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曹雪芹(1715-1764) > 《红楼梦》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01 题号:195912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宝玉回至园中,袭人正惦记他去见贾政,不知是祸是福。只见宝玉醉醺醺回来,问其原故,宝玉一一向她说了。袭人道:“人家牵肠挂肚地等着,你且高乐去,也到底打发人来给个信儿!”宝玉道:“我何尝不要送信儿,只因冯世兄来了,就混忘了。”

正说着,只见宝钗走进来笑道:“偏了我们新鲜东西了。”宝玉笑道:“姐姐家的东西,自然先偏了我们了。”①宝钗摇头笑道:“昨儿哥哥倒特特地请我吃,我不吃,我叫他留着请人送人罢。我知道我的命小福薄,不配吃那个。”说着,丫鬟倒了茶来,吃茶说闲话儿。

却说那黛玉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了,一日不回来,心中也替他忧虑。至晚饭后,闻得宝玉来了,心里要找他问问是怎么样了,一步步行来。见宝钗进宝玉的院内去了,自己也便随后走了来。刚到了沁芳桥,只见各色水禽尽都在池中浴水,也认不出名色来,但见一个个文彩闪灼,好看异常,因而站住看了一会儿。再往怡红院来,只见院门关着,黛玉便以手扣门。

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他们彼此玩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见是她的声音,只当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门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她,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真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不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而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原来这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正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

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闺。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那黛玉正自啼哭,忽听“吱喽”一声,院门响处,只见宝钗出来了,宝玉袭人一群人都送出来。待要上去问着宝玉,又恐当着众人问羞了宝玉不便,因而闪过一旁,让宝钗去了,宝玉等进去关了门,方转过来,尚望着门洒了几点泪。自觉无味,转身回来,无精打采地卸了残妆。

紫鹃、雪雁素日知道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着什么,常常的便自泪不干的。先时还有人解劝,或怕她思父母、想家乡、受委屈,用话来宽慰。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是常常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了,也都不理论了。所以也没人去理她,由她闷坐,只管外间自便去了。那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

【注】①前文情节;宝钗之兄薛蟠带着美食来请宝玉吃。②前文情节;林黛玉因为贾宝玉对自己说了《西厢记》中的曲词,曾说要去告诉宝玉之父贾政。

文本二:

从叙事的角度说,《红楼梦》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其中真实而丰满的细节描写。因为中国古代小说从魏晋小说的“粗陈梗概”,到宋元说书的矜奇尚异,细节描写往往失之简陋、夸张,而《红楼梦》则不然,它完全是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小说故事的主体。这些“家庭琐事,阖阁闲情”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内涵深刻,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充分显示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比如贾宝玉在姐妹们都在场时向林黛玉使个眼色,林黛玉马上就能会意,表现了他们两人不同一般的默契(42回);因是小老婆所生而倍感委屈的探春,洗一次脸也很讲礼数,其实是要摆小姐的谱以显示自己的身份(55回)。当我们读到这些既琐碎,又显然经过了艺术加工的细节时,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领悟人生真谛的阅读快感便油然而生。

(节选自《〈红楼梦〉名著导读》)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人惦记宝玉去见贾政,黛玉“心中也替他忧虑”,从中可以看出她们与宝玉的密切关系,也可以看出宝玉的所作所为并不合乎贾政的要求。
B.宝钗到宝玉处说话的情节,至少有三层作用:照应前文的情节,引出黛玉在门外哭泣的情节,表现宝钗炫耀家庭、想和宝玉加深关系的心理。
C.文中写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听到黛玉哭声飞起远离的情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鸟不忍再听突出了黛玉哭声之悲,衬托了黛玉之美。
D.倚床栏杆、手抱膝、眼含泪等描述,以及“好似木雕泥塑”的比喻,把黛玉描绘得生动形象,如在目前。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晴雯,是宝玉房里的四个大丫鬟之一,她在宝钗来到宝玉处之后,不敢把怒气撒向宝钗,却撒向了黛玉,很自然地促进了情节发展。
B.“颦儿才貌世应稀”等四句诗,是对黛玉去寻宝玉不果而哭泣并惊走鸟儿一事的概括,它充分表现出《红楼梦》真实的生活镜像。
C.魏晋小说总是“粗陈梗概”,缺少细节描写,宋元说书虽有细节描写却简陋、夸张,而且矜奇尚异,《红楼梦》与它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D.《西厢》即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宝玉曾以其中的曲词调笑黛玉,受到了黛玉斥责,因而对其有所怠慢。
3.请简要概括黛玉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戚呜咽的原因。
4.请依据文本二,简要分析文本一细节描写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纵观中国文学史,从唐代传奇到明清小说,双姝模式频频出现,并随着市井文学的发展而逐渐繁荣,成为市井民众喜爱的叙事类型。这类小说通过塑造两个相反的人物形象,呈现各自鲜明的特征,并在二女相互较量与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构建起故事的整体框架,提升小说的戏剧性与吸引力。

《红楼梦》中有着鲜明的双姝模式,最典型的要数林黛玉和薛宝钗。

林黛玉是一个蕙质兰心、才华横溢又孤标傲世的才女。悲伤与孤苦是她的生命底色,不管是秋叶、冬雪还是春草、夏花,在她的诗中都充满悲剧色彩,成为她抒发内心愁苦的意象,流泪与作诗成为林黛玉消除心内苦闷的方式。在与贾宝玉吵架后,她一边吟唱《葬花词》一边葬花,在唱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诗句后竟恸倒在山坡上。此外,林黛玉性情率真。将紫鹃视为知己,教香菱写诗,钦佩晴雯的洒脱。在与贾宝玉的爱恋中,林黛玉对感情九死不悔、执着追求,也表现出女性对个体生命的重视。

薛宝钗举止娴雅、行为豁达,又通晓诗书,是传统淑女的代表。同样借住在贾府,但她与林黛玉的率真和愁苦不同。薛宝钗的突出特点是她圆滑的处事方式。她善于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对人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在贾府左右逢源,深受贾母与王夫人的喜爱。同是贵族出身、才华出众,但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思想、气质截然不同,前者浪漫、孤傲,以道家的出世精神为思想指导,外表弱不禁风却有一种自然的风流态度。后者通达、务实,以儒家的入世哲学为生存之道,如传统士大夫一般以礼自守、中正平和。

双姝模式的叙事技法上,《红楼梦》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方式:

其一是影身人物的相互对照。

影身人物又被称为重像人物,指作品中人物之间在外表、身世、性格、命运等方面的照应,在文本中两者相互对照、彼此衬托。脂砚斋对《红楼梦》的影身人物技法有过一些描述,认为晴雯、香菱、尤三姐、妙玉是林黛玉的影子,袭人、宝琴、麝月是薛宝钗的影子。其中,晴雯和袭人是显性替身,其余的人物为隐性替身。作者之所以设置影身人物,原因在于林黛玉与薛宝钗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维度,即道家维度与儒家维度。这两种维度的思想与文化对曹雪芹影响深远,跋足道长癞头和尚均出现在《红楼梦》的开头和结尾,并且一同出现,起着引出故事与结束故事的作用。儒家思想是传统文人立身处世的,而道家精神则是文人获得精神解脱的,曹雪芹将两种文化维度分别指向《红楼梦》中的两位重要女性人物,并以林黛玉、薛宝钗二人为原型设立众多影身人物,通过这类女性的经历与命运显露出作者的精神取向。

其二是一真一幻的相互衬托。

《红楼梦》中的真幻人物主要体现在贾宝玉与甄宝玉、林黛玉与薛宝钗这两组人物的对比上,贾宝玉、林黛玉是作者精神理想的隐喻,而甄宝玉与薛宝钗则代表着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反思。林黛玉本是绛珠仙子,带着还泪的宿命下凡,本就不是现实中的人物,这就造成她与薛宝钗本质上的差异。林黛玉在人世间的目的是以还泪报恩,因此,泪尽而逝。薛宝钗的处世哲学与入世精神使她拥有极强的生命力,在贾宝玉离开之后依然可以独活。

(摘编自白丽江《明清小说中的双姝模式研究》)

材料二:

至晚饭后,待贾母安寝了,宝钗等入园时,王善保家的便请了凤姐一并入园,喝命将角门皆上锁,便从上夜的婆子处抄检起,不过抄检出些多余攒下蜡烛灯油等物。王善保家的道:这也是赃,不许动,等明儿回过太太再动。于是先就到怡红院中,喝命关门。当下宝玉正因晴雯不自在,忽见这一千人来,不知为何直扑了丫头们的房门去,因迎出凤姐来,问是何故。凤姐道:丢了一件要紧的东西,因大家混赖,恐怕有丫头们偷了,所以大家都查一查去疑。一面说,一面坐下吃茶。王善保家的等搜了一回,又细问这几个箱子是谁的,都叫本人来亲自打开。袭人因见晴雯这样,知道必有异事,又见这番抄检,只得自己先出来打开了箱子并匣子,任其搜检一番,不过是平常动用之物。随放下又搜别人的,挨次都一一搜过。到了晴雯的箱子,因问:是谁的,怎不开了让搜?袭人等方欲代晴雯开时,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看了一看,也无甚私弊之物。回了凤姐,要往别处去。凤姐儿道:你们可细细的查,若这一番查不出来,难回话的。众人都道:都细翻看了,没什么差错东西。虽有几样男人物件,都是小孩子的东西,想是宝玉的旧物件,没甚关系的。凤姐听了,笑道:既如此咱们就走,再瞧别处去。

(节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四回)

1.下列对材料一“双姝”模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唐传奇开始,小说常采用“双姝”的叙述模式,“双姝”的较量和矛盾解决过程构建起故事的整体框架。
B.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个相反的人物形象,她们个性鲜明,但又相互照应,彼此衬托,是“双姝”模式的典型。
C.林黛玉和薛宝钗在《红楼梦》中有很多的“影子”,她们或显或隐,都能与林、薛本身形成“双姝”照应。
D.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助“一真一幻”相互衬托的叙述技法,来反思现实社会并隐喻自己的精神理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双姝”模式在唐代传奇、明清小说等作品中频频出现,由此可见,此模式是市井民众喜爱的叙事类型。
B.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人的性格截然不同,处事的态度也不尽相同,这与她们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密切相关。
C.“一真一幻”的互相衬托体现在甄贾宝玉、宝钗与黛玉这两组人物对比上,两个宝玉为“真”,钗黛为“幻”。
D.在“双姝”模式的叙事策略下,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一组相对的人物形象,正因如此,她们之间缺乏相似特点。
3.结合材料内容,以下《红楼梦》相关情节不符合“双姝”特征的一项是(     
A.第八回,黛玉和宝玉先后来到梨香院,宝玉听宝钗的劝不喝冷酒,却因此被黛玉奚落,宝钗素知其如此,不去理会。
B.第三十一回,史湘云劝宝玉谈谈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听了心生不满。袭人听闻后说到,“宝姑娘上回也说过一回”。
C.第六十五、六十六回,尤二姐性情柔弱,屈从命运安排,甘做外室;尤三姐性情刚烈,思嫁柳湘莲不成,决然自刎。
D.第九十七回,黛玉得知宝玉将与宝钗大婚悲痛欲绝,焚稿断痴情;宝钗明知熙凤等人用了调包计,还坦然与宝玉成亲。
4.脂砚斋曾有过“袭为钗副,晴为黛影”的点评,请根据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023-07-16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红楼梦》中的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第四十回节选)  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李纨是个厚道人,听了不解。凤姐儿却知是说的是刘姥姥了,也笑说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二人便如此这般的商议。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鸳鸯笑道:“很不与你相干,有我呢。”

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着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敁敠人位,按席摆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众人听说,忙抬了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别忘了。”刘姥姥道:“姑娘放心。”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犟的过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肏攮一个。”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要肏攮一个,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贾母又说:“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凤姐儿道:“菜里若有毒,这银筷子下去了就试的出来。”刘姥姥道:“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贾母见他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也端过来与他吃。又命一个老嬷嬷来,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


【注】 ①篾片:旧时依附于富贵人家,为主子帮闲凑趣的人叫“篾片”,也叫“清客”。②敁敠:估量、盘算、斟酌的意思。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鸳鸯主张把刘姥姥当做“女篾片”来加以取笑,凤姐也推波助澜,表示赞同,这表现了她们的尖酸刻薄、仗势欺人、瞧不起贫苦百姓的性格特征。
B.在刻画众人大笑的场面时,作者注重独像刻画,将湘云、黛玉等主要人物的各自不同笑貌写得活灵活现,同时又注重群像塑造,使主要人物和辅助人物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C.“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是文章的插叙部分,这里补足一笔,整个场景就完整了,“撑着”二字极其符合她俩此时所扮演的“导演”角色。
D.本段文字虽然只选取了《红楼梦》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却表现出了作者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多样、语言华美考究的艺术风格。
2.文段后面特意交代丫鬟们又为刘姥姥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筷子,有何作用?
2021-04-12更新 | 1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便知是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蹬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笑道:自然你能会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宝玉道:那里是老爷,都是他自己要请我去见的。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宝玉道:罢,罢,我也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地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得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得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得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这里宝玉忙忙的穿了衣裳出来,忽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似有拭泪之状,便忙赶上来,笑道:妹妹往那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林黛玉回头见是宝玉,便勉强笑道:好好的,我何曾哭了。宝玉笑道:你瞧瞧,眼睛上的泪珠儿未干,还撒谎呢?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林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地动了手,也就顾不得死活。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的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文本二: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挎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人对薛宝钗与林黛玉发表的一番评论,不仅从侧面衬托出二位姑娘不同的形象特点,也表现出袭人自己在仕途经济上正统、保守的思想。
B.尽管林黛玉整日以泪洗面,身心交病,看似一派小女儿的情态,但她从不说“混账话”,被宝玉视为知己,可见她性格中仍有反抗精神。
C.“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这句话,既写出黛玉的言辞尖刻,也暗含她对宝玉感情的在意。
D.宝玉对黛玉说的“你放心”三个字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表现了宝玉对黛玉的一腔真情。可惜黛玉终未明白宝玉的心思,疑虑不断。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从贾雨村要见贾宝玉写起,为引出湘云对宝玉、袭人对黛、钗二人的点评,并最终以宝玉之口展示宝、黛二人的感情真挚。
B.本文的语言描写与人物形象极为契合,如向来温和的宝玉居然对湘云发火,还下逐客令,可见宝玉骨子里也有公子哥的骄矜之气。
C.本文先写宝玉“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后写黛玉“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这两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并相映成趣。
D.本文写宝、黛心有万句言语,却只是“怔征的望着”对方。虽是无言,却胜千言。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异曲同工之妙。
3.文本二中的两首《西江月》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请谈一谈宝玉的这种性格特点在文本一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4.小说叙事角度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有限视角”指通过小说中的人物的视角观察事物,用第一人称“我”去叙述事件。本文也使用了“有限视角”进行叙事。请简要说明本文“有限视角”的使用及其效果。
2021-06-09更新 | 2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