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4 题号:1947018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哀帝建平四年秋八月,匈奴单于上书,愿朝五年。时帝被疾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督可且勿许

黄门郎扬雄上书谏曰:臣闻六经之治,贵于未乱;兵家之胜,贵于未战。二者皆微,然而大事之本,不可不察也。今单于上书求朝,国家不许而辞之,臣愚以为汉与匈奴从此隙矣。匈奴本五帝所不能臣,三王所不能制,其不可使隙明甚。臣不敢远称,请引秦以来明之。以秦始皇之强、蒙恬之威,然不敢窥四河,乃筑长城以界之。其后深惟社稷之计,规恢万载之策,乃大兴师数十万,使卫青、霍去病操兵,前后十余年。匈奴震怖,益求和亲,然而未肯称臣也。且夫前世岂乐倾无量之费,役无罪之人,快心于狼望之北哉?外国天性忿鸷,形容魁健,力怙气,难化以善,易肆以恶,其强难诎,其和难得。故未服之时,劳师远攻,倾国殚货,伏尸流血,破坚拔敌,如彼之难也。既服之后,慰荐抚循,交接遗,威仪俯仰,如此之备也。今单于归义,还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夫疑而隙之,使有恨心,负前言,缘往辞,归怨于汉,因以自绝,终无北面之心,威之不可,谕之不能,焉得不为大忧乎?且往者图西域,制车师,置城郭都护三十六国,费岁以大万计者,岂为康居、乌孙能逾白龙堆而寇西边哉?乃以制匈奴也。夫百年劳之,一日失之,费十而一,臣勤为国不安也。唯陛下少留意于未乱、未战,以遇边萌之祸。

书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赐帛五十匹,黄金十斤。单于未发,会病,遣使愿朝明年,上许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
B.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
C.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
D.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疾”犹被病,身患疾病的意思,在文中是指汉哀帝当时正卧病在床,无法临朝议事。
B.“交接赂遗”的“赂”指赠送礼物,与《六国论》中“赂秦而力亏”的“赂”不同。
C.“负力估气”的“负”指凭借,与《谏逐客书》“客何负于秦哉”的“负”不同。
D.“费十而爱一”的“爱”指吝惜,与《阿房宫赋》中“使六国各爱其人”的“爱”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单于请求朝见,大臣们一致反对,认为每次单于来朝,国家都有大变故,徒然耗费钱财,汉哀帝听后左右为难。
B.匈奴人残忍凶狠,桀骜不驯,虽然蒙恬修筑长城加以防范,卫青、霍去病率兵征战,但匈奴人始终没有真心臣服。
C.国家以前图谋西域,控制车师国,设置城郭都护、监护三十六个国,每年耗费以万计主要是为了制服匈奴。
D.黄门郎扬雄进言,如果接受匈奴朝见,花费只是征战讨伐的十分之一,既不会引起匈奴叛离,也可保住百年基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秦始皇之强、蒙恬之威,然不敢窥西河,乃筑长城以界之。
②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
5.简述汉哀帝在对待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上体现了哪些智慧?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魏文侯,太子击立,是为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久之,魏相公叔主而害吴起。起惧诛,遂奔楚。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

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B.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C.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D.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2.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古代称帝王或诸侯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
B.三军:春秋时大国军队分为中军、上军、下军,也有称中军、左军右军的,文中泛指军队。
C.尚:古指迎娶公主。因为帝王之女尊贵而不敢言娶,隐含高攀之义。又称“尚主”“尚公主”。
D.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武侯乘船出行,行至河水中央时赞叹说,险固的山河是国家之宝,而吴起则认为,君王应该修德,德政才是治国之宝。
B.魏国以田文为相,吴起不服。田文承认自己在强兵卫国、理政治国方面不如吴起,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自己任相更合适。
C.吴起担任楚相期间,对内严明法纪,裁减冗员,对外加强国防,扩展疆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却招致贵戚权臣的怨恨。
D.楚悼王逝世,贵戚大臣乘机作乱,吴起为保护悼王尸体而伏在悼王身上,结果被乱箭射死。肃王即位后,下令诛杀作乱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
(2)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
5.吴起在鲁国遭到谗毁的原因是什么?
2023-03-22更新 | 6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时(郭)崇韬领真定,上欲崇韬镇汴州,崇韬辞曰:“臣内典枢机,外预大政,富贵极矣,何必更领藩方?臣无汗马之劳,徒以侍从左右时赞圣谟致位至此常不自安。今因委任勋贤,使臣得解旄节,乃大愿也。且汴州关东冲要,地富人繁,臣既不至治所,徒令他人摄职,何异空城!非所以固国基也。”上曰:“深知卿忠尽,然卿为朕画策,袭取汶阳,保固河津,既而自此路乘虚直趋大梁,成朕帝业,岂百战之功可比乎?今朕贵为天子,岂可使卿曾无尺寸之地乎?”崇韬固辞不已,上乃许之。

帝性刚好胜,不欲权在臣下,入洛之后,信伶宦之谗,颇疏忌宿将。郭崇韬素疾宦官,尝密谓魏王继岌曰:“大王他日得天下,騬[1]马亦不可乘,况任宦官!宜尽去之,专用士人。”由是宦官皆切齿。时成都虽下,而蜀中盗贼群起,布满山林。崇韬恐大军既去,更为后患,以是淹留未还。帝遣宦者向延嗣促之,崇韬不出郊迎,及见,礼节又倨,延嗣怒。李从袭谓延嗣曰;“今诸军将校皆郭氏之党,王寄身于虎狼之口,一朝有变,吾属不知骨何地矣!”因相向垂涕。延嗣归,具以语刘后,后泣诉于帝。前此帝闻蜀人请崇韬为帅,已不平,至是闻延嗣之言,不能无疑。帝阅蜀府库之籍,曰:“人言蜀中珍货无算,何如是之微也?”延嗣曰:“臣闻蜀破,其珍货皆入于崇韬父子,故县官所得不多耳。”帝遂怒形于色。及孟知祥将行,帝语之曰:“闻郭崇韬有异志,卿到,为朕诛之。”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庄宗纪》)

材料二:

史臣曰: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国祚中兴。虽少康之嗣夏配天,光武之图受命,亦无以加也。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怨;征搜舆赋,竭万姓之脂膏。大臣无罪以获诛,众口吞声而避祸。夫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成有之,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

(节选自薛居正《旧五代史·后唐·庄宗纪》)

[注][1]騬(chéng):被阉割后的马。

1.写出加点词在句中意思。
(1)上欲崇韬镇汴州(            )     (2)吾属不知骨何地矣(            )
(3)光武之图受命(            )        (4)成有之(            )
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开,请用“/”断句。
                                                   
3.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汴州关东冲要,地富人繁,臣既不至治所,徒令他人摄职,何异空城!非所以固国基也。
4.薛居正认为庄宗失天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请结合材料概括对后世有哪些警诫。
2024-04-22更新 | 1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玄龄明达吏事,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房玄龄、高士廉遇少府少监窦德素于路,问:北门近何营缮?德素奏之。上怒,让玄龄等曰:君但知南牙①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玄龄拜谢。魏征进曰: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不知何罪而责,亦何罪而谢也!上甚愧之。

房玄龄尝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以为:玄龄自义旗之始翼赞圣功,武德之季冒死决策,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退之以礼;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上遽召出之。顷之,玄龄复避位还家。久之,上幸芙蓉园,玄龄敕子弟汛扫门庭,曰:乘舆且至!有顷,上果幸其第,因载玄龄还宫。

癸未,以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时房玄龄留守京师,有自京师来者,上问:玄龄何言?对曰:玄龄闻李纬拜尚书,但云李纬美髭鬓。帝遽改除纬洛州刺史。

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以为: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而坐烦中国,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臣旦夕入地,傥蒙录此哀鸣,死且不朽!玄龄之子遗爱②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主曰:彼病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薨。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南牙,即南衙,指宰相。②遗爱,房玄龄次子,名俊,字遗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
B.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
C.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
D.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仕,也称致事,古代指官员因罪罢免官职而归家;源于周代,汉代以后形成制度。
B.乘舆,旧指皇帝和诸侯所用的车舆,也用为帝王的代称;泛指车马及皇帝所用器物。
C.华夷,汉族与少数民族,亦指中国和外国;夷,古称东方各族,泛指四方少数民族。
D.尚,文中指匹配,多用于匹配皇家女儿;尊帝王之女而不敢言娶,有仰攀婚姻之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行事谨慎,尽心政务。他昼夜操劳,惟恐有丝毫失误;执法公平, 宽以待人,选取人才不求全责备,竭力引荐提拔后进。
B.房玄龄忠心辅主,勤勉国事。他冒死决策,选用贤才,辅佐李唐建业立政:   他官居宰相,事无巨细,北门修缮小事也亲自过问。
C.房玄龄处事得体,颇受倚重。皇帝在听到房玄龄对李纬的赞美与肯定后,一改对李纬户部尚书的任命,转而提拔他为洛州刺史。
D.房玄龄抱病上表,竭诚奉国。面对皇上出兵征讨高丽、众臣不敢进谏的局面,房玄龄毅然上表进谏,为李唐奉献最后一份才智。
2021-04-16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