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科普-自然科学类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0 题号:1956743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这种有利的个体差异、变异的保持和有害变异的消除,我称之为“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至于那些无利也无害的变异,将不受自然选择作用的影响,它们或者成为不固定的性状,或者受到生物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最终发展成生物的固定性状。

②对于“自然选择”这个名词,作者们有误解的,也有反对的,甚至还有认为自然选择可以引起变异的。其实它的作用,只在于保存那已经发生的、对生物在其生活条件中有利的变异而已。没有人反对农学家所说的人工选择的巨大效果,不过在此场合,必须先有自然发生出来的个体差异,人类才能依某种目的而加以选择。还有人反对“选择”这个用语,以为这字包含被改变的动物本身有意识的选择意义在内;并且主张植物既没有意志作用,自然选择一词就不能适用!照字义讲,自然选择无疑是一个不确切的名词,可是化学家所称各种元素的“选择的亲和力”一词,有谁曾经反对过呢?我们不能严格地说酸类特意选择了盐基而和它化合。有人说我把自然选择说成是一种动力或神力,然而有谁反对过一位学者说万有引力控制着行星的运行呢?这种譬喻的说法所指的意义人人都知道,而且名词要求其简约。就是“自然”两个字,应用时亦难免拟人化;不过我所谓的自然,是指许多自然定律的综合作用及其产物。所谓定律,是指我们所能证实的各种事物的因果关系。在稍微熟悉之后,这些肤浅的反对意见自然会停止。

③我们要明了自然选择的大致过程,莫如就某一地方,在经历轻微的物理变化下,如气候的变化,加以观察。在气候变化之下,当地生物的比例数,几乎立时起变化,有些物种或不免绝迹。我们已经看到每一地域内所有生物彼此相互联系的密切性与复杂性,从这里我们可以断定,即使不考虑气候的变化,一地生物比例数的变化亦将会严重地影响其他生物。凡微小变异,只要对任何物种的个体有利,使其能适合于变更后的环境,必定会得到保存,而使自然选择有机会进行它的改进工作。没有有益的变异发生,自然选择就不能有所作为。

④用譬喻的说法,可以说自然选择是每日每时在世界上检查最微细的变异,把坏的去掉,把好的保存和推进;不论时间,不论地点,一有机会就在沉默不觉中进行工作,把各种生物与有机的及无机的生活条件的关系加以改进。一个物种要得到任何大量的变异,必须在一个变种成立之后,继续再起(或经过一长时期后再起)同样性质的有利变异或个体差异,而这些变异必须再被保存,这样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我们对于这些缓慢变异的进行,一点也不能觉察,除非有时代变迁的标记。然而我们对于过去悠久的地质时代的知识极为有限,所以我们能看到的,仅是现在的生物和以前的不同而已。

⑤要明了自然选择如何起作用,请允许我举出一两个假想的例子。让我们以狼为例。狼捕食各种动物,有的用狡计,有的用强力,有的靠捷速。我们设想被捕动物中最捷速的要算鹿,如果在狼获食最艰难的季节内,鹿的数目,因当地情形有所变动而增加,或者其他作为狼的食物的动物数目有所减少,那么,只有最敏捷和身材最苗条的狼,才有最优良的生存机会而被选择或保存,只要它们在不得不捕食其他动物的这个或那个季节里,亦仍保持有足以制服这些被捕食的动物的力量。

⑥自然选择的作用通常是非常缓慢的。只有在一区域内,当现存生物的变异更加适应自然体系中的某些位置时,自然选择才能发挥作用,而这些位置的出现在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阻止更加合适的外界生物的迁入。此种位置的存在,常和物理变迁有关,不过此等变迁的发生,大概很是迟缓的;此外,又和适应较佳的类型的被阻止迁入有关。在旧有生物中,有一些生物既发生了改变,则其他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亦将随之发生变动;新的位置即由此产生,而将为适应较佳的类型所占据,但是这一切经过都很缓慢。同种的一切个体,虽然彼此皆微有区别,可是要使它们构造的各部分表现出适当的差异,却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这结果又常为自由杂交所延迟。许多人会说,这几种原因已很足以抵消自然选择的力量,可是我不相信它是这样。我相信自然选择的作用,通常很是缓慢,须经过长久的时间,并且只作用于同一地域的少数生物。我又相信这种缓慢的时断时续的结果,和地质学所告诉我们的,这世界上生物变迁的速度和方式,是很相符合的。

⑦选择的过程虽很缓慢,但如以弱小的人力,尚能用人工选择大有作为,那么,在很长的时间内,通过自然力量的选择即通过适者生存,其所起的变化,所导致的一切生物彼此间及其与生活的物理条件间相互适应的美妙与复杂关系,实在是没有止境的。

(选自达尔文《物种起源·自然选择的力量》,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选择是一种在自然选择引起变异的基础上,依据某种目的进行的有意识选择。
B.无利也无害的变异,虽最终可能发展成生物的固定性状,但却不受自然选择影响。
C.只要有利于生物本身的变异发生,自然选择就能有所作为,从而创造出新的物种。
D.自然选择中,生物时刻都在检查最细微的变异,把坏的去掉,把好的保存和推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这一概念中的“自然”一词不是拟人化的用法,而是指许多自然定律的综合作用及产物。
B.因为我们对过去地质时代的认知有限,故而我们很难觉察到物种的缓慢变异,只能看到现在的生物和以前不同而已。
C.一地气候和生物比例数的变化会使其他生物产生微小变异,有利的变异得以保存,使自然选择有机会进行改进工作。
D.自然选择能够改善生物和生存条件之间的关系,但是作用通常都比较缓慢,并且只能作用于同一地域内的少数生物。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自然选择”的一项是(     
A.果园里的桃树变异后,结出毛茸桃子和光滑桃子,果园里的象鼻虫,专门喜欢吃光滑桃子,而不吃毛茸桃子,因此结光滑桃子的树变少,结毛茸桃子的树则增多。
B.蒲公英的种子带有茸毛,这与地上长满其他植物密切相关,只有这样,蒲公英种子才能随着微风飘荡,落到没被其他植物所占据的空地上,落地生根,发芽成长。
C.《农政全书》中记载甘薯“凡地方所无,皆是昔无此种,或有之则偶绝。果若尽力树艺,殆无不可宜者。其中也有不宜者,则是寒暖相违,天气所至,无关于地”。
D.长颈鹿祖先的脖子有的长一点,有的短一点,当树叶不够吃的时候,脖子长的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脖子短的就可能饿死了,于是脖子长的活下来,并留下后代。
4.文中画横线句子中“这几种原因”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5.请简要分析第二段的行文脉络。
【知识点】 科普-自然科学类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甘薯营养丰富,且具有良好的食疗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被称为蔬菜中的“保健之王”。近年来,随着加工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型甘薯加工食品不断涌现。甘薯加工食品因具有浓郁诱人的香味、香甜可口的口感,而深受大众喜爱。但由于人们对不同加工方式下甘薯糖类物质转化规律及其对香味和甜度的影响认识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甘薯加工业的发展,也影响甘薯制品的质量档次和营养价值。

烘干法和晒干法这两种干燥方式均可使甘薯粗淀粉含量显著减少,还原糖含量显著增加。但这两种干燥方式处理的甘薯糖含量变化幅度差异较大。与烘干法相比,晒干法粗淀粉含量降幅和还原糖增幅明显偏低。甘薯中含有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前者最适温度70℃75℃,热稳定性好,能水解淀粉粒;而后者只能水解糊化淀粉,甘薯淀粉糊化温度为73℃~75℃,所以,在70~80干燥条件下两种淀粉酶活性最大。而烘干法处理温度较高,更接近于甘薯内源淀粉酶最适温度,因而更有利于淀粉糊化进而转化为还原糖。

研究人员对不同加工方式下甘薯中还原糖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煮制的初始阶段,甘薯还原糖略有下降,而在煮制10min20min内,还原糖含量迅速增加,在煮制后期还原糖含量有所下降。与煮制不同,蒸制甘薯不直接与热水接触,因而在其开始阶段,甘薯还原糖含量大幅增加,随着蒸制时间延长,还原糖含量仍持续缓慢增加。在烤箱烤制过程中,甘薯还原糖含量呈现先降低,而后升高,最后又降低的趋势。与烤箱烤制不同,在烘箱烘制的前2小时内,甘薯还原糖有所增加,而在随后的2h4h内,还原糖含量大幅度降低,但在后续4h10h中还原糖含量几乎不变。在微波加热初期,甘薯还原糖含量急剧降低,而在加热中期,由于甘薯内源淀粉酶对淀粉的降解作用,还原糖含量明显提高,加热后期还原糖含量有所下降。

研究人员还研究了不同加工处理对紫甘薯淀粉及还原糖含量影响,结果表明:蒸煮和烘烤处理后,紫甘薯淀粉含量分别减少2.68%3.21%,还原糖含量分别增加5.87%5.27%,而经烘干和晒干后,紫甘薯淀粉含量分别减少9.98%7.34%,还原糖含量分别增加31.07%12.24%,蒸煮和烘烤甘薯糖类变化幅度也比烘干和晒干小很多。与烘干法、晒干法、蒸煮法、烘烤法相比,经微波加热和油炸加工后,紫甘薯淀粉和还原糖含量变化率相近,变化幅度最小,说明微波加热法和油炸法的酶促糖化作用较弱。这可能与其传热特点有关,微波加热法使甘薯各部分在同一瞬间获得热量而升温,加热时间短,β—淀粉酶尚未能完全发挥作用即被灭活;油炸法由于油温过高,β—淀粉酶失活较快,紫甘薯糖化强度不足。

烤制甘薯糖含量最大,其次煮制,微波处理的甘薯糖含量明显偏小,由于热处理后甘薯糖含量差异,其香味特征明显不同,感官评定人员可轻易区分出三种加工方式下的甘薯香味。相比于传统烤制方式,蒸煮和微波处理的甘薯只产生54.26%6.43%的香味活性物质,研究人员还从烘烤、蒸煮、微波处理的甘薯中分别检测出了372032种风味物质,其中风味稀释因子≥100的挥发性化合物,分别有211214种,香味活性物质的总浓度分别为26.8714.581.73μg/kg

甜度是评价甘薯食味的最重要品质指标,在甘薯品种选育时,生鲜薯甜度常被作为品种筛选的有效指标。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鲜薯可溶性糖与甘薯食味无关,甘薯的甜度主要来源于热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糖分,熟薯可溶性糖具有较高的品种间差异和与甜度相关性,更适合作为甘薯的甜度评价指标和食用品质指标。研究人员对甘薯储藏期淀粉酶活性和淀粉率降低的动态研究发现,淀粉率下降速度与淀粉酶活性高低相关性不显著,显然αβ—淀粉酶未必是生甘薯淀粉降解和产生糖分的来源。理论上α—淀粉酶只能对糊化淀粉起作用,对原淀粉没有作用,显然在热加工过程中,淀粉边糊化边糖化使得蒸煮后的可溶性糖大幅度增加,而还原糖的增加主要来自于β—淀粉酶在蒸煮中对生薯可溶性多糖的进一步糖化。

基于对甘薯热加工过程中糖转化的不断研究,课题组成功研制了一种甘薯浸膏香料,并验证其在卷烟调香领域的潜在价值。这一探索对于提高甘薯经济附加值、拓展甘薯应用范围,进而促进我国甘薯加工产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杨金初、王宏伟等人的《加工方式对甘薯糖类、香味及甜度影响研究进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薯之所以深受大众喜爱,是因为其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食疗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加工后还具有浓郁的香味、香甜的口感。
B.蒸煮和烘烤加工均能使紫甘薯淀粉含量降低,还原糖含量增加。但是与干燥法相比,蒸煮法和烘烤法还原糖含量的幅度稍微高一些。
C.烘干或晒干处理后甘薯中均有部分淀粉发生酶解反应,产生还原糖。但是这两种干燥方式糖含量变化幅度不同,可能与其干燥温度有关。
D.文章深入分析并总结了加工方式对甘薯糖类、香味及甜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为选育加工专用型甘薯品种和研制新型甘薯制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薯甜味不是由生甘薯总糖含量决定,而是与热加工过程中淀粉的糖化程度密切相关。
B.烤制甘薯香味的物质种类和浓度均比煮制和微波的甘薯高,因而香味更为浓郁。
C.紫甘薯加工后甜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α—淀粉酶作用,且淀粉糖化速度与其活性强弱有关。
D.加工方式可影响传热和升温速度,进而影响甘薯内源淀粉酶的作用效果和时间,从而引起还原糖生成量的显著差异。
3.材料详细地介绍了烘烤、蒸制等多种加工方式中糖转化的过程。那么在加热过程中甘薯糖转化一般分成几个阶段?请简要概括。
2024-04-28更新 | 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动物游戏之谜

周立明

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

生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那么,动物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对此,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则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梯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一“学习 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特贝在卡纳里群岛上研究黑猩猩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他们就会用棍子去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游戏成为幼小动物和成年动物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约翰.贝叶和加拿大动物学家保尔·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源羊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赖特发现,哈得逊湾的北极熊在冬季要花很大力气去捕捉海豹、鱼,类;到了夏季,北极熊转移到陆上生活,不必为猎食整天奔波。吃饱喝足,就进行各种游戏,如摔跤、奔跑等。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使北极熊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这对冬季捕食大有好处。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这几种假说,哪一种更有道理?研究者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是,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 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游戏行为有点儿像体育运动,有点儿像演戏,既无目的,又无结果,即兴发生,没有一定模式,没有不变的规则,令人捉摸不透。因而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1.对“动物游戏之迷”的破解总结有误的一项是( )
A.游戏是动物能把自身的天赋技能和复杂的环境巧妙结合。动物在学习中也得到了愉悦。
B.动物通过游戏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熟悉未来生活应掌握的技能,以适应生存。
C.动物游戏使动物在竞争生活中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调节和补偿。
D.动物游戏行为是复杂的,“动物游戏之谜”的谜底有待深入研究。
2.下面列举的动物行为不能对应证明“动物游戏之谜”的假说的一项是( )
A.“演习说”:黑猩猩掌中汲水。
B.“自娱说":北极渡鸦在雪坡上飞上滑下。
C.“学习说”:猩猩用棍子赶鸭子;动物捉迷藏和追逐。
D.“锻炼说”:羱羊在斜坡上奔跑.在悬崖上跳跃。
3.对本文的思维结构形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四个方面叙述了动物游戏的四个“假说”,采用了并列式思维结构。
B.本文从四个方面诸层次深入分析动物游戏的目的.为层进式思维结构。
C.本文用先提出命题,然后阐述各种假说,再结论的总分总式思维结构。
D.本文先结论,再举例论证,有理论阐释,也有实例支持,行文思维严密。
2016-11-18更新 | 1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的4、5月份是春光烂漫的时节,但同时也是杨柳飞絮期。这些杨柳飞絮个头儿不大,数量却不少,给市民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北京园林局宣布,今年将综合治理30万株杨柳雌株。实际上,从2000年起,北京就开始专项治理杨柳飞絮。20年过去了,北京为何仍年年飞絮呢?

据了解,北京市目前约有800万株杨树、柳树,仅北京城市规划建成区就有杨柳树雌株200万株。这些杨柳树大部分种植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生长速度快、耐干旱,而在北京的平原绿化中大量用作行道树和农田防护林木。杨柳树的森林蓄积量占到了全市总蓄积量的42.2%。所谓森林蓄积量,是指一定森林面积上存在着的林木树干部分的总材积,也是通常所说的木材量,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程度、衡量森林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依据。

五六十年过去了,其中的雌性杨柳树到了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产生的飞絮一年比一年多。而二次飞絮现象也是导致飞絮治理难见成效的重要原因。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硬化地面越来越多,飞絮落地后无法附着在土壤上,风一吹,又会飞起来。

据北京园林局介绍,近些年治标方面,是给重点地区的杨柳雌株注射植物调节剂,通过减少花芽的形成,控制第二年的飞絮,抑制率达到90%。结合林地绿地管护,优先修剪杨柳雌株过大过密的树冠。同时,在飞絮集中的时间段,采用高压枪冲洗、及时清理收集飞絮等管护措施,避免飞絮再次随风飘移。治本方面,结合园林绿化景观提升及更新改造工程,对现有老、残、病等杨柳树雌株逐步更新改造,减少飞絮总量。

当然,注射植物调节剂也有弊端,那就是注射一次控制一年,要想长期控制,就得年年注射。这也带来了成本问题,注射药液和人工费用,一株树一年要花三四十元。

(取材于杜鑫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北京市现有的大量杨柳树栽植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的北京最怕刮风,正如1979年信华社电讯稿《风沙紧逼北京成》中描述的那样,“一旦尘暴袭来,首都上空更是一片昏黄,白昼如同黄昏。在城外,人们可以看到,永定河北岸,大红门以南。已经出现了一片沙丘。”

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8月,其他月份降水较少。“十年树木”,时间紧迫,在轰轰烈烈的“人民绿化战争”中,杨树、柳树凭借着适合北京的土壤气候、生长速度快、养护成本低等优势,成为拯救北京自然环境的功臣。这批树不仅解决了风沙问题,也奠定了如今北京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

有研究表明,一株胸径20厘来的杨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72公斤,释放氧气125公斤,滞尘16公斤。一株胸径20厘米的柳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281公斤,释放氧气204公斤,滞尘36公斤。

与其他落叶乔木相比,杨树长得特别快,两三年就能起到防护作用,五六年就能成林,12年生胸径可达28厘米,最高能长到30多米。在北方没有比它更高的树,遮阴效果最好。如果没有杨树,北京的“绿色天际线”将会下降10米。“北方杨家将,南方沙家浜(杉树)”,从北纬22°到北纬70°,从平原到海拔4800米,杨树都有分布。“参天耸立,不屈不挠”,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写出了北方人民对它最真实的歌颂。

杨柳依依报春来。柳树婀娜多姿,春季发芽早、冬天落叶晚,是北京城镇绿化中绿期最长的阔叶树种。一年中有10个月,柳树进行着嫩绿、翠绿、淡黄等颜色变换,让人心情舒畅。如果没有柳树,北京的绿色将会减少1个月,也会缺了那份“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优美景象。

(取材于胡利娟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杨柳树中的雌株数量相当可观。
B.雌株杨柳生命力进入了最旺盛阶段。
C.地面硬化产生了飞絮二次传播现象。
D.园林部门治理飞絮的方法比较单一。
2.下列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材料二文意的一项是(     
A.为了抵御风沙侵害,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栽种了大量的杨柳树。
B.耐干旱、生长快、养护成本低等优势使杨柳树成为了北京的当家树。
C.一棵树龄达三十年的杨树,每年可以吸收大于172公斤的二氧化碳。
D.画线句用数字说明,杨树是北方包括北京形成飞絮灾害的原因之一。
3.有人建议把杨柳雌株一次性全部砍掉,这样就可以彻底解决北京春季杨柳飞絮的问题。请根据上面两则材料,分条回答不宜将这些杨柳雌株“一砍了之”的原因。
2023-07-26更新 | 1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