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 题号:1972917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兵而归。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楼缓新从秦来,赵王曰:“与秦城何如?”楼缓曰:“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与,则非计也;言与之,则恐王以臣之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王曰:“诺。”

虞卿闻之,入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虞卿曰:“此说也。”王曰:“何谓也?”虞卿曰:“楼缓言不媾,来年秦复攻王,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也,此自尽之术也。不如无媾。秦虽善攻不能取六城赵虽不能守而不至失六城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故曰:此饰说也。”

楼缓闻之,入见于王,王又以虞卿言告之。楼缓曰:“虞卿得其一,未知其二也。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我将因强而乘弱’。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虞卿闻之,又入见王曰:“危矣,楼子之为秦也!夫赵兵困于秦,又割地为和,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心哉?且臣曰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王以五城赂齐。齐、秦之深仇也,得王五城,并力而西击秦也。是王失于齐而取偿于秦,一举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因发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虽善/攻不能取六城/赵虽不能/守而不至失六城/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
B.秦虽善/攻不能取六城/赵虽不能/守而不至失六城/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
C.秦虽善攻/不能取六城/赵虽不能守/而不至失六城/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
D.秦虽善攻/不能取六城/赵虽不能守/而不至失六城/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兵意思是率领士兵,“引”与《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的“引”字含义不同。
B.饰说意思是虚诞不实之词,“饰”与《谏逐客书》“所以饰后宫”的“饰”字含义不同。
C.媾泛指结成婚姻,也指交好、讲和;媾兵、媾和指两军或者两国之间结成同盟,共同合作。
D.割地求和,指割让土地,求得和平,多是实力薄弱的国家面对强敌,忍受屈辱的无奈选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楼缓从秦国来到赵国,面对赵王的询问,他闪烁其词,有所顾虑,后来仍表明赵国应该割地给秦国。
B.虞卿认为秦国贪得无厌,赵国割让土地给秦国是自取灭亡的做法,这和苏洵《六国论》中的观点不同。
C.楼缓和虞卿的策略各有道理,楼缓认为要讨好秦国,虞卿认为要结交秦国的敌国来对抗、制衡秦国。
D.赵王对于楼缓和虞卿的观点都表示赞同,由此可见他对于局势把握并不清楚,没有明确的抗秦计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者,则必尽在于秦矣。
(2)是王失于齐而取偿于秦,一举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B.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
C.项羽“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鸿沟便成了楚汉的边界。现在鸿沟两边还有当年两军对垒的城址,东边是霸王城,西边是汉王城。
D.《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年多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合称“前四史”。
2.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秦王购之金千金
B.沛公安在
C.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之遇将军,可谓                    深:刻毒
B.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             函:用匣子
C.失其所,不知                              与:结交,亲附
D.既至秦,持千金之资                 币:钱币
4.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2020-02-02更新 | 3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甘罗见张唐曰: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代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注]①文信侯:吕不韦,时为秦相。②蔡泽:燕人,封为刚成君,曾任秦相。③张唐:秦国大臣,曾率兵攻魏、赵。④甘罗:秦国左丞相甘茂之孙,但任少庶子之职,相当于吕不韦家臣。⑤武安君:即白起,秦国名将。⑥应侯:即范雎,曾任秦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B.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C.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D.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輝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指抵押,以财物诚人作保证:文中指秦燕结盟,燕太子被送到秦国当人质。
B.卿:古代非王称亲近的大臣为卿或爱卿,也可作为夫妻或好友之间亲昵的称呼。
C.孺子:多指儿童,文中甘罗年纪尚小,故以孺子称之,同时兼有藐视轻蔑之意。
D.郊迎:古代出郊迎宾,以示隆重、尊敬之意,文中表明赵王对秦使甘罗的尊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信侯派刚成君事奉燕国,三年后就让燕太子到秦国做了人质;他又想派张唐相燕,谁想却遭到拒绝,因而心中大为不快。
B.甘罗主动请缨去劝说张唐到燕国为相,文信侯表示怀疑,但甘罗认为项橐七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自己已有能力完成任务。
C.甘罗在张唐答应入燕后,又往赵国游说,他告诉赵王秦燕交好对赵国不利,向赵王提出割地给秦国的建议,赵王当即答应。
D.甘罗智勇过人,通过威逼利诱,成功说服张唐相燕和赵王割地攻燕,其中后者让秦国不费一兵一卒,就获得了五座城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2)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2023-09-19更新 | 4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甘茂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又一人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侈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宜阳拔,则公之功多矣。是樗里疾、公孙衍无事也,秦众尽怨之深矣。樗里疾、公孙衍二人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不上。秦之右将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仲侈穷我于外。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樗里疾、公孙衍:秦国大夫,与韩国有密切关系。②公仲侈:韩国相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B.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C.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D.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礼节,拱手胸前先拜,后叩头至地,多用于臣子向君王行礼。
B.“是王欺魏”中的“是”,与“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中的“是”含义相同。
C.尉,古代官职名,一般指武官,掌管军事的叫“军尉”,管刑狱的叫“廷尉”。
D.“三鼓之而卒不上”中的“卒”,与“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中的“卒”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王雄心勃勃,想要进攻三川,取代周王,于让甘茂率兵攻取韩国宜阳。甘茂觉得胜算不大,故一再推辞。
B.宜阳是韩国重镇。甘茂历时五个月未攻下,准备停战;左成分析甘茂面临的形势,并阐明了攻与不攻的利害关系。
C.樗里疾和公孙衍是秦国的亲韩派,甘茂早就料到他们会阻挠攻韩,在甘茂进攻宜阳受挫之时他们果然从中作梗。
D.甘茂攻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士兵不前进。他听取下属军官的建议,拿出自己的钱来激励士兵,最终获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顷之,又一人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2)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
5.为了坚定秦王对他的信任,甘茂采取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
2023-06-27更新 | 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