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2高一下期末(新课标1卷统考)-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全国 高一 专题练习 2023-11-26 12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林冲径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原来如此。”店主道:“即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热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些碎银子,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依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节选自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乙】

到了次日一早,宝玉因心里记挂着这事(指相约作诗),一夜没好生得睡,天亮了就爬起来。掀开帐子一看,虽门窗尚掩,只见窗上光辉夺目,心内早踌躇起来,埋怨定是晴了,日光已出。一面忙起来揭起窗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将有一尺多厚,天上仍是搓绵扯絮一般。宝玉此时欢喜非常,忙唤人起来,盥漱已毕。只穿一件茄色哆罗呢狐皮袄子,罩一件海龙皮小小鹰膀褂,束了腰,披了玉针蓑,戴上金藤笠,登上沙棠屐,忙忙的往芦雪广来。出了院门,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如装在玻璃盒内一般。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宝玉便立住,细细的赏玩一回方走。只见蜂腰板桥上一个人打着伞走来,是李纨打发了请凤姐儿去的人。

宝玉来至芦雪广,只见丫鬟婆子正在那里扫雪开径。原来这芦雪广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众丫鬟婆子见他披蓑戴笠而来,却笑道:“我们才说正少一个渔翁,如今都全了。姑娘们吃了饭才来呢,你也太性急了。”宝玉听了,只得回来。……

一时众姊妹来齐,宝玉只嚷饿了,连连催饭。好容易等摆上来,头一样菜便是牛乳蒸羊羔。贾母便说:“这是我们有年纪的人的药,没见天日的东西,可惜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今儿另外有新鲜鹿肉,你们等着吃。”众人答应了。……史湘云便悄和宝玉计较道:“有新鲜鹿肉,不如咱们要一块,自己拿了园里弄着,又顽又吃。”宝玉听了,巴不得一声儿,便真和凤姐要了一块,命婆子送入园去。

一时大家散后,进园齐往芦雪广来,听李纨出题限韵,独不见湘云宝玉二人。黛玉道:“他两个再到不了一处,若到一处,生出多少故事来。这会子一定算计那块鹿肉去了。”正说着,只见李婶也走来看热闹,因问李纨道:“怎么一个带玉的哥儿和那一个挂金麒麟的姐儿,那样干净清秀,又不少吃的,他两个在那里商议着要吃生肉呢,说的有来有去的。我只不信肉也生吃得的。”众人听了,都笑道:“了不得,快拿了他两个来。”黛玉笑道:“这可是云丫头闹的,我的卦再不错。”

李纨等忙出来找着他两个说道:“你们两个要吃生的,我送你们到老太太那里吃去。那怕吃一只生鹿,撑病了不与我相干。这么大雪,怪冷的,替我作祸呢。”宝玉笑道:“没有的事,我们烧着吃呢。”李纨道:“这还罢了。”只见老婆们拿了铁炉、铁叉、铁丝蠓来,李纨道:“仔细割了手,不许哭!”说着,同探春进去了。

凤姐打发了平儿来回复不能来,为发放年例正忙。湘云见了平儿,那里肯放。平儿也是个好顽的,素日跟着凤姐儿无所不至,见如此有趣,乐得顽笑,因而褪去手上镯子,三个围着火炉儿,便要先烧三块吃。那边宝钗、黛玉平素看惯了,不以为异,宝琴等及李婶深为罕事。探春与李纨等已议定了题韵。探春笑道:“你闻闻,香气这里都闻见了,我也吃去。”说着,也找了他们来。李纨也随来说:“客已齐了,你们还吃不够?”湘云一面吃,一面说道:“我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若不是这鹿肉,今儿断不能作诗。”说着,只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那里笑。湘云笑道:“傻子,过来尝尝。”宝琴笑说:“怪脏的。”宝钗道:“你尝尝去,好吃的。你林姐姐弱,吃了不消化,不然他也爱吃。”宝琴听了,便过去吃了一块,果然好吃,便也吃起来。

一时凤姐儿打发小丫头来叫平儿。平儿说:“史姑娘拉着我呢,你先走罢。”小丫头去了。一时只见凤姐也披了斗篷走来,笑道:“吃这样好东西,也不告诉我!”说着也凑着一处吃起来。黛玉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广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广一大哭!”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宝钗笑道:“你回来若作的不好了,把那肉掏了出来,就把这雪压的芦苇子摁上些,以完此劫。”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有删改)

【注】①广:依山崖建造的房屋。②蠓:铁丝编成的烘烤食物的网格架子。③摁:同“塞”。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冲看到草屋崩坏时打算修理,路过山神庙时求“神明庇佑”,“包”牛肉“怀揣”着回来,都可见他对自身前程抱有幻想,相信复仇是可能的。
B.林冲出门沽酒前盖了火炭,出门时拽上草厅门,还把草场门反拽上锁,带了钥匙,这表现了林冲的细心谨慎,也可见他非常在意草料场看守职务。
C.“玻璃窗”“狐皮袄子”“牛乳蒸羊羔”“新鲜的鹿肉”等各种奢华的居室器物、穿着服饰、饮食安排的描写,都体现了贾府的优裕的物质条件。
D.史湘云与贾宝玉商量吃鹿肉,李纨善意提醒、细心安排,众人尤其是“大忙人”平儿、王熙凤都乐意参与,可以看出,此时他们的关系和谐融洽。
2.下列对两则选文艺术特色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描述林冲的言行细节,使个体主角形象突出:乙文人物登场采用群像式,通过刻画贾宝玉、史湘云等人物的传神细节,使其真实可感,“近情近理”。
B.甲文林冲一路来回“背着”“迎着”北风,前后照应,细节准确;乙文用薛宝琴等“深为罕事”来衬托薛宝钗等“看惯”烤肉,表现大观园中生活的恣意欢快。
C.甲文林冲沽酒驱寒,缓解了正在受人谋害的紧张气氛:乙文宝玉着急作诗,却设置“饭后才来”的波折,让人物的心理期待不能即时满足,延缓了叙事的节奏。
D.甲文采用全知视角叙述,林冲心理活动没有直接表现,而是通过行为、言语写出;乙文则在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之间来回切换,使贾宝玉的感受能够呈现出来。
3.请分析两则选文中的“雪”对人物塑造分别有什么作用。
4.不同于《水浒传》等传统小说“讲故事”的创作倾向,《红楼梦》更偏向于对日常生活细节“淡淡写来”(脂砚斋),请结合乙文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1946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我背上背包,跟通讯员走了。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壽”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节选自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5.解释选文三中加点的词语。
迤逦:____________
6.赏析选文二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7.简析选文一、二、三划线句环境描写的不同作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北上·1900年—1934年,沉默者说

徐则臣

你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我从城里回来,半道上遇到蕙嫂的孙子二蛋。十五岁的二蛋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哑巴爷爷哑巴爷爷,每一个字都噎得伸长脖子,出——出事了!我问什么事。二蛋说,如——如——如玉奶奶被日本人的狗咬——咬——咬死了!我头脑嗡地响起来,右腿被坏掉的左腿绊了一跤,摔到地上。二蛋把我扶起来,终于理顺了舌头,哑巴爷爷,咱们先回家再说。我把毛驴和褡裢扔给二蛋,撒开腿就往家里跑。

院子里站满了街坊邻居。如玉的尸体停在院子里的一领草席上,盖着我们家最白的一块白布。儿子、儿媳妇、两个孙子跪在尸体旁边,小孙女被儿媳妇揽在怀里,她不知道哥哥和大人们在干什么,只是惊恐地看着白布呈现出的奶奶的身形。血渗透白布,变成紫黑色,触目惊心。邻居们给我闪开一条路,我两腿一软,跌倒在地上。如玉。我沙哑的嗓子里这辈子都没喊出过如此结实粗壮的声音,我把嗓子都喊破了。如玉。

白布,我只掀开了一个角,惨不忍睹。如玉脸上和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好皮肉,全被那条狼狗撕烂了。狼狗被放开来去抓小孙女的,如玉拦在中间,狼狗一个跃起扑上来,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同时被撞倒在地上,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她始终都没松手。如玉的两手像两把钳子死死地固定在狗腿上,直到她被狗撕烂并抓破内脏,直到死。因为如玉拖住了狼狗,小孙女才得以逃脱,被八岁的小孙子背着跑回了家。

三个日本兵从东岳庙回来,还要渡河到对岸。翻译问村民河工家住哪儿,直接找到我家门上。如玉正带小孙女玩沙包。隔壁儿子家的门开着半扇,儿媳妇当时在堂屋做刺绣。防止节外生枝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快把日本人打发走,如玉决定去给他们摆渡。水不凶猛的时候,如玉经常帮我摆渡,她的两只手因此骨节粗大,东西抓得牢靠。她把小孙女抱进儿子家的院门,然后关上门,跟着日本人和翻译去了渡口。快到码头,小孙女追过来了,身后跟着小孙子,他被他娘派出来看着妹妹。儿媳妇根本不知道日本人找上门要摆渡。

日本人走得快,已经上了船。如玉让小孙子赶快带妹妹回家,她要往船上走;船动了,事就没了。小孙子背上妹妹往回走,这时候牵狗的日本兵松开了狗绳,狼狗迅速跳上岸要去追小孙女。如玉一闪身堵住狼狗的路,狼狗受了刺激,一跃而起向如玉扑来。

蛮子营最靠边的住家离河边还有一段距离,邻居们听见有人叫了几声又没了声息,就没当回事。等两个孩子回到家词不达意地叫来我儿子,如玉已经仰面朝天死在荒草里,衣不蔽体,整个人被狼狗撕得稀烂。为了从狗腿上掰下她的手,如玉的十指的骨节被日本人生生折断。日本人自己把船渡到对岸,缆绳都没系,跳上岸就跑。船顺水漂流,搁浅在一个弧形的拐弯处。

我守了如玉两天,白天黑夜地坐在她身边。天热了,不能再不入土。我让儿子、孙子和二蛋把河滩上所有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她的身底下铺满了花,她的身上盖满了花。我要让她像我第一次闻见她时那样香,让她带着一身的香味离开这个世界。我和儿子在她的墓穴旁边又挖了一个坑。儿子问,挖这个干吗?我说,死了埋我。

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马可·波罗说,中国是世界的尽头。我去日本兵小分队驻扎的营地附近仔细转了一圈,回来把如玉埋的坛子从院子里的银杏树下挖出来。左轮手枪还在,三十三年不用还跟新的一样;子弹也一颗颗精神饱满,一点锈迹都没生。吃过晚饭,我把小孙女抱在怀里,跟儿子、儿媳妇和两个孙子说,我去看看你们的娘和你们奶奶。我让儿子、儿媳看好三个孩子,让两个孙子看好妹妹。天太黑,他们以为我去如玉的坟边坐坐。

我的确去了如玉的坟边。我坐在她身旁抽了一袋烟,跟她说了几句话。到头来我竟不知道该跟她说什么了。站起身时我说,如玉,等等我,到那边我还要对你好。我摸摸腰后和裤兜,枪硬邦邦的,子弹哗哗地响。

(有删改)

文本二:

北上·2014年,在门外等你

徐则臣

马思艺三岁那年,日本鬼子越过山海关进犯通州,放狼狗咬死了马思艺的奶奶,她爷爷不干了。他要为老婆报仇。孤身一人夜闯日本鬼子小分队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那条狼狗更是被他活活撕成两半。那天夜里,如果不是有个小日本好东西吃得太多,消化不了拉肚子,一个活口都不会留下。那小日本在背后给了马福德两枪。蛮子营的老少爷们儿去收尸时,马福德的两只眼还大睁着。那真是个纯爷们儿。蛮子营的男丁从那时候起,就被家人教育,做男人要向马福德学,一定要对老婆好,不惜拿出命来对她好。二蛋就牢记了这个教导,后来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

(有删改)

【注】①2019年,徐则臣的《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小说叙写了1901年—2014年这个时间段关于京杭大运河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近现代中国史。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一段通过几处破折号的巧妙运用,形象地写出事发突然,二蛋因报信跑得急促,气息断断续续的情景,也使故事趋于紧张。
B.小说描写了如玉为了保护小孙女马思艺,与日本人的狼狗殊死搏斗的悲壮而惨烈的情景,令人震撼,表现了如玉英勇无畏、爱家护亲之情。
C.文本一“我”让孩子们把河滩上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为小说增添了唯美浪漫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说的悲剧性。
D.“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如玉,等等我,到那边我还要对你好”等句语意丰富,表达了马福德为妻报仇的决心和对妻子的挚爱。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用细节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如面对妻子的惨死,“我”“两腿一软,跌倒在地上”,哭喊如玉“把嗓子都喊破了”等细节,写出其失去亲人的悲痛。
B.文本一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手法正面塑造马福德的形象,文本二“那真是个纯爷们儿”则通过他人的评价侧面烘托,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C.小说语言富有表现力,“我摸摸腰后和裤兜,枪硬邦邦的,子弹哗哗地响”,枪的质感和子弹的声响,有力地表现了马福德为妻复仇的坚定和果敢。
D.叙述视角的巧妙转化,让两则文本所在章节的内容紧密联结,使马福德报仇故事更完整,也便于读者了解马家后人在当下的生活。
10.小说中常常以第一人称“我”来进行叙述。文本一即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1.有人认为小说主人公是马福德,也有人认为主人公是如玉,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宝玉回至园中,袭人正惦记他去见贾政,不知是祸是福。只见宝玉醉醺醺回来,问其原故,宝玉一一向她说了。袭人道:“人家牵肠挂肚地等着,你且高乐去,也到底打发人来给个信儿!”宝玉道:“我何尝不要送信儿,只因冯世兄来了,就混忘了。”

正说着,只见宝钗走进来笑道:“偏了我们新鲜东西了。”宝玉笑道:“姐姐家的东西,自然先偏了我们了。”①宝钗摇头笑道:“昨儿哥哥倒特特地请我吃,我不吃,我叫他留着请人送人罢。我知道我的命小福薄,不配吃那个。”说着,丫鬟倒了茶来,吃茶说闲话儿。

却说那黛玉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了,一日不回来,心中也替他忧虑。至晚饭后,闻得宝玉来了,心里要找他问问是怎么样了,一步步行来。见宝钗进宝玉的院内去了,自己也便随后走了来。刚到了沁芳桥,只见各色水禽尽都在池中浴水,也认不出名色来,但见一个个文彩闪灼,好看异常,因而站住看了一会儿。再往怡红院来,只见院门关着,黛玉便以手扣门。

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他们彼此玩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见是她的声音,只当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门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她,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真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不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而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原来这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正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

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闺。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那黛玉正自啼哭,忽听“吱喽”一声,院门响处,只见宝钗出来了,宝玉袭人一群人都送出来。待要上去问着宝玉,又恐当着众人问羞了宝玉不便,因而闪过一旁,让宝钗去了,宝玉等进去关了门,方转过来,尚望着门洒了几点泪。自觉无味,转身回来,无精打采地卸了残妆。

紫鹃、雪雁素日知道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着什么,常常的便自泪不干的。先时还有人解劝,或怕她思父母、想家乡、受委屈,用话来宽慰。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是常常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了,也都不理论了。所以也没人去理她,由她闷坐,只管外间自便去了。那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

【注】①前文情节;宝钗之兄薛蟠带着美食来请宝玉吃。②前文情节;林黛玉因为贾宝玉对自己说了《西厢记》中的曲词,曾说要去告诉宝玉之父贾政。

文本二:

从叙事的角度说,《红楼梦》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其中真实而丰满的细节描写。因为中国古代小说从魏晋小说的“粗陈梗概”,到宋元说书的矜奇尚异,细节描写往往失之简陋、夸张,而《红楼梦》则不然,它完全是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小说故事的主体。这些“家庭琐事,阖阁闲情”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内涵深刻,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充分显示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比如贾宝玉在姐妹们都在场时向林黛玉使个眼色,林黛玉马上就能会意,表现了他们两人不同一般的默契(42回);因是小老婆所生而倍感委屈的探春,洗一次脸也很讲礼数,其实是要摆小姐的谱以显示自己的身份(55回)。当我们读到这些既琐碎,又显然经过了艺术加工的细节时,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领悟人生真谛的阅读快感便油然而生。

(节选自《〈红楼梦〉名著导读》)

1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人惦记宝玉去见贾政,黛玉“心中也替他忧虑”,从中可以看出她们与宝玉的密切关系,也可以看出宝玉的所作所为并不合乎贾政的要求。
B.宝钗到宝玉处说话的情节,至少有三层作用:照应前文的情节,引出黛玉在门外哭泣的情节,表现宝钗炫耀家庭、想和宝玉加深关系的心理。
C.文中写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听到黛玉哭声飞起远离的情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鸟不忍再听突出了黛玉哭声之悲,衬托了黛玉之美。
D.倚床栏杆、手抱膝、眼含泪等描述,以及“好似木雕泥塑”的比喻,把黛玉描绘得生动形象,如在目前。
13.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晴雯,是宝玉房里的四个大丫鬟之一,她在宝钗来到宝玉处之后,不敢把怒气撒向宝钗,却撒向了黛玉,很自然地促进了情节发展。
B.“颦儿才貌世应稀”等四句诗,是对黛玉去寻宝玉不果而哭泣并惊走鸟儿一事的概括,它充分表现出《红楼梦》真实的生活镜像。
C.魏晋小说总是“粗陈梗概”,缺少细节描写,宋元说书虽有细节描写却简陋、夸张,而且矜奇尚异,《红楼梦》与它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D.《西厢》即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宝玉曾以其中的曲词调笑黛玉,受到了黛玉斥责,因而对其有所怠慢。
14.请简要概括黛玉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戚呜咽的原因。
15.请依据文本二,简要分析文本一细节描写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拿凉水灌四凤)凤儿,好孩子。你回来,你回来。--我的苦命的孩子。

     (口渐张眼睁开,喘出一口气)啊,妈!

     (安慰地)孩子,你不要怪妈心狠,妈的苦说不出。

     (叹出一口气)妈!

       什么?凤儿?

       我,我不能告诉你,萍!

       凤,你好点了没有?

       萍,我,总是瞒着你;也不肯告诉您(乞怜地望着鲁妈)妈,您--

       什么,孩子,快说。

     (抽咽)我,我--(放胆)我跟他现在已经有……(大哭)

     (切迫地)怎样,你说你有--(过受打击,不动)

     (拉起四凤的手)四凤!怎么,真的,你--

     (哭)嗯。

     (悲喜交集)什么时候?什么时候?

     (低头)大概已经三个月。

     (快慰地)哦,四凤,你为什么不告诉我,我,我的--

   (低声)天哪。

     (走向鲁)鲁奶奶,您无论如何不要再固执哪,都是我错:我求您!(跪下)我求您放了她吧。我敢保我以后对得起她,对得起您。

     (立起,走到鲁妈面前跪下)妈,您可怜可怜我们,答应我们,让我们走吧。

     (不做声,坐着,发痴)我是在做梦。我的儿女,我自己生的儿女,三十年功夫--哦,天哪,(掩面哭,挥手)你们走吧,我不认得你们。(转过头去)

       谢谢您!(立起)我们走吧。凤!(四凤起)

     (回头,不自主地)不,不能够!

[四凤又跪下。

       (哀求)妈,您,您是怎么?我的心定了。不管他是富,是穷,不管他是谁,我是他的了。我心里第一个许了他,我看得见的只有他,妈,我现在到了这一步:他到哪儿我也到哪儿;他是什么,我也跟他是什么。妈,您难道不明白,我--

     (指手令她不要向下说,苦痛地)孩子。

       妈,妹妹既然闹到这样,让她去了也好。

     (阴沉地)鲁奶奶,您心里要是一定不放她,我们只好不顺从您的话,自己走了。凤!

     (摇头)萍!(还望着鲁妈)妈!

     (沉重的悲伤,低声)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我一个人有罪,我先走错了一步。(伤心地)如今我明白了,我明白了,事情已经做了的,不必再怨这不公平的天,人犯了一次罪过,第二次也就自然地跟着来。--(摸着四凤的头)他们是我的干净孩子,他们应当好好地活着,享着福。冤孽是在我心里头,苦也应当我一个人尝。他们快活,谁晓得就是罪过?他们年轻,他们自己并没有成心做了什么错。(立起,望着天)今天晚上,是我让他们一块儿走,这罪过我知道,可是罪过我现在替他们犯了;所有的罪孽都是我一个人惹的,我的儿女们都是好孩子,心地干净的,那么,天,真有了什么,也就让我一个人担待吧。(回过头)凤儿,--

     (不安地)妈,您心里难过,--我不明白您说的什么。

     (回转头。和蔼地)没有什么。(微笑)你起来,凤儿,你们一块儿走吧。

     (立起,感动地,抱着她的母亲)妈!

       去!(看表)不早了,还只有二十五分钟,叫他们把汽车开出来,走吧。

     (沉静地)不,你们这次走,是在黑地里走,不要惊动旁人。(向大海)大海,你出去叫车去,我要回去,你送他们到车站。

       嗯。

[大海由中门下。

       (向四凤哀婉地)过来,我的孩子,让我好好地亲一亲。(四凤过来抱母;鲁妈向周萍)你也来,让我也看你一下。(周萍至前,低头,鲁妈望他擦眼泪)好,你们走吧--我要你们两个在未走以前答应我一件事。

       您说吧。

       你们不答应,我还是不要四凤走的。

       妈,您说吧,我答应。

     (看他们两人)你们这次走,最好越走越远,不要回头,今天离开,你们无论生死,永远也不许见我。

     (难过)妈,那不--

     (眼色,低声)她现在很难过,才说这样的话,过后,她就会好了的。

       嗯,也好,--妈,那我们走吧。

[四凤跪下,向鲁妈叩头,四凤落泪,鲁妈竭力忍着。

     (挥手)走吧!

(节选自曹禺《雷雨》)

材料二:

我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弄;生活在狭小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物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么?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①。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节选自曹禺《雷雨·序》)

【注】①争执,此处的意思是挣扎、抗争。

16.下列各项对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不要怪妈心狠,妈的苦说不出”,鲁侍萍这么说是她已经知道周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但又不能跟四凤挑明,因此有苦说不出。
B.“鲁奶奶,您心里要是一定不放她,我们只好不顺从您的话,自己走了”,周萍知道四凤怀了自己的孩子,下定决心要带四凤走。
C.“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这句话可见鲁侍萍只是单纯地想保护自己的子女,想把他们从中解救出来,这是她作为母亲的一种本能。
D.“今天离开,你们无论生死,永远也不许见我”,鲁侍萍同意四凤和周萍一起离开,但她又怕周朴园从中阻挠,因此让他们永远不要回头。
17.下列各项破折号的作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萍你是谁?鲁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A.(切迫地)怎么,你说你有--(受到打击,不动。)
B.你们走吧--我要你们两个在未走以前答应我一件事。
C.嗯,也好,--妈,那我们走吧。
D.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弄。
18.材料二中的“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寓示了小说人物常常会陷入到内心的矛盾中。请结合教材《哈姆雷特》(节选)和材料一作简要说明。
19.在阅读完材料一后,读书小组要写一则文学短评。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情感·可怜·悲悯;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干净。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要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他家挨着一条河。出门走几步,就到了河边。这条河不宽。河南岸都是大柳树。河里鱼不少,是个钓鱼的好地方。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钓鱼很有经验。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都是三四寸长的鲫鱼。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就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他家的大门总是开着的,望里一看,就看到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匾上写的是“功同良相” “济世救人” “仁心仁术”……这是亲友或病家送给王淡人的祖父和父亲的。到王淡人的时候,就不大兴送匾了。送给王淡人的只有一块,匾很新,漆地乌亮,匾字发光,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无关,或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

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写的(木板刻印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这点淡泊的风雅,和一个不求闻达的寒士是非常配称的。

他的医室和别的医生的不一样,像一个小药铺。架子上摆着许多青花小磁坛,坛肚子上贴着浅黄蜡笺的签子,写着“九一丹” “珍珠散” “冰片散”……到处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乳钵,药碾子,药臼、嘴刀、剪子、镊子……他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就是说什么病都看。外科用的药,大都是“散”——药面子。“神仙难识丸散”,多有经验的医生和药铺的店伙也鉴定不出散的真假成色。虽然每一家药铺都挂着一块小匾“修合存心”,但是王淡人还是不相信。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哪家的药铺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制。

乡下来人看病,一般倒是当时付酬,但常常不是现钞,或是二十个鸡蛋、或一升芝麻、或一只鸡、或半布袋鹌鹑!遇有实在困难,什么也拿不出来的,就由病人的儿女趴下来磕一个头。王淡人看看病人身上盖着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王淡人家吃饭不致断顿,——吃扁豆、瓢菜、小鱼、糙米——和炸鹌鹑!穿衣可就很紧了。淡人夫妇,十多年没添置过衣裳。有人说:王淡人很傻。

王淡人是有点傻。去年、今年,就办了两件傻事。

去年闹了一次大水。连天暴雨,一夜西风,运河决了口,浊黄色的洪水倒灌下来,平地水深丈二,大街上成了大河。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孤岛一样的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结实实的撑船用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一村子人都病倒了。但是泰山庙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专在救生船上救人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眼看这只船在惊涛骇浪里颠簸出没,终于靠到了那个孤村,大家发出了雷鸣一样的欢呼。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拿一条命换一块匾,这是一件傻事。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今年。

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放风筝的朋友。这人原先很阔。但吃喝嫖赌抽大烟,把家业败得精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他还抽鸦片!他给人家熬大烟,报酬是烟灰和一点膏子。他一天夜里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有名有姓的外症:搭背。说:“你不用走了!”

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他把王淡人留着配药的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有人问王淡人:“你干吗为他治病?”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汪炳没有一个钱。病好后,他只能写了很多鸣谢的帖子,贴在满城的街上,为王淡人传名。帖子上的言词倒真是淋漓尽致,充满感情。

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女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你好,王淡人先生!

(选自《汪曾祺全集·小说卷2》,有删改)

文本二

散文化似乎是世界小说的一种趋势。沈从文的《长河》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强烈的戏剧性,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散文化的小说不过分地刻划人物,其中的人物要求神似,轻轻几笔,神完气足。有一些散文化的小说所写的常常只是一种意境,《长河》的《秋(动中有静)》写的是一群过渡人无目的、无条理的闲话,但是那么亲切,那么富有生活气息。散文化小说的作者十分潜心于语言,他们让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于字里行间自自然然地流出。

(摘编自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

2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详尽描写了医生钓鱼的场景,既紧扣题目,又表现出王淡人恬然自适的性格特征,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对王淡人院落中花草菜蔬的描写和医室对联的展示,显示了一种平民化情调,暗含了作者淡泊宁静的审美趣味。
C.小说叙述这块匾的由来,与前文送给王淡人先生的那块匾的内容“急公好义”形成呼应,体现出了作者构思的严密性。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相较于第一人称,易于展现客观景物,在叙述上更为自由,同时也便于抒发真情实感。
21.关于文中王淡人这一人物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淡人医者仁心。他深知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哪家药铺也不会用足,所以他用足药材自己炮制。
B.王淡人安贫乐道。虽然淡人夫妇十多年没有添置过新衣服,但并不影响他有时免费为穷苦百姓治病。
C.王淡人急公好义。在遭受水灾之后,他在四个水手的帮助下冒死前往孤村,使孤村村民感动得落泪。
D.王淡人重情重义。他给儿时朋友治病,“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虽用了很多名贵药材但无怨言。
22.汪曾祺的这篇小说呈现出一种“散文化”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3.一些版本把小说的最后一段“你好,王淡人先生!”删去了,改用“一庭春雨,满架秋风”结尾。你认为哪种结尾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祝福

鲁迅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衷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有删改)

文本二:

鲁迅是一位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大师,他的作品是现代白话文学的典范。因此,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现代白话文的基本教材。鲁迅语言具有色彩感。在选入中学语文教材里的《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等作品中,篇篇都有不少具有强烈色彩感的文字,而且都蕴含了鲁迅浓烈的情感和深远的寓意。而鲁迅作品语言的音乐性则直接来自他对汉字的特殊感悟和驾驭能力。周作人曾经提倡写混合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的文章,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就是乃兄鲁迅。鲁迅很喜欢电影,对电影艺术有深刻的理解,他的许多作品,都是由一个一个的镜头组成的,很适合于拍成电影短片。鲁迅语言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化,表现在他的作品语言既有规范化的一面,更有反规范的一面,因而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现代汉语表达的可能性。

(选自钱理群《中学语文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有删改)

2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头运用外貌描写,特写了祥林嫂的眼睛,准确捕捉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展示了她的悲惨命运。
B.“我”把自己比喻成“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的学生,形象地表达了“我”被祥林嫂提问之后的惶急。
C.鲁四老爷咒骂祥林嫂是一个“谬种”,可见他对祥林嫂之死的冷酷无情,也表现出他的顽固和刻薄。
D.短工回答“我”的问话时的语言和表情,表明在封建统治的禁锢下,普通民众深受毒害而冷漠麻木。
25.关于魂灵有无的“祥林嫂之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祥林嫂身份卑微,“我”瞧不起她,所以对于“祥林嫂之问”,“我”用吞吞吐吐的“说不清”来敷衍应答。
B.对于魂灵,祥林嫂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但无论“有”还是“无”,都无法消除她的惶惑与不安。
C.“我”本来就有离开的想法,而“祥林嫂之问”坚定了“我”的想法,是促使我“逃离”鲁镇的重要原因。
D.“祥林嫂之问”表明她一直被“神权”折磨着而处在极度恐惧中,这也决定了这个问题不可能有答案。
26.从回答了“祥林嫂之间”后,到决计明天要走,“我”产生了哪些复杂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27.文本二阐述了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这些特色在文本一中多有体现,请举例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长明灯

鲁迅

长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还多留着一种微细沉实的声息——

熄掉它罢!

还是这样么?三角脸拿起茶碗,问。

听说,还是这样,方头说,还是尽说‘熄掉它熄掉它’,眼光也越加发闪了。见鬼!这是一个大害,我们倒应该想个法子来除掉他!

我们上县去,送他忤逆!阔亭捏了拳头,在桌上一击,慷慨地说。

不成。要送忤逆,须是他的父母,母舅……方头说。

可惜他只有一个伯父……。阔亭立刻颓唐了。

老年人不都说么: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他这么胡闹,什么意思?……胖脸的庄七光放开喉咙嚷起来。

我想还不如用老法子骗他一骗。灰五婶说,她是本店的主人兼工人。

什么老法子?庄七光诧异地问。

他不是先就发过一回疯么,和现在一模一样。他那时也还年青哩,他的老子也就有些疯的。听说:有一天他的祖父带他进社庙去,教他拜社老爷,瘟将军,王灵官老爷,他硬不拜,跑了出来。从此便有些怪,一见人总和他们商量吹熄正殿上的长明灯,后来他自己要去吹。幸亏我家死鬼那时还在,想了一个法:将长明灯用厚棉被一围,漆漆黑黑地,领他去看,说是已经吹熄了。

阔亭愤愤地说:这样的东西,打死了就完了!

那怎么行?她吃惊地看着他,连忙摇手道,他的祖父不是捏过印靶子的么?

阔亭们立刻面面相觑。

灰五婶接着说:后来就好了的!不知道怎么又疯了起来。午后他就走过这里,一定又上庙里去了。那灯不是梁五弟点起来的么?不是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变泥鳅么?你们快去和四爷商量商量,要不……

几个人决定还是先到庙前去看一看。

他也还如平常一样,黄的方脸和蓝布破大衫,只在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短的头发上粘着两片稻草叶,那该是孩子暗暗地从背后给他放上去的。

你干什么?三角脸终于走上一步,诘问了。

我叫老黑开门,他低声,温和地说,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蓝脸,三只眼睛,长帽,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

一个赤膊孩子擎起玩弄着的苇子,对他瞄准着,将樱桃似的小口一张,道:吧!

你还是回去罢!倘不,你的伯伯会打断你的骨头!灯么,我替你吹。你过几天来看就知道。阔亭大声说。

他两眼更发出闪闪的光来,钉一般看定阔亭的眼,使阔亭的眼光赶紧辟易了。

你吹?他嘲笑似的微笑,但接着就坚定地说,不能!不要你们。我自己去熄,此刻去熄!我知道的,熄了也还在。然而我只能姑且这么办。我先来这么办,容易些。他说着,一面就转过身去竭力地推庙门。

不成!你没法开!

那么,就用别的法子来。他转脸向他们一瞥,沉静地说。

哼,看你有什么别的法。

我放火。

他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仿佛想要寻火种。

方头和阔亭在几家的大门里穿梭一通之后,吉光屯全局顿然扰动了。许多人的耳朵里,心里,都有了一个可怕的声音:放火!全屯的空气紧张起来,凡有感得这紧张的人们,都很不安,仿佛自己就要变成泥鳅,天下从此毁灭。

这事件的中枢,不久就凑在四爷的客厅上了。

是么,四爷捋着上唇的花白的鲇鱼须,却悠悠然,仿佛全不在意模样,说,这也是他父亲的报应呵。他自己在世的时候,不就是不相信菩萨么?我那时就和他不合,可是一点也奈何他不得。现在,叫我还有什么法?

如果真是烧将起来……方头抢着说。

真是拖累煞人!四爷将手在桌上轻轻一拍,这种子孙,真该死呵!唉!

方头说,我们得赶紧想法子。我想……

我想:倒不如姑且将他关起来。

我是天天盼望他好起来,四爷缓缓地说,可是他这疯病总不好。也不是不好,是他自己不要好。无法可想,就照这一位所说似的关起来,免得害人。

那自然,阔亭感动地说,可是,房子……

庙里就没有闲房?……四爷慢腾腾地问道。

有!阔亭恍然道,有!进大门的西边那一间就空着,又只有一个小方窗,粗木直栅的,决计挖不开。好极了!

未到黄昏时分,天下已经泰平,或者竟是全都忘却了,人们的脸上不特已不紧张,并且早褪尽了先前的喜悦的痕迹。在庙前,人们的足迹自然比平日多,但不久也就稀少了。吃过了晚饭,还有几个孩子跑到庙里去游戏。

我放火!

孩子们都吃惊,立时记起他来,一齐注视西厢房,又看见一只手扳着木栅,一只手撕着木皮,其间有两只眼睛闪闪地发亮。

沉默只一瞬间,癞头疮忽而发一声喊,拔步就跑;其余的也都笑着嚷着跑出去了。赤膊的还将苇子向后一指,从喘吁吁的樱桃似的小嘴唇里吐出清脆的一声道:吧!

从此完全静寂了,暮色下来,绿莹莹的长明灯更其分明地照出神殿,神龛,而且照到院子,照到木栅里的昏暗。

孩子们跑出庙外也就立定,牵着手,慢慢地向自己的家走去,都笑吟吟地,合唱着随口编派的歌:

白篷船,对岸歌一歌。此刻熄,自己熄。戏文唱一出。我放火!哈哈哈!

(有删改)

【注】①捏过印靶子,即过去做过朝廷正式任命的官。②四爷,疯子的伯父。

文本二:

矛盾冲突一词在现实中是指面对同一事件,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同时又对对方的看法持反对意见。高尔基曾表示:在有着鲜明人物的那些地方,必定存在着矛盾冲突。在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则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矛盾冲突是形成人物个性的基础,能够塑造具有冲击力的人物性格,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

(选自李宗刚《文本的张力与历史的合力》)

28.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一个“疯子”想要吹熄庙里的长明灯,引起了全吉光屯人的恐慌,最后他被关押还扬言要放火的故事。
B.“疯子”被压制被禁闭之后,孩童们将他那熄灯放火的呼号随口编排进童谣,这给心理上受伤的他带来了精神慰藉。
C.灰五婶替阔亭一伙出主意,将“梁武帝”说成“梁五弟”,作者用她来影射不明真相却人云亦云的人,具有讽刺意味。
D.“长明灯”在村民心目中是传统的代表、幸福的写照,实际上是封建社会残留下来的愚昧落后文化思想的象征。
29.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长春阴下午吉光屯的茶馆为典型场所展开故事,“空气又有些紧张了”“熄掉他罢”巧设悬念,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B.小说通过动作、语言等描写对众多的作为“疯子”对立面的人物进行个性刻画,达到了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C.小说以第三视角讲述吉光屯所发生的一切,整体叙述凝练单纯,主要情节场面扣人心弦,如茶馆的紧张,庙门前的紧张等。
D.小说以“疯子”要熄灭长明灯为明线,以吉光屯多民众反对灭灯为暗线,两条线索结合使故事情节更集中,有利于突出主题。
30.请简要分析文本一中“疯子”的形象特点。
31.请根据文本二中“矛盾冲突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的观点,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因绣春囊的事,王夫人便让王熙凤带王善保家的到大观园里去彻查一番)至晚饭后,待贾母安寝了,宝钗等入园时,王善保家的便请了凤姐一并入园。喝命将角门皆上锁,便从上夜的婆子处抄检起,不过抄检出些多馀攒下蜡烛灯油等物。王善保家的道:“这也是赃物,不许动,等明儿回过太太再动。”

于是先就到怡红院中,喝命关门。当下宝玉正因睛雯不自在,忽见这一干人来,不知为何直扑了丫头们的房内去,因迎出凤姐来,问是何故。凤姐道:“丢了一件要紧的东西,因大家混赖,恐怕有丫头们偷了,所以大家都查一查去疑。”一面说,一面坐下吃茶。

王善保家的等搜了一回,又细问这几个箱子是谁的,都叫本人来亲自打开。袭人因见这样,知道必有异事,又见这番抄检,只得自己先出来打开了箱子并匣子,任其搜检一番,不过是平常动用之物。随放下又搜别人的,挨次都一一搜过。

到了晴雯的箱子,因问:“是谁的,怎不开了让搜?”袭人等方欲代晴雯开时,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看了一看,也无甚私弊之物。回了凤姐,要往别处去。

凤姐儿道:“你们可细细的查,若这一番查不出来,难回话的。”众人都道:“都细翻看了,没什么差错东西。虽有几样男人物件,都是小孩子的东西,想是宝玉的旧物件,没甚关系的。”凤姐听了,笑道:“既如此咱们就走,再瞧别处去。”

说着,一径出来,因向王善保家的道:“我有一句话,不知是不是。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屋(蘅芜苑)里,断乎检抄不得的。”王善保家的笑道:“这个自然。岂有抄起亲戚家来的。”凤姐点头道:“我也这样说呢。”一头说,一头到了潇湘馆内。

黛玉已睡了,忽报这些人来,也不知为甚事。才要起来,只见凤姐已走进来,忙按住她不许起来,只说:“睡罢,我们就走。”这边且说些闲话。那个王善保家的带了众人到丫鬟房中,也一一开箱倒笼抄检了一番。因从紫鹃房中抄出两副宝玉常换下来的寄名符儿,一副束带上的披带,两个荷包并扇套,套内有扇子。打开看时皆是宝玉往年往日手内曾拿过的。王善保家的自为得了意,遂忙请凤姐过来验视,又说:“这些东西从那里来的?”凤姐笑道:“宝玉和他们从小儿在一处混了几年,这自然是宝玉的旧东西。这也不算什么罕事,撂下再往别处去。”紫鹃笑道:“直到如今,我们两下里的东西也算不清。要问这一个,连我也忘了是那年月日有的了。”王善保家的听凤姐如此说,也只得罢了。

又到探春院内,谁知早有人报与探春了。探春也就猜着必有原故,所以引出这等丑态来,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

一时众人来了。探春故问何事。凤姐笑道:“因丢了一件东西,连日访察不出人来,恐怕旁人赖这些女孩子们,所以索性大家搜一搜,使人去疑,倒是洗净她们的好法子。”探春冷笑道:“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说着,便命丫头们把箱柜一齐打开,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请凤姐去抄阅。凤姐陪笑道:“我不过是奉太太的命来,妹妹别错怪我。何必生气。”因命丫鬟们快快关上。

平儿等人忙着替侍书等关的关,收的收。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检;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着,一针一线他们也没的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你们别忙,将来连你们被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被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节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注】①王善保家的:荣国府大房太太邢夫人的陪房,也是邢夫人的心腹。

文本二:

其实,一部长篇小说的众人物,既是分别的一个个的个体,又是统一的作者的感受、理念、人格与特有的审美目光的外化。说起《红楼梦》中的众多的人物,他们既是纷纭多样的,又毕竟都是曹雪芹的笔下所出现的,是他的经验、感受、回忆、留恋、叹息、悲哀与顿足切齿的产物。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高雅,热情,敢于承担,敢为天下先,无限的迷人,鼓舞人。契诃夫笔下的女性则是另一类,她们怀疑着,努力着,失望着与等待着,她们也是一种契机,一种呼唤,一种渴望,对于新生活,对于梦想,对于激情与献身,对于一切在沙皇时代没有的东西。而曹雪芹的众女儿们呢?美丽、聪明、充满魅力和不幸、不能主宰自己的身体与感情、任凭命运的吞噬是她们的共同特点,在这一点上,不仅黛玉和宝钗并无差别,晴雯、芳官、妙玉、小红与元、迎、探、惜(原应叹息)四个春之间也并无区别,尽管她们的命运在俗人看来有天壤之别。她们当然都是封建制度与思想的祭品,她们的身体、思想、灵魂直到一举一动都处于无孔不入的封建控制之下。

(节选自《王蒙说红楼》)

3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抄检大观园选择在贾母安寝和众人入园之后,一方面是担心惊扰到贾母,另一方面也是要尽量做到全面抄检,防止通风报信,有所遗漏。
B.在抄检时,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在怡红院里,晴雯因恼怒宝玉故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让她们去检查,但并无私弊之物。
C.凤姐在面对宝玉和探春的询问时,不提绣春囊的事情却选择撒谎说“丢了一件东西”。这表现出她左右逢源、圆滑世故的性格特征。
D.探春对抄检之事早得信息、有所准备,可以看出她心思缜密,面对众人的搜检冷嘲热讽、言辞犀利,表现出她刚毅果敢、敢于反抗的性格。
33.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人和晴雯两人面对抄检的反应截然不同,一个是“任其搜检”逆来顺受,一个是“尽情一倒”蔑视、反抗,形成鲜明对比。
B.凤姐与王善保家的在不搜查蘅芜苑一事上达成共识,虽一笔带过,但隐藏的信息极为丰富,某种程度上暗示了薛家举足轻重的地位。
C.宝玉的旧物件在怡红院和潇湘馆的丫鬟房中搜查出来,与书中前文里宝玉赠物的情节形成照应,主要是要表现宝玉的叛逆思想。
D.《红楼梦》一书中贾家和甄家照应着来写,探春以甄家抄家之事来指斥抄检大观园这件事,暗示了贾家将像甄家一样走向败落。
34.“王善保家的”这一人物在设置上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35.王蒙认为:“一部长篇小说的众人物,既是分别的一个个的个体,又是统一的作者的感受、理念、人格与特有的审美目光的外化。”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文本一中出现的人物凤姐、袭人、晴雯、黛玉和探春的统一性。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

话说当日林冲正闲走间,忽然背后人叫。回头看时,却认得是酒生儿李小二。当初在东京时,多得林冲看顾;后来不合偷了店主人钱财,被捉住了,要送官司问罪,又得林冲主张陪话,救了他免送官司,又与他陪了些钱财,方得脱免。不想今日却在这里撞见。林冲指着脸上道:“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不想今日在此见你。”李小二就请林冲到家里面坐定,叫妻子出来拜了恩人。两口儿欢喜道:“我夫妻二人正没个亲眷,今日得恩人到来,便是从天降下。”“林冲道: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李小二道:“谁不知恩人大名?休恁地说。但有衣服,便拿来家里浆洗缝补。”当时管待林冲酒食,至夜送回天王堂。

……

李小二应了,自来门首叫老婆道:“大姐,这两个人来得不尴尬。”老婆道:“怎么的不尴尬?”小二道:“这两个人,语言声音是东京人,初时又不认得管营,向后我将按酒入去,只听得差拨口里呐出一句‘高太尉’三个字来。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我自在门前理会,你且去阁子背后听说甚么。”便入去听了一个时辰,出来说道:“他那三四个交头接耳说话,正不听得说甚么。只见那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去伴当怀里取出一帕子物事递与管营和差拨。帕子里面的莫不是金银?只听差拨口里说道:‘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了他性命。”

……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做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推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

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得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文本二: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小说、戏剧统称传奇。《水浒传》等诸多小说的传奇性,正是传统审美意识在小说艺术中的突出特征。

传奇就意味着艺术在对生活的把握中,摒弃了那些平凡的素材,而是撷取那些富于戏剧性的、跌宕多姿的生活,并以巧合的形态显现。它总是通过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表现生活中特异事件。《水浒传》中,鲁智深的故事,是通过三拳打死镇关西、火烧瓦罐寺、倒拔垂杨柳等一连串惊人的情节,来描绘这位英雄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英雄性格的。作者正是这样把英雄人物放在矛盾冲突的焦点上,通过曲折复杂的故事,环环紧扣,逐步把他们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叙述出来;而英雄好汉丰富的性格特征也在这一过程中被鲜明地揭示出来。

(摘编自宁宗一《浅谈〈水浒传〉的民族审美风格》)

36.下列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小二夫妻酒店偷听,听得不甚分明,却听到了关键词句,为下文情节发展作了铺垫,设置了悬念。
B.林冲“探身摸火种”,表现了林冲办事谨慎的性格,也暗示了读者,草料场起火原因并不是林冲疏忽。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善于直接写风雪。如写林冲到山神庙后,白布衫“早有五分湿了”,突出了风雪之大。
D.李小二夫妻管待林冲酒食、酒店老板赠送林冲酒肉,这些小人物身上体现的温情为当时黑暗的社会增添了一抹亮色。
37.下列与小说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祝福》两篇小说中,都有不少关于雪景的描写,这些环境描写所营造的氛围是相同的。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变形记》创作手法不同,但都以荒诞的中心事件、逼真的环境描写反映了社会本质。
C.林冲被逼上梁山和《促织》中成名一度家破人亡的深层原因有相通之处,作者都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当时的社会。
D.林冲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都属于扁平人物,具有类型化特点,其性格特征鲜明单一,令人印象深刻。
38.小说第一段写林冲沧州遇故叙旧,看似是“闲笔”,实为作者匠心所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9.《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小说的传奇性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雷雨(节选)

曹禺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鲁侍萍     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周朴园     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鲁侍萍     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后,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

周朴园     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吗?

鲁侍萍     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带走的。(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周朴园     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

鲁待萍     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偏偏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里做过的事。

周朴园     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

鲁侍萍     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周朴园     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鲁侍萍   (低头)哦。

周朴园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鲁侍萍     (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周朴园       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鲁侍萍       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

周朴园  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鲁侍萍  你不要怕。他永远不会知道的。

周朴园  那双方面都好。再有,我要问你的,你自己带走的儿子在哪儿?

鲁侍萍  他在你的矿上做工。

周朴园  我问,他现在在哪儿?

鲁侍萍  就在门房等着见你呢。

周朴园  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

鲁侍萍  他的脚趾头因为你的不小心,现在还是少一个的。

周朴园  (冷笑)这么说,我自己的骨肉在矿上鼓励罢工,反对我!

鲁侍萍  他跟你现在完完全全是两样的人。

周朴园  (沉静)他还是我的儿子。

鲁侍萍  你不要以为他还会认你作父亲。

周朴园  (忽然)好!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鲁侍萍  什么?

周朴园  留着你养老。

鲁侍萍  (苦笑)哼,你还以为我是故意来敲诈你,才来的吗?

周朴园  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那么,我先说我的意思。你听着,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不过——

鲁侍萍  你不要怕,你以为我会用这种关系来敲诈你吗?你放心,我不会的。大后天我就带着四凤回到我原来的地方。这是一场梦,这地方我绝对不会再住下去。

文本二

我想再谈谈人物,谈谈人物的复杂性,人物关系的复杂性。为什么这段戏要这样写?是要显示周朴园这个人另一部分的性格。有人问是不是你同情这个资本家了?不是,因为这是一个人物,他必然有这一面。总之,从这些人物身上可以看得出来,他们的性格是有层次的,有发展的,有两面性的。

(选自《曹禺谈<雷雨>》,有删改)

4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雷雨”交代了作品的自然环境,也象征着压抑的旧中国,预示着即将发生大变革。
B.“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说明侍萍三十年相貌变化大到周朴园都认不出。
C.“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既体现侍萍愤恨的心情又体现她的认命,这是人物矛盾之处。
D.周朴园保持着旧习惯,是他对三十年前的侍萍的怀念,也是想要弥补自己犯下的罪过。
4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舞台说明可以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文中加点处“愤怨”,紧承上文“悲愤”,细腻地表现出侍萍情感的变化。
B.语言描写可以刻画人物性格。侍萍说“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好谈”,说明她要揭露周朴园的真面目,体现了她的骨气。
C.戏剧语言有很多潜台词。文中提到“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暗示了三十年前除了周朴园赶她出去,还有周家其他人。
D.戏剧节选符合“三一律”,在雷雨之夜,在周宅之中,周朴园与侍萍挤压三十年的矛盾急剧爆发,带给读者心灵上的震撼。
42.“冲突是戏剧的要素之一,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请结合节选部分,概括分析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冲突。
43.周朴园是《雷雨》中的重要人物,请你结合文本二的相关评价,从不同角度分析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众人听这话不好听,知道气急了,忙又退出,只得觅人进去给信。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只得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慌的众门客小厮等避之不及。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宝玉的两个小厮忙松了手走开,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

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贾政道:“罢了,罢了!今日必定要气死我才罢!”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贾政冷笑道:“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孝;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

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说毕,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

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来,“苦命的儿吓!”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此时里面的人闻得王夫人出来,那李宫裁王熙凤与迎春姊妹早已出来了。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惟有宫裁禁不住也放声哭了。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

正没开交处,忽听丫鬟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见他母亲来了,又急又痛,连忙迎接出来,只见贾母扶着丫头,喘吁吁的走来。

贾政上前躬身陪笑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贾母听说,便止住步喘息一回,厉声说道:“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贾政听这话不像,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贾母听说,便啐了一口,说道:“我说了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说着,不觉就滚下泪来。

贾政又陪笑道:“母亲也不必伤感,皆是作儿的一时性起,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贾母便冷笑道:“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赌气的。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不如我们赶早儿离了你,大家干净!”说着便令人去看轿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家下人只得干答应着。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文本二:

宝玉挨打是发生在贾府中的一件大事,真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众多人物被这一事件牵连进来,荣国府上下各色人等粉墨登场集中在了一个舞台上,共同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家庭生活大戏。作者对这些人物的出场顺序以及他们出场后的表现做了精心安排和细致描绘,通过一系列语言、行为、情态的描写,让各种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最先到场的是王夫人,王夫人的“劝”很有讲究,先劝贾政保重身体,并担忧贾母安康,再劝贾政念及夫妻之情,又提及亡故的长子贾珠。封建宗法社会母以子贵,母亲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他的儿子,儿子一死,母亲在家中就没了地位。所以,宝玉挨打引起了她对自己未来命运的忧伤。当王夫人抱着宝玉哭喊贾珠的时候,一向如槁木死灰般的李纨也禁不住抽抽搭搭地哭起来。蒋勋先生在解读这一情节时就说,“每个人哭的都是自己”,“真正哭宝玉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林黛玉”。

接着,位居于荣国府宝塔之尖的贾母出场,“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无论是语言的锋芒和力度,还是行为本身的震慑力,都显示出家族领袖的威亚。待贾政赔笑,贾母又厉声谴责自己,表面是自我检讨,实则是责骂贾政,继而使出杀手锏要回南京去,又规劝儿媳不必疼宝玉。在贾母的强烈攻势下,贾政只好叩头谢罪,一场风暴才终于平息下去。这段内容以贾母和贾政的对话为主,作者为贾母设计的语言是一种纯粹的女性语言,也是一种绝对权威的情绪化语言,与贾母的身份、性格高度吻合,且在两人的语言对接上也十分巧妙,充分体现了作者在叙事中驾驭语言的能力。

(节选自《论<红楼梦>“宝玉挨打”的叙事艺术》)

4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王夫人连忙抱住哭”“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等动作描写中,可以看出王夫人对宝玉的心疼;从王夫人对贾政说的话中,可以看出王夫人心疼宝玉的同时也在心疼自己年老无依。
B.宝玉挨打时找不到递送消息的人,在着实挨了三四十板后,众门客解劝贾政无果,才派人递送消息进去,引出了王夫人和贾母。可见,众门客见机行事,对贾府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C.文本二中提到,宝玉挨打一回,荣国府上下各色人等聚集到一起上演了一出家庭生活大戏。从这一回中读者可以看出封建大家族内分明的等级制度和父子、母子、兄弟之间矛盾的汇集。
D.宝玉挨打时,王夫人以情相劝,贾母以礼相压,最终贾政屈服。贾政和宝玉的父子冲突以宝玉的胜利而告终,也为贾府后面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4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挨打是矛盾集中爆发的大场面描写,作者在人物的出场顺序、比重上做了精心安排,从王夫人,到李纨凤姐迎春姊妹,再到贾母,对各人的表现叙述地有条不紊。同时,重点描写王夫人和贾母的入场表现,而略掉凤姐的入场表现,符合当时的场景也符合人物身份。
B.宝玉挨打是《红楼梦》前半部分叙事的高潮,在这之前,作者已经做了充分的铺垫,贾政的情绪也经过了从有端倪到爆发再到平息的过程,本回集中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功力。
C.作者在描写王夫人进场劝解时是“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描写贾母进场时是“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王夫人是直入书房,贾母是人未到书房而声音先到。两种不同的进场方式贴合两人的身份,也使得描写充满变化,不显呆板。
D.从文本一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叙事时使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表现人物,比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贾政、王夫人、贾母等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
46.请结合文本一中对贾政的描写,分析贾政的心理变化过程。
47.文本二中提到,“蒋勋先生在解读这一情节时就说,‘每个人哭的都是自己’,‘真正哭宝玉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林黛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选文或《红楼梦》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巧凤家妈

彭慧

昆明城南郊外,是一片开朗的平原。由昆明出发的滇越铁路,可以平稳地在这里驰骋四十多里路的光景。再往南去,火车就得一起一伏地穿山过岭了。而我的临时的家,却安置在紧靠铁路的西边,宝像河的北岸的一个村子里。

我到镇子上去赶朝集。

在拥挤的市场里,忽然有一个响亮而仿佛很熟悉的嗓音排开一切的喧嚷,刺进我的耳里来了:“不爱就拉倒啥!”跟着话语和笑声,有一只大手拍在我肩上。

我猛然骇了一跳,回头一看,却正是巧凤的妈,站在我跟前了。

“你家可要炭,我这里有挑好炭呢!”

她的炭价是很公道的,而且货也很好,我很愉快地作成了这笔买卖。她在挑着炭给我送到家的路上,我们又开始了闲谈。

“如今正是农忙的时候,我是该整田的啰。”从她的犀利大眼里,立刻射出爱恋的光来。一提到田就使她的面容,完全显出一副像慈母说起她的爱子的表情了。

“唉!说给你家听啊!”她先叹了一口气又继续说着,“我今年整田啊,也真个是没有心向呢!说给你家听:就是因儿不该死啥!”她的脸上立刻被一种沉郁而悲惨的气氛罩住了。田野的上空正发出飞机的翱翔声,她猛然抬起了头,不意地发出凄厉的喊声:

“瞧啊!”她指了一下高空的飞机说,“就是这种东西,把我因儿活活整死的啥……天啦!我巧凤死得多苦啊!”

“活活的因儿,就给炸死啦……我生七个呢,就只巧凤成了人!哪个晓得啥!不病不痛,妈都没来得及喊……一声……”她哽咽着再也说不下去。泪水也流遍两颊了。

我们走到家后,她给我把炭倒了出来,我们把账算好。临出门时,她对我说:

“说给你家听,我也是逼得没路走啦!年年农忙的时候,都是我们巧凤陪着我一道作生活的,沿着这条河,哪个村子我们都去的,哪个村子都认得我们的,都欢喜我作的活的。如今巧凤比我还先死啦,我也不想要田啦!唉!你家晓得,外省里可是有女人当兵?要有么,我也去一个。我去打日本鬼,报报仇,泄泄气,就死啦算啦……”

不久,我为着一点小小的事情,曾到她临时的家里。和她在一起住的她的那位老姊妹,是一位少说少笑的老奶奶,因为吃长素,所以村子里人,通通称她作长素大姆。

我和巧凤家妈两人,又在讲东洋人打仗的事,说着说着,两个都咬着牙齿“东洋鬼!”“杀头鬼!”地骂起来了。

长素大姆立刻合起两片手掌来闭着眼睛,作成祈祷的样子,“啊,善男信女,莫出口伤人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会晓得安排的。”

巧凤家妈向我挤弄着眉眼,一边笑着对长素妈说:“我和你都是善人呀,我们可没作亏良心的事啊!为什么天不给善报呢!”

长素大姆一直都没睁开眼睛,也没放下合着的手掌来。

记得是端午节的后几天,我独自在靠近我们村落的河堤上散着步。看见不远的前边有一个农妇,也是独自在一来一往地逡巡着,一时又弯下腰像找什么东西。一看,却原来就是巧凤家妈。

“作什么?你一个人在这里?”我问。

“唉,腥气呢!闻着了么?”她没头没脑地回答我。

“……”我摇着头,不知她在说什么。

“唉哟,不懂吗?”她发起急来了,“两岸的草都发腥气啦!年成要不好的……会发大水遭饥荒的!天啦,这还得了么……”

等我提起脚步准备离开她时,她又捉住我的衣袖笑着说:

“嗨,我问你,修铁路修公路有什么意思?”

“人家说,”她已等不得我的回答,先自作答了,“好运军队上火线去打东洋人,这话可真?”

“真是的呀!”我肯定地回答。

说完,我们各自走了。我刚一到家,我的房东太太正站大门外迎着我说:“唉,我看见你在堤上又和巧凤家妈说多话呢……要不得的!这个婆娘么,苗里苗气的,你看她没长个女人相,脾气也丑得很。不整田的话,莫多惹她好些,她的命凶,杀气重呢,莫惹她啊……你看,她把丈夫克死啦,剩那么个因儿,又克死啦……”

日子久了,我也渐渐忘记她了。

中秋节前的几天,天气老是阴沉着的,刮着北风,天气忽然冷得像冬天一样。接着,就一连下了几天暴雨。我们附近的宝像河——这是山洪中最大的一条——的水,也只差五寸,就要往一丈多高的河堤外倾泻出来了!

我忽然想起由于草的腥味而预言过水灾的巧凤家妈来。我走进她临时的家,长素大姆正在祈祷。

“巧凤家妈,死,啦……”

“死啦!”我惊喊一声之后,呆愣得说不出话来了!

“就是这几场雨下的啰!”她像是也带了一点怨恨的调子。

“她是淹死的吗?”我惊问。

“不,她去修路去了两个多月啦!”她用袖口揩了眼泪,恢复了安静,“我记得,她动身去的时候,她说,她都问过你家的,你家说那是好生活,她才打定主意跟几个壮汉子一同去的……”

先,我是茫然的,好半天我才记起那天在河堤上遇着她,她问我修路的问题来。我心里在想,大约那是修的叙昆路,或者是川滇公路。

“就是这几场雨啰!”长素大姆放射着幽光的泪水,又滚滚地流出来了,“一个山头呀,连泥带雨,大块大块……奔下来……压下来啦……天啦,天,她就活埋在底下啦……”

我怅惘地从长素大姆家走了出来,一眼又瞅见两边田亩里被雨打得垂下了头的,发白的禾穗子。我记起像母亲爱孩子一样爱着这些禾亩的巧凤家母。如今,她和它们同样,都遭了难!

一九三九年十月二十晚,昆明,官渡

(有删改)

文本二:

“巧凤家妈”,只是个普普通通的穷苦的农妇;她被泥石流理葬,也只是默默无闻的无数民工中的一个,没有人会宣传她、纪念她。但是作家却在读者心中为她立下了一块丰碑:因为她越平凡,越足以代表了中国农民的灵魂。

(节选自张玉枝、贾丽丽《〈巧凤家妈〉提示》)

48.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滇越铁路”“东洋鬼”“修的叙昆路,或者是川滇公路”等处交代了小说的社会背景,使小说有了鲜明的时代感。
B.小说前文写巧凤家妈询问“我”“外省里可是有女人当兵”,后文再写她参加修路做民工,故事情节推进自然合理。
C.长素大姆讲述巧凤家妈之死时,多处使用省略号,或表语意未尽,或表断断续续,或表犹疑不决,表现出人物的情绪。
D.小说结尾将“巧凤家妈”改称为“巧凤家母”,人物称呼的变化富有深意,暗含着作者对巧凤家妈的尊重与敬佩之情。
49.下列对文本一与鲁迅《祝福》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的“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故事的见闻者,承担着与鲁迅《祝福》中“我”相近的叙述功能。
B.长素大姆与“柳妈”一样,深受迷信思想影响,表面吃素向善,实则善恶不分,都是典型的“伪善”之人。
C.房东太太认为巧凤家妈命凶克女,“四婶”祭祀时认为祥林嫂命凶不吉,二人的态度均显现出思想的愚昧。
D.巧凤家妈絮叨地讲述巧凤的事,与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的遭遇相似,都展现了失去精神支柱后的悲伤和痛苦。
50.文本一写长素大姆将巧凤家妈的死归结于“就是这几场雨下的啰”,与《祝福》写鲁镇人认为祥林嫂“还不是穷死的”,具有相似的用意,请简要说明。
51.文本二认为巧凤家妈“代表了中国农民的灵魂”,请结合文本一对巧凤家妈这一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老兵”和军马

梁晓声

老兵其实并不老,才二十六岁。

八年前,老兵自然是新入伍的小兵,被分到了东北大地上的一处军马场。多亏他在家里养过马,了解马,爱马,所以很快就成了“专业”最出色的新兵。入伍第二年他在新兵中第一个当上了副班长,第三年入了党,第四年当上了班长,第五年他被所在部队授予“模范班长”的称号。

他那一班战士中曾有人说:“班长爱咱们像一位母亲爱儿子!”却立即有人反对:“他爱军马才爱到那样!对咱们的感情呀,比对军马差一大截哪!哎,你自己承认不,班长?”正在替战士补鞋的他,笑了笑,没吱声儿。众战士逼他回答。

无奈之下,他真挚地说:“其实呢,我是这么想的,我们为谁驯养军马?为骑兵部队嘛。军马是骑兵不会说话的战友。我们今天多爱军马一分,军马明天就会以忠诚多回报我们的骑兵兄弟一分。爱马也等于爱人啊!”

于是战士们都肃然了。

有一天,他一个人躲在一处僻静的地方大哭了一场——家信中说,他家那匹马病死了。他想,如果自己没参军,那匹马是不会病死的……

从此以后,他更爱一匹枣红军马了。它端秀的额头上,有像扑克牌中的方块似的一处白毛。他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白头心儿”。他家那匹马的额头正中也有“白头心儿”,只不过马身不是枣红色,而是菊花青色的……

“白头心儿”救了他一命。那一次军马受惊“炸群”,他从另一匹马的背上一头掼了下去。恰巧“白头心儿”随着受惊的马群冲过来,它一口将他叼起。否则,他将毙命于万蹄之下无疑……

他入伍的第八年,裁军,军马场接到了解散的命令。有的军马从此做了普普通通的劳役马;有的做了什么风景区的观娱马,供游人骑着逛景区,照相;有的被什么特技马术队买走了,“白头心儿”便在其中。

“白头心儿”被买走时他在场。那马眼望着他,四蹄后撑,任买主鞭打叱喝,岿然不动。他不忍眼见它受虐,轻轻拍着它脖子,对它耳语般地说:“‘白头心儿’啊,何苦的呢?乖乖跟人家走吧,啊?我不会忘了你的,有一天我会把你买回来,让你成为我的马的!”——分明,马听懂了他的话,马头在他肩上磨蹭了几番,生了根似的马蹄才终于迈动起来……

他是最后离开军马场的官兵中的一个。上级批准他们鸣枪告别军马场,每人鸣枪的次数可以和自己入伍的年限一样。但他只鸣放了七枪。

指导员说:“老兵,我替你数着呢,你还差一枪。”

他双眼噙泪回答:“指导员,我不满八年军龄,差四个月……”

如血的夕阳沉到地平线以下了,当广袤而苍凉的大草原夜幕降临时分,他们乘军车离开了军马场……

他突然拍着军车驾驶室的棚盖大喊:“停车!”

车停下了。

他喃喃地说:“我……我好像听到了‘白头心儿’的嘶叫……”

然而其实只有风声……

这提前四个月退役的“老兵”,在归乡的途中,在一个地界毗连大草原的小县城里,竟然发现了“白头心儿”。更确切地说,是那马首先发现了他。

他循着马嘶声望去,见“白头心儿”也正望着他,卧在一幢砖房前。马旁,一根高木杆上挂着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吕记马肉”。他走近它,见它那晶亮的大眼睛里分明地汪着泪。

马肉店的老板告诉他,那军马在为某电影摄制组效劳过程中弄断了一条腿,看来废了,只有杀死卖肉了。

他请求老板将“白头心儿”转卖给他。老板出了一个数,那笔钱超过他的复员费,而老板却不肯让价。

“我白替你打工行不行?”“多久?”“直到这匹马能站起来了为止。”老板认为他傻,认为那马永远也站不起来了,便爽快地答应了。

于是他一边打工,一边精心照料“白头心儿”。一个月后,“白头心儿”奇迹般地站起来了。老板被他感动了,没再收他一分钱,允许他将“白头心儿”牵走,并且,还白赠了他一副马鞍。

于是这“老兵”和曾救过他命的那一匹军马,朝行暮宿,向着他的家乡,开始了他们的“长征”……

两个月后,他老母亲看见一个胡子拉碴、风尘仆仆、穿一身军装的男人,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有“白头心儿”的长鬃枣红马蹒跚地来到家门前。

他激动地叫了一声:“妈!”

老母亲惊喜地认出他是她那参军八年一次也没探过家的儿子!

他惭愧地说:“妈,我的复员费几乎都花光在路上了……”

他又说:“妈,你看,咱们又有一匹‘白头心儿’了!”

第二天清晨,他牵着“白头心儿”登上了家乡的山头,俯瞰着几处穷困得近乎败落的村子,他对“白头心儿”发誓般地说:“‘白头心儿’,帮我把咱们的家乡彻底变个样儿吧!”

马儿安闲地吃着青草……

(有删改)

文本二:

边防老兵退伍,相伴8年的军马落泪了

西藏墨脱,从军16年的边防老兵马勇即将退出现役。马勇望着营区熟悉的一草一木满怀不舍,除了连队和战友,最让他放不下的,还有一位陪他奋战过8年的无言战友——军马“铁蹄”。

曾经的墨脱由于交通不便,这里有全军为数不多的特殊“兵种”——骡马运输队,当时各个单位巡逻物资全靠骡马运送。今年已经22岁的“铁蹄”,在马勇的心里不仅仅是“战友”,还是“过命的兄弟”。一次巡逻途中,领头的“铁蹄”突然停住。赶也不走、拉也不走,还一直往后退,过了一分钟就发生了塌方,当时如果没有它的话,那后果不堪设想!

退役前马勇特地来和“铁蹄”告别:“老战友,明天我就要走了,舍不得你,最后再来看看你。”“铁蹄”无言,但似乎听懂了马勇的话,大颗的眼泪滚落下来。

(本文选自央广军事频道新闻报道解说词,有删改)

5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写老兵养过马,了解马,爱马,这是他工作出色的原因,也为后文描写人和马的真挚情感埋下了伏笔。
B.文本一关于“如血的夕阳”和“广袤而苍凉的大草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老兵退役离开军马场时沉重的心情。
C.文本二马勇称军马为“老战友”,这样的称呼既带着军营生活的特定色彩,也体现了“铁蹄”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D.通过老兵、马勇与军马之间情感的描写,两个文本不仅写出军营生活的艰苦,更写出了主人公对事业的忠诚。
53.老兵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54.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14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14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40.65施耐庵(不详)  曹雪芹(1715-1764)  《红楼梦》  古代白话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5-7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8-11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12-150.4《红楼梦》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16-190.4戏剧文学类-双文本
20-230.65汪曾祺(1920-1997)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24-270.65鲁迅(1881-1936)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28-310.65鲁迅(1881-1936)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32-350.4曹雪芹(1715-1764)  《红楼梦》  古代白话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36-390.65施耐庵(不详)  古代白话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40-430.65《雷雨》  戏剧文学类-双文本
44-470.4曹雪芹(1715-1764)  《红楼梦》  古代白话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48-51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52-540.65梁晓声(1949-)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