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秦朝 > 李斯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64 题号:19730001

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的片断,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故能明德/自不变者而观之B.今弃黔首以资敌国/今其智反不能及也
C.愿忠者众/蟹六跪二螯D.损民益仇/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析“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面驳斥“逐客”之策。
B.“今逐客以资敌国”一句,关照的是第一段,意在阐明逐客对敌对国家的危害。
C.第一段举出“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事实,从正面论证“用客治国”是上策。
D.第二段是对全篇文章的归结,从而进一步论证“逐客”必将会危及到国家安全。
【知识点】 李斯 单篇论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课文《谏逐客书》课文第3~4段,结合教材有关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四时                                     充:
(2)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黔首:
(3)此所谓“藉寇兵而盗粮”者也   赍:
(4)靡计不施,迄无(《促织》)        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乃弃黔首资敌国。              ②损民益仇。
B.①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          ②人不信,不知其可。
C.①今弃黔首以资敌国。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①然则是所重者在色、乐、珠玉。②而所轻者在人民也。
3.下列对本部分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3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作者先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
B.作者阐述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天下,是因为“不却众庶”,与当今“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的做法作对比,认为逐客的做法是极具危害的。
C.第4段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与前文照应,总结得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收束全文。
D.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把武器和粮食提供给敌人,并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赞同。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禹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周文王。
B.“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对《史记》所述史实的评论标志。“臣光曰”是司马光在其所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每一则史实前面或后面所作的评价标志。“异史氏”,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自己的称呼。
C.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代指官员辞职回家。另有“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2023-08-09更新 | 14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此得说秦王。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鲫。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令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秧;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己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

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二世二年七月,其斯五刑,腰斩咸阳市。

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阁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嫡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史记·李斯列传》)


【注释】①絜:同“洁”。②庑:泛指房屋。

材料二: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腰斩咸阳市(     )(2)藉寇兵而盗粮(     )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事。(     
A.提倡       B.注重       C.掌握       D.保持
(2)入事秦,因以衅,以辅始皇(     
A.缺点       B.空隙       C.从容       D.机会
3.把材料一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4.用“/”为材料一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5.材料一中说,“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结合材料二分析李斯是如何成功做到这一点的。
6.材料一中李斯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由观鼠所悟出的人生哲学被后世人谓为“仓鼠哲学”。有人认为李斯写《谏逐客书》就是为了保护自己,是摆脱“厕鼠”的代表;也有人认为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仓鼠”人生。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2023-11-05更新 | 18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逐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取人则不,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B.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C.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D.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错误的,与《过故人庄》中的“过”,意思不同。
B.举,攻克,占领,与《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举”意思相同。
C.杜,堵塞、封闭,与成语“杜门谢客”中“杜”意思相同。
D.然,这样,与《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然”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重用五位贤士,吞并了二十个小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的风俗,百姓殷实、富裕,国家富有、强大。
B.文章列举了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的用人之道,并且假设了这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的结果。
C.李斯通过君王的生活嗜好判断君王看重的在珠玉、声、色方面,而轻视的却是百姓,认为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D.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小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文章运用比喻说理,劝谏君王要广纳贤士,成就大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2)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5.文章最后一段进行了总结,李斯认为秦国“逐客”的后果是怎样的?请简要说明。
2024-04-29更新 | 2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