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吕不韦(前292-前23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1 题号:1968879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下有道之士,固犹少。虽幸而有,未必知也,不知则与无贤同。故王者不四,霸者不六,亡国相望,囚主相及。贤主知其若此也,故欲求有道之士,则于江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太公钓于滋泉,文王得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

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名为越石父。”晏子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弗辞而入。越石父怒,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邪?”越石父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也见客之容而已,今也见客之志。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客。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至已而罪我也,有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则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死无道,逆也。子列子除不义、去逆也,岂不远哉?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

(选自《吕氏春秋·览·先识览》,有删改)

材料二: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其敢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

(选自王安石《材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郑子阳令官遗之粟A数十秉B子列子出C见D使者E再拜F而辞G使者H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者不四”是就“三王”而言,“三王”一般是指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B.“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与“向之所欣”(《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向”意思相同。
C.“其妻望而拊心曰”与“日夜望将军至”(《鸿门宴》)两句中的“望”意思相同。
D.“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与“抢呼欲绝”(《促织》)两句中的“绝”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有道之士与圣贤之人少而难得,即使有,而君主又往往不了解他们,这是世道混乱、“亡国相望,囚主相及”的重要原因。
B.乱世之中,有道之士多在江海幽闲之所,贤主往往能够访而得之,如文王虽是诸侯却能得到太公,纣王贵为天子却失去了这个贤士。
C.越石父认为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不可以忍受屈辱,晏子能用左骖赎救自己,应是了解自己的,所以无法忍受晏子对自己的傲慢无礼。
D.列子谢绝郑子阳之粟,说明他预料到郑子阳终将因无道而被杀,所以为了免除不义、避开悖逆,列子宁愿贫苦也不愿“受人之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
(2)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
5.结合材料一,你认为在贤才稀少的时代,怎样才能做到如材料二中所说的“得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于郊。于是武王使群臣告语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

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复军。

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我未定天保,何暇寐!”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摘编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武王以礼信。文王死九年,天下八百诸侯,皆一旦会于孟津之上。不言同辞,不呼自来,尽知武王忠信,欲从武王,与之伐纣。当是时,比干、箕子、微子尚在,武王贤之,未敢伐也,还诸侯。归二年,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武王见贤臣已亡,乃朝天下,兴师伐纣,杀之。武王未下车,封比干之墓,发太仓之粟,以赡天下,封微子于宋。此武王以礼信也。

(摘编自《越绝书•吴内传第四》)

材料三:

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禹通三江五湖,决伊阙,沟回陆,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如秦者立而至,有车也;适越者坐而至,有舟也。秦、越,远涂也,竫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也。

(摘编自《吕氏春秋•贵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武王又射A三发B击C以剑D斩E以玄钺F县G其头小H白之旗。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发而后下车”中的“发”,与“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的“发”含义不同。
B.“武王以礼信”一句的句式,与“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中的句式不相同。
C.“武王未下车”中的“下车”,与“衡下车”(《张衡传》)中的“下车”的含义相同。
D.“如秦者立而至”中的“而”,与“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中的“而”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纣王带领七十万大军对抗武王,却很快战败,是因为纣王的军队中很多人都盼着武王赶快到来,无心抵抗。
B.在武王看来,得到上天的保佑非常重要,殷商就是因为没得到上天保佑,才哀鸿遍野,在战争中输给武王。
C.文王死后第九年,天下八百诸侯接到武王通知后,都赶到孟津之上会合,想要追随武王,一起讨伐商纣。
D.材料三认为,夏商周最为看重的是做事要善于凭借外物,顺应百姓的心意,能做到这样就能所向无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2)秦、越,远涂也,竫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也。
5.《吕氏春秋•贵因》中说“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试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周武王战胜商纣王的“因”有哪些。
2024-05-16更新 | 7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贤者之事也,虽贵不苟为,虽听不自阿,必理然后动,必当义然后举,此忠臣之行也。贤主之所说,而不肖主虽不肖其说,非恶其声也。人主虽不肖,其说忠臣之声与贤主同,行其实则与贤主有异。异,故其功名祸福亦异。异,故子胥见说于阖闾而恶乎夫差,比干生而恶于商,死而说乎周。

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孔子闻之曰:“此五人者之所以为王者佐也,不肖主之所弗安也。”故天子有不胜细民者,天下有不胜千乘者。

秦缪公相百里奚,晋使叔虎、齐使东郭蹇秦,公孙枝请见之。公曰:“请见客,子之事欤?”对曰:“非也。”“相国使子乎?”对曰:“不也。”公曰:“然则子事非子之事也。秦国僻陋戎夷,事服其任,人事其事,犹惧为诸侯笑。今子为非子之事,退,将论而罪。”公孙枝出,自敷于百里氏。百里奚请之。公曰:“此所闻于相国欤。枝无罪奚请?有罪奚请焉?”百里奚归,辞公孙枝。公孙枝徙,自敷于街。百里奚令吏行其罪。定分官,此古人之所以为法也。今缪公乡之矣,其霸西戎,岂不宜哉?

晋文公将伐邺,赵衰言所以胜邺之术,文公用之,果胜。还,将行赏。衰曰:“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郤子虎。”文公召郤子虎曰:“衰言所以胜邺,邺既胜,将赏之,曰:“盖闻之于子虎,请赏子虎。”子虎曰:“言之易,行之难。臣言之者也。”公曰:“子无辞。”郤子虎不敢固辞,乃受矣。凡行赏欲其博也,博则多助。今虎非亲言者也,而赏犹及之,此疏远者之所以尽能竭智者也。晋文公亡久矣,归而大乱之余,犹能以霸,其由此欤?

(节选自《吕氏春秋·不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
B.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
C.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
D.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中理然后动”与“其曲中规”(《劝学》)两句中的“中”字含义相同。
B.“死而见说乎周”与“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C.“晋使叔虎、齐使东郭蹇如秦”与“沛公起如厕”(《鸿门宴》)两句中的“如”字含义相同。
D.“归而因大乱之余”与“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臣的操行为贤明的君主所喜欢,为不肖的君主所厌恶,但忠臣这一名声,无论什么君主都喜欢。
B.公孙枝请求会见晋齐两国的使者,秦缪公认为会见使者不是他的职责,也非相国的命令,于是拒绝了他。
C.通过确定官员职分来管理官员,这是秦缪公所向往的法度,因此他治国有政绩,能够称霸西戎。
D.赵衰建议晋文公奖励提出良策的郤子虎,来激励那些远离君主的人能够为君主竭尽智慧,成就霸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国僻陋戎夷,事服其任,人事其事,犹惧为诸侯笑。
(2)晋文公将伐邺,赵衰言所以胜邺之术,文公用之,果胜。还,将行赏。
2023-05-30更新 | 4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齐王行车裂之刑,群臣诤之,弗听。子高见齐王曰:闻君行车裂之刑,无道之刑也,而君行之,臣窃以为下吏之过也王曰:寡人尔:以民多犯法,为法之轻也子高曰:然,此诚君之盛意也,夫人含五常之性,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无过其节,节过则毁于义,民多犯法,以法之重,无所措手足也,今天下悠悠,士亡定处,有德则住,无德则去,欲规霸王之业,与众大国为难,而行酷刑以惧远近,国内之民将,四方之士不至,此乃亡国之道,君之下吏不具以闻,恐逆主意以为忧,不虑不谏之危亡。其所者小,所丧者大,故曰下吏之过也。臣观之,又非徒不诤而已也。心知其事之为不可,将有非议在后,则因曰:‘君忿意实然,我谏诤,必有龙逢、比干之祸。’是为虚自居于忠正之地,而暗推君主,使同于桀、纣也。且夫为人臣,见主非而不诤,以陷主于危亡,罪之大者也。人主疾臣之弼己而恶之资臣以箕子比干之忠惑之大者也。齐王曰:谨闻命。遂除车裂之法焉。

(选自《孔丛子·对魏王》,有删改)

文本二: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晚也?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熟。莫敢谏若,非弗欲也,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失之本也。

(选自《吕氏春秋·恃君览》,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主A疾臣之弼B己C而恶之D资臣E以箕子F比干之G忠H惑之大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畔,指背叛,与《苏武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中的“畔”字意义相同。
B.徒,指只、仅仅,与成语“家徒四壁”中的“徒”字的意义相同。
C.矜,注重、崇尚,与《陈情表》“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中的“矜”意义相同。
D.不肖,指不才、不贤,旧时也用于表谦卑的自称,谦称自己没有本事。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高认为齐王的大臣之所以不进谏,是因为担心忤逆皇上的心意,同时担心会像龙逄、比干一样,有性命之忧。
B.春居用楚国以所谓贤臣数以千计,却没有一个人敢于劝谏楚王抛弃先王礼乐一事,引导齐宣工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C.齐宣王敢于承认自己的过错,在听了春居的谏言后,齐宣王赶紧召见掌书官,让春居记载自己“好为大室”的过错。
D.文本一中子高见到齐王后先指出行酷刑是臣下的过错,接着肯定了其加重刑罚的想法,充分体现了文本二“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的说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下悠悠,士亡定处,有德则住,无德则去。
(2)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5.子高为什么反对“行车裂之刑”?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2024-01-27更新 | 2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