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新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一 期末 2023-07-18 5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谶言源于古代巫文化,本指古代巫师、方士等以谶术所做的预言。从先秦起,谶言在历史故事中已多有记载。到了明清时期,谶言被广泛运用于小说叙事中,它在文学创作中有逃避文字狱的特殊作用,是这一时期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小说中描述占卜、相面、梦兆之类的情节时,往往采用谶语引起重大的悬念,推动情节的发展,增加故事的神秘性。有时甚至成为故事的主线,在小说的谋篇布局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曹雪芹对谶言进行了独创性运用。《红楼梦》谶言的独创性在于谶言不再仅仅作为悬念和伏线,而是与人物的性格相结合,使每个人的谶言都成了一首美妙的诗作。如香菱的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及史湘云的判词湘江水逝楚云飞,都充满了美感,表现了曹雪芹对女儿的美的赞颂。谶言和诗营造出的艺术境界更是别具特色,假如没有谶言的暗示,《葬花吟》的魅力便会大减,读者无法感知到其中的隐喻,语言便不再令人伤痛和动容。当葬花的凄凉和埋香的雅致与谶言合二为一时,《葬花吟》才显出它的生命力来,它的意境才是最独特的。

《红楼梦》中的谶言多是隐蔽式、不明朗的暗谶,有以小说中的戏曲情节来暗示人物命运的,如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从脂砚斋批注看,《一捧雪》是伏了贾府的败落,《长生殿》是伏了元妃之死,《邯郸梦》是伏了甄宝玉的送玉,《牡丹亭》是伏了黛玉的死。而宝钗过生日时,又点了《鲁智深醉闹五台山》的戏文,点中了贾宝玉将最终出家。可见小说中的每一个布局都有作者的用意。另外也有以环境和景物来做预示的,如七十九回紫菱洲的寥落之景,是以淡淡的笔触,带出一种模糊的凶兆,兆示着不仅迎春会离去,大观园中的每一个女儿都会离去,宝玉的感伤是大观园失落的感伤,也是青春繁华失落的感伤。

暗谶以接近生活原生态的形态表现出来,使谶获得一种实在感。而日常生活也因注入了谶的元素,在平淡无奇中透出妩媚的神秘。在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中,作者描写宁府中秋夜宴,本是团圆时刻,却闻得墙下有长叹之声,令人毛骨悚然。盛宴之下发出的悲音,使凄清之感更甚。这一回是《红楼梦》全书将跳入大转折之中的预示,预示着这是贾府中人最后一次享受天伦之乐,此后的回目,喜剧将完全结束,悲剧将大幅登场。喜中掺悲的安排,是作者警示世人莫要被富贵声色迷惑了双眼,宿命总在不经意的时刻到来,眼前的一切都只是幻影。

除此之外,《红楼梦》的叙事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反谶现象,即预言和应验并不彼此相对,而是背道而驰。如薛宝钗的金锁上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文字,但她的命运却是被抛弃、独守空闺,完全向着另一个方向行进。反谶以出乎意料的力量,利用预言和结果的巨大反差所形成的冲击力,获得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小说的结构不落入俗套,而读者亦感觉更加有趣味性。另一个反谶的例子是香菱,第六十三回行令,香菱掣的是一根并蒂花,上面写着连理枝头花正开。但香菱遇上薛蟠,并未得到幸福;遇上金桂,更是命丧黄泉。作者选择反谶以反说正,更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力。

曹雪芹在小说前半部就以诗谶的形式点明人物最终归宿,但在小说的发展脉络中仍然注意表现人物本身的个性,使其在面对命运的安排时,做出符合自身性格的选择。贾宝玉虽有金玉良缘的外在压力,却固守木石前盟,即使注定悲剧,却奋力抗争。只是在各种谶言的笼罩之下,真性情又抵不过外界的冲击,只能以悲剧结尾。

(摘编自《〈红楼梦〉中的谶言艺术》)

材料二:

在《红楼梦》中,一方面,花卉是表现人物,对人物容貌、性格、命运进行隐喻的重要载体。《红楼梦》中的花卉不仅具有最为美艳的颜色,同时也被寄托了十分深厚的情思。而另一方面,花卉对《红楼梦》这一作品本身艺术意境的营造、人物的刻画、情节的组织以及主题的揭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花卉对环境进行了美化,对意境进行了营造。通过对花卉以及对与花卉相关的景色的描述,曹雪芹完成了对大观园的美化,为《红楼梦》中的人物打造了活动和生活的场所,同时引导读者沉迷和陶醉于大观园中由花卉构成的景色当中,并在此基础上让读者对整部作品的意境和气氛有了真切的体验。其次,花卉对情节进行了丰富,对生活进行了诗化。《红楼梦》讲述的是贵族大家庭中的生活,其中花卉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并且黛玉葬花”“宝琴立雪”“湘云眠药等重要情节也是以花卉为背景和道具的。虽然中国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使用花卉来组织情节,但是与花卉在《红楼梦》中的作用相比都望尘莫及。再次,《红楼梦》中的花卉在衬托人物以及深化人物性格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这一价值的实现则是通过用花卉作为隐喻,使得读者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会和认识。曹雪芹并不是第一个用花卉来比喻人物的作家,但是《红楼梦》中对诸多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几乎全都借用花卉进行了隐喻,不仅并不存在重复雷同之处,而且显露出的风骨各自迥异,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同时也是《红楼梦》中花卉本身所具有的美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总之,对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红楼梦》进行探究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花卉不仅反映人物的外貌和品性,同时也对人物命运进行预示或者暗示。当然《红楼梦》中的花卉所具有的美学价值不仅体现在隐喻,同时也体现在美化环境、营造意境、丰富情节和诗化生活等诸多方面。

(摘编自《〈红楼梦〉中花的隐喻及美学价值》)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谶言本来是古代巫师、方士等做出的预言,后被广泛运用于小说叙事中,是古代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
B.明清时期,谶言作为悬念和伏线在小说中经常出现,甚至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C.《红楼梦》不仅大量描写与花卉相关的情节,还首创以花卉来比喻人物,隐喻人物的容貌、性格、命运的写法。
D.《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让读者沉迷和陶醉,离不开曹雪芹对大观园中的花卉以及对与花卉相关的景色的描述。
2.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香菱和史湘云的判词,论证了《红楼梦》的谶言与人物的性格相结合,使每个人的谶言都成了一首美妙的诗作的观点。
B.材料一结合《红楼梦》中具体的内容“如七十九回”“第六十三回行令”等来举例说明,使观点表达得更明确,论证更有说服力。
C.材料二将花卉在中国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与花卉在《红楼梦》中的作用相比较,突出花卉对《红楼梦》所具有的重要性。
D.两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对《红楼梦》进行解读,论述有理有据,语言通俗易懂,思路清晰明了,二者在内容上可相互印证,相互补充。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红楼梦》谶言的作用的一项是(     
A.甄士隐抱着年幼的女儿逛街时,碰到一个癞头和尚,癞头和尚口中念道“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元宵节时,甄士隐的女儿被拐,不久甄家又失火。
B.贾宝玉为了哄林黛玉开心,说:“(我)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林黛玉死后,贾宝玉出了家。
C.秦可卿死的当夜托梦给王熙凤说:“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后来贾元春被封为妃,归省探亲,贾府为迎接她建造了大观园。
D.贾宝玉游历太虚幻境时,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看到一首诗:“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在贾府败落之际,贾探春被迫远嫁边疆和亲,远离家乡。
4.两则材料都对《红楼梦》进行了研究,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某班级开展《红楼梦》研讨活动,请你从饮食的角度,结合材料二,列出你的发言要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胜利开始思考人生

江红斌

每到深秋,院子里的这棵老柿树,叶子零落殆尽,一个个红彤彤的柿子露出圆脸,把胜利家的日子映得红红火火。

胜利一直生活在这红火的日子里,顺风顺水。他有一身蛮力,为了养家近乎拼命地打工挣钱。在他的认知里,只有大把挣钱才是顾家的好男人。年终来临时,他会自豪地把厚厚一沓钱交到老婆手上,而后在年关里享受与妻子儿女团聚之乐。春节刚过,他又急不可耐地扛起行李外出,开启新一年的打工挣钱之旅。他原想着这样终其一生倒也安稳,不料去年冬天,老实本分的老婆毫无征兆地离家出走了。

祸不单行,父亲的左小腿又被小桥的缝隙卡断了。明明是人人都可以走的小桥,为什么只有父亲担粪走过的时候会折了左腿呢?木呆呆站在院子里的胜利想不通,想不通的时候心里就骂。

他家用一匹骒马种地,骂人的时候胜利就指着那匹马骂。

一只乌鸫卧在院墙外电线杆的顶端,无所顾忌地低吟浅唱,仿佛有述说不尽的幽怨哀伤,凄切婉转,落寞惆怅。这啁啾声连绵不断,刺痛胜利本已流血的心,使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向天空挥挥手,想撵走那只乌鸫。乌鸫视而不见,依旧自我陶醉地唱着歌。

胜利又把目光聚焦在老柿树的嫩叶上。他喉头渐渐哽咽起来。在他看来,老柿树的每一片叶子都在嘲笑自己的无能,让他怒火中烧。早该砍了!算卦先生说得太对了,柿树事树,制造祸事的树。倒霉树,丧门星!砍了事树,避免了祸事,或许老婆就会回家,老爹的腿也会立马痊愈……

这时,乌鸫的鸣叫正巧来了一次高潮,噼里啪啦地灌入他的耳朵。胜利被彻底激怒了,像一头困在笼子里的野兽。他抡起劈斧,向树干砍去。只听的一声,劈斧深深嵌进树身。老柿树浑身一震,貌似受到惊吓一般。

老柿树一边,父亲左腿打着石膏坐在轮椅上,土灰的脸上写满悲伤。他不忘冲胜利喊,向东侧倒树,这叫东倒西歪

李庄镇人砍树积累了丰富经验:砍树人在树身倒下的瞬间,必须往反方向跑,否则就会被树身砸倒。

胜利听了,就在树身的东侧找准方向,狠砍起来。老柿树剧烈晃动,树叶哗啦哗啦地颤抖。

父亲的身子随着柿树战栗,双手死死抓住轮椅的扶手。他突然大喊,停!胜利举在空中的劈斧硬生生停住了,劳损的腰肌一阵钻心地疼。父亲眼睛发红,咬着牙说,用铁锹挖掉树根,这叫斩草除根

胜利钦佩父亲的明智,换一把明晃晃的铁锹开始挖掘。也许是连日来的郁闷有了发泄的地方,胜利一改死气沉沉的姿态,麻利轻松地挖着,心头有种诉说不尽的舒坦。

胜利挖了一个老大的树坑。按常理,这棵树应该倒下,此刻却巍然屹立。父亲说,靠东侧应该还有粗根。胜利往下再挖,果然挖到一根粗大的柿树根。胜利在心里骂了一句,总算找到祸根了!抡起劈斧,带着苦大仇深般的一腔悲怨,劈头盖脸砍了起来。砍掉的木屑如蝴蝶翻飞,像在胜利的左右下了一场鹅毛大雪。胜利在这大雪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树根断裂发出嘎嘎怪响,老柿树左右痛苦地摇晃了几下,鬼使神差地向西侧訇然倒下。巨大的冲击力让满院尘土飞扬,树梢把正向西躲避的胜利压在下面。胜利与父亲同时了一声。父亲像断了一条腿的兔子,从轮椅上蹦起来,迅速把胜利从树下拖了出来。胜利非常欣慰,柿树一倒,父亲果然站了起来!

乌鸫吓得扑棱棱飞跑了,胜利愣在地上喘气。父亲焦急地问,要紧吗?

胜利摸着头上砸出的疙瘩,龇了龇牙。

父亲颤声说,是哩,病根在脑袋里,砸一下也许开窍呢!

胜利望向父亲时吃了一惊,他沟壑纵横的老脸上溢满了泪水。父亲没头没脑地自话自说,怨谁呢?多念几年书,家与钱哪个重要便会分得清!

胜利听了一阵心酸,爬起身,把父亲搀进轮椅。见父亲咬牙架起那条伤腿,他的泪也流了下来。这么多年,除了流汗,胜利从没流过泪。泪水模糊了院子里的一切,家显得朦胧而陌生。胜利突然想到,在他多年流淌汗水打工的日日夜夜里,眼前飘动的是翩翩起舞的百元大钞,何曾想起过整年在土地里刨食的父亲,还有老婆、孩子以及这个红红火火的家?

胜利是混蛋啊!胜利在心里骂自己。这时,乌鸫又飞回来了,唱的歌有些明丽悠长。胜利望望起劲儿唱歌的乌鸫,再望望院子里倒下的柿子树,用手摸摸头上砸出的疙瘩,第一次开始思考人生了。

乌鸫的鸣叫又来了一个高潮,暮春的太阳很温和地照在胜利脸上,那两条泪痕熠熠闪光。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胜利老实本分,吃苦耐劳,富有家庭责任感。他为了养家拼命地打工挣钱,年终时把钱交给老婆,春节刚过又匆匆外出打工。
B.文中“老实本分的老婆毫无征兆地离家出走了”,这里的“毫无征兆”其实是指胜利一心挣钱,根本没注意到老婆的变化。
C.人人都可以走的小桥,只有胜利的父亲被小桥折断腿。很可能是父亲为胜利的家事烦心操心,一不留神就被小桥的缝隙卡断了腿。
D.当胜利被老柿树砸到时,坐在轮椅上的父亲急得站了起来,他既关心胜利,又责备胜利,父亲的责备让胜利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乌鸫的叫声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分别为幽怨哀伤、高亢嘹亮、明丽悠长,烘托了人物不同的心情。
B.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来讲述胜利的故事,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显得客观冷静。
C.小说人物较少,主要运用了外貌、心理、动作等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了胜利的人物形象,小说人物个性鲜明。
D.小说结尾营造了温暖明亮的氛围,暗示了胜利思考清楚人生后,吸取教训,将会迎来幸福美好的生活。
8.柿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9.请简要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翼而飞,毛而走,呿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乏以浆;蹋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晋有刘琨、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

饮有粗茶、散茶、茶饼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或用葱、姜、枣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

于戏!天育有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所庇者屋,屋精极;所著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饮食,食与酒皆精极之;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

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座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选自陆羽《茶经·茶之饮》,有删改)

文本二:

李溥为江淮发运使,每岁奏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莫知纪极。章献太后垂帘时,溥因奏事,盛称浙茶之美,云:“自来进御,唯建州饼茶,而浙茶未尝修贡。本司以羡余钱买到数千斤,乞进入内。”自国门挽船而入,称“进奉茶纲”有司不敢问。所贡余者,悉入私室。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入奏舳舻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予出使淮南时,见有重载入汴者,求得其籍,言“两浙笺纸三暖船”,他物称是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浙江茶纲》,有删改)

[注]①呿,张口。②痷茶,指夹生茶。③按经《茶经》云:第二沸,留热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者,名曰隽永。—[明]闻龙《茶笺》。隽永是指为了煮第二炉茶在壶中所留的茶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入奏/舳舻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
B.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入奏/舳舻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
C.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人奏/舳舻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
D.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入奏/舳舻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已”的“已”指停止,与《荀子·劝学》中“学不可以已”中的“已”含义相同。
B.鼎是古代的炊器,鼎腹一般为圆形,下有三足,文中是指用来制茶的容器。
C.茶纲指官府通过水陆运输的茶叶。纲,唐、宋时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
D.“称是”文中指认为正确、同意对方提出的观点。与现代汉语中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羽认为“喝”和“吃”一样有着重要的意义,饮茶可以让人们提神醒脑,驱除困倦。
B.陆羽认为一一炉茶最多倒五碗,喝茶要遵循“茶礼”,六个人喝要按照七个人行碗。
C.李溥趁上奏公事时赞美浙茶,表面是向皇帝推荐好茶,其最终的目的是中饱私囊。
D.沈括叙述了浙茶成为贡茶的历史渊源,同时叙事中也凸显了沈括对浙江茶纲的态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育有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
(2)每岁奏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莫知纪极。
14.陆羽从哪两方面指出人们在处置“茶”时存在的欠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牡丹

梅尧臣[注]

洛阳牡丹名品多,自谓天下无能过。

及来江南花亦好,绛紫浅红如舞娥。

竹阴水照增颜色,春服妥帖裁青罗。

时结游朋去寻玩,香吹酒面生红波。

粉英不忿付狂蝶,白发强插成悲歌。

明年更开余已去,风雨吹残可奈何。

[注]梅尧臣: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才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此诗作于梅尧臣四十三岁在湖州监税任上时,当时他即将解任,准备前往家乡宣城小住之后返汴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怀人的诗,诗人借牡丹抒怀,自然真切。诗中巧妙的比喻及炼句等独到之处,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舞娥”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牡丹在风中的姿态,“春服妥帖裁青罗”一句将牡丹比作娇羞打扮的女子。
C.七、八两句的意思是牡丹盛开之时,好友结伴游赏,酒酣耳热之后,伫立牡丹丛中,满面通红,人与花互相映衬。
D.诗的一、二句以洛阳牡丹名品之多引出三、四句对江南牡丹的赞赏,言外之意是江南牡丹并不逊色于洛阳牡丹。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