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茹志鹃(1925-1998)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05 题号:2086435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黎明前的故事

茹志鹃

天黑沉沉的,马上就要下雨了。一九四九年的第一声春雷,隆隆地从远方滚来。米米问清了路,和小小两个加紧了脚步向前跑着。跑着跑着,雨就哗哗地落下来了。

警察局阴森森的大门口,有四个拿着枪的警察,在踱来踱去。

“干什么的?”

“我们来找爸爸妈妈的。”

“滚开!”那个警察端了上好刺刀的枪,把他们赶到一边去了。

“小小,我们回去吧!”小小不响,只是用手背擦着眼睛。默默地走了一会儿,小小忽然抬起头来说道:“姐姐你说,爸爸是共产党,是好人,他们为什么抓他?”

“他们都是坏蛋!”

“爸爸说北平有共产党,那我们叫他来打这些坏蛋!”

“北平——路太远了呀!”

“……我们写信去。”

米米和小小回到家里,那些特务有的在打牌,有的出去了,也没有人来问他们。米米就点起洋油炉子,家里还有面粉,自己动手做起饼来。小小还是照常爬到爸爸的阁楼上,独个儿坐在爸爸的床上。往常这个时候是最热闹的,晚饭吃过了,大家都在家里,爸爸讲故事,妈妈检查功课,小小和姐姐吵嘴……都在这一刻。小小怔怔地看着楼梯口,心想:也许爸爸会突然走上来,轻轻地叫道:“小小,吃晚饭了……”

他这样想着,想着,等到米米上楼来找他去吃饼,他已伏在枕头上睡熟了。

半夜里,米米给一阵杂沓的脚步声吵醒了,打开电灯一看,门外进来的还是那些特务,可是他们后面……后面是谁?爸爸!米米弄不清这是真的还是在梦里。

“爸爸!爸爸回来了?”小小也坐起来喃喃着。米米赤着脚站在地上,看他们把爸爸拉上了阁楼,关上了楼门。

两个人仰着头,呆呆地望着楼上。一会儿,那个非常熟悉的很轻很轻的声音就嗒嗒地响了起来。小小一听这声音,猛地想起一件事来:曾经有一次,小小夜里醒来,问过妈妈这是什么声音。妈妈想了想,就倚在床上,沉静地说道:“小小,这是一只奇怪的鸟,在给好人唱歌,它唱的歌从来不肯给坏人听到。它从晚上唱到天亮,一边唱一边飞,许多漂游在大海里的人,一听到它的歌,就知道海岸不远了。许多迷失在森林里的人,一听它唱歌,就找到了方向。要是它一停止唱歌,许多人就会丧失勇气,迷失方向,所以它永远是一边唱一边飞,唱得嘴里流血了,它还是唱;没有力气了,它还要唱。有坏人要打它,它就飞到更高的云层里去唱它飞着唱着,一直到天亮……

“啪嗒”一声,那个轻微的嗒嗒声停止了,接着就听见爸爸轻快地说道:“对不起,我收不到。”

“啪!啪!”两声,好像是动手打了,接着又是“哗啦”一声,似乎所有的枪都顶上了子弹。有人开口说话了,一字一字都像是从牙齿缝里挤出来的:“要放明白些,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你只要把那边的报收过来,你就可以和你老婆一起回家……”

“嗨嗨……我倒是想回家,就是收不到报,所以也不敢想……嗨嗨……”爸爸笑了。米米更紧地抱住了弟弟,但弟弟却在想:奇异的鸟不肯给坏人唱歌,妈妈讲过的,它只唱给好人听的……

阁楼的门开了,那些人押着爸爸下来了。爸爸的腿好像跛得很厉害,那些人推着他走,爸爸只来得及回头向米米,小小笑了笑说道:“喂,不要哭,爸爸不会死的…”

米米和小小愣了一刻,赶紧追到门外去看,不禁又呆住了:一辆汽车停在弄堂口,在弄堂里,爸爸在爬着走,一条腿歪歪斜斜地拖在身后……爸爸的腿已经断了……

天蒙蒙亮的时候,米米和小小已写好了一封信,信是米米用铅笔写的,密密地写了很多,结尾处的几个字特别大:“快来救救我们的爸爸妈妈!”信封上端端正正地写着:“北平共产党收。”

炮声,伴随着江南的春雷隆隆地从北边滚来。解放军过了长江,一直向南,向南,日夜地向南进军。

每夜,每夜,上海的四郊响着枪声,多少孩子的父母兄姊,在这里成批成批地倒下。政治犯的牢房跟着一个个地出空了,这些祖国优秀的儿女,在这黎明即将到来那一刻,或引吭高歌,或默默地走完这条人生最艰苦最光荣的最后路程。

现在,米米和小小每天早上起来,就听听炮声是不是近了一点,解放军有没有进到上海。然后就到“卫戍司令部”门口去站一会儿。爸爸、妈妈就关在这里面,门口的人说是政治犯不能见。

这一次,他们却意外地被接见了,他们不懂这是好兆还是恶兆,只是又高兴又心跳地被带到铁栅子旁边。一会儿,妈妈一个人从里面走了出来。

“妈妈!”米米叫了一声,就熬不住哭了,小小却不哭,也不说话,只是呆呆地看着妈妈。

“孩子,这些日子你们是怎么过的?……”妈妈仔仔细细地端详着他们的脸,过了一会儿,才说:“小小要听姐姐的话,米米要照顾好弟弟,以后……日子马上就会好过了……不要忘记你们的爸爸……”妈妈话还没有说完,接见的时间就完了,妈妈只来得及说:“把爸爸的被子要回去!”就给推进去了。

小小像个哑巴似的,跟着姐姐去拿了爸爸的被子。被子上染着大片黑紫紫的血迹。他不能想象爸爸是怎么了,爸爸说过,他不会死的,但为什么不要被子了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米米和小小以“好人”和“坏蛋”区分人物,符合儿童的视角,使小说具有浪漫的童话色彩。
B.爸爸被人推走时,笑着说“爸爸不会死的”,既是对孩子的安慰,也是对取得胜利的信心。
C.米米和小小写信到北平,体现了他们对“北平”的信任,以及要救出爸爸的急切心理。
D.小小“不哭”“不说话”“像个哑巴似的”,是因为他年龄小,对眼前发生的事情还不太理解。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黎明前的故事”和开头“隆隆的春雷”都隐含着深意,暗示了作品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
B.小说穿插晚饭后“大家都在家里”的热闹场景,反衬出爸爸被抓走后,在特务的监视下家里的阴冷、恐怖氛围。
C.对解放军渡过长江日夜向南进军的记述,属于整体视角叙事。宏观事件与小人物命运交织,更能凸显作品的主题。
D.文中的“被子”与《百合花》中的“被子”一样,都是人物纯洁情感的象征,只是本文中多了父母子女之情的表达。
3.本文没有明确写“爸爸”的结局,但文中对他的结局进行了多次暗示。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文中画横线处关于“奇怪的鸟,在给好人唱歌”的叙述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 务 事

茹志鹃

“淘淘,妈妈带你上医院看病去。”我当机立断。而且,一个聪明的念头突然闪现,像一道光似的照亮了一切。请医生给淘淘开病假单。明天,我就拿她的病假单去请假。明天,我就可以在家照顾她,自己也可以喘口气。明天,我就可以不回干校。我浑身又来了力气,把淘淘裹了个严严实实,去了医院。虽说花了医药费,可是一切如意。诊断下来,淘淘是扁桃体发炎,打了退热针,给了四天的病假单。不过医生在开病假单的时候,朝我看看说:“一般,小孩子生病,我们是不给开的,现在照顾一下吧!”我朝医生感激地笑笑。

回来的路上,又碰到了好人。电车上一个乘客给我让了座。我就抱着淘淘坐在靠窗的位置上,淘淘撒娇地靠在我手臂上,头顶着车窗向外望着。

“喏!你看呀!”淘淘朝上一指,原来她倒看着窗外那些梧桐树枝。

“妈妈,这一枝是你,这个小丫丫是我。”电车靠站了。淘淘扳着我的脸,要我看车窗外面的一根树枝。“不。”我笑了,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总是这么重要。其实,中国九亿五千万人,要排起队来,我这么一个普通而又普通的群众,连这树上的一个小节子都算不上呢!但我不愿扫孩子的兴,便笑道:“妈妈是那个小丫丫,你呢,是丫丫上的一个小节子!”

果然淘淘高兴了,立即像唱歌似的唱了起来:“我是一个小节子,我是一个小节子……”一直唱到家里。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地上倒已是白晃晃的一片。雪已停了。淘淘还没醒,我就穿上套鞋,赶往静安寺,我们回干校的集合地点。从那里请了假,回头就走菜场买点什么。今天,小组长、单位的头头都在,也省得我拿了病假单东跑西颠,左等右候,可以当场拍板。工宣队头头杜师傅,一直是对我比较照顾的。

但是,说不出来为了什么,我离集合地越近,心却越虚起来。心越虚,性越急,胆越怯,走得气喘吁吁,领子里竟黏糊糊地冒汗了。跑到静安寺一拐弯,我两条腿就挪不动了。我望见了回干校的卡车,卡车上已插满了彩旗,车上架起了锣鼓,车帮的两边,贴上了斗大的标语:“‘五七’道路育新人,移风易俗过春节。”车旁已来了好多人,围住了杜师傅和单位的另外两位头头。来的人大部分是来请假的。有的是自己生病,拿了病假单,让孩子搀扶着来的;有的是家里老人住院,拿着医院证明来的。我手捏着淘淘的四天病假单,胆怯地叫了一声:“杜师傅!”

他似乎没听见,转身跟几个头头商量去了,一会儿,他回身大声说道:“统统上车。有病到干校休息,有事到干校再说。”说完,锣鼓敲起了欢乐的节奏,人们纷纷上车了。

“金凤,你倒来得早!”

好像有人在招呼我,但我又好像没听清。我张皇,慌乱,嘴巴像给什么东西粘住似的,开不得口。有人拉着我,推着我上了车。

“淘淘!”我在心里喊了一声,满脑子就是放在桌上的那些针药,四小时吃一次的,三小时吃一次的,还有不能咽下肚的漱口药水。还有,还有空空的菜橱,烧焦了的鱼,没有买回来的酱。还有,还有淘淘那烧得绯红的脸……

咚咚哐,咚咚哐!锣鼓喧天似的响。

咚咚哐,咚咚哐!现在已经八点钟了,她一定醒来,还睡在床上等妈妈回去。要等到十点,十一点,也许要等到中午,她可能会猜出来妈妈已回干校了。她就会对外婆说“我会”“我会”,她什么都会。当然,她已经认字了,她会认识药包包上那些字的,她还会去买酱,外婆会给她做一碗菜的。对了,菜橱里还有一碗没有吃的鸡。

咚咚哐,咚咚哐!我感到头晕,想吐,像是晕车,但我是从来不晕车的。我赶紧挤到最前面,掀起车篷前一块挡风油布,把头伸了出去。啊!冬天的风真冷,冷得刺骨,不过,倒十分醒脑。而且这里也安静些。雪早已不下了,路上却铺了一层耀眼的白。卡车载着飘扬的彩旗,已行驶在郊区的公路上。我抬头看见了树枝。雪白的、毛茸茸的枝丫,晶莹发亮的枝丫啊,在天空铺设了多么奇异的花,苍劲而有力,美而不娇,浓浓淡淡、疏疏密密,它们正在我头上流过去,流过去。我情不自禁地在那些树枝中,寻找起最小最小的丫丫。“我是一个小节子,我是一个小节子……”

树枝裹了雪,似乎都粗壮了起来,小丫丫没找到,小节子当然更加看不见了。“我是一个小节子……”唱得是那么快活,又是那么固执地唱着。我伸手到口袋里,紧紧地捏住了那张病假单。卡车停下来了,让路给一辆公共汽车调头,公共汽车要开回市区去。

跳下去!跟着公共汽车回去。回去半天,不,一会儿。跟淘淘交代几句,再摸摸她的额头……我的血似乎都涌到了头上,脸上,手是冷的,但手心里却冒着汗。

卡车又开动了。现在一切都晚了。我怀着一颗尚在激烈跳动的心,悄悄地把那张小纸团了起来。四天的病假团成一个小球。它没有用上,但我是感激它的,它给了我一个那么舒畅、愉快的晚上。我伸出手去,慢慢把手摊开,让风把那小球从我掌上吹去。小球落在驾驶篷顶上,打了一个转儿,就落到已践踏过的雪地上了。

“我是一个小节子,我是一个小节子!”那快活的歌声好像在追着它,也逐渐远去了。

我到底是一个普通的、革命的群众。

“金凤!”

有人在叫我,回头一看是杜师傅,他和蔼地说道:“你在想什么?刚才你好像叫我了?”“没什么。不过是些家务事。”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头脑里突然闪现一个想法,趁着带淘淘上医院看病时,让医生开病假单,然后拿着病假单去请假。
B.第二天一早,“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去请假,“我”以为请假会很顺利,因为干校的领导们都很照顾“我”。
C.在回干校的卡车上,“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淘淘和家里的各种琐事,虽然不明言“家务事”,但处处体现“家务事”。
D.“让风把那小球从我掌上吹去”,表明“我”已决定彻底放弃请假,这决定中包含着不舍和无奈。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写“我”与淘淘的对话,看似是无关紧要的情节,实则为下文刻画“我”回干校时的心理感受做铺垫。
B.“我这么一个普通而又普通的群众”与后文“我到底是一个普通的、革命的群众”相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C.小说多处运用反复的手法,如“我是一个小节子”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主要起到增强语言气势、使节奏鲜明的作用。
D.“没什么。不过是些家务事”将“我”复杂纠结的心理变化全都浓缩在一句轻描淡写的话中,给人举重若轻的感觉。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体现了独特的女性视角,请简要分析。
2023-10-26更新 | 21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儿。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 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 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老乡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老乡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老乡。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转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及时送到部队,始终以执着的信念、乐观无畏的心态勇敢地前行。
B.“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这句话表明如豆的一小点儿光给伍原带来了继续前行的希望,也预示着他会成功完成任务。
C.老乡虽然又聋又哑,但内心明亮,在与伍原扭打后上下打量伍原,知道了伍原的身份,并最终给了伍原帮助。
D.老乡又聋又哑,出乎伍原的意料,使本来看到希望的伍原感到绝望。一路上的疲惫、辛苦涌上心头,使他放声痛哭。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连续运用多个“没有”“灰蒙蒙”,暗示了环境的死寂与空旷,与战士伍原不轻言放弃的内心形成强烈的反差,扣人心弦。
B.“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叠词的使用,既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又舒缓了紧张的氛围,表明伍原要顽强活下去的决心。
C.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表现了老乡对革命事业的支持。
D.本文以“绿豆”比喻荒野中的灯光,这灯光虽然微弱,但是它具有路标的作用,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
3.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主人公伍原的心理变化过程。
4.小说中多次提及“泪水”,请简要概括其作用。
2020-10-22更新 | 4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静静的产院

茹志鹃

晚霞的颜色越来越深,越来越深,最后变成淡墨画似的几笔。公社产院外面的篱笆上,那些粉色的小花,也分不清朵数,形成模糊的一片,天色晚了。

谭婶婶挑满了一缸水,连气都没有歇一口,就忙着给两个休养的产妇做饭。在她这样的年纪,有这一份精力,这是她觉得自豪的。

在这里,在这所“跟医院差不多”的产院里。谭婶婶不但剪掉了发髻,她还学会了打针,打肌肉针、静脉针,学会了做产前检查,学会了量血压、抽血、缝线、拆线。每每碰到一些小手术,请镇上医生来动手术的时候,她就从从容容地做助手。对她的熟练沉着,医生也夸奖,甚至有的医生进一步要她自己学着动些小手术。谭婶婶笑笑,有些得意,同时这些医生把这产院要求得跟城里的医院一样,她又觉得好笑。谭婶婶对这一切都感到满意,不是没有道理的。

锅里的水嘶嘶地响了,谭婶婶心里翻腾了一阵,就望着电灯,恨不得立时来一个产妇,她真想在电灯光下面接生,就像在镇上、在城里的医院里一样:产妇躺在洁白的产床上,躺在雪亮的灯光下……

忽然啪的一声,电灯亮了,谭婶婶吓了跳,回身一看,一个面孔黑黝黝的年轻姑娘,扛着行李,一手挟着一只氧气瓶,浑身热气腾腾地站在门口。

“婶婶,你不认识我啦!”那姑娘笑眯眯地站着没动。

“是二丫头!”谭婶婶跟二丫头的娘,还是做姑娘的时候就是好朋友,直到现在老姊妹俩还要好得很。

“婶婶,我派到这里来工作了。”荷妹回身坐下,就要谭婶婶介绍些产院的情况。

“其实,差不多的情况你也都知道。这产院负责附近两个大队的产妇。跟我一起工作的,还有一个周嫂嫂,现在她害喜(指妇女怀孕初期种种感觉不舒适的反应),回家休息去了。产院成立这两年里,我们一共接了三百五十六个宝宝,还都顺顺当当。”谭婶婶一说到这些问题,不由得话就多了。三百五十六个,这可不是容易的啊!这要担多少风险。特别是产院还没有条件自己动手术,很多情况就得当机立断。该请医生的就请医生,该送医院的就送医院,差一点点就会坏事,所以谭婶婶说到这里,特别加重了语气:

“二丫头,这可是一副风火担子,担子不轻啊!两年里,我们没出过什么事情,大人小孩都是平平安安,一个人进来,两个人出去。产妇等小孩一落地,就躺在床上,不要她动一动了,烧,洗,煮,弄大人,弄小孩,都是我们来,到出院的时候,一个个都长得胖胖的……”谭婶婶滔滔不绝地说着,荷妹不停地点着头。

“婶婶,这里有没有碰到过产妇不顺产的情况?”荷妹提问了。

“怎么没有,风险也就在这些事上,一看苗头不对,就得赶紧给医院打电话叫来救护车。”

“要是来不及呢?”

“打电话请医生来!”

“要是产妇产后发生变化呢?”

“打电话嘛!”

“婶婶,我们在哪里洗手呢?”荷妹忽然问。

“洗手?”谭婶婶不明白为什么忽然问这个,“洗手当然在脸盆里洗。”回答以后,她又辨了辨这问话的味道,心里又是一个不快。

“二丫头,这里不能和城里那些大医院比。”谭婶婶有些生气了,话也加重了分量。

“对!”荷妹一点也没觉出话里的责备意味,径自推窗开门,向外面张望起来。“婶婶,可有了办法了!”荷妹眉飞色舞地跳进来了,“婶婶,我们自己可以做土造自来水。人家托儿所都用自来水洗手了,我们产院里更需要这个。我看过了,井不远,只要墙上打一个洞……”

“荷妹,你刚来,还是看看再说吧!”说罢,谭婶婶就走进厨房,端消毒锅,封煤炉。

第一次见面,谭婶婶对荷妹的印象不能说好,但是要说坏,她也说不出坏在哪里,就是觉得不顺眼,不入调。

(选自《茹志鹃小说选》,有期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借发生在农村产院的小事,展现了主人公谭婶婶内心新旧思想的矛盾斗争,鼓励安于现状的人们追求新生活。
B.小说中作者的叙述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常常胶着在一起,让读者既能真实地听到作品中人物的心声,又能直接体味到作者的意向,如小说的最后三段。
C.小说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对出场的两个女性人物言谈、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详略得当,而重点是对荷妹的革新行为和心理感受的描写。
D.小说虽然写的是农村产院里发生的小事,但是却充分地展现了谭婶婶丰富的思想情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取材以小见大,作者没有一味歌领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而是通过叙写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普通人物的思想性格。
B.小说开头描绘了一片静谧的晚景,晚霞、篱笆、野花组成一幅淡墨画,紧扣标题的“静静”,寥寥几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C.“径自推窗开门,向外面张望起来”“荷妹眉飞色舞地跳进来了”两句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荷妹莽撞的性格。
D.有些医生把谭婶婶工作的这个农村产院要求得跟城里的医院一样,对此谭婶婶觉得好笑,体现了谭婶婶思想保守的一面。
3.荷妹让谭婶婶介绍产院情况,谭婶妽婶在跟荷妹交流的过程中心理上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以“静静的产院”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2022-11-04更新 | 1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