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洵(1009-106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0 题号:1966249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先祖父,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乙文】(六国)所以亡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厥先祖父”中的“厥”相当于“其”,“祖父”在文中泛指祖辈、父辈,现在指父亲的父亲。
B.“暴霜露”中的“暴”同“曝”,指暴露、曝光。和下文的“斩荆棘”连起来,形容创业的艰苦。
C.“所谓得天助云尔”与“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中“云尔”都是语气助词,表示如此而已的意思。
D.“以终刈于虐乎”的“刈”与“观刈麦”中的“刈”意思不同,前者是“杀”的意思,后者是“割”。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史论,阐发观点,逻辑严密。选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B.李桢的《六国论》也是探讨六国败亡原因的专论,从选文可见他与苏洵的论述角度虽然不同但观点基本一致。
C.苏洵的《六国论》选文通过引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割地赂秦的危害,认为“赂秦而力亏”。
D.李桢论述观点独特,认为秦国做到了六国都想做的事,又得了天助,后人的评论是厚六国而薄秦的偏颇之论。
4.请结合【乙文】概括李桢的说理过程。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pèi):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B.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C.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D.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2.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昌言”是苏洵朋友石杨休的字。古人对人称呼时可称姓名、字、谥号、斋名、官爵、籍贯等。
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殿试时录取为三甲:一甲 3 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赐同进士出身、三甲赐进士出身。及第后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同科及第的人互称同年。
C.“句读”是进入文言文体系的方式,俗称“断句”,也称为句逗。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韩愈《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三字经》中“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等均有记录。
D.“夷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异族。夷,即古代中原对东方部落的统称,后裔分布在安徽、山东、江苏一带;狄指古代北部民族,后裔广泛分布在今华南与华东地区。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还有蛮、戎等,戎指古代西部民族;蛮指古代南部民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作者回忆了与石昌言之间的亲密交往与深厚情谊,感佩他为天子出使万里外的强虏。
B.文章回顾了历史情况,剖析强虏的本质,提醒石昌言不要被虏廷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C.作者在自己学业方面感悔勤学,终得石昌言赏识,充满感激之情。
D.作者在文中描写石昌言出使虏庭出京时“从骑数百,送车千乘”的隆重场面,流露自己壮志难酬之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2020-10-12更新 | 3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君御臣,相易而将难。将有二:有贤将,有才将。而御才将尤难。

②六畜,其初皆兽也。彼虎豹能搏、能噬,而马亦能蹄,牛亦能。先王知能搏能噬不可以人力制,故杀之。蹄者可驭以羁绁,触者可拘以福衡,故先王不忍弃其材而废天下之用。是故先王之选才也,自非大奸剧恶如虎豹之不可以变其搏噬者,未有不欲制之以术而全其才以适于用。况为将者,又不可责以廉隅、细谨,顾其才何如耳。汉之韩信、黥布、彭越,才将也。贤将既不多有,得才者而任之可也。

③或曰:将之所以毕志竭力、蹈白刃而不辞,冀赏耳,不如勿先赏以邀其成功。或曰:赏所以使人,不先赏,人不为我用。是皆一隅之说,非通论也,不可用也。才小志亦小,才大志亦大,人君当观才之小大,而为制御之术以称其志。

④夫养骐骥者,丰其刍粒,洁其羁络,浴之清泉,而后责之千里。彼骐骥者,其志常千里也,夫岂以一饱而废其志哉!至于养鹰则不然,获一雉,饲以一雀;获一兔,饲以一鼠。彼知不尽力击搏,则其势无所得食,故然后我用。才大者,骐骥也,不先赏之,是养骐骥者饥之而责其千里,不可得也;才小者,鹰也,先赏之,是养鹰者饱之而求其击搏,亦不可得也。是故先赏之说,可施之才大者:不先为赏之说,可施之才小者:兼而用之可也。

⑤昔者,汉高帝一见韩信而授以上将,解衣衣之,推食哺之;一见黥布,而以淮南王,供具饮食如王者;一见彭越,而以为相国。当是时,三人者未有功于汉也。厥后追项籍垓下,与信、越期而不至,捐数千里之地以之,如弃敝屐。项氏未灭,天下未定,而三人者已极富贵矣。何则?高帝知三人者志大,不极富贵,则不为我用,虽极于富贵而不灭项氏,不定天下,则其志不已也。至于樊哙、滕公之徒则不然,拔一城、陷一阵,而后增数级之爵,否则终岁不迁也。知其才小而志小,而先赏之,则彼将泰然自满,而不复以立功为事故也。

⑥噫!韩信立于齐,当此之时而夺之王,汉殆哉!而彼则曰:汉王不夺我齐也,故齐不捐,则韩信不怀;韩信不怀,则天下非汉之有。呜呼!高帝可谓知大计矣。

(取材于苏洵《御将》)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先王知能搏能噬……                           ②将之所以毕志竭力、蹈白刃而不辞
B.①人君当观才之小大                              ②汉殆哉
C.①彼知不尽力击搏                                 ②不极富贵
D.①故然后我用                                        ②而以淮南王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将分为“贤将”和“才将”,本文则重点议论如何驾驭才将,因为作者更欣赏才将,认为其更难得。
B.作者用虎豹、牛马的野性来比喻才将难以驾驭之处,同时他认为对待牛马的态度应与对待虎豹的态度不同。
C.作者在对待如何封赏才能不同的将领的问题上,反对那些片面的一隅之见,表现出较为客观辩证的思想。
D.全文论证层次清晰,首段提出论题,然后指出选将要唯才是用,再进一步论析御将的智慧,并辅以例证。
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史为证,在对比中证明文章观点,这一点和《五代史怜官传序》有共同之处。
B.第③段两处“或曰”与苏询《六国论》首段的“或曰”都引发了作者的全面否定。
C.第④段提到的“养骐骥”与《荀子·劝学》中提到的“骐骥一跃”感情色彩相同。
D.本文先用自然物来作类比,然后举史实论证,这种写法与《种树郭橐驼传》相一致。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人君成功驾驭才将应具备的多种素质,并根据文意分别加以说明。
2023-07-11更新 | 3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秦攻取之外                         作《师说》贻之
B.诸侯之亡与战败而亡者        而不知其
C.以有尺寸                         不知日
D.秦兵又至矣                         吾尝终日思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实百倍
B.思厥先祖父
C.如弃草芥
D.然后得一夕安寝
3.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翻译,全对的一项是(       )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A.①诸侯送秦国的土地越频繁,秦国侵犯诸侯就越厉害。
②以至于发展到灭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就应该这样。
B.①诸侯送秦国的土地越频繁,秦国侵犯诸侯就越厉害。
②以至于发展到灭亡的结局,事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C.①诸侯送秦国的土地越频繁,国力消耗就越厉害。
②以至于发展到灭亡的结局,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D.①诸侯送秦国的土地越频繁,国力消耗就越厉害。
②以至于发展到灭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就应该这样。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贿赂秦国土地,小则送邑镇,大则送城市,足见秦国受赂得地之轻易,同时也暗示秦国贪婪无度。
B.各诸侯曾经开辟疆土万分艰难,而如今为求苟安而大举割地,向秦国求和;秦国却步步紧逼,欲亡之而后快。
C.作者引用古人的话,通过“抱薪救火”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诸侯以地事秦必然走向灭亡的严重后果。
D.这一段文字概括了韩、魏、楚覆灭的历史进程,运用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方法论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的观点。
2019-01-26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