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 《说苑》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7 题号:194574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明矣。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而大王不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是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恃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

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

楚王曰: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闻之,数以国从。乃遣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

(节选自《战国策·楚一》,有删改)

【注】①上地,地名,指韩国宜阳以北地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B.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己/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C.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D.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人质,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文中是做人质的意思。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社稷”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C.“不格明矣”的“格”是“击,打”之意,与成语“格格不入”中的“格”意思一样。
D.“与”,指结交、亲附,和《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分析认为,如果楚国不与秦国联合,秦国出兵杀将进来,占据宜阳,韩国的上地要道就被切断,韩国就只能攻占河东,据守成皋,最终必然投降秦国。
B.张仪为秦瓦解合纵联盟,组织连横阵线而游说楚王,开始即从地理位置、军事力量等方面陈说秦国国力的强大,为后面的成功游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C.假如秦兵攻击楚国,张仪通过楚国遭受“危难”和“待诸侯之数”的时间上的比较,劝说楚王要慎重考虑。
D.张仪纵横捭阖的游说,成功地打动了楚王,楚王不仅感谢张仪,且派出使车百辆,以“鸡骇之犀”“夜光之壁”为礼物,与秦国结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
(2)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
5.张仪游说楚王时,采取“威逼”“离间”“利诱”等策略,请结合文本内容举例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路曰:“不能甘勤苦,不能恬贫穷,不能轻死亡,而曰我能行义,吾不信也。”昔者申包胥立于秦庭,七日七夜丧不绝声,遂以存楚,不能勤苦,安能行此?曾子布衣缊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饱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安能行此?比干将死而谏逾忠,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而志逾,不轻死亡,安能行此?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成之。

楚伐陈,陈西门燔,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过之,不,子路曰:“礼过三人则下车,过二人则轼;今陈修门者人数众矣,夫子何为不轼?”孔子曰:“丘闻之,国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争,不忠;忠而不死,不;今陈修门者不行一于此,丘故不为轼也。”

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楚平王使奋扬杀太子建,未至而遣之,太子奔宋,王召奋扬,使城父人执之以至,王曰:“言出于予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对曰:“臣告之,王初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也;奉初以还,故遣之,已而悔之,亦无及也。”王曰:“而敢来,何也?”对曰:“使而失命,召而不来,是重过也,逃无所入。”王乃赦之。

晋灵公暴,赵宣子骤谏,灵公患之,使鉏之弥贼之;鉏之弥晨往,则寝门辟矣,宣子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寝,之弥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遂触槐而死。

(节选自《说苑立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布衣缊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饱/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安能行此?
B.曾子布衣缊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饱/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安能行此?
C.曾子布衣缊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饱/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安能行此?
D.曾子布衣缊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饱/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安能行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而志逾彰”与“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两句中的“彰”字含义相同。
B.“孔子过之,不轼”与“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两句中的“轼”字含义相同。
C.“忠而不死,不廉”与“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廉”字含义相同。
D.“臣不佞,不能贰也”与“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贰”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陈之战后,孔子经过陈国,看到陈国降民在修城门,认为他们不智、不忠、不廉,从心里鄙视他们,所以不肯按照礼仪致敬。
B.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耕作,鲁国国君派人前去送给他采邑,并劝他接受,曾子不接受,并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孔子对此表示赞扬。
C.奋扬接受楚平王的派谴去刺杀太子,他遵循楚平王当初“事建如事余”的命令放走了太子。平王责怪他,后悔也来不及了。
D.上朝时间还早的时候,赵宣子就把朝服穿好了,鉏之弥被他恭敬的态度感动,认为杀他是不忠的,又不愿失信于晋灵公,最终自杀。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2)晋灵公暴,赵宣子骤谏,灵公患之,使鉏之弥贼之。
5.文中哪些例子可以证明子路“不能轻死亡,而曰我能行义,吾不信也”的观点?
2023-11-17更新 | 10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子夏问仲尼曰:“颜渊之为人也,何若?”曰:“回之信,贤于丘也。”曰:“子贡之为人也,何若?”曰:“赐之敏,贤于丘也。”曰:“子路之为人也,何若?”曰:“由之勇,贤于丘也。”曰:“子张之为人也,何若?”曰:“师之庄,贤于丘也。”于是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者何为事先生?”曰:“坐,吾语汝。回能信而不能反,赐能敏而不能屈,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此四子者,丘不为也。夫所谓至圣之士,必见进退之利,屈伸之用者也。”

东郭子惠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夫隐括之旁多枉木良医之门多疾人砥砺之旁多顽钝。夫子修道以俟天下,来者不止,是以杂也。诗云:‘菀彼柳斯,鸣嚖嚖;有漼者渊,莞苇淠淠。’言大者之旁,无所不容。”

(节选自刘向《说苑·杂言》)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贡曰A夫B隐括之旁C多枉木D良医之E门多疾人F砥砺之旁多G顽钝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人,指德才或成就超出常人,与现代汉语中“出人头地”的“出人”意思相同。
B.小学,与四书《大学》中“大学”相对,在文中指研究文字字形、字义及字音等学问。
C.乃,表竟然,与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中“乃”同义。
D.避席,指离开座位说话,以示尊敬,文中指的是子夏因有疑惑而虚心向孔子请教。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针对时人不愿从师的不良风气生发慨叹,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且嘲笑他人不耻相师的行为。
B.材料一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了唐代社会耻于从师这一现象的危害,增强了文章的论证效果。
C.孔子就子夏的询问所作的回答,体现出较为典型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又能够指出各弟子所长。
D.面对东郭子惠的质疑,子贡认为,正因为孔子学识渊博,胸襟广阔,所以前来求学之人络绎不绝。
4.将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夫所谓至圣之士,必见进退之利,屈伸之用者也。
5.两则材料引用孔子论述“师”的观点立足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4-02-25更新 | 5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文言短文《炳烛而学》,完成后面练习。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注:①师旷,盲乐师,名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臣(           )                      ②少而好学,日出之阳(            )
③盲臣敢戏其君(            )        (           )
2.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吾剑之所从坠B.故时有物外之趣
C.项为之强D.何不试之以足
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句,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2020-03-15更新 | 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