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7 题号:1955494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公曰:“然则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术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公曰:“然则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一年馀,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节选自《国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B.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C.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D.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居于家”中的“居”表示闲居,和后文“居一年馀”中的“居”意思不同。
B.孰,疑问代词,谁。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孰视之”的“孰”意思不同。
C.弑,指臣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文中“卒见弑于其臣”意思是最终被臣下所杀。
D.柄,这里的意思是“根本”,和“柄国”“柄臣”中的“柄”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一心辅佐齐桓公,当他年老时,担心自己一病不起,主动向齐桓公举荐接班人。
B.管仲认为不能把政事移交给竖刁、开方、易牙,是因为这些人的行为违背常情。
C.管仲认为可把政事移交给隰朋,因为他心地坚贞,行为廉正,少有私欲,多能守信。
D.鲍叔向齐桓公举荐管仲,认为管仲是难得的治国之才,自己在很多方面都不如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
(2)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5.管仲靠鲍叔举荐才被重用,然他却不推举鲍叔,你如何看待管仲这一行为?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节选自刘向《说苑·介子推不受禄》)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下A义其罪B上C赏其奸D上下E相蒙F难G与处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君在矣”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唯”字含义相同。
B.“身之文也”的“文”为文饰、修饰之意,与成语“文过饰非”的“文”含义相同。
C.悬书,指把情况和意见要求写在缣帛上悬挂出来,多是对当局者的批评和指责,后发展成为“揭帖”。
D.表,指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文中“表”则不同,为立石碑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流亡归国后酬劳功臣,唯独把介子推遗漏了,但介子推认为晋文公当上国君,实为天意,功臣不应邀功求赏。
B.文中用不少的笔墨刻画了介子推母亲,她的三番设问,并不是催促儿子去追求名利,而是想考验儿子的意志是否坚决。
C.两文都谈到介子推对漏赏无怨的至纯、介母对其的支持;关于文公,材料一偏重赞文公,材料二偏重写文公悔愧情。
D.材料二较材料一多了“龙蛇之事”,以此借代君臣,既表现众人对介子推的同情,也引出晋文公改过的行为。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后人评价介子推为“士君子”,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15更新 | 3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史记•鸿门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陪___________       (2)善___________       (3)内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先秦散文、儒家经典,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
C.项羽,名羽,字籍,下相人,与叔父项梁起兵反秦,秦末起义领袖。刘邦,字季,沛县人,人称“沛公”,秦末起义领袖。
D.项伯,名缠,字伯。左尹,官名,多以亲贵任之,掌军事。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岂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出自《东莱博议》)

2023-09-19更新 | 25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敞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材料二: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牧陈,军于城父。用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子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子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

(节选自《孔子世家》)


[注]:“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意为: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却沿着旷野而行。孔子用以形容他与弟子被围于野的困境。
1.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正确的是(        )
A.晋函陵,秦军氾南     军:军队B.臣之壮也,不如人   犹:尚且
C.又欲其西封               肆:肆意D.且君尝为晋军       赐:赏赐
2.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不同的是(        )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夫晋,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楚救陈,军于城父
3.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B.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C.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D.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B.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名“丘”,“尼丘”为山名,“仲”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C.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D.宰,原指贵族的管家,后也作县令别名,如“家君作宰”,本文为第一种含义。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材料一: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材料二:孔子为人正直,不畏危难。他因批评陈国和蔡国国君的问题,在陈蔡之间遭遇两国的围攻,断绝粮食,但依然坚持教学。
C.材料二:子贡面对困境,主张妥协。他认为孔子的学说虽然确实非常伟大,但为了便于让下人接受,应该适当降低一些要求。
D.材料二:颜回面对困境,信念坚定。他认为即使不被接受,孔子也还是应该坚持自己的正道,不被接受,更能显出君子的品格。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2021-04-28更新 | 10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