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一 期末 2023-07-06 5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书之为物,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墨迹和纸张,它有体温,渗透着昔者或彼者的生命体验和智慧表达。正是有这种书中生命的存在,我们才有根据相信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因为书中不同的生命方式,搜索着和激发着与之对应的人的生命潜能,读书也就成了在字里行间发现自我、丰富自我、调节自我的心理过程。当书触动你的生命感觉时,我建议你做好读书笔记。记笔记是人和书的生命对证。你读到哪点最有感觉,你觉得哪点最有价值,你感到哪点最为重要,你感到哪点最为可疑,都不妨记录下来。一字一句地记,可以加强你的印象和记忆;分门别类地记,可以积累你的知识和清理思路;提要钩玄地记,可以在提要中把提要领,在钩玄中深化对意义的理解。张之洞讲:读十遍,不如写一遍。这也可以用在做笔记上。

笔记本子有个AB面,最初的记录最后只写一面,然后在继续读书时发现同类问题,写在另一面,跟它对照,比较其间的同和异。积累多了,你对这问题,就有各种各样的角度、层次上的材料,然后就可以梳理它的渊源流变,或解释它的多重意义了。比如读王国维的一段话,觉得耐人寻味,就写在一面,以后不知道哪天读到《道德经》上相似的意思,又记在另一面。如果发现别的书上也有类似的话,再把它积累下来,相互参证,就可能发现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以及在不同语境中意义的微妙差异。

历史学家吴晗说过: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一个人想要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一定得坚持这样做卡片、摘记。唐弢先生也认为,大凡读书,一定要做读书笔记,不要自恃年轻时记忆力好,就不做笔记,如果那样,书读多了容易混杂,年纪大后记忆衰退,就难免要吃亏。唐弢先生晚年写鲁迅传的时候,想找一个材料,鲁迅曾经说过他的父亲喝醉时老打他母亲。所以,鲁迅从不喝醉。这段活在哪里?他查找了半年没查到,又找了鲁迅博物馆研究员,也没查到,后来偶然读书时,发现在萧红回忆鲁迅的文章里面。因此,他一再告诫,必须做笔记,不要相信你的记忆力好。如果把鲁迅跟酒的关系都记在一个本子上,一查起来不就很方便吗?也就用不着花半年时间去大海里捞针了,一有感受就写下来,要赶快,不要偷懒。

(摘编自杨义《读书的启示》,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知道各书各读法,各人各读法,然后再去读古书:有时候不厌百回读,有时候一看就丢了,有时候略观大意,有时候又细细地读,有时候不求甚解,有时候又必须解释得明明白白,有时候要免掉一物不知之诮,有时候亦可以不识字,有时候要信古,有时候要疑古。总之,是没有固定的方法,是随书而异,随人而异。

何谓各书各读法?我们拿了一本书到手,先要知道这本书是什么性质。倘然不管是什么书,只拿一样的读法去读,那是没有不错读的。可举如下例证:《楚辞》中的《天问》,原是屈原呼天自诉,以发抒其愤懑的话;王逸注所谓“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是说得很明白的。却是戴震的《屈原赋注》,于《天问》一篇,处处用天文学来注解,满纸是赤道”“冬至”“夏至”“北极”“南极一类的话。《天问》本是文学作品,戴震把他当天文书看,这真是戴了汉学家眼镜去读一切的书,是大错而特错了。

再有本非文学书,而被人拿读文学书的读法去读。因此真的错误反而看不出。例如《史记·儒林传》有一段云: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居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这一段话文字固然是很整齐,但事实是子路实在是死在孔子之前。今云:孔子卒后,……子路居卫云云,只顾行文利便,毫不管事实不符。原来《史记》本是一部历史,历史的价值是在事实真确,而不在文章做得好。今《史记》如此说,已失去了史的价值。不过读的人多数还是拿读文学书的读法去读,所以真的错处看不出。

前面已经说过了,各书各读法;这里再说各人各读法。所谓各人各读法,就是对于同一部书而各人的读法不同。譬如《诗经》,《诗经》只是《诗经》,它本身是不会改变的,但是读《诗经》的人不只一种,那么读法也不能一样。《诗经》的本身虽然是诗歌,但是研究社会学的人也要读,研究政治学的人也要读,研究文字学的人也要读,研究植物学的人也要拿它供参考。如《周南》中的《汉广》第一章云: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在研究文法的人读起来,是赏鉴它情感的温柔及艺术的优美,旁的事情都不管了。在研究文学的人读起来,就要注意于不可求思字是一个助词。在研究社会学的人读起来,就当注意于这篇诗是男女恋爱的诗,而和古代的婚姻问题有很大的关系。在研究政治学的人看起来,就当从这篇诗去考察周初的礼教和南方风俗的关系是怎样。

(摘编自胡怀琛《怎样读古书》,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杨义先生认为记读书笔记要有关注的“点”,不同的关注点会出现不同类别的笔记的内容,其中提要钩玄是最好的记笔记方式,需要大力提倡。
B.A、B面笔记法主要功能是搜集同一类研究问题的谷种类型材料,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层次进行问题研究,实现相互参证,给后续研究提供很大便利。
C.唐弢先生因记忆力衰退而无法回想起一个材料的出处,虽然花了很多时间查找并请教了相关专业人员仍没找到,可见记笔记是阅读最有效的方式。
D.《史记》是历史学著作,所以应该按照非文学著作看,着眼于其所记载的事实,可见中学教材里出现的《鸿门宴》等篇章从文学角度进行教学是错误的。
2.下列关于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者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意在证明书中存在不同的生命方式,以及生命体验和智慧表达,因此我们应该读书。
B.材料一在论证读书记笔记的重要性时,除了列举记笔记能提高阅读效果的实例外,还引用了多个名人名言进行论证
C.材料二在具体论证过程中,论证结构严谨,论证过程严密,论点和论据高度统一,每一个重要观点都通过列举详细的文献实例进行印证,
D.材料二第一段采取“总分”的结构方式论述,先提出各书各读法和各人各读法的观点,然后通过列举证明读书要因书而异,因人而异。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书各人有各读法”观点的一项是(     
A.唐人聂夷中《田家诗》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宋人《学斋占毕》引经据典,根据很多历法知识说,二月里绝没有新丝可卖。
B.李白诗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将这句话结合唐人小说可知,唐代酒店也做当铺生意,至少可以作为研究当铺起源材料。
C.苏轼有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魏略·偶宗传·董遇传》又说:“人有从学者,遇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D.郭沫若剧本《屈原》原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句,在剧中饰钓者的张逸生却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那就够味了。”
4.两则材料都在谈读书的方法,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5.高一新教材必修下册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请你根据上述材料,给同学拟定三条阅读《红楼梦》的读书建议,每条建议写出具体方法提示。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村船夫

蒋育亮

一点五米的个头,硕大的头颅镶嵌在短短的脖颈上,让人咋看咋不和谐。村上人都叫他大头,一来二去,真名不但叫人给忘了,连他自己,有时都半天想不起来。

林大头姓林,名佳伟。生下来时,发了一场高烧。待医治好后,就留下了反应迟钝的毛病。大头2岁那年,一场意外车祸,父母双双身亡。成为孤儿的他,只得依靠亲戚及村民接济。读完初中,大头不愿再去念书。回到村上,无所事事。村长征求大头意见,让他去撑船,大头很乐意地接受了。

小村四面环水,坐船是出行的唯一途径。小村那条木船,是村民们凑份子建造的,这也是小村的历史沿袭。所有乘船的人都是免费的。至于撑船,各家各户轮流坐庄,依序而行。村民常受等船之苦,虽有怨言,也觉无奈。自有大头专司撑船之后,便再无村民苦等之事。村民高兴,坐船之时,常随手携带大米、糍粑、年糕之类,慰劳大头,大头自是乐意,一年365天在船上的日子,倒也过得有滋有味。后来,大头为图方便,索性在船中搭一简蓬,以船为家,吃住船上。

如此几年下来,大头成为小村名副其实的船夫。

岁月如水,不停地往前流逝。大头30岁那年,一场暴雨,河水陡涨。大头将船系牢,立于河岸,望着汹涌澎湃的河水,愣愣地发呆。突然一声惊叫,快救人啊,有人落水了。大头一激灵,发现上游河中有个人形,随着河水上下漂浮,岸上,一大群人跟着往下游奔跑。大头立马跳上船,将船绳系于腰身,趴在船舷边沿,拦截落水之人。

落水之人漂浮而至,大头张开双臂,牢牢抓住。河水湍急,一个巨浪,将大头掀入河中。大头连呛几口河水,但抓住落水之人的双手,始终不曾松开。船绳系着大头,大头抓着落水之人,河水铺天盖地冲击着,他们如两片浮叶,在水面上颠簸。众人手忙脚乱,好一阵子,才将他们弄上岸来。

大头事后才知道,落水之人,竟是村长之女。

村长送来大酒大肉,以示感谢。村长说,大头啊,谢谢你救了我女儿,我女儿的生命是你给的,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跟我说。大头扑哧喝下一大杯酒,摇摇头,无语。村长说,以后有什么要求,随时也可以向我说。其实,大头是有话要说的。只是,他不敢说。大头知道,说了也白说,因为,那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大头自从有了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心思后,人就变了个样儿。整日耷拉着脑袋,魂不守舍。好几次撑船,竟然把持不了方位,船抵岸后,偏离码头数丈有余,弄得乘船之人嘀嘀咕咕,牢骚满腹。

后来,村长的女儿嫁到了城里,大头便彻底死了那份心。

村长女儿嫁到城里的那个春天,雨水特别地多。整日整日的,嘎巴嘎巴地下。大头的心,也被雨水淋得湿漉漉的,拔凉拔凉的。

那日,凌晨3点。雨在下,天如墨。有声音刺透黑幕,急促传来。大头似乎觉得,像在叫唤自己。大头钻出船篷,冒雨抹黑走上码头。两个黑影,在雨中哆嗦。大头赶紧搀扶他们上船。大头兄弟,我儿子突发高烧,要送医院,求求你,送我们过河吧。女人凄凉羸弱的声音,让大头拔凉的心揪得紧紧的。

河面漆黑一片,只听得河水怒吼咆哮。多年来,每每遇上这样的情况,大头是不出船的。大头说,这既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乘客负责。那次,村上的巨富林百万说是急着进城谈笔大生意,面对怒吼咆哮的河水,大头硬生生地拒绝了。林百万说,给你1000元,送我过吧。大头摇摇头。林百万横横眼,10000元吧。大头仍是摇摇头。林百万一跺脚说,成了,分你一半行不?大头斜眼看看林百万,不紧不慢地说,是钱重要,还是命重要呢!气得林百万如怒吼咆哮的河水,凶巴巴地吼道:死了王一,还有王二。后来,林百万重金请村上人撑竹排过河,结果命丧河中。

求求你,大头兄弟!如果我儿子有个三长两短的,我也不活了。女人急得大声地哭泣起来。

大头摸摸孩子的额头,确实烧得厉害。大头心里想,村上这寡妇娘儿俩,也实在活得太不容易了。

大头咬咬牙,让娘儿俩在船篷中坐好。开船了!

雨大,浪大,风大。船在极度颠簸中艰难前行。大头使尽看家本领,勉强维持着船的平稳。女人几次过来帮忙,都让大头吆喝住了。女人说,大头兄弟,难为你了!回答女人的,是气喘吁吁的呼吸声。女人说,我让孩子一定记住你的好!回答女人的,是船杆重重敲击水面的浪花声。

即将靠岸,但水流湍急,船怎么都停不稳来。大头拿着船绳,纵身一跃,落在岸上,牢牢地拉紧船体,大叫着让娘儿俩下船。船晃荡得厉害,抱着儿子的女人,摇晃着就是下不了船。大头在船柱上系好船绳,重新爬上船来,接过女人怀中的孩子,让女人先下了船,然后将孩子递给了女人。大头正要下船,一个巨浪掀来,他身不由己滚落河中。

黑夜中,响起撕心裂肺的哭叫声……

后来,不知村上谁人,在停船的码头,弄来一块巨石,石上道劲地刻着大头两字。

再后来,因为小村景色好,上面要开发旅游,便为小村修了大桥。车从桥上来来往往,桥下不远处巨石上的大头两字,常常很清晰地跃入人的眼帘。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头还没有专司撑船之前,村民们常饱受等船之苦,这说明了对小村村民来说,大头是必不可少的。
B.自从心里有了村长之女后,大头就变了样,甚至有时撑船还把持不了方位,对此小村的村民们有不满情绪。
C.只要听到河水的咆哮声,而且河面漆黑,大头就不出船,因为他觉得应该对自己和乘客负责。
D.水流湍急,船停不下,大头让母子二人平安上岸,自己却被掀入河中,这体现了大头先人后己的品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以短句为主,凝练而且又急促,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画面感,字里行间透露出了作者对大头这一人物形象丰富的情感。
B.小说写村长女儿嫁到城里的那个春天,作者巧借对春雨的描写,融情于景,以大头的心理感受,形象地写出大头的心思彻底破灭。
C.小说两处采用补叙的手法,一处补充交代了大头的身世,另一处是林百万要过河被大头拒绝,这样的补充交代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D.小说结尾呼应开头,“大头”二字成为小村村民们永远的记忆,这样写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小村船夫大头,另一方面也深化了主题。
8.小说前面写大头救了村长女儿,后面又写大头救了母子二人。两次救人都以“雨”作为背景,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9.桂林文学院院长刘敏在一次研讨会上说“大头如在身边”,请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明矣。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而大王不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是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恃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

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

楚王曰: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闻之,数以国从。乃遣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

(节选自《战国策·楚一》,有删改)

【注】①上地,地名,指韩国宜阳以北地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B.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己/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C.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D.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人质,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文中是做人质的意思。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社稷”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C.“不格明矣”的“格”是“击,打”之意,与成语“格格不入”中的“格”意思一样。
D.“与”,指结交、亲附,和《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分析认为,如果楚国不与秦国联合,秦国出兵杀将进来,占据宜阳,韩国的上地要道就被切断,韩国就只能攻占河东,据守成皋,最终必然投降秦国。
B.张仪为秦瓦解合纵联盟,组织连横阵线而游说楚王,开始即从地理位置、军事力量等方面陈说秦国国力的强大,为后面的成功游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C.假如秦兵攻击楚国,张仪通过楚国遭受“危难”和“待诸侯之数”的时间上的比较,劝说楚王要慎重考虑。
D.张仪纵横捭阖的游说,成功地打动了楚王,楚王不仅感谢张仪,且派出使车百辆,以“鸡骇之犀”“夜光之壁”为礼物,与秦国结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
(2)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
14.张仪游说楚王时,采取“威逼”“离间”“利诱”等策略,请结合文本内容举例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又酬傅处士次韵二首·其一

顾炎武

清切频吹越石笳,穷愁犹驾阮生车。

时当汉腊遗臣条,义激韩仇旧相家。

陵朗生哀回夕服,河山垂泪发春花。

相将便是天涯侣,不用虚乘犯斗槎

[注] ①傅处士:傅山,作者友人,明朝灭亡后一直从事抗清活动。②越石:晋人刘琨,字越石,以坚守抗敌著称。后一句中阮生指阮籍。③韩仇:指张良为韩国复仇事。④犯斗槎:指游仙、升天所乘的仙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表面上写傅山,实际上也在说自己,身无分文仍如阮籍一样驾车外出,不走寻常路。
B.首句写傅山吹笳,体现出他的抗清斗志,“清切”写笳声清越激切,“频吹”写次数多。
C.颈联化用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将内心的情感外化到自然景物,寓情于景。
D.诗歌用典贴切自然,全诗感情充沛、悲壮昂扬,可以从中看出顾炎武的心胸与人格。
16.顾炎武一生“以天下为己任”,这首诗中流露出的哪些思想感情体现了这一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