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08 题号:1948726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锤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 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 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

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通过模仿图像叙事、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获得新的发展。
B.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同时作为被审视的客体,成为鲁迅解读、批判的对象。
C.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当下的文学作品尤为重视个人经验的展示,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
D.图像时代,自媒体的流行让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变得很容易,而职场小说的火热说明文学的新功能得到公众的认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图像与文学的不同,都承认图像对文学造成了冲击,也都赞成或倾向于赞成图像与文学间存在合作关系。
B.我们常用“眼花缭乱”表达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也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
C.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与鲁迅的小说《伤逝》对会馆的描写有相似之处。
D.罗中立的画作标题“父亲”具有点睛之妙,如果改为“农民”,人们对画作的解读将大不相同,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之一《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
B.某同学在公众号中谈到,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
C.魏晋至隋唐时期,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
D.英国学者豪厄尔斯认为在“视觉世界”里,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按图索骥”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4.比喻论证是指利用两个事物的相似点来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请分析劳拉·里斯“图像之锤”这一比喻所包含的相似点及论证的事理。
5.有同学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并不喜欢读原著,因为图像比语言文字更有意思。请你根据材料劝说他多读原著,列出要点即可。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人教人作诗,总结了不少格法。这些格法论对认识和把握诗妙是有帮助的。只是古人概括的各种格法,显得琐碎而刻板,故常常遭到抨击。但从来法之用,全赖灵心妙运。有灵心,则触处皆活。如何创造性运用才能使古人格法论活于当下?先看苏轼一首七律《寿星院寒碧轩》: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

我在教学中先告诉学生,古人写诗讲究血脉针线,一如今人所谓章法结构。请用简单几句话说明这首诗的血脉针线。提示一下:在题目中找出关键字。学生立即说出“寒”“碧”。再看诗,马上明白前六句一句“寒”一句“碧”,第七句将“寒碧”说破,那第八句呢?再看题目,还有什么重要的词——当然是“寿星”。第八句补足了题目。这类格(章法),在古人可称之为“二字贯串”。

但有两个问题:第一,如此解读是不是将作品游戏化了?第二,这对把握诗之蕴含有什么帮助?第一个问题,这首诗本身就是游戏笔墨,并非解读的游戏化。诗人在诗中表现其巧思,有呈才意味;尾联还是对“道人”的调侃,更是友人间的打趣。第二个问题,这类诗未必有什么深刻蕴含,一定要寻找,也不过是对如此清幽之境的怀恋与向往。

古人总结之“格”及其例诗,可否发挥其用帮我们悟得诗妙呢?当然是可以的。如元人范德机撰《木天禁语》列“七言律诗幸法”有十三格,其中“二字贯串”以杜甫《江村》为例,又注“三字栋梁在内”,并附有诗格图。

   

所谓“二字贯串”与“三字栋梁”,《木天禁语》并没有给出解说。按图所标为两“村”字,应该有误。一般理解当为“江”“村”二字。“三字栋梁”,按明人梁桥《冰川诗式》的说法,是“妻”“纸”“棋”,显然没有意义。参考有关诗例,分析这首诗,可以认为是“事事幽”三字。又古人“事”“物”字义往往互借,根据该诗中间两联内容,“事事”可以理解为“事事物物”。《冰川诗式》对“二字贯串”的解释是:“起联立二字,中两联分应之,或每联各句应之。结联脱言,亦要含意。”这个“应”讲的就是“贯串”,即血脉针线。借鉴古人之说,发挥我们的智慧,可以对这首诗作很好的品鉴了。

古人格法论对解读品鉴诗歌,只是一种帮助,而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强调诗心妙悟的前提下,它可帮助我们把握方向,找到关键,深入透析,理清脉络,揭示诗旨,领悟妙趣。

(摘编自查洪德《古代诗歌之格法与妙趣》)

材料二:

中国古代散文结构主要有流线式和散点式等形式。

“流线式”是指作者的思路呈直线型,围绕中心话题,循着时间或情理发展的顺序,或由原因到结果的顺序进行结构,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和过程分别对应文章的开头、中间与结尾,来龙去脉一目了然。这类散文一般按时间或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有时也会采取倒叙手法,将结果或某个突出的片断置于前面,然后再阐明原因或交代事件的原委,不但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而且结构既富有变化,又做到了条理清楚。晋代陆机在《文赋》中就曾提到:“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要求按照一定条理来谋篇布局。此类结构容易入手,运用十分广泛。如荀子的《劝学》《修身》等,全文紧扣一个中心论点,层层剖析,步步推进。

“散点式”结构不受时空限制,不受人物身份的约束,作者的思绪在服从主题需要的前提下,围绕话题,由此及彼,驰骋想象。无论选材还是布局,都较为自由,纵横捭阖,洒脱自然。这种结构最早出现于庄子散文中。庄子有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睨万物的超越世俗的态度,所以他的散文也超脱了世俗的约束,挥洒自如,错综变化,汪洋恣肆。《逍遥游》中,数十个寓言,一会儿描绘大鹏搏击云天的波澜壮阔的画面,一会儿又用悠闲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迷蒙广漠的图画。时而惊雷阵阵,时而和风细雨,跌宕起伏,变幻莫测。不过,“散点式”结构也不是信马由缰,毫无拘束,而是必须紧扣中心来发挥,起承转合的基本要求仍然需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形散而神不散”。因此,它对作者驾驭全局能力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苏轼将这种结构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在《文说》中讲:“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苏轼能宛转自如,通脱自然,闲散中又贯穿流畅完整的意脉,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达到了散文形式构造上的极致。

(摘编自陈智敏、朱志荣《论中国古代散文的结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七律《寿星院寒碧轩》是一首带有文字游戏特点的诗,苏轼在诗中有借巧思张扬自己诗才的倾向。
B.在解读品鉴诗歌时,古人格法论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而诗心妙悟可以直接把握方向,揭示诗旨。
C.“形散而神不散”指的是散文要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散文作者要具有驾驭文章整体结构的能力。
D.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都十分讲究章法、结构、布局,散文借鉴了诗歌的结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样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再现了师生互动的场景,来解读苏轼的一首诗,既生动活泼,又平易近人。
B.材料一中作者指出了《木天禁语》对杜甫《江村》解说应该有误,并进行了合理修改。
C.从材料二引用的《文赋》和《文说》的片言只语看,两文都善于用形象去阐述道理。
D.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古代诗歌和散文结构特点的论述,对我们鉴赏古诗文会有帮助。
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二中“流线式”结构的一项是(     
A.陶渊明《桃花源记》:先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情景,再写渔人来到桃花源的感受,最后写渔人离开后的一些情况。
B.杜牧《阿房宫赋》:首先描写阿房宫的建筑,接着描写阿房宫的美人珍宝,然后转入议论,最后总结历史教训。
C.苏轼《赤壁赋》: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接着写游览、饮酒、箫歌,然后细写苏子与客对话,最后概写醉酒、天明。
D.《庄子·庖丁解牛》:先描述庖丁解牛的情景,接着叙述庖丁解答文惠君的疑问,最后交代文惠君在庖丁话语中得到启发。
4.“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是什么意思?它能够体现苏轼在散文结构安排上的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5.材料一说“借鉴古人之说,发挥我们的智慧,可以对这首诗(杜甫《江村》)作很好的品鉴了”,请结合“诗格图”和材料一的相关文字,对《江村》“二字贯串”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2023-07-05更新 | 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现代化”的内容呢?

每个中国人生来就属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这种国家归属感和民族归属感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大概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我们中国人视为理所当然的这种国家和民族意识非常具有现代性。现代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无论是国内层面或国际层面,无不是建立在国家制度之上的,没有国家制度简直不可想象。在思想领域,民族主义是现代社会较之一切政治意识或宗教观念都更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利益高于阶级利益、教派利益。

中国人民历来把“国”与“家”相连,把“国”视为“家”的扩大,“国家”成为我们华夏子孙最为稳定而深厚的人生依附和精神家园。除了外患所迫,中国鲜有企图从内部分疆裂土的。即使内忧外患最为深重的时候,中国也少有无政府状态。民族意识则往往更加强烈,民族命运屡屡浴火再生。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屈辱。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又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光明愿景。不能不说,人民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并保持社会稳定的强大推动力量。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爱国精神和民族主义意识始终是一种现代的和先进的制度。

儒学之所以充满了现代性,乃是因为它是一种世俗的社会知识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它用世俗的、建立在实用理性基础上的观点和原则,解决了西方人需要借助神才能解决的信仰问题;同时,它又通过诉诸人的内在道德规范,解决了西方文化中必须通过外力强制立法才能解决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问题(即所谓法治和德治之分)。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儒家文化是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延续、稳定与治理。

儒家推崇仁、孝、义、礼、智、信、勇,讲究“人禽之辨”“义利之辨”。“仁”的含义之一是指“仁政”,类似于现代的“善治”,这是孔子针对当时的天下乱局和人民苦难而提出的政治理想。儒家思想鼓励人们带着理想和道德积极入世,匡计时艰,并为此不断完善个人人格修养,锻炼个体意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道德理想曾激励过无数爱国的仁人志士和普罗大众。儒家文化的理想性一面不应该被忽略。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和位育”,即思想不走极端,不陷入简单的二元对立,鼓励差异和矛盾双方和谐共存: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万事万物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有发展。这种和谐思想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可能是医治当今世界种族、民族和宗教冲突的良方。

(摘编自尹宝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

材料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决不仅局限在财力物力的极大提高上,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具有悠久文明,且从近200年以来西方压迫中重新崛起的一个大国的全面发展和全新探索。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说,中华民族要在西方的治理模式之外,锻造一种符合中国国情、最终能够实现长治久安的国家制度;在社会生活方面,我们要弘扬礼仪之邦等优良传统,打造一种高于西方自由主义的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在选择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路径时,我们既不能简单复古,也不能照搬西方,而是要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将数千年滋养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对传统文化的“两创”应着眼于充分挖掘其现代价值。儒家思想和理念仍具有现实意义。儒家是一种典范完备的社会发展理论,儒家的核心概念是小康、大同、天下为公、治国平天下,无论是格物致知,还是修身齐家,最后落脚点都是治国平天下。

因此,儒家社会治理思想中有三大遗产对我们今天仍有特殊的意义:一是贤能政治,选贤任能,很多社会理想是通过贤能政治来实现的;二是儒家的经济是一种道义经济,儒家给所有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利益追逐设置了伦理界线;三是儒家的天下主义,在今天看也有特别的价值,它的理念是天下本位、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也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知识论角度讲,“两创”的目标是实现传统思想的更新,使这一文化、这一思想的精华融入现代知识体系和现代思想框架中去,从而为建设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供借鉴。

摘编自王学典《汲取儒学生命活力》)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主张“家”“国”相连,注重以道德教化治国、平天下。
B.中国人生而具有的深厚而稳定的“国家”观念,使我国始终保持着国家的稳定统一,少有无政府状态。
C.儒家思想主张积极入世,匡计时艰,服务社会,鼓励人们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锻炼个体意志。
D.传统文化强调万事万物各安其位,各有发展,这一思想在当下国际层面可能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都建立在国家制度层面上,可见中国人与生俱来的“仁”的意识非常具有现代性。
B.古代中国借助儒学思想治理国家,较西方必须借助神学与立法来规范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成本更低。
C.儒家反对弱肉强食,其伦理界线的思想基础包含“仁政”“中和位育”“人禽之辨”“义利之辨”。
D.新时期我们对传统文化“两创”,是要汲取其现代价值服务于民族复兴,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治理模式。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一第3段论据来支撑“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2022-05-12更新 | 1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圃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驭、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能把城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辩,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是关注社会现实,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B.道家的人生态度是消极悲观的,价值取向是顺任自然之性,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
C.儒家的气象特点是刚健中正,曲践乎仁义,文化精神是讲仁爱,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
D.道家的气象特点是返璞归真,保持人的真性情,文化精神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诸子百家的归宿并不相同,其中墨家中绝,法、阴阳、名三家因主流思想为儒、道所吸收而失去独立学派的地位。
B.儒家强调“保合”“中和”等,道家则讲“致中和,宁静笃”“和则生物,同则不继”等,这反映出两家的主张具有共通之处。
C.隋唐时期实现三教合一,形成带有自身特点的传统文化,这主要因为儒道两家学说依靠包容性借鉴、学习域外文化。
D.要想传承发展中优秀传统文化,就需克服这一过程中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因此唯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儒家和道家在人生观与气象上的不同,并指出两家共存,相互竞争吸收,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基本发展线索。
B.材料二着重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有相通之处且具有开放性,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最终共同组成了中国国学的根基,缺一不可。
C.材料三认为当儒道两家实现了辩证的统一后,即可进行名教与自然的辨别,从而为容纳吸收域外文化提供了思想文化条件。
D.三则材料论证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于儒道的对立互补关系,材料二侧重于儒道在国学中的地位,材料三侧重于如何传承。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
5.儒家,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文人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以寻觅到这两种价值取向的影子,请分别以杜甫、李白为例来证明。
2023-09-01更新 | 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