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郴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一 期末 2023-07-27 6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读书方法,两点须记: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你仔细。

②想做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却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淹没,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

③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④读的书当分种类,一种是为获得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为获常识起见,目前一般中学和大学初年级的课程,如果认真学习,也就很够用。所谓认真学习,熟读讲义课本并不济事,每科必须精选要籍三五种来仔细玩索一番。一般读书人所读过的书可能较多,但他们不能得实益,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而阅读时又只潦草滑过。

⑤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如果一个人要过享乐主义的生活,把读书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没有预定计划与系统。

⑥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它书籍,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照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大凡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开花、结果。

⑦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事实上往往不可能。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所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就是笔记或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供将来的需要的材料,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

(摘编自朱光潜《谈读书》)

材料二:

为什么要重提“整本书阅读”?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的阅读现状决定的。课堂上使用的语文教材以单篇文章为主,阅读时间短、目的单一,难以建构文章间的意义关联,散点式阅读的倾向比较明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文化基础”,在语文课程中主要表现为“人文底蕴”,指向对人文积淀、人文情怀的关注。散点式、碎片化、拼接型的阅读却在不断切割、打断、搅动学生的阅读。我们期望达成的课程目标和目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产生了巨大矛盾,怎样解决呢?增加整本书阅读在语文课程中的权重是比较合理的策略。

单篇课文能够承载的大多只是文化的“横截面”,甚至只是某种文化场域中的一个现象,一个场景。整本书则不同,它更像“画卷”,能够更为全面地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图景,演示文化特质形成和发展的“纵贯线”。让学生既能看到“某一点”,也能联系和“某一点”相关的若干点,了解“某一点”从哪里来,可能到哪里去。浸润在整本书提供的文化场域中,学生可以吸纳更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对特定文化场域形成完整的认识。整本书提供的信息量大,信息链条完整,信息关联度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透过变化的现象发现不变的本质,体验不断“建构—解构—再建—再解”的循环。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整本书内容的展开,学生能够体验到自身认识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种体验有助于学生反思性知识的形成与丰富。

“同而不同”是我国传统小说的经典创作手法,作品中的人物做着相似的事情,却有着细微的差别,同中能见异,异中也能见同。相似的人物或事件,被写得各有千秋、毫无重复,让读者在同与不同之中领会人物的独特之处。阅读整部《红楼梦》等名著,学生能够在大量文段中发现这一手法,体会其精妙,并对中国传统小说艺术特色的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摘编自吴欣歆《阅读整本书,整体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并不在多,要选得精,还要会读书。作者认为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需要读两遍,还须记录纲要和精彩的部分以及自己的见解。
B.读书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想做学问不只是多读书。书籍丰富也会带来弊端,如果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种学问,他读书必须有计划和系统。
C.读书过程中通过笔记、卡片等形式,将读书所得知识分类整理,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脑力不足,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和系统化。
D.单篇课文能够承载的大多只是文化的“纵贯线”,而整本书能够更为全面地展现社会生活图景,演示文化特质形成和发展的“横截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所有成就是长期日积月累才得到的,如果没有书籍记载根本流传不下来。
B.求学问不要因当前的繁杂的书籍迷失方向,浪费时间精力,应认真读基本要籍。
C.有的人读书只凭兴趣,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把读书当消遣,终难得实益。
D.因为语文教材以单篇文章为主,这种编排方式和语文课程目标产生了巨大矛盾。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整本书更像‘画卷’”观点的一项是(       
A.《茶馆》通过裕泰茶馆里各色人物从清末到民国半个世纪个人生活的变化,展示出来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
B.《边城》以川湘交界的诗画般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C.《荷花淀》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善良勇敢的军民形象,歌颂了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和美好情感,充满诗情面意。
D.《阿Q正传》以近乎漫画的手法,揭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5.结合材料二谈谈“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因绣春囊的事,王夫人便让王熙凤带王善保家的到大观园里去彻查一番)至晚饭后,待贾母安寝了,宝钗等入园时,王善保家的便请了凤姐一并入园。喝命将角门皆上锁,便从上夜的婆子处抄检起,不过抄检出些多馀攒下蜡烛灯油等物。王善保家的道:“这也是赃物,不许动,等明儿回过太太再动。”

于是先就到怡红院中,喝命关门。当下宝玉正因睛雯不自在,忽见这一干人来,不知为何直扑了丫头们的房内去,因迎出凤姐来,问是何故。凤姐道:“丢了一件要紧的东西,因大家混赖,恐怕有丫头们偷了,所以大家都查一查去疑。”一面说,一面坐下吃茶。

王善保家的等搜了一回,又细问这几个箱子是谁的,都叫本人来亲自打开。袭人因见这样,知道必有异事,又见这番抄检,只得自己先出来打开了箱子并匣子,任其搜检一番,不过是平常动用之物。随放下又搜别人的,挨次都一一搜过。

到了晴雯的箱子,因问:“是谁的,怎不开了让搜?”袭人等方欲代晴雯开时,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看了一看,也无甚私弊之物。回了凤姐,要往别处去。

凤姐儿道:“你们可细细的查,若这一番查不出来,难回话的。”众人都道:“都细翻看了,没什么差错东西。虽有几样男人物件,都是小孩子的东西,想是宝玉的旧物件,没甚关系的。”凤姐听了,笑道:“既如此咱们就走,再瞧别处去。”

说着,一径出来,因向王善保家的道:“我有一句话,不知是不是。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屋(蘅芜苑)里,断乎检抄不得的。”王善保家的笑道:“这个自然。岂有抄起亲戚家来的。”凤姐点头道:“我也这样说呢。”一头说,一头到了潇湘馆内。

黛玉已睡了,忽报这些人来,也不知为甚事。才要起来,只见凤姐已走进来,忙按住她不许起来,只说:“睡罢,我们就走。”这边且说些闲话。那个王善保家的带了众人到丫鬟房中,也一一开箱倒笼抄检了一番。因从紫鹃房中抄出两副宝玉常换下来的寄名符儿,一副束带上的披带,两个荷包并扇套,套内有扇子。打开看时皆是宝玉往年往日手内曾拿过的。王善保家的自为得了意,遂忙请凤姐过来验视,又说:“这些东西从那里来的?”凤姐笑道:“宝玉和他们从小儿在一处混了几年,这自然是宝玉的旧东西。这也不算什么罕事,撂下再往别处去。”紫鹃笑道:“直到如今,我们两下里的东西也算不清。要问这一个,连我也忘了是那年月日有的了。”王善保家的听凤姐如此说,也只得罢了。

又到探春院内,谁知早有人报与探春了。探春也就猜着必有原故,所以引出这等丑态来,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

一时众人来了。探春故问何事。凤姐笑道:“因丢了一件东西,连日访察不出人来,恐怕旁人赖这些女孩子们,所以索性大家搜一搜,使人去疑,倒是洗净她们的好法子。”探春冷笑道:“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说着,便命丫头们把箱柜一齐打开,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请凤姐去抄阅。凤姐陪笑道:“我不过是奉太太的命来,妹妹别错怪我。何必生气。”因命丫鬟们快快关上。

平儿等人忙着替侍书等关的关,收的收。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检;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着,一针一线他们也没的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你们别忙,将来连你们被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被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节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注】①王善保家的:荣国府大房太太邢夫人的陪房,也是邢夫人的心腹。

文本二:

其实,一部长篇小说的众人物,既是分别的一个个的个体,又是统一的作者的感受、理念、人格与特有的审美目光的外化。说起《红楼梦》中的众多的人物,他们既是纷纭多样的,又毕竟都是曹雪芹的笔下所出现的,是他的经验、感受、回忆、留恋、叹息、悲哀与顿足切齿的产物。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高雅,热情,敢于承担,敢为天下先,无限的迷人,鼓舞人。契诃夫笔下的女性则是另一类,她们怀疑着,努力着,失望着与等待着,她们也是一种契机,一种呼唤,一种渴望,对于新生活,对于梦想,对于激情与献身,对于一切在沙皇时代没有的东西。而曹雪芹的众女儿们呢?美丽、聪明、充满魅力和不幸、不能主宰自己的身体与感情、任凭命运的吞噬是她们的共同特点,在这一点上,不仅黛玉和宝钗并无差别,晴雯、芳官、妙玉、小红与元、迎、探、惜(原应叹息)四个春之间也并无区别,尽管她们的命运在俗人看来有天壤之别。她们当然都是封建制度与思想的祭品,她们的身体、思想、灵魂直到一举一动都处于无孔不入的封建控制之下。

(节选自《王蒙说红楼》)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抄检大观园选择在贾母安寝和众人入园之后,一方面是担心惊扰到贾母,另一方面也是要尽量做到全面抄检,防止通风报信,有所遗漏。
B.在抄检时,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在怡红院里,晴雯因恼怒宝玉故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让她们去检查,但并无私弊之物。
C.凤姐在面对宝玉和探春的询问时,不提绣春囊的事情却选择撒谎说“丢了一件东西”。这表现出她左右逢源、圆滑世故的性格特征。
D.探春对抄检之事早得信息、有所准备,可以看出她心思缜密,面对众人的搜检冷嘲热讽、言辞犀利,表现出她刚毅果敢、敢于反抗的性格。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人和晴雯两人面对抄检的反应截然不同,一个是“任其搜检”逆来顺受,一个是“尽情一倒”蔑视、反抗,形成鲜明对比。
B.凤姐与王善保家的在不搜查蘅芜苑一事上达成共识,虽一笔带过,但隐藏的信息极为丰富,某种程度上暗示了薛家举足轻重的地位。
C.宝玉的旧物件在怡红院和潇湘馆的丫鬟房中搜查出来,与书中前文里宝玉赠物的情节形成照应,主要是要表现宝玉的叛逆思想。
D.《红楼梦》一书中贾家和甄家照应着来写,探春以甄家抄家之事来指斥抄检大观园这件事,暗示了贾家将像甄家一样走向败落。
8.“王善保家的”这一人物在设置上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9.王蒙认为:“一部长篇小说的众人物,既是分别的一个个的个体,又是统一的作者的感受、理念、人格与特有的审美目光的外化。”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文本一中出现的人物凤姐、袭人、晴雯、黛玉和探春的统一性。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先祖父,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乙文】(六国)所以亡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厥先祖父”中的“厥”相当于“其”,“祖父”在文中泛指祖辈、父辈,现在指父亲的父亲。
B.“暴霜露”中的“暴”同“曝”,指暴露、曝光。和下文的“斩荆棘”连起来,形容创业的艰苦。
C.“所谓得天助云尔”与“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中“云尔”都是语气助词,表示如此而已的意思。
D.“以终刈于虐乎”的“刈”与“观刈麦”中的“刈”意思不同,前者是“杀”的意思,后者是“割”。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史论,阐发观点,逻辑严密。选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B.李桢的《六国论》也是探讨六国败亡原因的专论,从选文可见他与苏洵的论述角度虽然不同但观点基本一致。
C.苏洵的《六国论》选文通过引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割地赂秦的危害,认为“赂秦而力亏”。
D.李桢论述观点独特,认为秦国做到了六国都想做的事,又得了天助,后人的评论是厚六国而薄秦的偏颇之论。
13.请结合【乙文】概括李桢的说理过程。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试问梅花何处好

南宋·张孝祥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西园清夜片尘无。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

谁擫昭华吹古调,散花便满衣裾。只疑幽梦在清都。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

【注释】①擫:用手按捺。②昭华:即玉管。③古调:指笛曲《梅花落》。④清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第二句“与你携着酒壶以草荐地而坐”,表面看来答非所问,实际是引出接下来对梅园景色的描写。
B.词的上片写词人与友人于月夜对酒赏梅,天空澄澈,两树枝条如玉,在风中疏密摇曳,这些都是词人实写之景。
C.词人的下片写因忽听笛曲《梅花落》,不禁梦绕清都,梅花飘落,星稀月孤,这些都是虚写之景,同样让人感慨万端。
D.词的最后两句以景结情,词人借稀星、河影、重霜、月华组成优美的图景,抒发了与友人共赏美景的欣喜之情。
16.张孝祥的词以雄奇奔放著称,风格接近苏轼,《念奴娇·过洞庭》就是这种词风的代表作。但此词却清幽含蓄,请结合全词内容,从意象特点和情感抒发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