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0 题号:1956230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1】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2】,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3】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4】,可往求之。袜材当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5】。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注:【1】与可:文同,字与可,开创“湖州竹派”。【2】轮扁:善于砍木造车轮的工匠。轮扁对正读圣人之书的齐桓公说,自己斫轮的手艺无法传授给儿子,因为“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3】缣素:可书画的细绢。【4】彭城:徐州。【5】箨龙:竹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心其所以然   识:知道,懂得
B.而读书者   与:给,给予
C.袜材当于子矣   萃:集中,聚集
D.苏子   辩:能说会道
2.下列语句中的“竹”,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必先得成于胸中B.岂独
C.今夫夫子之托于斯D.此数尺耳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从像蝉腹蛇蚹一样长着条条横纹的竹笋,到像拔剑一样高挺的十寻修竹。
B.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快速地起笔跟从心中所想,运笔一气呵成,去捕捉自己心中所见的成竹。
C.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庖丁,正在屠宰牛,而饲养动物的人却从解牛的过程中悟出了饲养之道。
D.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苏辙从来不画画,所以他仅仅能理解文同寄托在墨竹形象上的思想情感。
4.根据文意,下列对文同苏轼两人书信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同故意告诉士大夫们“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然后调侃苏轼能收到很多可以做袜子的珍贵丝绢。
B.文同在信尾跟苏轼开玩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意思是打算在珍贵的鹅溪绢上画万尺长的寒竹。
C.苏轼幽默地回应文同,“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意思是知道你并不想画画,而是想得二百五十匹鹅溪绢。
D.“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意在讥讽文同穷困潦倒,汉川的竹子虽然贱如蓬草,也不该乱挖竹笋来吃。
5.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请以本文第一段中的相关内容为例,简要说明“学而时习之”的必要性。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三槐堂铭

苏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而其可必也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其可必也          审:明白
B.盖手植三槐于庭       尝:尝试
C.今夫物于人             寓:寄放
D.以其家                    世:继承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松柏生山林
汉、周之际
B.贯四时、阅千岁不改者
见其子懿敏公
C.吾以所见所闻考
王城
D.已而子魏国文正公
子孙之多贤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
B.厚施而不食其报
为国家做了很多好事却没有得到福报
C.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王氏的福分大概还没有兴起
D.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晋公一家的才德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
②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槐堂”因兵部侍郎晋国王公在庭院里手植三棵槐树而得名。
B.晋国王公的儿子魏国文正公官至宰相,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
C.晋国王公仁爱厚施,其子孙多贤,证明了“仁者必有后”的观点。
D.魏公的儿子懿敏公崇尚道德又善诗文,传承了其家良好的家风。
6.苏轼认为“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意思是关于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上述选文或阅读积累简述理由。
2019-09-19更新 | 4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晁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注】①陆贽为唐德宗时宰相,著名政论家。他的奏议往往切中时弊,为后世所推崇。该文写于宋哲宗即位不久。当时旧党上台,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吕惠卿等人弄得面目全非,弊端百出,新旧党之争依然激烈,国无宁日。苏轼进此札子,乞校正陆贽奏议,并建议宋哲宗反复熟读,从中得到治国的启发。②颇,廉颇:牧,李牧。③晁,晁错;董,董仲舒。④孝宣,汉宣帝刘询。

材料二:

陆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在奉天,朝夕进见,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尝为帝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帝从之。故奉天所下制书,虽武人悍卒无不感动流涕。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

道有献瓜果者,帝嘉其意,欲授以试官。贽曰:“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轻也。”帝曰:“试官虚名,且已与宰相议矣,卿其无嫌。”贽奏:“非功而获爵则轻,非罪而肆刑则亵。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或规其太过者,对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恤乎?”

帝自用裴延龄。贽言:“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不听。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韦皋数上表请贽代领剑南,帝犹衔之,不肯与。

(《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二》)

【注】①建中四年,泾原兵变,朱呲谋逆,唐德宗避乱于奉天。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君心之非   格:纠正
B.魏相晁董之对   条:条理
C.庶叛者   革:改变
D.帝不   怿:高兴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自愧   无厚入有间
B.譬如医者用药   以为瓢
C.心欲言口不逮   因人之力敝之
D.但不幸,仕不遇时   无忘乃父之志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B.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C.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D.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能直接体现陆贽才能与品德的一组是(     
①论深切于事情   ②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   ③非无可观,皆足为治   ④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   ⑤事有可否,必言之   ⑥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
A.①②③B.②⑤⑥C.③④⑥D.②③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通过对比,认为陆贽的智慧、文才、论辩、道术等都远远胜过子房和贾谊。
B.苏轼高度赞赏陆贽,但也认为陆贽很不幸,做官没赶上好时机,进言没有被完全采纳。
C.陆贽认为皇帝果真不吝惜改过认错,他就可执笔直抒,希望可以让叛变者改变心意。
D.皇帝任用裴延龄,陆贽上书苦谏,皇帝不高兴,罢免其宰相之位让他担任太子宾客。
6.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
(2)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
7.《旧唐书》分析陆贽的仕途经历:“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请结合材料二及下面的《新唐书·陆贽列传》“赞曰”的内容,概括新、旧唐书对陆贽不得志原因分析的异同。

赞曰:“(德宗)在危难时听贽谋,及已平,追仇尽言,怫然以谗幸逐,犹弃梗。至延龄辈,到宠任磐桓,不移如山,昏佞之相济也。夫君子小人不两进,邪谄得君则正士危,何可訾耶?”

2023-04-01更新 | 31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文正公文集》叙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吠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释】①叙:即序,作者祖父名苏序,故其终生讳用“序”字、改“序”为“叙”。②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为北宋名臣。③了:懂得,明白:④许:今许昌。⑤克:能够。⑥畴昔:过去,以前。⑦弄翰戏语:玩弄文辞;嬉戏话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B.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C.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庆历三年,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庆历”为北宋仁宗的年号,“庆历三年”是帝王年号纪年法。
B.进士,对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的称呼,宋代进士分为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C.范文正公,“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谥号是根据人物的生平事迹品德修养,给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批判性质的称号。
D.三秦,指陕西一带地区,古代为秦地。项羽灭秦之后,把秦地分为雍、塞、翟三部分,故称三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是从乡校老师那里初知范仲淹之名的、乡校老师把范仲淹和“范、富、欧阳”并举,是用这几位反衬范仲淹的不凡。
B.苏轼来京师考中进士时,范仲淹已经去世,苏轼结识欧阳修、韩琦、富弼各位名流之后又结识了范仲淹的三个儿子。
C.作者以伊尹、太公、管仲、乐毅等历史上辅佐君王建立功业的杰出人物作比,说明范仲淹也是有雄才大略的人物。
D.作者认为范仲淹一生心忧天下,秉持实现太平的心愿坚守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因此获得了天下人深深的敬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②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2022-06-18更新 | 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