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莆田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福建 高一 期末 2023-07-23 8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人被外国人看不起的时代,汉语和汉字的尊严从没真正倒下,“目不识丁”的外国人即便再浅薄,也无法否认与五千年象形文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汉字的悠久与神秘、繁难与优美。至于到了中国人已经有了相当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之后,至少在西方的知识精英那里,汉语和汉字已成为一种须持普遍的敬畏之心对待的语言文字了。影响全世界的政治学、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教授说:“一个连所写的字都可以成为纯艺术的文化,是无法让外人近亵的。”

海外华文文学家,他们栖居异国他乡,天然的文化情感决定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坚定认同,使得他们对中华文化——这时的中华文化已经是一种相对于外国文化特别是外国语言文化的整体性呈现,已经是无问传统与现代,不论国粹与新知,都一概视为自己的文化故乡甚至是精神寄托之所,这就是中华文化自信在海外华文文学家乃至在整个华人世界呈现的一种文化逻辑和文化形态。

中国人无论在哪里,也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还是习惯于写汉字,说汉语,用汉文进行写作以表达自己的中国情怀,抒写自己的中国文化体验。这是一种难以磨灭的文化记忆,是一种难以改变的文化习惯,是一种难以克服的文化情结。每个中国人无论走多远,都会在实现自己的文学梦的时候把玩并亲近自己的母语——汉语。因此,在海外的文化环境中华人和与中华历史文化休戚相关的其他人用汉语进行文学写作,是一种文化记忆、文化习惯和文化情结的体现,并不是单纯来自理念上的中华文化自信,而恰恰是这样的文化记忆、文化习惯和文化情结体现着深层的中华文化自信。

进入20世纪后期,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一方面是因为愈来愈多的留学生走进了“新移民”文学的行列,另一方面有不少来自国内的专业性作家开始旅居海外,北美汉语文学甚至对整个汉语文坛的蓬勃发展产生了强心效应。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严歌苓的《少女小渔》等。

通常被称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国际汉语文学体现着漂流和离散海外的汉语文化主体集群对于母语文化的充分自信,虽然这种自信并不意味着过度依赖。在德国已经成功融入当地社会并成为地方议员的谢盛友这样理解国际汉语文学家的文化关系:首先,要通过阅读逐渐了解所在国文化,“同时,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传统的中国文化,最起码要保持自信,有时要具备一定程度的优越感”。而保持文化自信甚至秉持母语文化的某种优越感的最直接的方法便是进行母语写作。无论在什么国家,一个从事母语写作的人总是能赢得普遍的尊重,如果在这样的写作中再较多地传达母语文化的深厚内涵,这样的作者无论在同族人的心目中还是在外族人的评价中,都具有明显的文化优势。

如果说久住中国本土的文学家对于中华文化常常采取弘扬与批判、坚守与反思相结合的态度,那么,流散在海外的华文文学家则会更多地选择弘扬、坚守的态度,因为在异国他乡的异质文化包围中,自我的肯定必先依赖于对己身所属的母语文化的肯定,自我的文化自信必须依赖于对自己的母语文化的坚守。

旅居海外或者流散外国的文人才会有高度敏感的母体文化依恋症,当这种症结诉诸文学表现的时候,常常会以夸张的态势化成一种心理郁积,一种淤积的文化情结。

赵淑侠曾经这样解说陈季同开创的欧洲汉语文学的写作传统:中国儒家思想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差异性,使得“两种文化互容互谅,截长补短,去芜存菁,产生一种新的精神的可能性更大。这种新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些居住在欧洲的华文作家们写作灵感和题材的泉源”。欧洲华文作家本身边缘性的处境和主动离散的心态使得他们具有更广阔的视角,他们一般不会以孤立的方式看事情,他们往往具有祖籍国和居住国文化的双重视角。正是这种特有的双重疏离与边缘化,欧洲华文作家才能更深刻地辨析两种文化的利弊,更透彻地观照人性真实。

其实,国际汉语文学写作和运作并不一定一直纠结着身处海外疏离中国文化的恐慌,特别是国际化潮流冲击全球之后,文学家即便是长期旅居海外,对中华文化也不会产生强烈的疏离感,更不会有明显的焦虑,而会获得更多的优势以“他山之石”攻母语文化之玉,从而持续地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摘编自朱寿桐《汉语文化自信与国际汉语文学的文化品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汉语和汉字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敬畏。
B.海外华文文学家乃至整个华人世界对中华文化不分古今、不分优劣都坚定认同,一概视为自己的文化故乡。
C.流散在海外的汉语文学家对于中华文化选择弘扬、坚守的态度,而不进行批判和反思,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
D.欧洲华文作家本身边缘性的处境和主动离散的心态使得他们在创作时往往具有祖籍国和居住国文化的双重视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外华文文学家对中华文化自信有一种独特的文化逻辑和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心理值得研究。
B.栖居异域的成功作家往往能对祖籍国文化自信而不过度依赖,又能吸纳居住国文化而不排斥。
C.海外华文文学家会有高度敏感的母体文化依恋症,这也是他们写作的灵感和题材的泉源。
D.随着“地球村”效应的形成,在国际化潮流冲击下,海外华文文学家的双重视角将被破坏。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旅居海外或者流散外国的文人常常会以夸张的态势来表达自己的母体文化依恋症”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在《芝加哥之死》中,白先勇给那个留学生起名为“吴汉魂”,离开了汉文化的精神,失去了汉语文化的庇护,忧郁的青年茫茫然不知何去何从。
B.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深刻地表现了留学海外的牟天磊的痛苦,他强烈感受到“美国又不是自己的家”,不知道自己该属于哪块土地。
C.周励天生属于那种能将散文写出小说笔致和小说魅力的作家,这位才华横溢的散文家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之后继续不倦地贡献她的散文文字。
D.在澳大利亚的汉语新诗作者心水,在异国他乡游览一段时间后,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华文化及其优雅传统的向往,《悉尼谊园》一诗中都是故国风情。
4.海外华文文学家应如何保持中华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老兵”和军马

梁晓声

老兵其实并不老,才二十六岁。

八年前,老兵自然是新入伍的小兵,被分到了东北大地上的一处军马场。多亏他在家里养过马,了解马,爱马,所以很快就成了“专业”最出色的新兵。入伍第二年他在新兵中第一个当上了副班长,第三年入了党,第四年当上了班长,第五年他被所在部队授予“模范班长”的称号。

他那一班战士中曾有人说:“班长爱咱们像一位母亲爱儿子!”却立即有人反对:“他爱军马才爱到那样!对咱们的感情呀,比对军马差一大截哪!哎,你自己承认不,班长?”正在替战士补鞋的他,笑了笑,没吱声儿。众战士逼他回答。

无奈之下,他真挚地说:“其实呢,我是这么想的,我们为谁驯养军马?为骑兵部队嘛。军马是骑兵不会说话的战友。我们今天多爱军马一分,军马明天就会以忠诚多回报我们的骑兵兄弟一分。爱马也等于爱人啊!”

于是战士们都肃然了。

有一天,他一个人躲在一处僻静的地方大哭了一场——家信中说,他家那匹马病死了。他想,如果自己没参军,那匹马是不会病死的……

从此以后,他更爱一匹枣红军马了。它端秀的额头上,有像扑克牌中的方块似的一处白毛。他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白头心儿”。他家那匹马的额头正中也有“白头心儿”,只不过马身不是枣红色,而是菊花青色的……

“白头心儿”救了他一命。那一次军马受惊“炸群”,他从另一匹马的背上一头掼了下去。恰巧“白头心儿”随着受惊的马群冲过来,它一口将他叼起。否则,他将毙命于万蹄之下无疑……

他入伍的第八年,裁军,军马场接到了解散的命令。有的军马从此做了普普通通的劳役马;有的做了什么风景区的观娱马,供游人骑着逛景区,照相;有的被什么特技马术队买走了,“白头心儿”便在其中。

“白头心儿”被买走时他在场。那马眼望着他,四蹄后撑,任买主鞭打叱喝,岿然不动。他不忍眼见它受虐,轻轻拍着它脖子,对它耳语般地说:“‘白头心儿’啊,何苦的呢?乖乖跟人家走吧,啊?我不会忘了你的,有一天我会把你买回来,让你成为我的马的!”——分明,马听懂了他的话,马头在他肩上磨蹭了几番,生了根似的马蹄才终于迈动起来……

他是最后离开军马场的官兵中的一个。上级批准他们鸣枪告别军马场,每人鸣枪的次数可以和自己入伍的年限一样。但他只鸣放了七枪。

指导员说:“老兵,我替你数着呢,你还差一枪。”

他双眼噙泪回答:“指导员,我不满八年军龄,差四个月……”

如血的夕阳沉到地平线以下了,当广袤而苍凉的大草原夜幕降临时分,他们乘军车离开了军马场……

他突然拍着军车驾驶室的棚盖大喊:“停车!”

车停下了。

他喃喃地说:“我……我好像听到了‘白头心儿’的嘶叫……”

然而其实只有风声……

这提前四个月退役的“老兵”,在归乡的途中,在一个地界毗连大草原的小县城里,竟然发现了“白头心儿”。更确切地说,是那马首先发现了他。

他循着马嘶声望去,见“白头心儿”也正望着他,卧在一幢砖房前。马旁,一根高木杆上挂着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吕记马肉”。他走近它,见它那晶亮的大眼睛里分明地汪着泪。

马肉店的老板告诉他,那军马在为某电影摄制组效劳过程中弄断了一条腿,看来废了,只有杀死卖肉了。

他请求老板将“白头心儿”转卖给他。老板出了一个数,那笔钱超过他的复员费,而老板却不肯让价。

“我白替你打工行不行?”“多久?”“直到这匹马能站起来了为止。”老板认为他傻,认为那马永远也站不起来了,便爽快地答应了。

于是他一边打工,一边精心照料“白头心儿”。一个月后,“白头心儿”奇迹般地站起来了。老板被他感动了,没再收他一分钱,允许他将“白头心儿”牵走,并且,还白赠了他一副马鞍。

于是这“老兵”和曾救过他命的那一匹军马,朝行暮宿,向着他的家乡,开始了他们的“长征”……

两个月后,他老母亲看见一个胡子拉碴、风尘仆仆、穿一身军装的男人,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有“白头心儿”的长鬃枣红马蹒跚地来到家门前。

他激动地叫了一声:“妈!”

老母亲惊喜地认出他是她那参军八年一次也没探过家的儿子!

他惭愧地说:“妈,我的复员费几乎都花光在路上了……”

他又说:“妈,你看,咱们又有一匹‘白头心儿’了!”

第二天清晨,他牵着“白头心儿”登上了家乡的山头,俯瞰着几处穷困得近乎败落的村子,他对“白头心儿”发誓般地说:“‘白头心儿’,帮我把咱们的家乡彻底变个样儿吧!”

马儿安闲地吃着青草……

(有删改)

文本二:

边防老兵退伍,相伴8年的军马落泪了

西藏墨脱,从军16年的边防老兵马勇即将退出现役。马勇望着营区熟悉的一草一木满怀不舍,除了连队和战友,最让他放不下的,还有一位陪他奋战过8年的无言战友——军马“铁蹄”。

曾经的墨脱由于交通不便,这里有全军为数不多的特殊“兵种”——骡马运输队,当时各个单位巡逻物资全靠骡马运送。今年已经22岁的“铁蹄”,在马勇的心里不仅仅是“战友”,还是“过命的兄弟”。一次巡逻途中,领头的“铁蹄”突然停住。赶也不走、拉也不走,还一直往后退,过了一分钟就发生了塌方,当时如果没有它的话,那后果不堪设想!

退役前马勇特地来和“铁蹄”告别:“老战友,明天我就要走了,舍不得你,最后再来看看你。”“铁蹄”无言,但似乎听懂了马勇的话,大颗的眼泪滚落下来。

(本文选自央广军事频道新闻报道解说词,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写老兵养过马,了解马,爱马,这是他工作出色的原因,也为后文描写人和马的真挚情感埋下了伏笔。
B.文本一关于“如血的夕阳”和“广袤而苍凉的大草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老兵退役离开军马场时沉重的心情。
C.文本二马勇称军马为“老战友”,这样的称呼既带着军营生活的特定色彩,也体现了“铁蹄”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D.通过老兵、马勇与军马之间情感的描写,两个文本不仅写出军营生活的艰苦,更写出了主人公对事业的忠诚。
6.老兵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7.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二、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具资                      诣:到、前往     ②吾点也       与:和
③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夺取            ④不何虹       霁:雨过天晴
⑤理宜然                      固:本来            ⑥至今       治:治理
⑦永保无疆之               休:喜庆、福禄 ⑧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   度:法度
A.①③⑥⑦B.②④⑥⑧C.①④⑤⑦D.③④⑤⑧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9.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今老矣,无能也已
B.源不深望流之远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气候不齐
C.民殷盛                                   衅钟
D.技经肯綮未尝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10. 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①如会同,章甫        ②故能其德
③常以身蔽沛公        ④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⑤不能独                  ⑥越国以鄙
A.①②B.①④C.③⑤D.④⑥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11. 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异乎三子者之撰     ②虽董之以严刑     ③是折枝之类也       ④欲呼张良与俱去
⑤洎牧以谗诛   ⑥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⑦遂霸西戎     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A.①②/③⑥⑧/⑤/④⑦B.①②/③⑥/⑤/④⑦⑧
C.①②⑥/④⑦/③⑤/⑧D.①/②⑥/⑤⑦/③④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