申生把敌人全部消灭才能返回晋国。
C.跟随太子申生出征的有狐突、先友、梁余子养、羊舌大夫等人,而里克以生病为由,并没有陪同太子出征。
D.跟随太子的臣子都认为晋侯送给太子杂色的军衣不合常规,金玦表达与太子决裂之意,会给太子带来危险。
8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
(2)虽尽敌,犹有内谗,不如违之。
87.里克反对晋献公派太子统率军队出征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唫,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桀纣不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献贤而进士。”

(节选自《墨子·亲士》)

文本二:

古之养奇杰也,任之以,尊之以爵,厚之以禄,重之以恩,责之以措置天下之务,而易其平居自纵之心,故不待放恣而后为乐。今则不然奇杰无尺寸之柄位一命之爵食斗升之禄者过半彼又安得不越法逾礼而自快耶 我又安可急之以法,使不得泰然自纵耶?今我绳之以法,亦已急矣。急之而不,而随之以刑,则彼有北走胡、南走耳。噫!无事之时既不能养,及其不幸一旦有边境之患,繁乱难治之事而后优诏以召之,丰爵重禄以结之,则彼已憾矣。夫彼固非纯忠者也,又安肯默然于困无用之地而已耶?

况当今天下未甚至治,而奇杰之士,复有困于簿书、米盐间者,则反可不议其能而恕之乎?所宜哀其才而贳其过,无使为刀笔吏所困,则庶乎尽其才矣。

或曰:“奇杰之士有过得以免,则天下之人孰不自谓奇杰而欲免其过者?是终亦溃法乱教耳。”曰:“是,则然矣。然而奇杰之所为,必挺然出于众人之上,苟指其已成之功以晓天下,俾得以赎其过。而其未有功者,则委之以难治之事,而责其成绩,则天下之人不敢自谓奇杰,而真奇杰者出矣。”

(节选自苏洵《养才》)

8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桀纣不其无天下之士邪     吾一日长乎尔
B.不献贤而进士                  属皆且为所虏
C.任之以                            ,然后知轻重
D.急之而不                         无能为也
8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则不然/奇杰无尺寸之柄位/一命之爵/食斗升之禄者过半/彼又安得不越法逾礼/而自快耶/
B.今则不然/奇杰无尺寸之柄位/一命之爵/食斗升之禄者过半/彼又安得不越法逾礼而自快耶/
C.今则不然/奇杰无尺寸之柄/位一命之爵/食斗升之禄者过半/彼又安得不越法逾礼而自快耶/
D.今则不然/奇杰无尺寸之柄/位一命之爵/食斗升之禄者过半/彼又安得不越法逾礼/而自快耶/
9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位,又称世爵,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鸿门宴》中“项伯”即是称其爵位。
B.越,我国古代南方部族名,当时江、浙、闽、粤之地为越族所居,称为“百越”。
C.穷,本指困厄、处于困境,后引申为不得志,没有出路。本文意思是不得志。
D.刀笔吏,一般是指主办文书的官吏,又特指主管诉讼的官吏。本文指的是前者。
9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认为如果臣子只重爵位不论国事,近臣远臣不言,百姓生怨,佞人在侧,善议受阻,那么国家就会危险。
B.古代供养奇杰之才,给他们高官厚禄,委以重任,改变平时的自纵之心,所以他们平日没有闲暇放纵享乐。
C.国家安定时不供养人才,等到边境有难、事情繁杂混乱难以对付时,才优厚对待奇杰之才,他们早已心有不满。
D.有人认为奇杰之才有过失免受处罚会让人自称奇杰而想免除过失,终会使法律礼教混乱,作者对此有不同看法。
9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指其已成之功以晓天下,俾得以赎其过。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
93.两个文本都谈到“人才”,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节选自《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

文本二:

郑文贞公魏征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思征不已,谓侍臣曰: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征亡后,朕遣人至宅,就其书函得表一纸,始立表草,字皆难识,唯前有数行,稍可分辩,云:‘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可以兴矣。’其遗表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

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9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B.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C.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D.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9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路以目”与“数目项王”(《鸿门宴》)中的“目”字的意思相同。
B.“若壅其口”与“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壅”字的意思相同。
C.“以铜为镜”与“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中的“以”字的意思不同。
D.“任贤勿贰”与“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贰”字的意思相同。
9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公认为,天子应该广泛地听取臣民的意见,然后斟酌取舍,唯有如此,国家政事得以实行且不会违背常理。
B.召公认为,天子应该鼓励百姓把考虑的事情说出来,强行堵住百姓的嘴并不是正确的为政之道。
C.唐太宗为了缓解魏征的病情,将衡山公主嫁给了魏征的儿子,在魏征去世后,又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了他。
D.魏征认为,朝廷大臣之中,君主对他们的感情有爱有憎,这是正常的,但不应以自己的喜好为任用的标准。
9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2)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98.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进谏成功的案例,请联系所学,并结合以上材料,分别从臣子和君主的角度简析进谏成功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愈再拜。

②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③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④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无所逃避。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⑤愈恐惧再拜。

(节选自韩愈《与陈给事书》)

9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
B.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
C.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
D.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
10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与“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两句中的“尝”字含义相同。
B.“其后如东京取妻子”与“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两句中的“如”字含义相同。
C.阁下:对人的尊称,常用于书信中。阁下意谓不敢直指其人,故呼在其阁下的侍从者而告语之。
D.门墙:孔子弟子子贡把孔子高深的学问比做高高的宫墙,能得其门而入的人很少。门墙后指老师,韩愈在这里用来恭维尊贵者。
10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通篇围绕着一个“见”字,历述了与陈给事的见面情况:前半部分从见说到不见,后半部分从不见说到想要见。
B.韩愈在写信前一年春天曾拜访过陈给事一次,在回东京去接妻子儿女回来后又曾拜访过陈给事一次。写这封信的同时又献上自己新近所作的诗文一卷。
C.韩愈认为陈给事地位越来越尊贵,跟贫贱的人就会逐渐疏远间隔;而自己品德修养方面没有加强,同时自己所写文章没有长进。这是陈给事的门庭之中没有了他的足迹的原因之一。
D.信中多处自贬自责,表现了韩愈诚惶诚恐的心态;同时在字里行间,又微微透露出其不甘低眉伏首的慷慨情态。
10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
(2)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
103.《说文解字》:“退,却也。”韩愈字“退之”,本书信也记述了与“退”相关的事情;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述“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两种“退”,反映出古人不同的人生志趣,请你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顺宗永贞元年秋八月癸丑,西川节度使南康武王韦皋薨。支度副使刘辟自为留后。刘辟使诸将表求节钺,朝廷不许。征刘辟为给事中。刘辟不受征,阻兵自守。宪宗元和元年,上欲讨刘辟而重于用兵,公卿议者亦以为蜀险固难取,杜黄裳独曰:辟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神策军使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勿置监军,辟必可擒。上从之。戊子,命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将步骑五千为前军,与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同讨辟。高崇文屯长武城,练卒五千,常如寇至,卯时受诏,辰时即行,器械糗粮,一无所。崇文军至兴元,军士有食于逆旅,折人匕箸者,崇文斩之以徇。刘辟陷梓州,执李康。三月,高崇文引兵自阆州趣梓州,刘辟将邢泚引兵遁去,崇文入屯梓州。辟归李康于崇文以求自雪,崇文以康败军失守,斩之。丙子,严砺奏克梓州,丁丑,制削夺刘辟官爵。东川节度使韦丹至汉中,表言:高崇文客军远斗,无所资,若与梓州,必能有功。夏四月丁酉,以崇文为东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夏五月,刘辟城鹿头关,连八栅,屯兵万余人,以拒高崇文。六月丁酉,崇文击败之。庚子,高崇文破刘辟于德阳;癸卯,又破之于汉州。秋七月癸丑,高崇文破刘辟之众万人于玄武。甲午,诏凡西川继援之兵,悉取崇文处分崇文遂长驱直指成都,所向崩溃,军不留行。辛亥,克成都。刘辟帅数十骑西奔吐蕃,崇文使高霞寓等追之,及于羊灌田。辟赴江不死,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蜀》)

【注】①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大,在节度使死后,有下属自立为留后的情况。

10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辟狂戆A书生B取之C如拾芥耳D臣知神策军E使高崇文勇略可用F愿陛下专G以军事委之。
10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卿,可指丈夫,亦是“三公九卿”的简称,泛指朝廷中的高官,文中指后者。
B.卯时,古代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时辰,并分别用天干命名,卯时相当于现在的5点到7点。
C.“一无所阙”的“阙”指“缺少”,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的“阙”含义不同。
D.处分,文中指调度、指挥;现在常用来指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照情节轻重给予处罚。
10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川节度使死后,刘辟自称留后,命令将领上表替他请求颁发符节,朝廷没有同意;朝廷征召他做给事中,他拒不受命,并且拥兵自重。
B.刘辟攻陷梓州,俘虏了李康,后来李康从刘辟处逃回后,向高崇文请求洗雪自己的罪过,但高崇文认为他丢失城池,不可饶恕,斩杀了他。
C.刘辟在鹿头关驻守,总共八个营栅,驻守的军队有一万多人,用来抵抗高崇文,却被高崇文打败。其后高崇文一路势如破竹,多次击败刘辟。
D.高崇文攻克成都后,刘辟败逃,向西投奔吐蕃,高崇文派遣高霞寓等去追击他,追到了羊灌田,刘辟走投无路,跳入江中,后被生擒。
10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崇文客军远斗,无所资,若与梓州,必能有功。
(2)崇文遂长驱直指成都,所向崩溃,军不留行。
108.高崇文能够顺利平定刘辟之乱,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吾兄!

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先君晚岁读《易》,玩其爻象,得其刚柔远近喜怒逆顺之情,以观其词,皆迎刃而解。作《易传》,未完。疾,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载之微言,焕然可知也。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所未达。既成三书,抚之叹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至其遇事所为诗、骚、铭、记、书、檄、论、撰,率皆过人。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之者几遍。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平生笃于孝友,轻财好施。伯父太白早亡,子孙未立,杜氏姑卒,未葬,先君没,有遗言,公既除丧,即以礼葬姑;及官可荫补,复以奏伯父之曾孙彭。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节选自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10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B.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C.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D.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1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病”与“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两句中的“被”字含义不同。
B.“铭”指刻在器物上的文字,多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C.“疾革”与“革故鼎新”(《水浒传》)两句中的“革”字含义不同。
D.“追和之者几遍”与“泪珠和笔墨齐下”(《与妻书》)两句中的“和”字含义相同。
1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深受百姓爱戴。去世后,吴越百姓哭泣,君子祭奠,贤愚为之叹息流泪,太学生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
B.学术研究离不开长期的阅读积累。苏轼先后涉猎儒、释、道诸家典籍,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C.苏轼与庄子的思想有契合相通之处。读《庄子》时,认为庄子所表达的思想,正是他心中的所思所想。
D.苏轼喜爱书法艺术,至老不倦。他曾自称比不过晋代书法家,但看了唐时名家手笔,顿时感觉熟悉亲切。
1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2)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林觉民《与妻书》)
113.《易传》、《论语说》和《书传》是苏轼的重要学术著作,请结合文本分别概括其作品特色。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不言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

材料二:

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以上,告之曰:裴矩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①也,臣者影也,表动则影随矣。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表:古代测日影的天文仪器。

1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B.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C.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D.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1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的“当”与《鸿门宴》“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当”意思不相同。
B.“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与“不言而化”的“而”字用法和意思相同。
C.太宗此处指李世民,“太宗”是他的庙号,古时皇帝死后,一般会在太庙立室奉祀,专立名号,称庙号。
D.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指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除此之外,臣子还可以向君王进呈奏、表等。
1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B.魏征认为只靠“严刑”“威怒”,终难使民众悦服,国家安定,严刑峻法不是治国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臣子黎民要竭诚相待。
C.“十思”的每一思都是先说太宗在居安现状下遇到的实际问题,再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体现了魏征对这些问题的深思熟虑。
D.司门令史接受一匹绢的贿赂,唐太宗要杀他。听了民部尚书裴矩力争的进言后,唐太宗很高兴,便赐封裴矩为五品以上官职。
1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裴矩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118.司马光在评论裴矩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臣闻求木之长,必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1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周既克A殷B务弘C仁义D秦既得E志F专行G诈力
12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指使之稳固,与“固不在战矣”(《六国论》)两句中的“固”字意思不同。
B.休,指喜庆、福禄,与成语“休戚相关”中的“休”字意思相同。
C.危,指危险,与“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中的“危”字意思相同。
D.微,指衰弱,与“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的“微”字意思不同。
1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先用比喻论述木之长与根之固、流之远与泉之浚的关系,进而指出国安与德义之间的联系,最后水到渠成地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议。
B.魏征总结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情况,引出“取之易而守之难”的问题,分析君主“竭诚”与“傲物”的不同结果,规谏君主竭诚待下。
C.这篇文章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深刻揭示君为舟民为水的关系,劝诫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善始慎终。
D.虽然魏征的谏诤切中时弊又直接凌厉,但其为唐太宗勾画了明君贤臣协力同心的美好政治前景,因而深深打动了唐太宗。
1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2)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
123.尚书右仆射和唐太宗对国运长短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之初即位也,尝与群臣语及教化,上曰:“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征对曰:“不然。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譬犹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上然之。封德彝非之曰:“魏征书生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征曰:“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上卒从征言。贞观二年六月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贞观六年三月,长乐公主将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陛下不可不从也。”因请遣中使赍钱四百缗、绢四百匹以赐征,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勿转移也”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①浇讹:浮薄诈伪。②出降:此处指帝王之女出嫁。

12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A征B书C生D未E识F时G务H若I信J其K虚L论M必N败O国P家
12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与《谏太宗十思疏》“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的“深”字含义不同。
B.戊子,文中是指一种干支纪日法,古时还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时。
C.矜,文中意为骄傲,与《促织》“虫翘然矜鸣”的“矜”字含义相同。
D.故,意为原因,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含义相同。
1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和大臣们谈论百姓教化时,魏征认为经历过战乱的百姓容易接受教化,如同饥渴之人容易对饮食满足,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B.长乐公主将要出嫁时,唐太宗下令她的嫁妆要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进谏阻止,唐太宗并不同意,将这件事转告皇后,由她决定。
C.皇后知道魏征在长乐公主出嫁之事上的谏言后,就请求派宫中的宦官赏赐魏征财物,并勉励魏征要始终保持正直之心不要改变。
D.魏征在朝廷上的直言进谏曾触怒过唐太宗,唐太宗下朝后也曾生气地表示要杀掉魏征,而皇后却巧妙地化解了唐太宗心中的怒气。
1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
(2)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
128.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魏征在向唐太宗进谏时,每每引用历史,请结合材料概述他引用了哪些史实。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简子乘敝车瘦马,衣羖羊裘。其宰进谏曰:“车新则安,马肥则往来疾,狐白之裘温且轻。”简子曰:“吾非不知也。吾闻之君子服善则益恭细人服善则益倨我以自备恐有细人之心也传曰周公位尊愈卑胜敌愈惧家富愈俭故周氏八百余年此之谓也。”

鲁筑郎囿,季平子欲速成,叔孙昭子曰:“安用其速成也?以虐其民,其可乎?无囿尚可乎,恶闻嬉戏之游,罢其所治之民乎?”

卫叔孙文子问于王孙夏曰:“吾先君之庙小,吾欲更之,可乎?”对曰:“古之君子,以俭为礼;今之君子,以汰易之。夫卫国虽贫,岂无文履一奇,以十稷之绣哉?以为非礼也。”文子乃止。

晋文公合诸侯而盟曰:“吾闻国之昏,不由声色,必由奸利。好乐声色者,淫也。贪奸者,惑也。夫淫惑之国,不亡必残。自今以来,无以美妾爱疑妻,无以声乐妨政,无以奸情害公,无以货利示下。其有之者,是谓伐其根素,流于华叶。若此者,有患无忧,有寇勿弭。不如言者,盟示之。”于是君子闻之曰:“文公知道乎!其不王者,无佐也。”

晏子病,将死,断楹书焉,谓其妻曰:“楹也语,子壮而视之。”及壮书,书之言曰:“布帛不穷,穷不可饰。牛马不穷,穷不可服。士不可穷,穷不可任。穷乎?穷乎?穷也!”

仲尼问老聃曰:“甚矣!道之于今难行也!吾比执道委质以当世之君,而不我受也。道之于今难行也。”老子曰:“夫说者流于辩,听者乱于辞,如此二者,则道不可委矣。”

子贡问子石:“子不学《诗》乎?”子石曰:“吾暇乎哉?父母求吾孝,兄弟求吾悌,朋友求吾信。吾眠乎哉?”子贡曰:“请投吾《诗》,以学于子。”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鲁人曰:“何也?”曰:“屡为履,缟为冠也,而越人徒跣剪发,游不用之国,欲无穷,可得乎?”

(节选自《说苑·反质》,有删改)

1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之君子/服善则益恭细人/服善则益倨我/以自备/恐有细人之心也传/曰/周公位尊愈卑/胜敌愈惧/家富愈俭/故周氏八百余年/此之谓也
B.吾闻之/君子服善则益恭/细人服善则益倨/我以自备/恐有细人之心也/传曰/周公位尊愈卑/胜敌愈惧/家富愈俭/故周氏八百余年/此之谓也
C.吾闻之/君子服善则益恭/细人服善则益倨/我以自备/恐有细人之心也传/曰/周公位尊愈卑/胜敌愈惧/家富愈俭/故周氏八百余年/此之谓也
D.吾闻之君子/服善则益恭细人/服善则益倨我/以自备/恐有细人之心也/传曰/周公位尊愈卑/胜敌愈惧/家富愈俭/故周氏八百余年/此之谓也
13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简子,“简”与《谏逐客书》“惠王用张仪之计”中的“惠”字一样,都是君王的庙号。
B.易,与《六国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的“易”意思不一样,文中是“交换”的意思。
C.内,与《鸿门宴》“毋内诸侯”中的“内”都是通假字,同“纳”,文中是“放进去”的意思。
D.发,“打开”,与清代蒲松龄的《促织》中“窥父不在,窃发盆”中的“发”字意思一样。
1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认为,一个国家的昏乱,不是由于声乐女色,就是由于奸邪贪利。他的这番看法得到了君子的认可。
B.老子认为,那游说的人往往流于逞口辩,接受游说的人又往往为浮辞所惑乱,像这样两种情况,道就不可以托付他们了。
C.子石虽然没有空闲读《诗经》,但他孝悌、友爱、诚信的德行让子贡深受感动,子贡于是决定向子石学习。
D.鲁人想去越国,有人断言他将来一定会穷困,因为到一个不会重用自己的国家去,想要不穷困是很难的。
1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卫叔孙文子问于王孙夏曰:“吾先君之庙小,吾欲更之,可乎?”
(2)文公知道乎!其不王者,无佐也。
133.叔孙昭子对季平子想要赶快建成郎囿的做法持什么态度?他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子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父子、君臣,不可斯须而废也。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然则言而不行,言不信也;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国,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所不为也。

王道休明,十有余载,威加海外,万国来廷,仓廪日积,土地日广。然而道德未益厚,仁义未益博者,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尽于诚信,虽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终之美故也。其所由来者渐,非一朝一夕之故。昔贞观之始,闻善若惊,暨五六年间,犹悦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时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也。且君子小人,貌同心异。君子掩人之恶,扬人之善,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唯利之所在,危人以自安。

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或不通。是誉毁在于小人,刑罚加于君子,实兴丧所在,亦安危所系,可不慎哉?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慧?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于倾败。况内怀奸利、承颜顺旨者,其为患祸,不亦深乎?故孔子曰:君子或有不仁者焉,未见小人而仁者。然则君子不能无小恶,恶不积,无妨于正道;小人或时有小善,善不积,不足以立忠。今谓之善人矣,复虑其有不信,何异夫立直木而疑其影之不直乎?虽竭精神,劳思虑,其不可亦已明矣。

(《旧唐书·魏征传》)

【注】①格:来,至;意谓信服,归顺。

13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B.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C.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D.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13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上级对下级发出指示,如“令而不从”;或者指古代官名,如“令尹”之令。
B.王道,本指让百姓有恒产、受教化、知孝悌的统治之道,文中是执行王道的意思。
C.君子,原指位高的人,后通常指德行修养高的人,儒家以君子之道作为行为规范。
D.刑罚,刑是用刑,如肉刑、死刑,罚指以钱赎罪。“刑于寡妻”之“刑”即为此意。
1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认为德礼、诚信是国家的大纲,德礼是国家之本,诚信是君子之本,诚信立则臣无二心,德礼形成则远人归顺。
B.孔子认为一国之君要以礼对待臣子,臣子便会以忠侍奉国君;反之,如果百姓不信任国君,那么国家就无法存立。
C.国君要正确对待君子与小人,一方面,君子和小人貌同而心异,不好区别;另一方面,小人爱做不义之事,易害他人。
D.魏征奉劝君主要远离小人,因为小人内心藏奸,善于迎合奉承,不讲仁义;要任用善人,信任他们,不能敬而远之。
13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掩人之恶,扬人之善,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
(2)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于倾败。
2023-07-26更新 | 23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虚侯刘章,高祖孙也,年二十,有气力,宿卫长安中。孝惠帝崩,吕太后称制,立诸吕为三王,擅权用事。章忿刘氏不得职,尝入侍高后燕饮,高后令章为酒吏。章自请曰:“臣,将种也,请得以军法行酒。”高后曰:“可。”酒酣,章曰:“请为太后言耕田歌。”高后儿子畜之,笑曰:“顾而父知田耳!若生而为王子,安知田乎?”章曰:“臣知之。”太后曰:“试为我言田。”章曰:“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鉏而去之。”吕后默然。顷之,诸吕有一人醉,亡酒,章追,拔剑斩之而还,太后左右皆大惊,业已许其军法,无以罪也。自是之后,诸吕惮朱虚侯,虽大臣皆依之,刘氏为益强。

明年,高后崩。吕禄、吕产聚兵以威大臣,欲为乱。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已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齐王既闻此计,乃与其舅父谋发兵。汉闻齐发兵而西,吕产乃遣大将军灌婴东击之。婴至荥阳,乃谋曰:“诸吕欲危刘氏而自立,我今破齐还报,是益吕氏资也。”乃留兵屯荣阳。齐王闻之,亦屯兵于齐西界。

吕禄、吕产内惮绛侯周勃、朱虚,外畏齐、楚兵,又恐灌婴畔之,欲待灌婴兵与齐合而发,犹豫未决。当是时,群臣莫自坚其命,勃不得主兵,乃使郦寄绐吕禄曰:“足下佩赵王印不急之国守藩乃为上将为大臣诸侯所疑。何不以兵属太尉,与大臣盟而之国。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万世之利也。”吕禄信然其计,遂解印之,而以兵授太尉。太尉遂将北军,令朱虚侯监军门。吕产不知吕禄已去北军,乃入未央宫,欲为乱,殿门弗得入,徘徊往来。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讼言诛之,乃遗章谓曰:“急入宫卫帝。”章请卒,太尉予卒千余人。入未央宫门,遂见产廷中,击产,产走,逐产,杀之。章已杀产,帝命谒者持节劳之。章则从与载,因节信驰走,斩长乐卫尉吕更始。还,驰入北军,报太尉。太尉起,拜贺章曰:“所患独吕产,今已诛,天下定矣。”于是太尉勃等乃得尽诛诸吕,遣章以诛诸吕事告齐王,令罢兵。灌婴兵亦罢荥阳而归。

及孝文帝立,闻朱虚之初欲立齐王,故绌其功,封城阳王。

(节选自《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注]:①诸吕:太后(高后)吕雉一族,即三王等西汉外成;三王指梁王吕产、赵王吕禄、燕王吕通。②周勃:官太尉,封绛侯。

13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足A下B佩C赵D王E印F不G急H之I国J守K藩L乃M为N上O将P为Q大R臣S诸T侯U所V疑
13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制一般指临朝称制。古时后宫是不能上厅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B.阴,暗中,与《登泰山记》中“阳谷皆人汶,阴谷皆入济”中的“阴”意思不同。
C.属,意思是托付、交托,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意思相同。
D.持节,使臣的凭证。汉代大臣奉命出使,由皇帝授予节杖,作为使臣的凭证,以示其威权。
140.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刘章因为得不到职位面忿忿不平,借唱耕田歌旁敲侧击,使吕太后无语。
B.灌婴率军迎击齐王军队,未敢贸然行事,与齐王对峙,保存了吕氏力量。
C.郦寄晓之以理,以国家大义劝服吕禄,为周勃诛灭吕氏一族奠定了基础。
D.周勃遇事沉稳,巧妙布局,智取兵权,并联合朱虚侯,解除了汉室危机。
14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鉏而去之。
(2)诸吕欲危刘氏而自立,我今破齐还报,是益吕氏资也。
142.古人评价刘章“朱虚仕汉,功大策长”。请根据文章内容,概述朱虚侯“功大策长”的表现。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四年,李靖击突厥颉利,败之,其部落多来归降者。诏议安边之策。

中书令温彦博议:“请于河南处之。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是含育之道也。”

秘书监魏征曰:“匈奴世寇中国,万姓冤仇,陛下以其为降,不能诛灭,即宜遣发河北,居其旧土。匈奴人面兽心,非我类,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陛下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我肘腋,甫迩王畿,心腹之疾,将为后患,尤不可处以河南也。”

温彦博曰:“天子之于万物也,天覆地载,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不加怜愍,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阻四夷之意,臣愚甚谓不可,宜处之河南。”

魏征曰:“晋代曹魏时,胡部落分居近郡,江统劝逐出塞外,武帝不用其言,数年之后遂倾瀍洛。前代覆车殷鉴不远陛下必用彦博言所谓养兽自遗患也。

彦博又曰:“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

给事中杜楚客进曰:“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中国以之丧乱,岂得云兴复亡国以致此祸?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列圣通规。臣恐事不师古,难以长久。”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从也,卒用彦博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

(摘编自《贞观政要》)

14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前代A覆车B殷鉴C不远D陛下E必用F彦博G言H所谓I养兽J自遗K患也。
14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族,文中意为部族、民族,与《庖丁解牛》中“族庖月更刀”的“族”意思相同。
B.居,文中意为处在,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居域中之大”中的“居”意思相同。
C.从,文中意为听从,与《鸿门宴》中“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意思不同。
D.绝,文中意为使……灭绝,与《劝学》中“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不同。
14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认为匈奴与中原世代为敌,即使不能诛灭,也应当把他们发配到河北地区,不能让他们在中原内地居住。
B.隋文帝帮助突厥突利恢复其国,但后来突厥背信弃义,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温彦博以此来说明让突厥居其旧土的危害。
C.温彦博认为凡是归顺臣服的突厥人都要收居河南,用礼仪法令教化他们,让他们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
D.杜楚客和魏征是同一战线,都认为现在让突厥的部落散居在河南,靠近中原政府,长此以往,必会成为祸患。
14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
(2)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从也,卒用彦博策。
147.温彦博认为把突厥归降者安置在河南有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30题)

题型
数量
文言文阅读
30

试卷难度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文言文阅读
1-40.65《新序》(《战国策》整理)  史传文
5-90.65王安石(1021-1086)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10-140.65杂记文
15-180.65史传文
19-230.65魏征等  王安石(1021-1086)  单篇论文
24-280.65司马迁(前145-前90)  《资治通鉴》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29-320.65史传文
33-370.4史传文
38-420.4刘向(约前77-前6)  《新序》(《战国策》整理)  史传文
43-470.65论说文
48-520.65刘向(约前77-前6)  《说苑》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53-570.65左丘明(前556-前451)  《左传》  史传文
58-620.65《说苑》  《新序》(《战国策》整理)  史传文
63-670.65苏轼(1037-1101)  论说文
68-720.65史传文
73-770.65刘昫等  《旧唐书》  史传文
78-820.65孔子(前551-前479)  《论语》  《左传》  《史记》
83-870.65《左传》  史传文
88-930.65墨子(约前468-前376)  苏洵(1009-1066)  诸子散文  杂记文
94-980.65《国语》  刘昫等  《旧唐书》  史传文
99-1030.4韩愈(768-824)  其他
104-1080.65史传文
109-1130.65苏辙(1039-1112)
114-1180.65魏征等  《资治通鉴》  史传文
119-1230.65魏征等  史传文  单篇论文
124-1280.65史传文
129-1330.65刘向(约前77-前6)  《说苑》  史传文
134-1370.65刘昫等  《旧唐书》  史传文
138-1420.65司马迁(前145-前90)  《史记》  史传文
143-1470.4史传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