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9 题号:1964555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论

苏轼

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⑵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⑶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句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⑷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蔽,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⑸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1.选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观其A所以微见B其意者C皆圣贤相D与警戒之义E而世不察F以为鬼物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匹夫见辱”“以匹夫之力”“是匹夫之刚也”三句中的“匹夫”词义相同,意思均为“普通人”。
B.“倨傲鲜腆而深折之”的“折”与《庖丁解牛》中“族庖月更刀,折也”的“折”,词义不同。
C.祖父的祖父称为“高祖”,与之对应的亲属称玄孙。“高祖”也可用于皇帝的庙号,文中指刘邦。
D.“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的“王”意思是称王,与《鸿门宴》中“沛公欲王关中”的“王”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堪称大勇的人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所以他们能够做到遇事不惊、镇定从容,忍辱负重、不愠不怒。
B.圯上老人认为张良有盖世之才,但对他不能像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不能像荆轲、聂政那样勇于献身深感惋惜。
C.张良做奴仆、婢妾那样的低贱事都不发怒责怪,能忍耐的心态正是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怕、项羽也不能使他发怒的原因。
D.作者和司马迁对张良形貌的看法不一样,但对他的品质都给予了肯定,本文充分肯定了张良的志向气概和忍耐沉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5.请指出并简析⑶⑷段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忍小忿而就大谋”。
【知识点】 苏轼(1037-1101)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侣鱼虾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苏子愀/何为其
B.寄蜉蝣天地/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C.侣鱼虾友麋鹿/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D.此非曹孟德诗乎/耳得而为声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是(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B.顺流而东也。
C.侣鱼虾而友麋鹿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3.下列各句中,全都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徘徊于斗牛之间;虽一毫而莫取B.杯盘狼籍;如怨如慕
C.凌万顷之茫然;客亦知夫水与月乎D.驾一叶之扁舟;白露横江
4.下列对语句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②客有吹洞箫者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④而今安在哉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③不同,②④相同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023-09-07更新 | 38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欲连和俱西袭威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退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为取履                      业:已经。
B.秦将果                         畔:同“叛”,反叛。
C.以为鬼物,亦已        过:责备、责怪。
D.而其势未可                  乘:凭借。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良业取履                              止,行为迟
B.世不察,以为鬼物                 不仁,如礼何
C.不如其解击之                       批大郤,导大窾,其固然
D.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远古刻尽漫失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B.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C.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D.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均能彰显张良具有能力才华的一组是(       
①秦兵尚强,未可轻②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③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④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⑤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⑥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A.①②④B.③④⑥C.①③⑤D.②⑤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韩国为秦国所灭,张良谋刺秦始皇,为韩国报仇,是因为他出身于韩国贵族,张良祖上五代人都做过韩国的相国。
B.陈涉起义后,张良也聚集了一支队伍,后来跟随刘邦,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刘邦献策,刘邦常常采纳。
C.苏轼独抒己见,对圮上老人的身份以及试探张良的意图,提出了不同于世人的见解。
D.苏轼认为,即使像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都无能为力,张良还冒然前去刺杀秦始皇,是不明智的。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
(2)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3)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
7.两篇文章均提及张良路遇老者的故事,请分析该情节在文章中的用意。
2023-05-17更新 | 19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亭记

[宋]苏轼

①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②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③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 □ ?

④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1.填入第③段方框处最恰当的虚词是(     
A.哉B.焉C.也D.耶
2.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③段中“雨之赐”指什么?
3.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亭以雨名,与周公以禾名书,目的相同。
B.喜雨亭乃苏轼到扶风第二年修建,求神降雨,致麦丰收。
C.此文对亭的记述较少,记下雨、议下雨较多。
D.此文写作意图在于借物抒情说理。
5.分析最后一段作者作歌的意图。
2021-06-01更新 | 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