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1 题号:1969016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征,钜鹿人也。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推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

七年,代王理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联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联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 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庶人承乾在春宫,不修德业;魏王泰宠爱日隆,内外庶僚,咸有疑议。太宗闻而恶之,谓侍臣曰:当今朝臣,忠謇无如魏征,我遣傅皇太子,用绝天下之望。十七年,遂授太子太师,知门下事如故。征自陈有疾,太宗谓曰:太子宗社之本,须有师傅,故选中正,以为辅弼。知公疹病,可卧护之。征乃就职。遇疾。后数日,薨。曰文贞。

(选自《贞观改要》,有删改)

[注]①隐太子:太宗兄长李建成。②中钩:春秋时管仲射齐公子小白中其带钩之事。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何惭A古烈B征C每犯颜D切谏E不许我F为非G我所以H重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太子,已经确定继承皇位的皇子,古代一般是由皇帝的嫡长子继承皇位。
B.“臣见之若仇”与“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若”字的意思相同。
C.寻,指不久、很快,与“寻向所志”(《桃花源记)》的“寻”的意思不同。
D.谥,谥号,古代皇帝、大臣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而给予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在唐太宗同隐太子李建成暗中倾轧争夺之时,常劝隐太子李建成早做打算,但隐太子李建成并未听从魏征的建议。
B.长孙无忌因宴会与魏征、王玮同席感叹不已,说以前见到魏征他们就像见到仇敌一样,想不到如今却在一起参加宴会。
C.魏征以生病为由请求辞去侍中一职,唐太宗以金与良工作比,把魏征比作自己辛苦打造出来的金子,反对魏征辞职。
D.太宗在为皇孙诞生而举行的宴会上对侍臣说,贞观以前房玄龄的功劳最大,贞观之后魏征的功劳最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2)魏王泰宠爱日隆,内外庶察,咸有疑议。
5.唐太宗为什么派魏征担任太子承乾的师傅?请简要说明。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适,字正则,温州永嘉人。擢淳熙五年进士第二人,授平江节度推官。丁母忧,改武昌军节度判官。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丞相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及孝宗不豫群臣至号泣攀裾以请光宗竟不往。未几,孝宗崩,光宗不能执丧。军士籍籍有语,变且不测。适告宰相留正曰:“上疾而不执丧,将何辞以谢天下?今嘉王长,若预建参决,则疑谤释矣。”宰执用其言,同入奏立嘉王为皇太子,光宗许之。俄得御批,有“历事岁久、念欲退闲”之语,正惧而去,人心愈摇。知枢密院赵汝愚忧危不知所出,适告知阁门事蔡必胜曰:“国事至此,子为近臣,庸坐视乎?”蔡许诺,与宣赞舍人傅昌朝、知内侍省关礼、知阁门事韩侂冑三人定计,适得之,即亟白汝愚。汝愚请必胜议事,遂遣胄因张宗尹、关礼以内禅议奏太皇太后,且请垂帘,许之,计遂定。翌日禅祭太皇太后临朝,嘉王即皇帝位,亲行祭礼,百官班贺中外晏然。汝愚既相,赏功将及适,适曰:“国危效忠,职也。适何功之有?”除权兵部侍郎,以父忧去。服除,召至,除权工部侍郎。时有劝侂胄立盖世功以固位者,侂胄然之,将启兵端。侂胄欲藉其草诏以动中外,改权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以疾力辞兼职。会诏诸将四路出师,适又告侂胄宜先防江,不听,未几,诸军皆败。及金兵大入,适谓人心一摇,不可复制,遂上堡坞之议。初,淮民被兵惊散,日不自保。适遂于墟落数十里内,依山水险要为堡坞,使复业以守,春夏散耕,秋冬入堡,凡四十七处。又度沿江地创三大堡,每堡以二千家为率,教之习射。无事则戍,以五百人一将。有警则增募新兵及抽摘诸州禁军二千人,并堡坞内居民,通为四千五百人,共相守戍,三堡就,流民渐归。嘉定十六年,卒,年七十四。赠光禄大夫,谥文定。

(节选自《宋史·叶适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丞相/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及孝宗不豫群臣/至号泣攀裾以请光宗/竟不往
B.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丞相/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及孝宗不豫/群臣至号泣攀裾以请光宗/竟不往
C.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丞相/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及孝宗不豫/群臣至号泣攀裾以请/光宗竟不往
D.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丞相/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及孝宗不豫群臣/至号泣攀裾以请/光宗竟不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表示授予官职,与“擢”、“摄”、“领”、“迁”等意思相同。
B.孝宗是庙号。中国古代在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即庙号。如太宗、高宗等都是庙号。
C.内禅是古代帝王身在之时,传位给家族内继承人的君位传承方法。孝宗禅位光宗、光宗禅位嘉王,都是这种方法。
D.垂帘,谓女后辅幼主临朝听政。皇帝在朝堂上跟大臣们讨论政事时,在宝座后挂着帘子,女后在里面参与决定政事。后来把皇后或皇太后掌握朝政叫垂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适能识人用人。在任职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期间,他曾经向丞相推荐了陈傅良等三十四人,后来他们都被召任,被当时的舆论称道为得人。
B.叶适有主见和担当。他在孝宗去世前后的危难时局中,挺身而出,协同宰相等人及时定下拥立嘉王、光宗内禅等计策,从根本上稳住了政局人心。
C.叶适不居功营私。赵汝愚当上宰相后,想奖赏有功的叶适,叶适认为只是尽了自己的职分。韩侂胄曾想借重叶适,叶适称病坚辞一切职务。
D.叶适谋略深远。战事开启,他先建议防守长江,韩侂胄不听。不久,诸路军队都失败了。淮民被金兵惊散,难以自保,叶适依据险要地势建堡安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疾而不执丧,将何辞以谢天下?今嘉王长,若预建参决,则疑谤释矣。
(2)蔡许诺,与宣赞舍人傅昌朝、知内侍省关礼、知阁门事韩侂胄三人定计,适得之,即亟白汝愚。
2019-09-02更新 | 7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B.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C.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曾先后侍奉几个主子,智伯很宠信他。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在赵襄子经过的桥下行刺赵襄子,被发现后毫不畏惧。在想办法突围没有成功的情况下,拔剑自刎以报智伯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2)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2021-09-08更新 | 5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淄。齐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攻入临淄,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赵,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于赵。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人于临淄/
B.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人于临淄/
C.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人于临淄/
D.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人于临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县,起源于春秋时期,后来作为地方管理两级行政单位,皆属中央管辖。
B.燕惠王的“惠”指仁慈爱民有惠于百姓,与齐湣王的“湣”同属“美谥”。
C.不佞,本意指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也指没有才能,用来谦称自己。
D.客卿,官名,春秋战国时授予在本国做高级官员的非本国人,是一种尊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联合赵、楚、韩、魏、燕等国的军队讨伐齐国,齐国战败,但最后只有乐毅独自率兵追击齐兵。
B.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了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使得赵国乘着燕国疲困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
C.燕惠王派人指责乐毅,说他只为自己考虑是可以的,但是没有考虑报答燕昭王对他的知遇之恩。
D.乐毅举伍子胥与吴王阖闾、夫差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两代国君认知不同,对待臣下的态度也不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
②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
2023-01-10更新 | 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