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7 题号:1967367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初元年,汉使入西域者言: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天子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之。宛王与群臣谋汉去我远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椎金马而去。宛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成王遮攻杀汉使。天子大怒,乃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往伐宛。三年,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专力攻胡。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为外国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昭帝元凤四年,楼兰王死,匈奴先闻之,遣其质子安归归,得立为王。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数反复而不诛,无所惩艾。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于是大将军遣之。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帛,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之西国矣。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立死。介子遂斩王首,驰传诣阙,县首北下。

臣光曰:王者之于戎狄,叛则讨之,服则舍之。今楼兰王既服其罪,又从而诛之,后有叛者不可得而怀矣。必以为有罪而讨之,则宜陈师鞠旅,明致其罚。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且以大汉之强,而为盗贼之谋于蛮夷,不亦可羞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宛王与群臣谋/汉去我远/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
B.宛王与群臣谋/汉去我远/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
C.宛王与群臣谋/汉去我远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
D.宛王与群臣谋/汉去我远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域,汉代对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地区的总称,文中“大夏”“乌孙”等皆属西域。
B.“于是大将军白遣之”与“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苏武转》)两句中“白”字含义相同。
C.“我去之西国矣”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去”字含义不相同。
D.阙,古代皇宫门前两边的高大望楼,泛指帝王住所。文中“阙下”指宫阙之下,与《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的“阙”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宛君臣认为汉相距遥远,又有各种不利条件的限制,难以出动大军攻打自己,所以拒绝了汉的要求,这成为汉伐宛的导火索。
B.大宛的行为激怒了汉天子,汉天子想要出兵讨伐大宛时,却遭到群臣反对,但他不为所动,并且处罚了持反对意见的邓光等人。
C.傅介子认为楼兰反复无常,应该受到惩罚,于是主动请求前去刺杀楼兰王,并以此向各国显示大汉的国威,他的请求得到批准。
D.傅介子利用楼兰王的贪财心理,以退为进,诱使他前来相见,伏下武士刺杀了他,随后将其人头飞马送回大汉朝廷,悬挂示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
(2)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
5.司马光认为刺杀楼兰王有哪些危害?请简要概括。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

帝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以悦刘夫人,优名谓之“李天下”。尝因为优,自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诸伶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能出气。亦反有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上亦欲知外间事,遂委进以耳目。进每奏事,常屏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干预政事。自将相大臣皆惮之。

初,胡柳之役,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谒见于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臣之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就陛下乞二州以报之。”帝许之。郭崇韬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帝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

初,罗贯为礼部员外郎,性强直,为郭崇韬所知,用为河南令。为政不避权豪,伶宦请托,书积几案,一不报,皆以示崇韬。崇韬奏之,由是伶宦切齿。河南尹张全义亦以贯高伉,恶之,遣婢诉于皇后,后与伶宦共毁之,帝含怒未发。会帝自往寿安视坤陵役者,道路泥泞,桥多坏。帝问主者为谁,宦官对属河南。帝怒,下贯狱。狱吏榜掠,体无完肤。明日,传召杀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B.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C.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D.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缙绅:即搢绅,把笏板插在带间是旧时官宦的装束,后用为官宦的代称。
B.藩镇: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的节度使,掌管当地军政大权,五代沿袭。
C.教坊: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诗并配乐,其功能与汉代的乐府机构一致。
D.榜掠:捶击,拷打。和《苏武传》中“斧钺汤镬”一样,皆为古代刑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唐庄宗精通音律,宠幸伶人,为讨刘夫人欢心,他有时亲自粉墨登场,与优伶在宫廷里嬉戏,他还给自己取了“李天下”这一艺名。
B.优伶出入皇宫,欺侮官员,大臣们敢怒不敢言,有的反向他们献媚,争相巴结;后唐庄宗重用景进,景进乘机进谗,群臣都害怕他。
C.后唐庄宗滥施封赏,他将刺史封给伶人周匝的恩人。郭崇韬劝谏说任命优伶为刺史,这是要失掉天下人心的,但郭的意见没被采纳。
D.罗贯性情刚直,处理政事从不回避权势之家,伶宦请求托办事情的书信,他一律不予上报,被伶宦嫉恨,遭到诋毁,以致下狱被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
(2)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
5.请结合文段,概括后唐庄宗因伶人而犯的过失有哪些?
2023-05-05更新 | 7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袁盎常引大体忼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注】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苑囿。③刀锯余人:宦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对他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文帝只是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⑵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2020-07-28更新 | 8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泪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乙)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生三岁,其父徙家镇江。稍长,从其乡人孟先生学,孟之徒恒百余,独指秀夫曰:此非凡儿也。景定元年,登进士第。李庭芝镇淮南,闻其名,辟至幕中。

秀夫才思清丽,一时文人少能及之。性沉静,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阁,宾主交欢,秀夫独敛焉无一语。或时宴集府中,坐尊俎间,矜庄终日,未尝少有希合。至察其事,皆治,庭芝益器之,虽改官不使去己,就幕三迁至主管机宜文字①。咸淳十年,庭芝制置淮东,参议官。德佑元年,边事急,诸僚属多亡者,惟秀夫数人不去。庭芝上其名,除司农寺丞,累擢至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

二王走温州,秀夫与苏刘义追从之,使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皆至,遂相与立益王于福州。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旋与宜中议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罢之。张世杰让宜中曰:此如何时,动以台谏论人?宜中皇恐,亟召秀夫还。

时君臣播越海滨,庶事疏略,杨太妃垂帘,与群臣语犹自称奴。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井澳②风,王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乃与众共立卫王,以秀夫为左丞相,与世杰共秉政。时世杰驻兵压山,秀夫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有所述作,又尽出其手。

至元十六年二月,压山破,秀夫走卫王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乃杖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节选自《宋史·陆秀夫传》,有删改)


【注】①主管机宜文字:官职名,掌机密文件。②井澳,今广东省中山市南海中岛屿。
1.下列加点的字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亡国破家相随             井澳风
B.其六郡                           诸僚属多
C.三致志                           秀夫独敛无一语
D.是见放                           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
B.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
C.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
D.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主持宗庙祭祀之事,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B.渔父,文中是指打鱼的男子,“渔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含有特定意义,常指抱有“持守其真”、还归自然主张的隐居者。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为进士,即古代科举省试及第者的称呼。
D.笏,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所持的手板,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能力出众,遭小人陷害而被贬官,最后不愿与世推移而投江明志;陆秀夫才干突出,虽遇伯乐赏识,但偏逢末世,最后兵败而赴海殉国。
B.屈原和陆秀夫皆是忠贞爱国之士:屈原虽被放流,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陆秀夫取胜无望,深觉辜负了王之重托,便赴海而死,向王明忠。
C.甲文文学性浓厚,运用对偶、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乙文语言平实、叙述简洁,更注重史学性。
D.甲乙两文均精心裁切,详略得当:甲文概述上官大夫诋毁屈原,详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乙文略写陆秀夫追随二王到温州的过程,详写朝会时的场景。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2)至察其事,皆治,庭芝益器之,虽改官不使去己,就幕三迁至主管机宜文字。
2022-06-27更新 | 1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