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吕不韦(前292-前23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50 题号:1966100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间而轼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文侯请之,段干木不肯受。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踞于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至。既受吾赏,又吾礼,无乃难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段干木者,晋人也。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同而轼。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轼?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

【注】①轼:凭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②地:指地位、权势。③量:满。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文侯A名B过C齐桓公者D盖能尊E段干木F敬G卜子夏H友I田子方J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解释为“让……做相国”,和《鸿门宴》中“使子婴为相”中的“相”用法相同。
B.以为,解释为“认为”,和《过秦论》中“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以为”词义不同。
C.责,解释为“要求”,和“求全责备”“责人从宽,责己从严”中的“责”词义相同。
D.布衣,指粗布做成的普通衣服,常用来代指平民百姓;文中指段干木是个平民百姓。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听从车夫的建议,请段干木做国相,但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送给段干木优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前往看望他,此举受到国人的称赞。
B.和魏文侯用兵不同,鄙陋无知之人用兵,在战场上和敌人奋勇拼杀、一争高下,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挽救国家之亡、国君之死。
C.魏文侯对段干木敬重有加,而对翟璜却傲慢无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段干木是个看轻官位、俸禄的贤者,而翟璜却要官得官,要俸禄得俸禄。
D.魏文侯认为,段干木虽隐处穷巷,却声名远扬,而自己虽然地位显赫,富有财富,但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理应对他凭轼以表敬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
(2)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
5.君子用兵,为什么能够做到“莫见其形,而攻已成”?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贤者善人以人,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财。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舜得皋陶而舜授之,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夫得圣人,岂有里数哉?

(节选自《吕氏春秋·赞能》)

材料二

孔子之郯遭程子于涂倾盖而语终日。顾谓子路曰:“取束帛一以赠先生。”子路屑然对曰:“由闻之也,士不中间而见,女无媒而嫁,君子不行也。”孔子曰:“由,《诗》不云乎?‘野有蔓草,零露薄兮。有美一人,清阳婉兮。邂逅相遇,我愿兮。’今程子天下之贤士也,于是不赠,终身不见也。”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而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桓公曰:“善。”宋司城子罕之贵子韦也,入与共食,出与同衣。司城子罕亡,子韦不从,子罕来,复召子韦而贵之。左右曰:“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子罕曰:“吾唯不能用子韦,故至于亡;今吾之得复也,尚是子韦之遗德余教也,吾故贵之。且我之亡也,吾臣之削迹拔树【注】以从我者,奚益于吾亡哉?”

(节选自《说苑·尊贤》)

【注】削迹拔树:孔子在卫国遭受铲削足迹的污辱;在宋国,孔子在大树下讲学,司马桓魋带着士兵杀过来,将大树砍倒。这两次受辱,孔子均快速逃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孔子A之郯B遭C程子D于E涂F倾盖G而语H终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适我愿兮”的“适”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不同。
B.文中“贫不能使富”的“使”与《蜀相》中“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使”意思不同。
C.文中“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的“南面”与《书愤》中“中原北望气如山”的“北”用法相同。
D.文中“奚益于吾亡哉”与《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句式完全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引用《诗经》,循循善诱地教育子路,与真正的高人不期而遇,可以不拘泥于礼节。
B.管仲认为臣子要想辅佐国君把国家治理好,那么这个臣子必须拥有地位、财富,并且要成为国君的长辈。
C.齐桓公能称霸一方,不但因为他能够任用管仲,还因为他能够满足管仲的全部要求。
D.子罕逃亡时,他曾礼遇的子韦并没有追随他,但子罕回来后仍然重用子韦,身边一些大臣对此有不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得皋陶而舜授之,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
(2)由闻之也,士不中间而见,女无媒而嫁,君子不行也。
5.材料一提出怎样的观点?写出材料二中能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例子。
2024-04-15更新 | 1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王有大务,去其害之者,故所欲以必得,所恶以必除,此功名之所以立也。俗主则不然,有大务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无能成也。夫去害务与不能去害务,此贤不肖之所以分也。

孔、墨、宁越,皆布衣之士也,虑于天下,以为无若先王之术者,故日夜学之。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达?何为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今有宝剑良马于此,玩之不厌,视之无倦。宝行良道,一而弗复。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不亦难乎?

宁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养由基、尹儒,皆文艺之人也。荆廷尝有神白猿,荆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荆王请养由基射之。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尹儒学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夜梦受秋驾[注]于其师。明日往朝其师,望而谓之曰:“吾非爱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今日将教子以秋驾。”尹儒反走,北面再拜曰:“今昔臣梦受之。”先为其师言所梦,所梦固秋驾已。上二者,可谓能学矣,可谓无害之矣,此其所以观后世已。

【注】秋驾:飞车之术。

(节选自《吕氏春秋·博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B.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C.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D.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功名,旧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这里指功业和名声。
B.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布衣。
C.文艺,文学和艺术,有时指文学或表演艺术,这里是官名。
D.土,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张,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去其害之者”,即排除各种干扰,才能使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B.文中关于“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的看法,反映了作者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很可贵的。
C.本文选取了孔丘、墨翟、宁越、养由基、尹儒的事例,通过对比论证,强调了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重要性。
D.《荀子·解蔽》说:“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与荀子的这一思想是相似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
(2)吾非爱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今日将教子以秋驾。
2019-10-24更新 | 14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夫舜遇尧,天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天下说之,秀士之,人也。夫禹遇舜,天也。禹周于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首,禹尽为之,人也。

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水利,编蒲苇,手足胼胝不,然后免于冻馁之患。其遇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贤非损也。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伐树于宋,穷于陈、蔡。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

(摘编自《吕氏春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孙枝A得B而C说D之E献F诸G缪公H三日I请J属K事L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士从之”与“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B.“手足胼胝不居”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两句中的“居”字含义相同。
C.“其遇时也,登为天子”与“不拘于时”(《师说》)两句中的“时”字含义不同。
D.“由与赐小人也”与“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两句中的“小人”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遇见尧,禹遇见舜,源于天意;舜、禹为民服务、赢得民心,则体现本人的努力。成就大功名不能忽略天意,也不能轻视个人努力。
B.舜耕地捕鱼时,带着部属辛勤劳作,得以免去冻饿之苦;成为天子后,得到百姓的爱戴。无论处境如何改变,舜的贤德始终不变。
C.公孙枝大力举荐百里奚,在缪公担心重用贱民会被人耻笑时,据理力争以打消缪公的顾虑。作者认为他是谋划得当、举荐有功的贤臣。
D.孔子告诉弟子,霜雪能彰显松柏的气节,陈、蔡之厄也能彰显自己对道义的坚守,应该算是幸事;听罢,子贡为先前不理解老师而惭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2)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
5.对“穷”的理解,孔子与子路、子贡两弟子明显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3-05-20更新 | 38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