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一 期末 2023-07-03 39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可是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首先我们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要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木”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木”还会带来所暗示的颜色性。这是“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谈了“木”字在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表现里的两个特征,精彩至极。受其启发,这里从“时间”的角度,追溯“木叶”诗语生成的历史进程,这种追溯是期待建构一种新的富于自觉的“时间”意识的作品阅读和解释方式。

“木叶”诗语的起点是楚辞《九歌·湘夫人》。由于时间的距离,“主体”的审美,对于过去时间里的作品来说,必然会产生某种“误读”,即把属于自己时代的审美感觉加于其上。一般来说,作品与读者的时间间隔越长,被误读的成分就越大,尤其是当“后来者”直接以“后来”积累而成的艺术眼光去阐释最初的艺术形成方式、特征时。也因此,我们说:林庚先生的艺术解读,其中难免有某种“后来”的“误加”。

而就解读的具体方法来说,林庚先生的艺术审美解释是专就诗句里的一个词语展开, 这种方法是来自传统的“摘句”。“摘句”的方法最典型地反映出中国传统审美鉴赏的“自由”个性,即无视“时间”存在,以我为中心的随意任性评点。但是,“摘句”方法的“自由化”会令解释本身陷入某种“时间混乱”,解释的空间也相对狭窄。

现在我们来考察“木叶”。

《九歌》原是古代神话传说里的民间歌曲,其主要作用是用于祭祀。屈原《九歌》即是在此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九歌》里,《湘夫人》篇是祭湘水女神的歌。此祭歌首段写道:“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从歌的第一个词语开始,就进入了一种“生活的幻象”之中,这个“幻象”便是巫教祭祀。在此幻象的世界里,“木叶”和祭歌后面陆续出现的各种景物在性质上是完全一样的,即都弥漫着浓郁的巫术和神话色彩。

在“木叶”诗语诞生的起点上,它只是一首祭歌里的普通词语,一个巫性世界里的特殊景物。如果“木叶”要从普通的状态生成为情感内涵更为丰富的诗歌语象,显然需要“时间”。一般地说,在“时间”的过程里,一个具有稳定性的诗语之形成,必定会遭遇许多偶然因素,偶然地被重复,偶然地扩大了自己使用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在经历了若干次的偶然之后,某一个诗语得以必然地诞生。对于“木叶”来说,它的偶然存在,首先表现为:它只是一个具有特定地域性,与楚地巫文化有关的物象。“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个明确的地域指向性意味着“木叶”只有突破自己的地域局限,在更为广大的空间里被“使用”,才能令自己从个别性词语提升为普遍性的诗语。关于这一点,从现有的文献来看,逐渐提升的过程表现得很明确。如:楚公子为质于秦,作《王子思归歌》:“洞庭兮木秋,涔阳兮草衰。去千乘之家国,作咸阳之布衣。”南北朝江淹《秋至怀归》:“草色敛穷水,木叶变长川。秋至帝子降,客人伤婵娟。”北朝王褒《渡河北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从以上诗例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历史的改变,“木叶”不断扩张自己“使用”的空间范围,即朝着具有普遍性的诗语境界行进。

(摘编自陈向春《时间的解读:说“木叶”诗语的演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庚认为“木”有颜色的暗示性,“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是透些微黄的叶子。
B.林庚对“木叶”的解读是以后来者的艺术眼光去阐释的,其中难免有某种“读”。
C.林庚使用传统的“摘句”法对“木叶”进行鉴赏,忽略了“木叶”诗语发展中“时间”的存在。
D.“木叶”突破地域局限,在更为广大的空间里被“使用”,意味着它的原始地域文化痕迹完全消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用语绝对,这也说明这篇学术随笔语言上未必严谨。
B.林庚认为“寒风扫高木”中“木”比“树”更显单纯,这种“摘句”法反映出中国传统审美鉴赏的“自由”个性。
C.对于林庚《说“木叶”》中所议及的“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材料二的作者并没有表示否定。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反映了诗人自身的境遇。
3.下列诗文,能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一中“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的一项是(       
A.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B.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唐·李白《梁园吟》)
C.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晋·张翰《思吴江歌》)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南北朝柳恽有《捣衣诗》:“役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这首诗为何选用“木叶”一词,请结合诗歌内容和两则材料试作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他家挨着一条河。出门走几步,就到了河边。这条河不宽。河南岸都是大柳树。河里鱼不少,是个钓鱼的好地方。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钓鱼很有经验。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都是三四寸长的鲫鱼。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就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他家的大门总是开着的,望里一看,就看到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匾上写的是“功同良相” “济世救人” “仁心仁术”……这是亲友或病家送给王淡人的祖父和父亲的。到王淡人的时候,就不大兴送匾了。送给王淡人的只有一块,匾很新,漆地乌亮,匾字发光,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无关,或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

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写的(木板刻印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这点淡泊的风雅,和一个不求闻达的寒士是非常配称的。

他的医室和别的医生的不一样,像一个小药铺。架子上摆着许多青花小磁坛,坛肚子上贴着浅黄蜡笺的签子,写着“九一丹” “珍珠散” “冰片散”……到处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乳钵,药碾子,药臼、嘴刀、剪子、镊子……他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就是说什么病都看。外科用的药,大都是“散”——药面子。“神仙难识丸散”,多有经验的医生和药铺的店伙也鉴定不出散的真假成色。虽然每一家药铺都挂着一块小匾“修合存心”,但是王淡人还是不相信。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哪家的药铺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制。

乡下来人看病,一般倒是当时付酬,但常常不是现钞,或是二十个鸡蛋、或一升芝麻、或一只鸡、或半布袋鹌鹑!遇有实在困难,什么也拿不出来的,就由病人的儿女趴下来磕一个头。王淡人看看病人身上盖着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王淡人家吃饭不致断顿,——吃扁豆、瓢菜、小鱼、糙米——和炸鹌鹑!穿衣可就很紧了。淡人夫妇,十多年没添置过衣裳。有人说:王淡人很傻。

王淡人是有点傻。去年、今年,就办了两件傻事。

去年闹了一次大水。连天暴雨,一夜西风,运河决了口,浊黄色的洪水倒灌下来,平地水深丈二,大街上成了大河。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孤岛一样的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结实实的撑船用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一村子人都病倒了。但是泰山庙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专在救生船上救人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眼看这只船在惊涛骇浪里颠簸出没,终于靠到了那个孤村,大家发出了雷鸣一样的欢呼。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拿一条命换一块匾,这是一件傻事。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今年。

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放风筝的朋友。这人原先很阔。但吃喝嫖赌抽大烟,把家业败得精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他还抽鸦片!他给人家熬大烟,报酬是烟灰和一点膏子。他一天夜里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有名有姓的外症:搭背。说:“你不用走了!”

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他把王淡人留着配药的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有人问王淡人:“你干吗为他治病?”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汪炳没有一个钱。病好后,他只能写了很多鸣谢的帖子,贴在满城的街上,为王淡人传名。帖子上的言词倒真是淋漓尽致,充满感情。

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女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你好,王淡人先生!

(选自《汪曾祺全集·小说卷2》,有删改)

文本二

散文化似乎是世界小说的一种趋势。沈从文的《长河》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强烈的戏剧性,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散文化的小说不过分地刻划人物,其中的人物要求神似,轻轻几笔,神完气足。有一些散文化的小说所写的常常只是一种意境,《长河》的《秋(动中有静)》写的是一群过渡人无目的、无条理的闲话,但是那么亲切,那么富有生活气息。散文化小说的作者十分潜心于语言,他们让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于字里行间自自然然地流出。

(摘编自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详尽描写了医生钓鱼的场景,既紧扣题目,又表现出王淡人恬然自适的性格特征,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对王淡人院落中花草菜蔬的描写和医室对联的展示,显示了一种平民化情调,暗含了作者淡泊宁静的审美趣味。
C.小说叙述这块匾的由来,与前文送给王淡人先生的那块匾的内容“急公好义”形成呼应,体现出了作者构思的严密性。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相较于第一人称,易于展现客观景物,在叙述上更为自由,同时也便于抒发真情实感。
7.关于文中王淡人这一人物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淡人医者仁心。他深知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哪家药铺也不会用足,所以他用足药材自己炮制。
B.王淡人安贫乐道。虽然淡人夫妇十多年没有添置过新衣服,但并不影响他有时免费为穷苦百姓治病。
C.王淡人急公好义。在遭受水灾之后,他在四个水手的帮助下冒死前往孤村,使孤村村民感动得落泪。
D.王淡人重情重义。他给儿时朋友治病,“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虽用了很多名贵药材但无怨言。
8.汪曾祺的这篇小说呈现出一种“散文化”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一些版本把小说的最后一段“你好,王淡人先生!”删去了,改用“一庭春雨,满架秋风”结尾。你认为哪种结尾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人击杀之江中。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

是时,汉还定三秦。项羽闻汉王皆已并关中,且东,齐、赵叛之,大怒。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於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於是遂得脱。求太公、吕后不相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折木A发屋B扬C沙石D窈冥E昼晦F逢G迎H楚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帝,指楚怀王的孙子熊心,项梁起兵立他为王,后又尊他为“义帝”。
B.关中,地名,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也泛指战国末期秦之故地。
C.间行,秘密地走、从小路走,与《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的“间行”相同。
D.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的祭品规格,指牛、羊、猪三牲全备。文中指丰盛的筵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韩王没有战功,项羽不让他回到封国,把他带回彭城降为列侯,最后杀掉。
B.刘邦逃命途中多次把儿女推下车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特点。
C.彭城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充分体现项羽卓越的军事才能。
D.刘邦失败带人逃跑后,项羽派人去沛县抓住刘邦的家人太公、吕后带回军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人击杀之江中。
(2)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
14.毛泽东有句诗说:“不可沽名学霸王”,请结合选文概括关于项羽的不可学之处。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端午       

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注]①刘克庄:南宋词人。一生关心国事,志在收复失地,却仕途坎坷,屡遭挫折。②结束:妆束、打扮。③灵均:屈原名平,字灵均。④纫兰佩、怀椒醑:佩秋兰于身、持香酒礼神。⑤角黍:粽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十分巧妙,用石榴花、钗符艾虎等物点明节令、照应“端午”。
B.“儿女”等句写青年们争夸装束、兴高采烈,游人观渡、热闹非凡。
C.“慵”与“争”形成对比,表现词人对“年少争旗鼓”的羡慕之情。
D.“溪雨急,浪花舞”一句,描绘了赛龙舟的争渡场面,极富动态美。
16.有人评价此词“以历史为镜,抒写悲愤之心”,请结合下片,谈谈你的理解。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谦逊地说愿意多多学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后世统治者如果不能汲取秦覆灭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3)古典诗词中常用“流水”这一意象表达世事变迁或人生虚幻的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近年来,一幅农耕文明风景画在影视领域徐徐展开,使“种田”的概念不再只是一种农耕隐喻,而是变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具象实践,“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真实场景,“老牛踯躅嚼村花,在耳牧歌徐入杳”的田园日常。

但农耕文明影视创作也暴露出问题。一些剧综里的乡村场景及人物状态看似日常,实则不食人间烟火。单靠        、打卡旅游体验田园生活,很难引发观众的深层心灵共鸣。

可贵的是,我国影视界一直保有深入生活、扎根土地的文化传统和创作情怀。比如近期从众多作品中          的《种地吧》。该节目挑选十位年轻人深入农村基层,用190天完成142亩土地从耕种到收割的全过程。看到节目里这群年轻人团结协作,        地割杂草、搭大棚、开挖掘机,观众大呼“解压”;看到节目里田间嫩绿的秧苗、一天劳作后归途上的落日余晖、深夜抢收水稻时夜空突然绽放的烟花,观众直言“被治愈”。接地气的热血躬耕和粗粝的纪实画面更加凸显了此类创作特有的诗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中国农耕文明几千年来形成了不违农时、重视天地人和的传统,反映人类对土地的敬畏之情,表现了自然规律给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带来的有益启示。(       ),形成万物        的创作理念。

18.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走马观花     脱颖而出     热火朝天     休戚与共
B.浮光掠影     崭露头角     热火朝天     息息相关
C.浮光掠影     脱颖而出     如火如荼     息息相关
D.走马观花     崭露头角     如火如荼     休戚与共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遇也应表现在农耕文明影视创作中
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相遇也应表现在农耕文明影视创作中
C.农耕文明影视创作也应表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相遇
D.农耕文明影视创作也应表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遇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析其表达效果。

六、整本书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整本书阅读-简答(多)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21.这首《西江月》评价了《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请写出他的姓名。
22.请在《红楼梦》中找出两处情节来印证该人物“有时似傻如狂”。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

黄宗羲提出“有生之初,人各自利也”,强调了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的合理之处。但当今有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将个人私利作为唯一追求。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1
整本书阅读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汪曾祺(1920-1997)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司马迁(前145-前90)  《史记》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一般词语  修辞手法  衔接与排序选择+表达
六、整本书阅读
21-220.65《红楼梦》  识记常识  把握相关情节、内容  分析人物形象简答(多)
七、作文
230.4青年成长  价值理念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